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朝阳区高职考试语文综合练习试卷(附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10年朝阳区高职考试语文综合练习试卷(附答案(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10年朝阳区高职考试语文综合练习试卷学校班级姓名成绩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得分分数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写在规定位置上。3.请用蓝或黑色钢笔或签字笔答题,不得在试卷上填写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第Ⅰ卷(选择题
试题预览
2010年朝阳区高职考试语文综合练习试卷
学校                     班级             姓名            成绩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得分
分数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写在规定位置上。
    3.请用蓝或黑色钢笔或签字笔答题,不得在试卷上填写与答题无关的内容。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2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躁热  羁绊  爱不释手  飞扬跋扈
B.振撼  煤碳  爱屋及乌  大才小用
C.伎俩  窠臼  一愁莫展  惩前毖后
D.骠悍  贸然  再接再厉  无是生非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三鹿奶粉事件爆出了中国乳品业的黑幕,凸显了企业良心与道德的缺失,每每看到这些新闻报道,总让人义愤填膺,不忍卒读。
B.在本届世博会博物馆和城市足迹馆展出的顶级珍宝达到330件,这在世界现代历史上称得上绝无仅有。
C.姚明因为左脚压迫性骨裂,将缺席本赛季余下全部比赛。这个消息对热爱姚明的球迷来说,无异于平地一声雷。
D.天色渐渐暗下来,街道两旁的大红灯笼、走马灯、气死风灯纷纷亮起,街市上灯火阑珊,游人如织,,夜幕下的都市美艳绝伦。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张教授把祖辈    下来的秘方献给了当地的医疗部门,受到了人们的赞誉。
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    ,明确重点,有所作为。
③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变暖,是     地球上每一个人的事情。
④去年入冬以来,除西南干旱少雨外,华北地区降雪频繁,同时,我国江淮、江南入冬以来降水偏多,南方     低温。
A.流传  机遇  关乎  继续    B.留传  机遇   关乎  持续
C.留传  机会  关系  持续    D.流传  机会   关系  继续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称歌迷为“粉丝”本无恶意,却让人们有意无意地把歌迷当作某种舞台装置似的“物件”,漠视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期盼。
B.近年来先后实施的全面免除农业税、免收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高度说明了中央政府对农民问题的充分关注。
C.网络的虚拟所以有无尽吸引力,我想,就在于一个主要原因是它能隐藏你的身份,生活在一个虚幻迷离的世界里。
D.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曾经倾倒和征服了无数热爱它的人民,它的传播对中国近代电影艺术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作用。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鲁迅先生说的“联合战线是以有共同的目的为必要条件的”,(《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
B.梁漱溟是个考不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24岁那年却被蔡元培礼聘为北大哲学讲师。 他的学生中,有胡适、冯友兰、朱自清……等等。
C.在文学上,韩柳虽都被称为“古文运动”的旗手,但韩的口号是“文以载道”,恪守道统;柳的口号是“文以明道”,意在阐扬新见解。
D.鸟类为什么要迁徙?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候鸟迁徙的路线都相对固定。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国古代史书的体例主要有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如《国语》《三国志》),纪传体(如《史记》《汉书》)等。
B.苏轼、李清照分别是我国宋代豪放派和婉约派词人的杰出代表,其中苏轼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而李清照词则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
C.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
南园十三首(其六)
  李贺 
  寻章摘句老雕虫, 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 文章何处哭秋风?
7.对这首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说我的青春年华就消磨在这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上了。“雕虫”之词出于李贺笔下,显然是愤激之辞。句中的“老”字用作动词,有终老纸笔之间的意思,包含着无限的辛酸。
B.次句用白描手法显现自己刻苦读书、发奋写作的情状:一弯残月,低映檐前,抬头望去,一张玉弓挂在帘前;天将破晓,而自己还在孜孜不倦地琢句谋篇。
C.“辽海”指东北边境,即唐河北道属地。从元和四年(809)到元和七年,这一带割据势力先后发生兵变。唐宪宗曾多次派兵讨伐,屡战屡败,弄得天下疲惫,而藩镇割据的局面依然如故。
D.末句的“文章”指代文士,实即作者自己。“哭秋风”不是一般的悲秋,而是感伤时事、哀悼穷途的文士之悲。
8.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叙事兼言情,满腹牢骚通过一个“老”字倾吐出来,炼字的功夫极深。
B.次句写景,亦即叙事、言情,它与首句相照应,活画出诗人勤奋的书斋生活和苦闷的内心世界
C.第三句只点明时间和地点,不言事(战事)而事自明,颇具含蓄之致。
D.三、四两句若即若离,似断实续,结构得非常精巧;诗人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揭示了造成斯文沦落的社会根源,从而深化了主题,加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量。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①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 life)”,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4个节:节电、节水、节油、节气,从这些点滴做起,把减少二氧化碳实实在在地带入生活。
  ②“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但现阶段太阳能发电的成本是煤电水电的5-10倍,一些地区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地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等物品价格的上涨。从世界范围看,预计到2030年太阳能发电也只达到世界电力供应的10%,而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因此,在“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风能、生物质能都是太阳能的转换形态)过渡的未来几十年里,“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重要含义之一,就是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为新能源的普及利用提供时间保障。特别从中国能源结构看,低碳意味节能,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③“戒除嗜好!面向低碳经济”环境日主题提示人们,“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比如,据制冷技术专家估算,超市电耗70%用于冷柜,而敞开式冷柜电耗比玻璃门冰柜高出20%。由此推算,一家中型超市敞开式冷柜一年多耗约4.8万度电,相当于多耗约19吨标煤,多排放约48吨二氧化碳,多耗约19万升净水。由此看来,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
④“低碳生活”虽然是个新概念,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尽管仍有学者对气候变化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因此 “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在这种生活方式逐渐兴起的时候,大家开始关心,我今天有没有为减碳做些什么呢?比起少开车、少开空调,购买碳汇林的主意,受到更多人的欢迎。目前,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是减排和增汇。与减排手段相比,林业碳汇措施因其低成本、多效益、易操作,成为减缓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
9.下列关于“低碳生活”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低碳生活,就是指要尽力减少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从而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
B.低碳生活,就是要从“碳素燃料文明时代”向“太阳能文明时代”过渡,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
C.低碳生活,需要引导人们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
D.低碳生活,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实践低碳生活,要从点滴做起,注意节电、节水、节油、节气。
B.实践低碳生活,就要努力节约化石能源的消耗,尽量少开车,少开空调。
C. 实践低碳生活,要普及利用新能源,用粮食和油料作物等开发生物燃料以替代化石能源。
D. 实践低碳生活, 要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超市应尽可能的用玻璃门冰柜代替敞开式冷柜。
11.下列说法不属于现阶段制约“低碳经济”理想目标的实现的一项是   (    )
A.现阶段太阳能、风能发电价格高于煤电水电。
B.作为二次能源的氢能,目前离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提取的商业化目标还很远。
C.以大量消耗粮食和油料作物为代价的生物燃料开发,一定程度上地引发了粮食、肉类、食用油等物品价格的上涨。
D.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和100年左右耗尽。
12.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普及利用太阳能、风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是中国今后能源发展的长期目标。
B.建立低碳的绿色生活方式比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更为重要。
C. 关于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人们已经达成共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主要因素。
D.对减缓气候变暖,购买碳汇林比少开车、少开空调等减排措施更有效。
第Ⅱ卷(共114分)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第13~16题。
生命之芯   李雪峰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张扬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凋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时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夜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
⑧难道作物也有它们自己的灵魂吗?它们在泥土和风雨中生长,它们萌芽、抽叶、开花,全都是为了自己的果实,果实是它们生命的灯芯,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生命也就夭折了;一旦果实夭折了,它们的岁月也就黯淡了,无论这世界还有多么美好,无论岁月还有多么漫长,但它们却已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秋天里。
⑨果实或许就是作物们的梦想,或许就是作物们生命的纯粹使命,或许就是作物们的灵魂,过早丢失了自己的果实,作物们生命的秋天就提前来临了。
⑩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我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无论是生命的,还是被我们视为非生命的,无论是一粒青青的葡萄,还是我们脚下的一粒泥土……
⑾一切都是有着自己的梦想和灵魂的。
13.请分析文中划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                                                                            
                                                                                 
                                                                                
14.文章第③段描写落叶纷飞、时扫不尽的情景,其作用是什么?(2分)
  答:                                                                         
                                                                                
15.文末作者为什么“坐在静静的葡萄架下,仰望那一簇一簇摇曳的绿叶,对一切都充满了敬意”?(3分)
  答:                                                                         
                                                                               
                                                                                
16.你是否赞同文中“妻子”摘尽所有葡萄,让叶子尽快落完的做法,请说明理由(3分)
答:                                                                
                                                                   
                                                                    
四、(15分)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7—20题。
从书同文到语同音  任继愈
(1)中华民族的伟大成就不可胜数,秦汉以后的“书同文”就是一项不朽的伟业,怎么估价都不会过高。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了中国,可惜时间太短,“书同文”没有最后完成。汉朝按照秦朝的设计,继续完成了统一文字的任务。
(2)秦汉创建的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受到中华民族的认同,经历几千年,不断完善,形成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维系这样一个大国的统一,主要的文化工具是汉字。有了汉字,才把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紧紧地团结在一起。假若中国没有“书同文”这样得力的措施,古代中国采用拼音文字,中国将不会是今天统一的格局,也许分成多少个独立割据的小国。欧洲土地面积和中国不相上下,当年缺了个“书同文”的措施,现在还是列国林立,纷争不止。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欧洲各国已感到长期分隔的不便,萌发了统一的愿望,愿望归愿望,欧洲统一不是短期可以办到的。
(3)“书同文”给中国带来的好处,“民到于今受其赐”。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要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才对得起我们的后人。看来,我们应该在“书同文”的基础上,进而走向“语同音”。
(4)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前提。我们有了全国通用的交际工具“汉字”,但人们的交际还受某些地区方言的制约。人们还习惯用当地方言。当前国际国内经济交流、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只有汉字统一,而缺少语言统一,不但给人们造成不便,甚至造成损失。
(5)我国元朝从皇帝到各级官员绝大多数不识汉字,会汉语的也很少,官吏处理民事要通过翻译,所以不能有效地进行治理,统治时期只有九十几年。
(6) 明、清两代,政府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国家教材,全国应试举子各操方言,但他们读书时必须用“官话”来诵读、讲解。应试诗也不允许用方言的读音来押韵。因为朝廷选拔各地官员都为这个统一的大国服务,在朝的及地方官员相互交往,都要讲官话(当时的普通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从而收到实效。
(7)今天面临开放的时代,国际、国内交流频繁,除书面文字外,交际双方直接对话的机会比任何时候都多。举行国际会议,中文已成为国际通用文字,汉语的标准化、普及化已刻不容缓,应提到日程上来。
(8)中华民族沿着现代化的道路已走了一百多年,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有很多标志,如科学发展,教育普及,生活富足,法制健全,国民有公德,环保完善等等。对地域辽阔、多民族的大国来说,还要加上两条:民族之间团结和睦,语言无障碍通行。(民族问题这里且不谈)除了“书同文”,还要“语同音”。
(9)当今世界上土地辽阔的大国有俄罗斯、美国、加拿大、中国和印度。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从彼得堡到海参崴,美国从波士顿到旧金山,却不感到东西部地区方言的隔阂。加拿大地域比美国还大,也没有语言的障碍。亚洲的印度有先进的科技文化,但印度境内语言梗阻比较严重,仅这一方面也制约了印度进一步现代化,难以冲出第三世界。
(10)我国工农业生产、科技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优势,有些领域处在世界先进地位。我们做到了“书同文”,却远远没有做到“语同音”。要使国家现代化,语言统一这一关还没有过去。有的地方教学用普通话,出了学校用地区方言;在公共集会用普通话,回到家里用地区方言。福建省与台湾省仅一水之隔,台湾推行国语(普通话)比福建省成效显著。台湾同胞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步子迈得比较快。
(11)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得力于“书同文”。有了“书同文”,加强了国家政令统一,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汉字书写的图书经历几千年的积累,浩如烟海,丰富了人类思想宝库。“书同文”给中华民族奠定了万世不朽的基业。我们有幸承袭了祖先遗泽,我们应有义务为后辈添置一份新的产业——“语同音”。
(12) 我们有现代化传播工具,电视、广播已普及到千家万户,比秦始皇当年推行“书同文”的情况不知要优越了多少倍。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把“语同音”这一事业做成、做好。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                                                                         
                                                                             
18.“书同文”与“语同音”二者有什么异同?(3分)
答:                                                                          
                                                                              
                                                                              
19.文章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之。(6分)
答:                                                                          
                                                                              
                                                                              
                                                                              
                                                                               
20.根据本文,明清两朝在“语同音”方面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3分)
答:                                                                         
                                                                             
                                                                             
五、(2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4题。
察今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在,法虽今而在,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已亦人也。故察已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此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亦。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
21.解释上面文章中加点词语的意义。(5分)
(1)胡: 
(2)表:
(3)益:
(4)亏:
(5)任:
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3分)
(1)军惊而坏都舍
(2)今水已变而益多矣
(3)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
23. 在制定法令制度上,本文提出了怎样的观点?这在今天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3分)
答:


24.请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2分)
译文:

⑵ 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2分)
 译文:

⑶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2分)
译文:

⑷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2分)
译文:

⑸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译文:

古诗文名句默写。
25.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文。(6分)
①羽扇纶巾,谈笑间、              。 (苏轼)
②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
③                ,忆君清泪如铅水。(李贺)
④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
⑥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六、(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太阳和风在争论谁更有威力,风说:“我来证明我比你行。你看到那儿那个穿大衣的老头了吗?我打赌我能比你更快地使他脱掉大衣。”
于是太阳躲到云后,风就开始吹起来,愈吹愈大,大到成了一场飓风,但是风吹得愈急,老人把大衣裹得愈紧。
终于,风放弃了。然后太阳从云后走出来,对老人露出了灿烂的微笑。不久,老人开始擦汗,然后脱掉大衣。太阳对风说:“你看,还是温和与友善,比愤怒和暴力有威力。”
请以“友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和看法,也可以编写故事(但不要写成材料的扩写)。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题目自拟。(3)卷面整洁,不少于800字。





























2010年朝阳区高职考试语文综合练习答题纸
                                 
考号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每题3分,共27分。
1. 2. 3. 4. 5. 6. 7. 8.
二、每题3分,共12分。
9. 10. 11. 12.
三、共12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徐州市2009—2010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三次调研考试』  下一个『七年级(下)语文第三次月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