2009—2010学年上学期辽河油田第一高中高一月考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2009—2010学年上学期辽河油田第一高中高一月考试题(高一必修一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9—2010学年上学期辽河油田第一高中高一月考试题语文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33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萝卜(o)载(zǎi)人航天寥(liáo)廓咄(duō)咄逼人B.匕(ǐ)首头晕目眩(xuàn)创(chuāng)
试题预览
2009—2010学年上学期辽河油田第一高中高一月考试题
语  文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33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萝卜(bo)     载(zǎi)人航天    寥(liáo)廓     咄(duō)咄逼人
B.匕(bǐ)首     头晕目眩(xuàn)   创(chuāng)伤   几束(shù)稻草
C.团箕(jī)     挥斥方遒(qiú)    着(zháo)装     忸怩(ní)作态
D.颓圮(qǐ)     百舸(gě)争流     瞋(chēn)目     五岭逶(wēi)迤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凭证     稠人广众     嬉笑       寻物启示                    
B.荤腥     绿树成阴     噩梦       朦朦细雨
C.凄婉     不假思索     凋谢       山洪爆发     
D.管治     神舟七号     竖立       衣衫褴褛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 武警黑龙江总队党委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中,敢于正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激浊扬清树正气,使一些“顽症痼疾”得到有效治理,受到官兵普遍好评和上级肯定。
B. 近日阿布为了奖励球队中场王兰帕德本赛季劳苦功高,竟然不惜将自己价值连城的豪华游艇借给兰帕德度假两周,阿布为了赢得球员的心也真是煞费苦心呀。
C.  东方卫视的当家花旦陈辰在家里设宴请王朔和韩寒,一大帮子幕后人员在旁边架着摄像机现场直播。事先设想两个人可能针锋相对或握手言欢,但两人却秋毫无犯。
D.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国内数十个摄制组奔赴灾区取材。今天,制作规模最大的一部——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惊天动地》正式公映。该片以500个特效镜头创国产电影之最,真实再现了在那场惊天动地的灾难中感天动地的人间真情。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市委认真总结了造成这种落后状况的经验教训,确立了依靠科学教育,加速解决这一问题的工作思路。
B.不到下午6点,天就黑了,大街上已经出现了下班的人流和车流了,可是自行车还没修好,修车的急坏了。
C.许多国家正在研发高速磁浮列车, 高速磁浮列车没有轮子和转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D.在临时说明会上,张韶涵拿出了台北荣总医院的尿液滥用药物筛检证明书,强调结果均呈阴性反应,自己绝无吸毒,力驳之前张妈妈的“涉嫌吸毒说”。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在生态环境中,由于食物链的关系,一些物质如金属元素或有机物质可以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经吸收后逐级传递,不断积累和浓缩,最后形成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作用。生物放大作用可使环境中低浓度的物质,在最后一级体内的含量提高几十倍甚至成千上万倍,这将对人和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
初级生产者所产生的固定的能量、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便可形成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像人们已知的DDT等杀虫剂,通过食物链的逐步浓缩,充分展示了它们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它还曾危及美国的国鸟白头海雕,使那些鸟几乎灭绝。DDT对英国雀鹰的影响也是灾难性的。由于母鸟吃了富集DDT的小虫等食物,它产下的卵壳太薄,使得小鸟在孵出之前就夭折了。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我国典型湖泊底泥中19世纪早期已存在微量二恶英,这种物质一旦沉积很难通过环境物理因素再转移,但却可通过食物链传给其他生物。一些毒素在身体组织中累积,不能变性或不能代谢,这就导致杀虫剂在食物链中每向上传递一级,浓度就会增加,而顶级取食者会遭受最高剂量的危害。
由于生物放大作用的存在,环境污染对人和生物的危害也呈现富集或放大作用,因此生物放大作用也威胁着人类食物链。比如重金属铅、汞、镉等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就更大了。环境中的铅容易污染的食品主要是蔬菜,由于铅在土壤中以凝结状态存在,因此通过作物根系吸收量不大,主要是通过叶片从大气吸收。蔬菜中铅含量富集程度以叶菜最高,其次是根类、茎类、果菜类。靠近公路两侧的蔬菜的铅含量远远高于远离公路的蔬菜,这既说明含铅汽油是污染源,也说明了铅的放大途径。
汞主要蓄积于鱼体脂肪中,鱼是汞的天然浓缩器,鱼龄越大,体内富集的汞就越多。一般来说,食肉鱼体内汞含量大于食草鱼,吃鱼的鸟在体内蓄积的汞更多。尽管江水中汞的含量较低,但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鲶鱼等食肉鱼中汞的含量也会大大增加,使得食品的不安全性扩大。消费者更不能把那些吃鱼的鸟类当作野味来消费。
镉是通过水生生物的养殖进入食物链的。作物的根系也可吸收土壤中的镉,镉污染地区的蔬菜、粮食中的镉含量远高于无污染地区。
为了防止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造成对人、生物和环境的污染,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首先是在源头上下功夫,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比如使用无铅汽油,禁止在冶炼厂附近等铅污染严重的地区种植作物。其次,培植或发现对污染物有较高降解效能的菌株、植物,用于对土壤、水、肥的净化处理。
5.下列对“生物放大作用”这一概念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重金属元素或有机物在生物链中逐级传递、积累,形成富集的过程。
B.捕食过程中,生物积累的物质逐层积累、富集的过程。
C.食物链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取食被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逐级传递并积累的过程。
D.初级生产者所产生的固定能量、物质,不能变性或代谢,在食物链中增加浓度的过程。
6.下列选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农作物的根系可以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如铅、镉等,使得一些粮食、蔬菜中富含这些有毒物质,给人类造成危害。
B.环境污染也存在生物放大作用,威胁着人类食物链。
C.杀虫剂经过生物放大作用,扩大了顶级取食者的不安全性。
D.铅的放大途径只是汽车尾气污染物对蔬菜的污染,通过食物链累积在人体里。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生物的放大作用,进入环境中的污染物即使是微量的,也会使顶级取食者受到毒害。
B.生物放大作用的产生是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物质流动产生的,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关系错综复杂,污染物在食物链的转移过程中,是一级一级地积累,不会有一点流失。
C.各种生物对不同物质的生物放大作用有差别。一般来说,寿命越长、取食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聚的毒物浓度越高。
D.深入研究生物放大作用,特别是鉴别食物链对哪些污染物具有生物放大的潜力,对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崔琰传
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年二十三,乡移为正,始感激,读《论语》《韩诗》。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时士卒横暴,掘发丘陇。琰谏曰:“昔孙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示僭怛之爱,追文王之仁。”绍以为骑都尉。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及绍卒,二子交争,争欲得琰。琰称疾固辞,由是获罪,幽于囹圄,赖阴夔、陈琳营救得免。
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唯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太祖为丞相,琰复为东西曹掾属征事。魏国初建,拜尚书。时未立太子,临菑侯植有才而爱。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访于外。唯琰露板①答曰:“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琰尝荐巨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后太祖为魏王,训发表称赞功伐,褒述盛德。时人或笑训希②世浮伪,谓琰为失所举。琰从训取表草视之,与训书曰:“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琰本意讥论者好谴呵而不寻情理也。有白琰此书傲世怨谤者,太祖怒曰:“谚言‘生女耳’,‘耳’非佳语。‘会当有变时’,意指不逊。”于是罚琰为徒隶,使人视之,辞色不挠。太祖令曰:“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遂赐琰死。
                                      (节选自《三国志》)
[注]①板:古代刻在板上的诏书、官府文件、簿籍。②希:迎合。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                  辟:征召。
B.琰称疾固辞,由是获罪                固:本来。
C.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              案:考察,核实。
D.训发表称赞功伐                      伐:功业。
9. 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自去家四年乃归           
②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B. ①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C. ①虽汤武不能以战胜            
    ②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D. ①以函令密访于外
②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10.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崔琰仁政主张的一组是 
    ①自去家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②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
    ③今道路暴骨,民未见德,宜敕郡县掩骼埋胔
    ④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
    ⑤盖闻《春秋》之义,立子以长,加五官将仁孝聪明,宜承正统
    ⑥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⑥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琰年轻时淳朴不善于讲话,喜欢击剑,崇尚武事,23岁担任乡正,才感奋激发,学习《论语》《韩诗》。
 B.崔琰向袁绍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建议他加强对士兵的约束教育,并令各郡掩埋尸骨,二是建议他拥戴天子。
 C.崔琰从国家的安定出发,主张拥立曹丕而不是侄女婿曹植为太子,这种不徇私情的做法,得到了曹操的赞赏。
 D. 崔琰所推荐的杨训是迎合世俗的浮滑虚伪之徒,由此可见,他在荐人方面有所失察。

第Ⅱ卷(117分)
四、23分
12.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士不素教,甲兵不利,虽汤武不能以战胜。(3分)
译文:                                                                                                                                                
(2)及绍卒,二子交争,争欲得琰。(3分)
译文:                                                                                                                                                                 
(3)琰虽见刑,而通宾客,门若市人,对宾客虬须直视,若有所瞋。(4分)
译文:                                                               
13.(8分)同学们在上小学之前就会背诵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水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请你回答下面问题:
(1)首句连用三个“鹅”字,有什么好处?(3分)
答:                                                              
                                                                 
(2)请抓住动作词语和色彩词语鉴赏“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5分)
答: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5分)
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②寻梦?撑一支长篙,               ,满载一船星辉,          
    。(徐志摩《再别康桥》)
③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孔子语录》)
④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22分)
一棵野豆秧
李 瑛
这是多年前经历的一件小事,但我却总是难以忘怀。 
那是秋天,我们乘两辆越野车到西藏去,车子整天颠簸在青藏高原漫无涯际的荒滩上,窗外旋转的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黄色的地平线,没有树,没有人烟,除了铺向大地尽头的单调的电线杆和低空偶尔掠过一两只大乌鸦外,没有任何明显的标志物可以告诉我们已到什么地方。一次停车小憩,我跳下车来,急促的心跳使我意识到这里的海拔起码已在4000米以上。脚下全是被强烈的风蚀作用造成的斑驳的荒滩,碎石沙碛严严实实地覆盖着坚硬的地表,舒缓起伏的荒原上留下一片片风的形状,在稀稀疏疏的不知名字的野草下,白色的大沙粒闪着芒刺的光芒。忽然,在脚下沙碛缝隙间,我发现一棵野豆秧,不错,真是一棵野豆秧,孤零零地生长在那儿,这使我大为惊异,这样的地方竟有这样的生命。我弯下腰来仔细观察,它矮小的褐色的茎秆上挣扎地生长着几根枝杈,灰色的羽状的复叶几乎是匍匐在地面上,枝头高挑着3只黄褐色的干瘪的小豆荚,在寒风里瑟瑟颤动。我实在无法找到这样的生命能在这样的地方存在的理由,但它却长大了。真是一个奇迹!我想,这偶然的机缘,可是我和美的一次真正的邂逅!在这么浩瀚的荒滩上,有谁知道它呢,这个奇怪的勇敢的生命,这个顽强的生命之美,立即激起我心灵强烈的震撼。
    这真是一棵野豆秧吗?它不像故乡田野里常见的大豆、绿豆的那种豆秧。它是否已经发生变异?它还是被子植物吧?是草本的吗?我对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群落学全然无知,它是属于哪一种、哪一属、哪一科的呢?
    它恐怕不是这里的原生植物,那它又是怎样、从什么地方来到这荒僻高原的?
    在这样贫瘠的地质、恶劣的气候环境中,它竟然挣扎着长大了,它是怎么生长起来的?
    在它生长的全过程中,抽芽,长叶,开花,结果,这之间,它有适应,有抗争,有新变,曾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和艰辛!
    这里,春天醒来得很晚,它几月才吐出一丝碧绿染绿荒滩?几月才展瓣开花,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或别的什么颜色的,把自己仅有的一抹颜色和妩媚献给脚下的大地?这3只瘦弱的小荚果成熟了吗?成熟爆裂之后,会把孕育的种子弹射出去以求再生吗?
    它只身离开自己的种群来到这个苦地方,不害怕吗,不感到孤独无助和寂寞吗?
呵,它的意志是何等坚强啊!它一定是有理想的、有信念的,它的理想和信念是什么呢?梦和期冀又是什么呢?
在苍茫大地上、寥廓长天下,这个微小却美丽的生命,给宇宙带来了什么,给大自然和人类带来了什么?讯息、回答或启示?
    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种子,每一生命力都在新变中寻找自己并发现自己,这是它的最高选择。
    哦,这个世界多么神奇而美丽!认识大自然的秘密真是一种享受!
    我几次想把它掐下来夹进本子里,几次伸出手又几次收回来,我怜爱它,又恐这怜爱会伤害它的尊严和精神。它自从生下来始终未移半步,心头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扎下根去,生长。
    它可能已意识到了自己非同寻常的生命值和自己的品格所独具的魅力,它要用生命照耀高原。
    也许,它已意识到自己有传承物种的责任,它不是一个要做征服世界的勇士,但它确实是一个值得尊敬的生活中的强者,它要把自然的秩序和进化的法则告诉给未来的子孙……
    之后,我们离开那里继续赶路,但那棵野豆秧,它金属丝般坚韧的茎,细小的叶片和那3只扁扁的黄褐色的小豆荚,连同它们淡淡的影子,却永远摇曳在我的心头。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它还要继续承受烈日苦晒、风沙抽打,直到冬天来临,严寒飞雪会把它紧锁压折了吧?真的,明年它还会生长吗?
    大自然的严酷是强大的,但生命的爱与美更强大。
    在那片辽阔无边的莽莽荒滩上,很荣幸,我可能是见到它的第一个人;我离开后,恐怕再没有人能见到它……
    这时,我忽然想起了那个酷爱大自然的法国古典作家朱尔•勒纳尔说过的一句十分有趣却又发人深省的话:神创造出奇妙的自然,显示了万能的本领,造人却是一个失败。
(选自《人民日报》)
1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作者说“认识大自然的秘密真是一种享受”,是因为作者已经发现了“一棵野豆秧”在严酷的环境中生长的原因,同时也发现了大自然的秘密。
B.文章结尾引述的朱尔•勒纳尔的话,语言冷峻犀利,充满了对人类破坏大自然的讽刺之情,其语言风格与钱钟书的《读〈伊索语言〉》十分类似。
C.作者发现“大自然的秘密”是:每一个生命都在新变中寻找自己并发现自己。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对野豆秧的敬佩之情。
D.作者引述朱尔•勒纳尔的话的作用在于升华主题,表达作者对生命、自然的深沉思考,并与一棵野豆秧的生存环境及精神相呼应。
E.“3只黄褐色的干瘪的小豆荚,在寒风里瑟瑟颤动”一句运用拟人和反衬手法,表明野豆秧生命力虽然脆弱,但却能适应恶劣的环境。
16.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说:“这偶然的机缘,可是我和美的一次真正的邂逅!”联系文章内容,回答“真正的邂逅”的含义。(5分)
答:                                                                 
                                                                                                                                           
                                                                    
                                                                                                                                                    
17.“一棵野豆秧”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它的外形是什么样的?请结合原文内容描述出来。它有着什么样的精神品质?(7分)
答:(1)                                                     
(2)                                                         
                                                             
                                                                  
(3)                                                        
                                                                    
18.作者从“一棵野豆秧”上得到了哪些感悟,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条概述。(5分)
答:                                                                            
                                                                                    
                                                                    
                                                              
六、(12分)
19.把下列句子填在后面的横线上,组成语义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句子的序号)(3分)
①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
②人又能攀多高?
③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
④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向。
⑤这话不是要问双脚而是要问志向。
⑥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
人能走多远?                 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20.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节选)。(不超20字)(3分)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3日出席第64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表题为《同舟共济共创未来》的讲话。这是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在联大一般性辩论中亮相。胡锦涛说,“中国越是发展,对世界的贡献就越大,给世界带来的机遇也越大。”
   胡锦涛说,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社会应该继续携手并进,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包容理念,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他就此提出4点主张:第一,用更广阔的视野审视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第二,用更全面的观点看待发展,促进共同繁荣。第三,用更开放的态度开展合作,推动互利共赢。第四,用更宽广的胸襟相互包容,实现和谐共处。
答:                                                            
21.仿照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和句子形式,另选本体和喻体,再写两个句子。(6分)
坚强是一柄铁锤,可以砸碎前进的困难;固执也是一柄铁锤,却只能砸毁自己的前程。
答:(1)                                                         
                                                                    
(2)                                                          
                                                                
七、(60分)
22.作文:在学校,师生之间有时也有矛盾,你了解老师的心态和苦衷吗?试作换位思考,以老师的视角写两三则教师日记。总共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共12分,每小题3分
1.B(A载zài C着zhuó D圮pǐ)
2.D(A寻物启事 B蒙蒙细雨 C山洪暴发)
3.C(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群众的利益。)
4.D(A项,造成落后状况的只能是“教训”,删去“经验”;B项“修车的”有歧义;C项,“靠的是利用”句式杂糅)
二、共9分,每小题3分
5.C(文中所说的生物放大作用的完整定义应该是:污染物由于食物链而逐级传递、集聚和浓缩的过程。选项A提到重金属或有机物,以偏概全,“物质”中还应该有其他无机物;B项中的“物质”应主要指有害物质;C项与上文分析一致,正确;D项中的“逐级增加”主要指有害物质。)    
6.D(文中说公路两侧的蔬菜的铅含量高,说明铅的放大途径是经过蔬菜累积放大,但铅的放大途径不仅仅是蔬菜。A项引起干扰的是“农作物的根系”一词,从原文中“蔬菜中铅含量……其次是根”“作物的根系也可吸收土壤中的镉”等推断出A项是正确的。)
7.B(污染物在食物链的转移中,由于生物肌体的代谢和排泄会产生损失。)
三、12分,每小题3分
8.B(固:坚持。)
9.D(A乃①副词,才②副词,就 B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转折C①介词,凭,靠;②介词,因为 D都是介词,在。)
10.B
11.D(“他在荐人方面有所失察”不符合文意。)
四、23分
12.(10分)(1)(3分)对士兵平素不进行教育,作战就不利,即使是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人,也不能靠作战取胜。(2)(3分)等到袁绍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互相争斗,争着要得到崔琰。(3)(4分)崔琰虽被判刑,却与宾客来往,门庭若市,在宾客面前吹胡子瞪眼睛,好像有所怨忿。
13. (8分)(1)(3分)首句连用三个“鹅”字,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1分)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2分)
(2)(5分)“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2分)“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3分)
14.(5分,每空1分)①粪土当年万户侯   ②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③任重而道远④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22分
15.B、E(5分)
16.(5分)“真正的邂逅”的含义是:与生命的绿色代表“一棵野豆秧”的偶然相遇。(2分)在这荒滩上居然有如此强的生命存在,是一个奇迹;(2分)而且与“我”偶然相遇在无边的莽莽荒滩上,我可能是见到它的第一个人,也可能是最后一个人。(1分)
17. (6分)(1)辽阔无边的荒滩,土质贫瘠、气候恶劣的高原。(2分。描述和概括均可)(2)极其普通和瘦弱。孤零零地生长在那儿,它矮小的褐色的茎秆上挣扎地生长着几根枝杈,灰色的羽状的复叶几乎是匍匐在地面上,枝头高挑着3只黄褐色的干瘪的小豆荚,在寒风里瑟瑟颤动。(2分)(3)坚韧坚强的生命力,经历诸多磨难和抗争,认识到自己生命价值和尊严。(2分)
18.(5分)感悟:虽然生长在恶劣贫瘠的土地上,但却尽显生命的坚韧与顽强;每个生命力都在新变中寻找自己并发现自己,这是它的最高选择;认识大自然的秘密真是一种享受;每一种生命都具备自己的品格,有自己的魅力尊严;大自然的严酷是强大的,但生命的爱与美更强大。(答对一项给1分,全对给5分)
六、12分
19. ⑤②④①⑥③(3分,错一项不得分)
20. (3分)示例:胡锦涛4点主张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21.(6分)(1)自信是一把砍刀,可以砍断征途的荆棘;自负也是一把砍刀,却只能砍掉将熟的果实。(2)聪明是一把利剑,可以刺倒攀登的拦路虎;奸猾也是一把利剑,却只能刺伤自己的心灵。
七、(60分)
22.略。
附:文言文翻译:
崔琰字季珪,清河郡东武城县人。年少时性格朴实,说话迟钝,喜好击剑,热衷武功。二十三岁那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月考试卷


上一个『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试卷』  下一个『文言文阅读:伯乐与千里马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