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10届高三二模(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2010届高三二模(语文)(高三下册 鲁人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三语文(共l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第Ⅱ卷答在答题纸上。第Ⅰ卷(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
试题预览
高三语文(共l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第Ⅱ卷答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豇(jiāng)豆     漂(piǎo)白    一沓(dá)子     得鱼忘筌(quán)
B.赈(zhèn)灾      潜(qián)艇     摆擂(1éi)台     勇冠(guān)三军
C.熔(yóng)岩      殷(yān)红      露(1où)馅儿     正中(zhōng)下怀
D.剽(piāo)窃     压轴(zhóu)     香饽(bō)饽     炮(bāo)制中药
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对“规范灰色收入”提法,不少代表、委员提出疑问:到底什么是灰色收入?这么提会不会使灰色收入合法化?
B.今年我省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为40.8万人,这次考试是我省实行公务员考录制度以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次。
C.近日逝世的萨马兰奇曾于2008年9月4日在西班牙《先锋报》撰写《我为什么爱中国,尊重中国?》一文。
D.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展示主题是“齐鲁青未了”,(由季羡林题写)展示主题理念是“以和谐文化建设美好家园”。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今年3月22日是第18个世界水日,主题为“保障清洁水源,创造健康世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当天发布一份报告,描述受污染水资源给人们健康和生命带来的         。报告显示,全球每天排放大约20亿吨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这些污水加速疾病传播,         生态系统。全球半数以上住院患者染病与污水相关,         3.7%去世者死于与污水相关疾病。
A.损害  危害  大致     B.危害  损害  大致
C.损害  危害  大约     D.危害  损害  大约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西南旱区特大旱灾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给人民生活带来的严重困难,给春耕生产带来的重大损失,令人发指。
B.袁隆平院士接受法国高级农业成就勋章颁奖时表现一如既往的低凋,他说,荣誉是一种精冲鼓励,鼓励他继续前行,勇攀科学高峰。
C.楼市面临的政策风险、资金风险、泡沫风险,已成为压在房地产市场上的“三座大山”,监管部门对风险的判断要亦步亦趋。
D.虽然教育主管部门的“禁补令”已经下了多次,但补习班的数量却是有增无减,各种补习班的广告更是喜闻乐见。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人民币升值无法扭转美国对华外贸逆差,这是由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直接投资区域重点转移所决定的。
B.我省从今年起实施高等教育新生入学救助办法,符合救助条件并经审核批准者,每人将获不低于4000多元的一次性救助金。
C.世博会与奥运会、世界杯并称世界三大盛事,其中,世博会以游客为主体,与旅游的联系最为密切,是世界顶级的旅游盛会。
D.美国《福布斯》杂志21日公布了2010年全球企业排行榜,丰田汽车公司从上一年的第三位急跌第360位。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6—8题
史学与新闻
    记录客观事物,这是记者与史家的基本工作。中国古代最早的史家是史官,所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这左史、右史,便是史官,凡是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都由他们记载下来。汉代以后,人们把这样的记录叫做“起居注”。这在当时是颇类似于“新闻”的,但我们毕竟不能把“起居注”一类的东西称作“新闻”,而是把它们称作历史。记者的出现,是在近代报纸、杂志、广播产生以后,才有所谓“本报记者”、“苯刊记者”等。顾名思义,“记者”就是记录之人也。《左传•僖公七年》云:“夫诸侯之会,其德行礼义,无国不记。”可见,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是有专人记录的。这些人都是史官,也有点像“新闻记者”。古代官府的邸抄也是用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治情报的,后采发使成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又称“京报”。不过,他们所做的记录,是大多数人看不到的,故而这终究是历史,不是新闻。今天,凡重大事情,都有记者采访,然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尊重事实,秉笔盈书,是记者与史家共同遵循的准则。中国古代正直的史官和史家,都有一个优良传统:秉笔直书。司马迁音《史记》,“不虚襄,不隐恶”,彼人称为“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对于新闻记者采说,能不能尊重客观事实,如实地反映生活中的善恶、美丑,先进与落后,犹如史家能不能秉笔直书一样。反之,如若对新闻报道进行“合理想象”、“逻辑推理”、“艺术加工”、“故意拔高”等,就脱离了客观事实。从本质上恭看,这与曲笔作史没有什么不同。因此,这是正直的记者所不取的。
    尊重事实,隶笔直书,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大夫崔杼杀其国君齐庄公后,“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笔已往,闻既书矣,乃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古代如此,近代亦然。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的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由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阀斗争,被奉系军阀杀害。在“文革”中,不少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敢于说真话,说实话。他们虽然遭到“四人帮”的种种迫害,却表现了一个正直的新闻工作者的尊严。即便在今天,说真话的记者,也会受到某些人的责难和打击,但这样的记者,人民是会永远铭记他们的。
    前人认为是“新闻”的,今天已视为历史资料;今天认为是“新闻”的,后人也将视为历史。这就是新闻与历史的辩证法。今天的史家著述往古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考证、辩剐、分析、综合当时的“新闻”;今天的记者撰写现实的新闻,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后人书写当代的历史。(节选自马宝珠《史学与新闻:“报纸为现代史记”》,有改动)
6.下列选项中关于“史学与新闻”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凡重大典礼、会盟,都有专人记录,他们所做的记录,我们称作历史,而不是新闻。
B.人们把中国古代史官所记载的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及国家大事叫做“起居注”。
C.今天我们称“起居注”为历史;今天的记者撰写的现实的新闻,后人也将视为历史。
D.今天,记者采访重大事情后写成新闻报道,这种工作,这种身份,很容易使我们回忆起古代的史官来。
7.下列不属于“尊重事实,秉笔直书”表现的一项是
A.司马迁著《史记》,“不虚美,不隐恶”,被人称为“实录”。
B.齐太史兄弟三人先后被杀,四弟继续书“弑”,终于成功。
C.邵飘萍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坚持披露事实真相,支持民众反帝反军闽斗争,
D.在“文革”中,有些记者不愿与“四人帮”同流合污。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最早记录古时重大典礼、会盟及最早出现“吏官”一职的历史典籍。
B.新闻记者脱离了客观事实对新闻进行报道,从本质上来看,这与曲笔作电没有什么不同。
C.“京报”是古时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是由古代官府的邸抄发展而成的。
D.一个严肃的史家和一个正值的记者一-样,他们可贵的品质就是尊重事实,秉笔直书。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一12题。
    徂徕先生,姓石氏,名介,字守道,兖州奉符(今属山东泰安)人也。徂徕,鲁东山。而先生非隐者也,其仕尝位于朝矣。鲁之人不称其官而称其德,以为徂徕鲁之望,先生鲁人之所尊,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称。曰徂徕先生者,鲁人之志也。
    先生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虽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以谓时无不可为,为之无不至。不在其位,则行其言。吾言行,功利施于天下,不必出乎己。吾言不用,虽获祸咎,至死而不悔。其遏事发愤,作为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世。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世俗颇骇其言,由是谤议喧然,而小人尤嫉恶之,相与出力,必挤之死。先生安然,不惑不变。
    先生自闲居徂徕,后官于南京,常以经术教授,及在太学,益以师道自居,门人弟子从之者甚众。太学之兴,自先生始。其所为文章,曰某集者若干卷。其辞博辩雄伟,而忧思深远,其为言曰:“学者,学为仁义也。仁急于利物,义果于有为。惟忠能忘其身,惟笃于自信者,乃可以力行也。”以是行于己,亦以是教于人。
    以庆历五年七月某日卒于家,享年四十有一。友人庐陵欧阳修哭之以诗,以谓待彼谤焰熄,然后先生之道明矣。先生既没,妻子冻馁不自胜,今丞相韩公与河阳富公分俸买田以活之。后二十一年,其家始克葬先生于某所。将葬,其子师讷与其门人姜潜、杜默、徐遁等来告曰:“谤焰熄矣,可以发先生之光矣。敢请铭。”某曰:“吾诗不云乎,‘子道自能久也’,何必吾铭?”遁等曰:“虽然,鲁人之欲也。”乃为之铭曰:
    徂徕之岩岩,与子之德兮,鲁人之所瞻;汶水之汤汤,与子之道兮,逾远而弥长。道之难行兮,孔孟亦云遑遑。一世之屯兮,万世之光。曰吾不有命兮,安在夫桓魋与臧仓?自古圣贤皆然兮,噫,子虽毁其何伤!(节选自宋•欧阳修《徂徕石先生墓志铭》,有删改)
    注:石介(1005~1045),北宋儒家学者,经学家、文学家,与胡瑗、孙复一起被后人合称为“宋初三先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因其所居山以配其有德之称       配:媲美
B.不惑不变       惑:烦恼
C.义果于有为     果:果真
D.惟笃于自信者     笃:厚,满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则行其言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而小人尤嫉恶之     而卒莫消长也
C.乃可以力行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友人庐陵欧阳修哭之以诗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石介“有德”的一组是
①其仕尝位于朝矣     ②虽在畎亩,不忘天下之忧
③常以经术教授     ④其薛博辩雄伟,而忧思深远
⑤以是行于己,亦以是教于人     ⑥子道自能久也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③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地之人之所以称石介为“徂徕先生”,这是因为他们认为徂徕山是当地的名望所在,而石介又受当地人所尊仰,以山名称呼石介,正是当地人的心愿。
B.石介敢于表达意见,对一些事常表达愤慨之情,写作一些文章来尽力陈述古今治乱成败的事情,用来揭露批评当世的弊端。
C.石介的文章语言丰富生动,宏大壮美,并且所流露的忧思意义深长,他说,在学术上有造诣的人,学习的是仁义,所做应该对外物有利,应该有所作为。
D.为石介下葬前,为彰扬他的荣光,他的儿子和弟子请欧阳修写篇铭文,欧阳修因为在石介死后曾经写诗痛悼并高度赞扬过石介,所以一开始并没有应允。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言不用,虽获祸咎,至死而不悔。(3分)    ’
    (2)先生既没,妻子冻馁不自胜。(4分)
    (3)遁等曰:“虽然,鲁人之欲电。”(3分)
14.阅读下面的宋涛,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观手法?请简析其效果。(4分)
(2)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4分)
15.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6分)
(1)子曰:“不愤不启,                           。                        ,则不复也。”(《论语》)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苏轼《赤壁赋》)
(3)                       ,知来者之可追。                       ,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五.(12分)
16.概括下面一则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个字(4分)
(2010年4月23日华北网消息)数十年来,华北农业实现了对“南粮北调”局面的扭转,农业的高速发展依赖的正是一口口的机井对地下水的掠夺性开采。官方通报显示,华北地下水超采达120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个白洋淀,在华北平原,200万口机井遍布田间地头,正在透支着华北的未来。一位专家介绍说:“真实的情况可能更严重,透支的地下水估计已近2000亿立方米。”
                                                                           
17.下图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标志,阅读相关提示,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上海世博会志愿者标志以汉字“心”形、英文字母“V”形为造型,由嘴衔绿色橄榄枝飞翔的和平鸽构成,整个图案又似迎风飘舞的彩带。请写出两点寓意:
(1)                                                                           
(2)                                                                           
18.仿照下面的画线句子,续写两句话,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现如今,个性早已成为新新人类的代名词。“你真有个性”成为一种语言的时尚,其实,个性不是奇装异服,不是夸夸其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个性就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苏轼那笑对人生的豪迈与豁达;                                     ;
                                            。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需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做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神奇的丝瓜
季羡林
    今年春天,孩子们在房前空地上,斩草挖土,开辟出来了一个一丈见方的小花园。周围用竹竿扎了一个篱笆,移来了一棵玉兰花树,栽上了几株月季花,又在竹篱下面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土壤并不肥沃,虽然也铺上了一层河泥,但估计不会起很大的作用,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
    过了不久,丝瓜竟然长了出来,而且日益茁壮、长大。这当然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但是我们也并没有过高的期望。我自己每天早晨工作疲倦了,常到屋旁的小土山上走一走,站一站,看看墙外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亚运会招展的彩旗,顾而乐之,只不过顺便看一看丝瓜罢了。
    丝瓜是普通的植物,我也并没有想到会有什么神奇之处。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丝瓜秧爬出了篱笆,爬上了楼墙。以后,每天看丝瓜,总比前一天向楼上爬了一大段;最后竞从一楼爬上了二楼,又从二楼爬上了三楼。说它每天长出半尺,决非夸大之词。丝瓜的秧不过像细绳一般粗,如不注意,连它的根在什么地方,都找不到。这样细的一根秧竞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样多的水分和养料,供应前方,使得上面的叶子长得又肥又绿,爬在灰白色的墙上,一片浓绿,给土墙增添了无量活力与生机。
    这当然让我感到很惊奇,我的兴趣随之大大地提高。每天早晨看丝瓜成了我的主要任务,爬小山反而成为次要的了。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
    又过了几天,丝瓜开出了黄花。再过几天,有的黄花就变成了小小的绿色的瓜。瓜越长越长,越长越长,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竞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我真是替它担心,生怕它经不住这一份重量,会整个地从楼上坠了下来落到地上。
    然而不久就证明了,我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最初长出来了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在上面,在三楼一位一百零二岁的老太太的窗外窗台上,却长出来两个瓜。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地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我又担心起来。没过几天,事实又证明了我是杞人忧天。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老太太的窗台上,从下面看上去,活像两个粗大弯曲的绿色牛角。
    不知道从哪一天起,我忽然又发现,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我又犯了担心病:这个瓜上面够不到窗台,下面也是空空的;总有一天,它越长越大,会把上面的两个大瓜也坠了下来,一起坠到地上,落叶归根,同它的根部聚合在一起。
    然而今天早晨,我却看到了奇迹。同往日一样,我习惯地抬头看瓜:下面最小的那一个早已停止生长,孤零零地悬在空中,似乎一点分量都没有;上面老太太窗台上那两个大的,似乎长得更大了,威武雄壮地压在窗台上;中间的那一个却不见了。我看看地上,没有看到掉下来的瓜。等我倒退几步抬头再看时,却看到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抗震加固时筑上的紧靠楼墙凸出的一个台子上。这真让我大吃一惊。这样一个原来垂直悬在空中的瓜怎么忽然平身躺在那里了呢?这个凸出的台子无论是从上面还是从下面都是无法上去的,决不会有人把丝瓜摆平的。
    我百思不得其解,徘徊在丝瓜下面,像达摩老祖一样,面壁参禅。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上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选自《季羡林散文》)
19.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移栽玉兰花树、月季花,“随意种上了几棵扁豆和两棵丝瓜”、“大家不过是玩玩而已”等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20.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我往往注视着细细的瓜秧和浓绿的瓜叶,陷入沉思,想得很远,很远……(2分)
    (2)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2分)
21.丝瓜的“神奇”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4分) 
22.本文有很强的可读性,请结合文章简要说明一下理由,并谈淡给你的写作带来的启示(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9一22题。
对低碳经济的五种误解
    对于低碳经济,有几种误解需要澄清。
    第一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贫困的经济,咱们不能搞。
    其根据是,最贫穷、最不发达的国家,人们不消费、没车开、交通困难,当然是低碳状态。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量都很高,高排放才有高生活质量。
    这种误解只看到了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在较高人文发展水平情况下也可以是低碳的。以使用零碳的核能为主的法国,人均碳排放比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低一半;北欧国家绝大部分主要依靠可再生能源,丹麦基本上是风电,挪威、瑞典基本上是水电。这些国家碳生产率很高,生活水平也很高。可见,生活质量并不是用碳排放的多少来度量的。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要走向贫困,而是要在保护环境气候的前提下走向富裕。
    第二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那么重工业就不能发展了。
    中国有的城市一开始对低碳经济、低碳城市很有热情,但后来不愿意高调践行,就是因为害怕大型化工、钢铁行业投资受限制。这完全是误解。任何社会都必须要有些相对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来保障经济运行、保障生活质量。要是没有钢铁、水泥、建筑材料,高速公路怎么建?房子怎么建?所以,低碳经济绝对不应该排斥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而应该想办法尽量提高碳效率。
    第三种误解,认为一旦搞低碳经济,就不能开车、住大房子、享受空调了。
    其实并非如此。在低碳经济状态下,交通便利、房屋舒适宽敞是可以得到保证的。欧洲现在有很多零排放建筑,隔热效果非常好,一旦用自然通风、地热把室内温度调控到一个合适的水平,能保持很长时间。交通领域,我们可以开发太阳能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所以搞低碳经济并不一定会降低我们的生活品质,相反,生活品质可能还会得到改善和提高。
    第四种误解,搞低碳经济要用先进技术、低碳能源,成本太高,我们做不了。
    这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不对。从长远战略上来看,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今后的竞争不是传统的劳动力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如果我们为减少成本,图当前一点蝇头小利,将来我们的产品、产业甚至整个经济就可能没有竞争力,从而被排斥出世界经济的主流。现在欧洲、美国的很多产品都有“碳标签”,标明该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消费者会有意识地选择低碳产品,如果我们的产品碳含量比较高,别人不买,我们就失去了市场。除此之外,还有环境成本问题。化石能源除了排放二氧化碳,还可能造成二氧化硫、粉尘、氮氧化合物、重金属等污染;相比之下,可再生能源的环境负荷就非常低。把长远战略、现实竞争力、环境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发展低碳经济就不是高成本,而是具有竞争力的低成本。
    第五种误解,认为低碳经济是好东西,但太遥远,我们现在还没到发展低碳经济的水平,以后到了那个水平再说。
    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低碳经济是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的,任何节能、防治污染的行为,都是对低碳经济的贡献。我们搞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关闭小火电、小水泥;作为消费者,随手关水龙头、关灯,把白炽灯换成节能灯,用太阳能热水器,这都是在向低碳化迈进。所以低碳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生活、生产、消费中。(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19.文章分析第二种误解时,使用了“完全”“任何”“绝对”等词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0.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第四种误解有什么危害。(4分)
21.结合文本用自己的话回答为什么说低碳经济并不遥远。(4分)
22.文章分析了我国对低碳经济存在的五种误解。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认为我国对低碳经济会存在这五种误解的原因。(6分)
七、(60分)
23.尽管20lO年的春天,比以往来得更晚些,但它依然来了。田野里、山坡上、道旁、花园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朵朵鲜艳的花,不管脚下的土地是否肥沃,也不管是否有人停下来观赏,它们总是那么自傲、那么清高地悄然绽放。其实,从这些绽放的花儿身上。我们能得到很多生活的启迪。
请以“绽放”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18.76.236.22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鲁人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湖南省嘉禾一中2010年上期高一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陈情表》一课一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