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附中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南师附中高考语文考前模拟卷(高三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卷2010.05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标识/识时通变僭越/西学东渐削减/日削月割 B.畜养/六畜兴旺残暴/自暴自弃侥幸/骁勇善战 C.缱绻/遣词造句勒紧/勒石记功稽首/稽查大队 D.扛枪/力能扛鼎休憩
试题预览
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2010.05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标识/识时通变             僭越/西学东渐            削减/日削月割 
B.畜养/六畜兴旺             残暴/自暴自弃            侥幸/骁勇善战
C.缱绻/遣词造句             勒紧/勒石记功            稽首/稽查大队
D.扛枪/力能扛鼎             休憩/锲而不舍            蕴藉/杯盘狼藉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自国际奥委会决定将2014年第二届青奥会的承办权授予中国南京市以来,当地政府着力建造地铁轨道交通,希望以此进一步整治老城的综合环境。
B.近两年我国部分地区自然灾害十分严重,干旱、地震等各类灾害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C.如今选择出国留学的人越来越多,由于国外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教育理念、教学设施上比较先进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D.春季气温回升后,由于冷空气频繁入侵造成持续低温阴雨的倒春寒天气,这种天气容易影响北方冬小麦的正常生长。
3. 请仿照漫画1的配图文字,为漫画2写一段配图文字。(4分)


漫画1                                    漫画2
漫画1:检查,检查,忙忙碌碌,皆因礼多人不怪。
漫画2:              ▲                       。
4.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5分)
世博大门怎么开?世博园开园仪式的启动装置昨已准备就绪。经过试运行,一枚长60厘米、重6公斤的巨大磁悬浮金钥匙,将在今天上午“打开高科技之窗,启动世博会之门”。这将成为开园仪式的点睛之笔。在金钥匙的外围,还有两只直径2米的金环相套,与地面呈30度角,伴随金钥匙做正向、反向自旋,各自只有一个与地面的接触点,悬而不倒。项目专家介绍,金匙、金环的组合,不仅令人联想起浑天仪等中国古代文明标志物,还让人想到常常作为科学象征的“原子结构图”,仿佛几个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留下的环形轨迹。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书吴、潘二子事①              顾炎武
苏之吴江有吴炎、潘柽章,二子皆高才,当国变后,年皆二十以上,并弃其诸生,以诗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传也,当成一代史书,以继迁、固之后。”于是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其所手书,盈床满箧,而其才足以发之。及数年而有闻,予乃亟与之交,每出入未尝不相过。又数年,潘子刻《国史考异》三卷,寄予于淮上,予服其精审。又一年,予往越州,两过其庐。及予之昌平、山西,犹一再寄书来。
会湖州庄氏难作。庄名廷鑨,目双盲,不甚通晓古今。以史迁有“左丘失明,乃著《国语》”之说,奋欲著书。招致宾客,日夜编辑为《明书》。书冗杂,不足道也。廷鑨死,无子,家赀可万金。其父流涕曰:“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遂梓行之。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列诸参阅姓名中。
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本前人诋斥之辞未经删削者。庄氏既巨富,浙人得其书,往往持而恐吓之,得所欲以去。归安令吴之荣者,以赃系狱,遇赦得出。有吏教之买此书,恐吓庄氏。庄氏欲应之,或曰:“踵此而来,尽子之财不足以给,不如以一讼绝之。”遂谢之荣。之荣告诸大吏,大吏佑庄氏,不值之荣。之荣入京师,摘忌讳语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执庄生之父及其兄弟,并列名于书者十八人,皆论死。其刻书鬻书,并知府、推官之不发觉者,亦坐之。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所杀七十余人,而吴、潘二子与其难。
当鞫讯时,或有改辞以求脱者。吴子独慷慨大骂,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骂亦不辨。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方庄生作书时,属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获免于难。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 
注释①:吴、潘二人在康熙二年发生的《明史》案中受株连蒙冤罹难。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予服其精审    审:周详                 B.遂梓行之      梓:刊刻
C.踵此而来      踵:跟随                 D.皆论死        论:议论
6.下列句子中,全都与庄氏《明史》案直接相关的一组是( ▲ )(3分)
①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怀纸吮笔,早夜矻矻   ②寄予于淮上,予服其精审
③书凡百余帙,颇有忌讳语                     ④吾哀其志,当先刻其书
⑤慕吴、潘盛名,引以为重                     ⑥发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②④⑥       D.①②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明朝灭亡后,年轻的吴炎、潘柽章都放弃了他们的诸生资格,有撰写史书的决心,并广泛搜集史料,不辞劳苦地编写。
B.双目失明的庄廷鑨,虽不十分通晓古今,但仍以左丘明为榜样,招纳门客发愤著《明书》,书中多有未经删削的指斥清朝的忌讳语句。
C.有官吏教吴之荣买《明书》来恐吓庄廷鑨,庄氏打算通过诉讼途径加以解决,因为大吏支持吴之荣,上奏到朝廷,于是庄氏案发。
D. 吴炎、潘柽章都是顾炎武的好友,顾炎武称赞他们致力学问,行事坚定,希望他们的事迹能够传世,所以写了这篇文章。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予乃亟与之交,每出入未尝不相过。(3分)
                                      ▲                                             
(2)其平居孝友笃厚,以古人自处,则两人同也。(4分)
                                      ▲                                            
(3)予薄其人不学,竟去,以是获免于难。(3分)
                                      ▲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  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1)本词上片叙写了哪些场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答:                                      ▲                                             
(2)“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两句的写景有何特点?(3分)
答:                                      ▲                                        
(3)末句中“无影”二字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佳妙之处。(3分)
答:                                      ▲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
(庄子《逍遥游》)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
(3)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           。(《诗经·氓》)
(4)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          。(陶渊明《桃花源记》)
(5)东船西舫悄无言,           ▲           。(白居易《琵琶行》)
(6)文章千古事,           ▲              。(杜甫《偶题》)
(7)           ▲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8)心事浩茫连广宇,         ▲         。(鲁迅《无题》)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一小时的故事     【美】凯特·肖班(1851—1904)
大家都知道马兰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小心翼翼的,尽可能地温和委婉。坏消息是由她姐姐约瑟芬告诉她的。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兹也在场。当火车事故的消息传来的时候,理查兹正好在报社里,遇难者名单上布兰特雷·马兰德的名字排在首位。
她不像许多别的女人那样,只是带着麻木接受的神情听着这个故事,而是立刻疯狂而绝望地扑倒在姐姐的怀里泪如泉涌。当这暴风雨般的悲伤过去后,她独自回到了自己的房间里,不让任何人跟着她。
窗户是开着的,对面放着一把舒服的大扶手椅,她筋疲力尽地沉了进去。
透过窗口,她可以看到屋前广场上的树梢在新春的气息中兴奋地颤抖着。空气中弥漫着芬芳的雨的气息。窗下的街道上,一个小贩正在叫卖他的器皿。远处依稀传来缥缈的歌声,数不清的麻雀也在屋檐下叽叽喳喳地唱个不停。对着她窗口西边的天空上,云朵层层叠叠地堆积着,间或露出一绺绺蔚蓝的天空。
她的目光有些阴郁,呆呆地凝望着远处白云间的绺绺蓝天。有一种感觉正在向她靠近,那正是她带着恐惧等待的。是什么?她不知道。这种感觉太微妙,太难以捉摸,她说不清楚。但她感觉得到,它正在空中蔓延,穿过弥漫于空气中的声音、气味和颜色慢慢地向她靠近。
现在,她内心骚动不安。她开始认识到那种向她步步进逼并渐渐地控制她的感觉是什么了。当她稍稍放松了抵抗的时候,从她微微张开的双唇间喃喃地溢出一个词。她屏住呼吸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自由,自由,自由!”随着那种感觉而来的茫然的目光和恐惧的神色从她的眼里消失了。她没有停下来问问自己,是不是有一种邪恶的快感①在控制着她。一种清清楚楚的、兴奋的感觉让她根本无暇去顾及那些琐事。
她知道,当她见到丈夫那双温柔亲切的双手变得僵硬,那张从不会对她吝啬爱意的脸变得毫无表情、灰白如纸的时候,她肯定还会哭的。但在这痛苦之外,她看到了长远的未来,那些只属于她自己的未来岁月。而她张开双臂去迎接那些岁月。
在未来的岁月里,她不再为了别人而活着,而只为她自己。那时,她不必再盲目地屈从于任何专横的意志。人们总是相信他们有权把个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无论其动机是善良的还是残酷的,她突然感到这种做法绝不亚于犯罪。
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呢!有了独立的意志——她突然意识到这是她身上最强烈的一种冲动,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②
“自由了!身心都自由了!”她不住地悄悄低语着。
约瑟芬跪在紧闭的门外,嘴唇对着锁孔,苦苦地哀求着让她进去。“露易丝,开开门!求求你啦,开开门——你这样会得病的。”
“走开。我不会让自己生病的。”不会的,她正陶醉在窗外那不息的生命里。
她的想象像脱僵的野马一样狂奔着。她想象着未来的日子,春天的日子,夏天的日子,所有将属于她自己的日子。她快速地祈祷着生命能够更加长久,而就在昨天,一想到生命那么漫长她就瑟瑟发抖。
她终于站了起来,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她的举止不知不觉竟像胜利女神一样。她紧搂着姐姐的腰,一起走下楼去。理查兹正站在下面等着她们。
有人正在用钥匙打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兰德,虽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事发当时他离现场很远,甚至根本就不知道发生了车祸。他愣在那儿,对约瑟芬的尖叫感到吃惊,对理查兹快速地把他挡在他妻子的视线外更感到吃惊。
但是理查兹还是太迟了。
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死于极度高兴。
11.文中第4小节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答:                                  ▲                                                  
12.请分析文中划线语句的含义。(6分)
①邪恶的快感
答:                                  ▲                                          
                                                                                    
②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
答:                                  ▲                                         
13.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使小说充满了戏剧性。请找出这些对比的地方。(6分)
答:①                               ▲                                            
②                                   ▲                                            
③                                   ▲                                            
14.《一小时故事》一经发表,就引起了极大反响。请结合文本探究这篇小说的主题。(6分)
答:                                 ▲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
喊杀与不杀        林  维
①最近,文强、王益等案件又将有关经济犯罪的死刑问题乃至整个死刑适用问题,重新引入公众视野。法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死刑对于经济犯罪的遏制成效甚微,因而建议在非暴力犯中取消死刑。与此相反的是,公众要求对腐败分子更多适用死刑的呼声却犹如排山倒海一般越来越强烈。在这样一种极端对立的、民愤激涌的气氛下,讨论对包括贪污贿赂犯罪在内笼统所谓的经济犯罪废除死刑,实在是一件风险颇大的行为。 
②学者主张减少经济犯罪的死刑,并逐渐全面废止死刑,这已经近乎成为国际通则。然而这样的主张要成为现实,关键之一在于能够获得所在国民众的认同。但是,中国民众对于腐败的厌恶、痛恨愈来愈烈,腐败的金额却又越来越巨,死刑的运用已然成为无计可施之下的不得已。这就形成了民众舆论和精英话语之间的巨大反差。
③对人民的呼声置之不理是一种极为偏颇的精英主义立场。学者们可以轻描淡写、不屑一顾地说,普通民众对于死刑的热情是非理性的、盲目的,然后一耸肩膀,继续在书斋中闭门鼓吹死刑废除。问题在于,刑法集中反映着当下社会的价值观,法律也必须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如果刑罚制度不符合国民的规范意识,不能得到公众对规范的认同,它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机能。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民众的想法是幼稚的,国民的朴素正义感和对死刑的认同感在正义的塑造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④然而,对那些非暴力犯判决死刑,表面上似乎实现了刑罚的威慑力和特殊预防目的,但本质上,它仅仅是形式主义地呼应了民众对于社会公正的渴望,民众的每一次欢呼实际上都是一种对社会公正的虚幻满足。大家应该认识到,现实的社会公正问题没有随着任何一起非暴力犯的死刑而得到改善,层出不穷、愈演愈烈的腐败无数次验证了这一点,死刑并没有震慑腐败。
⑤国家有义务告诉民众另外一种遏制腐败的路径,而不是依赖于死刑来掩盖目前在反腐败工作上的深层次问题。对死刑的过度崇拜甚至迷信,必然导致对其他正常管控手段的轻蔑或者忽视。对某一个腐败官员的死刑,当然意味着反腐败事业的重大胜利,但是在某一层面上,反复的死刑适用同样意味着腐败预防工作存在着的体制性缺陷。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法学界对文强、王益被判处死刑乃至整个死刑适用问题持有异议,因此将这些案件重新引入公众视野。
B.作者认为,同公众讨论经济犯罪问题,是一件风险颇大的行为,极容易激起民愤,与民众形成极端对立。
C.学者认为,因为普通民众对于死刑的热情往往是非理性的、盲目的,所以刑法没必要反映他们的价值观。
D.作者认为,我们有必要采取更为有效的管理体制,预防腐败,从而真正满足人民对公正的期盼,而不是一味依赖死刑。
16.对于经济犯罪的判决,民众舆论和精英话语之间存在巨大反差。从①②小节看,这种反差是怎么形成的?(6分)
答:                                  ▲                                          
                                                                                  
17.从④⑤小节看,作者为什么反对对非暴力犯的惩处过分依赖死刑?(不超过60个字)(6分)




七、作文(70分)
18. 阅读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旅美作家记录过自己在美国的一次经历:因多日忙于写作无暇收拾房间,他听说社区里有提供各种服务的志愿者,于是打电话求助。很快,一位风度翩翩的五十多岁男人站在了他面前。几小时后,那人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作家事后得知:上门替他打扫房间的是本市的市长。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附加题     2010.05
一、阅读材料,完成19 ~ 21题。(10分)
圣俞尝谓予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余曰:“语之工者固如是。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何诗为然?”圣俞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虽然亦可略道其仿佛若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则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岂不如在目前乎?又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节选自《六一诗话》)
19.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六处)。(6分)
圣俞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虽然亦可略道其仿佛若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 
20.《六一诗话》的作者是    ▲     ,号     ▲      。(2分)
21.这段文字提出了诗歌创作和鉴赏方面的哪两条观点?(用自己的话表述,不超过20个字)(2分)
答: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边城》是沈从文最重要的中篇小说,它以湘西为背景,描写了一段真挚凄美的爱情故事,这其中散发的人性美历来为人称道。
B.鲁迅用“多智而近妖”评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这在借东风、斩马谡、空城计几个片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C.郭沫若的《女神》以凤凰、天狗等富于神话色彩的意象,以狂飙突进的反帝反封建精神,以自由诗的形式,奏响了“五四”时期时代的最强音。
D.老葛朗台作为著名的吝啬鬼形象之一,他贪婪、狡黠、吝啬,金钱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这也招来索漠城里人们普遍的厌恶。
E.鲁迅在《呐喊》中塑造了一批“赏鉴”他人的悲哀,咀嚼他人痛苦的“看客”形象:如《药》中的“花白胡子”等。
23.简答题(10分)
(1)请分条概述《红楼梦》中晴雯之死的原因以及之后宝玉的反应。(6分)
答:                                  ▲                                          
                                                                                    
(2)《家》和《雷雨》分别塑造了鸣凤、四凤这两个女性。请结合小说,谈谈她们的共同点。(4分)
答:                                  ▲                                          
                                                                                    
三、材料分析鉴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6题。
新传统里的批评家对于旧传统的作品能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作比较客观的估计;因为他具有局外人的冷静和超脱,所谓“当局称迷,傍观见审”,而旧传统里的批评家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除旧布新也促进了人类的集体健忘,一种健康的健忘,千头万绪简化为两三大事,留存在记忆里,节省了不少心力。旧传统里若干复杂问题,新的批评家也许并非不屑注意,而是根本就没想到它们一度存在过。他的眼界空旷,没有枝节零乱的障碍物来扰乱视线;比起他这样高瞰远瞩,旧的批评家未免见树不见林了。不过,局外人也就是门外汉,他的意见,仿佛“清官判断家务事”,有条有理,而对于委曲私情,终不能体贴入微。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各有语言天地,各行各业以至一家一户也都有它的语言田地,所谓“此中人语”。圈外人或外行人听来,往往不甚了了。缘故是:在这种谈话里,不仅有术语、私房话以至“黑话”,而且由于同伙们相知深切,还隐伏着许多中世纪经院哲学所谓彼此不言而喻的“假定”,旁人难于意会。释祩宏《竹窗随笔》论禅宗问答:“譬之二同邑人,千里久别,忽然邂逅,相对作乡语隐语,旁人听之,无义无味。”
24.请分条概括新批评家在研究旧传统作品时具备的优点。(不超过15字)(6分)
25. “术语”、“黑话”、“假定”,在文中的含义是否一样?为什么?(4分)
答:                                  ▲                                          
                                                                                    
26.作者与释祩宏的论证方法有何共同之处?作者为什么要引用释祩宏《竹窗随笔》?(5分)
答:                                  ▲                                          
                                                                                    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模拟考试
      语  文  参考答案     2010.05
1.D  
A.标识zhì/识时通变shí      僭越jiàn/西学东渐jiān   削减/日削月割 xuē
B.畜养xù/六畜兴旺chù   残暴/自暴自弃 bào        侥幸jiǎo/骁勇善战xiāo
C.缱绻/遣词造句 qiǎn         勒lēi紧/勒lè石记功      稽首qǐ/稽查大队jī
D.扛枪káng/力能扛鼎 gāng     休憩qì/锲而不舍qiè    蕴藉jiè/杯盘狼藉jí
2.B      A项中“建造”和“交通”搭配不当。
C项句式杂糅,“由于”和“主要原因”。   D项主语残缺。
3.评比,评比,真真假假(2分),岂是英雄出少年(2分)。(对漫画2的理解有误:0~1分)
4.高科技磁悬浮金钥匙今启世博园。或者磁悬浮金钥匙诠释“科技世博”, 今启世博园。(关键词:高科技1分、磁悬浮金钥匙2分、今启世博园/开园仪式2分)
5 D  “论”应为“批决,定罪”   
6 B  
7 C  大吏不支持吴之荣。
8(1)我于是急切地(屡次)和他们交往(交游),每次路过没有不去拜访的。
(2)他们平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真诚厚道,用古人的准则要求自己,那么两人在这一点上一样的。
(3)我轻视那个人(庄生)没有学问,最终离去,因此免遭此难。
9.(1)赛龙舟,荡秋千,踏青;营造了热闹、欢快的气氛。(一点1分)
(2)写作特点:视听结合1分,第一句写视觉,第二句写听觉1分(或: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对比);情景交融(或: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景的特点:清静1分。
(3)答案一:末句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无影无踪,以动衬静,写出了热闹归于平静,最终恬淡清明的意境。
答案二:写出了月光下,杨花飘落,没有影子,显出月光的清明(或:清朗;如梦似幻),以动衬静,表现了恬淡清明的意境。。
10.(1)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载笑载言      (4)落英缤纷        (5)唯见江心秋月白
(6)得失寸心知   (7)烟笼寒水月笼沙   (8)于无声处听惊雷
11. 特点:春意盎然或生机勃勃。(2分)
作用:①烘托(或渲染)欢快愉悦的气氛;②触发(或引发)主人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人物心情的转变作铺垫;④与马兰德的死形成对比(“乐景”与“哀情”对比),表明马兰徳虽死,生活仍将继续。(一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12.(1)“快感”指摆脱束缚、感到自由的快乐、愉悦,“邪恶”是对自己此时产生“快感”的恐惧和矛盾(或:负罪感;罪恶感;违背伦理)。
(2)与独立的意志与自由的身心相比,爱情是模糊虚幻、不那么重要的东西。
13.①露易丝与别的女人听到丈夫死讯时的表现不同:别人麻木接受,她则疯狂绝望;        
②姐姐约瑟芬在门外的担心与妹妹露易丝在自己房间里的轻松快乐;        
③现在露易丝祈祷着生命能够更加长久,而就在昨天,她还为生命那么漫长而瑟瑟发抖;         
④激动兴奋的憧憬未来和丈夫突然出现时极度绝望;
⑤女主人公其实是痛苦绝望而死,却被医生诊断为极度高兴而死;
⑥以前连死的心都有却活得好好的,现在想痛痛快快地活了而死神却突然降临;
⑦马兰德给妻子的示爱在露易丝看来却是一种负担或束缚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满分)
14.本题为探究题,结合文本言之成理,酌情赋分。
例如:通过描绘女主人公获悉丈夫死去之后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2分)肯定了女主人公在家庭的束缚中对自由的渴望(2分),批判了传统社会中男性意志对女性独立意识的压迫(2分)。
以下理解不得分:
女主人公自作自受;
女人善变;
乐极生悲;
人生无常;
虚假情报的后果;
夫妻关系象征了劳资关系;
绝对自由对人的煽动;
丈夫的阴谋。 
15、D
16、(1)民主舆论喊杀。(1分)民众对腐败的厌恶、痛恨愈来愈烈,腐败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溧阳中学高考语文考前指导卷(24页,3万4千字』  下一个『黄冈市实验中学五月底模拟考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