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游记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高考文言文阅读——游记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B。游记类文言文阅读一.(09年安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游东山记[明]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
试题预览
B。游记类文言文阅读
一.(09年安徽)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余两人坐 延:邀请。
B.降跽谢过 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 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
【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
【技巧点拨】判断所给文言实词的词义正确与否,首先熟练掌握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也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还可以根据学过的成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遂扫石而坐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弃甲曳兵而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乐其无已乎 D.遂与李及道士别
其孰能讥之乎 今君与廉颇同列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C组的两个“其”都是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A项中的“而”是连词,第一个表示承接关系,第二个表示修饰关系。B项中“焉”,第一个是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那里;第二个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D项中的“与”,第一个是介词,和;第二个是连词,和。
【方法总结】解答文言文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试题的方法如下:
①“近视镜”辨词性,前后搭配看语法。若两句中的虚词词义相同,按题干要求,仍需进行辨析时,就要看他们之间词性的区别了。分析词性和用法,主要是从前后搭配的词语的属性来进行分析。这实际上与上面的辨析词义是相关联的思维过程,即词义相同辨词性,语法功能看搭配。
②“放大镜”辨关系,删换替代看变化。这主要是针对一些虚词词义相近又同作连词而讲的。有时候,两个句子中的虚词词义相同,且都是连词,但根据题目的要求,仍需要进行辨析时,就要对这个连词连接前后所表示的关系进行辨析,以区别不同。需要按照“删、换、替”的顺序做三个方面的工作:一“删”,定连词;二“换”,定并列选择;三“替”,定其他关系。
③“显微镜”辨语气,前后中间看位置。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语序和虚词,而不是词类的形态变化。要分析一个虚词是副词还是助词,要从位置上来区别,一般来说,语气副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而语气助词往往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或者在句首引起某种语气,抑或用在句尾强调某种语气。而结构助词一般用在句中,连接句子中两个部分,起到使句法清晰的作用。在做具体题目时,要讲求辨别顺序,先看大区别,再看小区别,即先考虑几个选项中,哪一组的区别最大,侧重在词义、词性方面;哪一组的区别较小,侧重在关系、语气方面。最后综合而判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解题探究】对文言文整体意思的把握应该做到八个字:“了其大意,不求甚解。”本文为游记体散文,从其文体特点入手。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
【答案】(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第(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挖孔、钻孔”也可以)、“发出”。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
【知识拓展】杨士奇(1365—1444 年)名寓,明代泰和(今属江西)人。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同为朝中重臣,是当时文学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朝廷诏令、奏议多出其手,文风平正纡徐,典雅工丽,于“三杨”中最为著称。
《游东山记》名为游记,却由写人开篇,以抒情结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东山一带宜人的景色,而是那些各具特色的人物情态:隐溪的持重,立恭的儒雅,千户的豪爽,道士的憨态,以及着墨不多的无名老者,无不呼之欲出,如在眼前。作者看重蒋氏父子的交往和陶醉于东山之游,正是因为那种古朴淳厚的人际往来与宁和幽远的田野之趣。而所有这些都以一种“极平不费力”的笔调淡淡写来,却叫人回味无穷,这正是杨士奇学欧阳修散文风格的成功之处。“东山”在湖北武昌东面。
【参考译文】:
洪武二十八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阴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狗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弹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给送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二、(山东省日照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辛丑秋,将之江阴,舟 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 入吾谷,榜人①诡云距剑门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 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缘六七 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遂从 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赫石纵横,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相 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 信。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磴道,远涉椒③板。有土坧 魂碣,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升望海墩,东向凝睇。是时 云光黯甚,这浸一色,莫辨瀛海。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 得少休想。雨歇,取径以南,益露奇境:齦腭摩天,崭绝中断,两 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以剑州大剑、小剑拟 之,肖其形也。侧足延伫,不忍舍去。边山僧,更问名胜处。僧 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 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沓 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泊, '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少霁,自山之面下,因惫而归。自是春 阴连旬,不能更游。
嗌嘻!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未践游屐。今之其地矣, 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窃究,俱未探历,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 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呜 呼!岂独寻山也哉!
(选自《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有改动〉
注:①榜人:船夫。②椒:山顶。
1、(原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虞山去吴城才百里 去:距离。
B.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治:治理。
c.山脉怒坼,赫石纵横 坼:裂开。
D.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 识:懂得。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B项,治:准备.
【要点归纳】考查的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即看这一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是否讲得通,是否合理。
2.(原创)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辛丑秋,将之江阴 ②之二虫又何知
B. {①始焉欣欣,继焉索索 ②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c. {①取径以南,益露奇境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D. {①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②吾尝跂而望矣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A项,①动词,“到”。②代词,“这”。B项,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C项.①同以前 以上的以,表 界限,②介词,译为“用、拿”。D项,①表因果,②表修饰。
【方法指导】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
3.下面的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登山所见情景的一组是…. ( )
①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②神物爪角痕,时隐时露 ③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④云光黯甚,迷漫一色, 莫辨瀛海⑤齦腭摩天,崭绝中断⑥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参考答案】C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①尚未登山,③是传说。
【方法指导】做文言文中信息筛选类试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浏览六个小选项,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直接排除。最后看四个大的选择项,利用排除法,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4.(改编)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沈德潜曾经先后两次乘船赴江阴,在中途路过虞山时都很想登山游览,但由于乘船途经虞山下,最终都没能成游。
B.同行的友人因天要下雨不想登山,而沈德潜却因对游览虞山渴望已久,于是不顾友人的阻挠,坚持游山。
c.在游山途中,沈德潜向山僧打听山上名胜并想游尽它,但由于连续二十多天都是阴雨连绵,只得遗憾地离去。
D.沈德潜游览后感到,天下胜景若未能尽览,留有余地,反而意味无穷;若一览无遗,有时反而觉得兴味索然。
【参考答案】D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A项,第二次是由于船夫的欺骗。B项,友人并未阻挠。C项,原文是已经下山,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
【解题探究】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2)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窃究,俱未探历。
【参考答案】
(1)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通往大海,不时 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2)现在到了那个地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 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 历过.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方法总结】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参考译文】
虞山距离吴城仅有一百里,多次想去游玩,始终未能成行。辛丑年的秋天,我将要到江阴去,当时乘船途经虞山下,远望剑门峰 直插云霄,但不能趁此登山。丙午年的春天.我 又到江阴去,船停泊在山脚,进入吾谷,船夫欺骗 我说距离剑门还有二十里。我仍然不能趁此登山.
壬子年正月八日,我和张少弋、叶中理一起 到虞山游玩,寄宿在陶氏家。第二天早晨,天将要下雨,两位朋友都不想去登山.我已经准备好 竹杖和登山屐,没什么可阻止我的。从城北出发 顺着城边走六七里.进入破山寺,这是唐代常建 题咏诗歌的地方,现在这里的水潭名叫空心, 是取自诗中的意思.于是从破龙涧上山,山脉突 起并且裂开,红褐色的石头纵横交错,传说是神 奇动物龙的爪子和丫角磨过的痕迹,它们时隐时现。相传龙跟神争斗.龙不能获胜,就冲破那座 山离去了.传说的内容接近荒唐,让人迷惑.但 这里有些痕迹,似乎又值得相信。行走了四五里 路,都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的,翻越峦岭,赶上石 径,就可攀登到山顶.上面有众多山石累积成的 土丘,我怀疑是古代的坟墓,但没有碑文记录是 谁的墓。一登上望海墩,向东凝望。这时云的颜 色非常昏暗,天地迷蒙一片,连大海也看不清楚。不一会,雨下起来了.虞山中有一座古寺可以停 留,稍作休息.雨停了,我们从小路向南出发,沿 途不断出现奇丽的景色:两旁齦腭般的山峰直逼云天,险峻的大山仿佛被从中劈开,两边的山崖对着张开,像那打开的大门,又像那直立的刀刃, 这就是剑门.用剑州的大剑、小剑来拟称它.是 因为它们的外形相像啊.我两脚斜着站了很久, 不敢移动,但还是不忍离开.后来,遇到山里的 僧人,再向他询问山中的名胜之地。僧人指引说 南面是太公石室;由南往西是招真宫和读书台; 由西往北面是拂水岩,水流向下奔腾如彩虹一 般,大风逆吹,水沫向上飞溅高达几十丈.山的西面有三沓石、石城、石门,虞山后面有一个石洞 通往大海,不时有隐藏的海中生物,人们叫不出 它们的名字.我听得懂他的话,想问路前往游玩,但这时山上阴云浓密,风不断刮来,非常寒 冷,天上不时有雨飘洒,打湿了衣服,使我和客人 都难以停留片刻。而稍停,我们就从虞山的正面 下山,困顿疲惫地踏上归途.从此,春雨接连下了二十多天,不能再次去虞山游玩.
唉!虞山靠近吴城只有百里,我两次从山下 经过,都无法实现登山的愿望。现在到了那个地 方,又只稍稍了解到它表面的情况,而那些幽深 的地方,都未曾探访游历过,心里很不快乐。但 是世间的种种境界中.有的一接触就能领会到, 而一领会到就走到尽头了,开始的时候很高兴, 接下来就索然无味了.想找回值得玩味的,却一 点也找不到了;反而那些得来很艰难的,而且得 到一半就没有了的,却让人有无穷无尽的思恋. 唉!这哪里只是游山寻胜才有的呢!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 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 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闺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 有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 里,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 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 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 出仕于朝,名闯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 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儿园之百物,无一不可 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 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 义、赴其节.处者安子故而难出,出者狃子利而忘返。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 所以为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子汴、泗之 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 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 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 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 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璧, 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履,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改编)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阳:水之南
B.舟车冠盖之冲 冲: 交通要道
C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 循:遵守、依照
D.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退:谦退、谦逊
【参考答案】A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阳应解释为“水之北”,在文言文中“水之北山之南为阳”
【方法点拨】做此类题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讲,就是要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偏义复音等现象。
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 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外修 竹森然以高 ②硕求余文以记之
③华堂厦屋有吴蜀字巧 ④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①④不同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以,①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②连词, 表目的,来,③④之均为结构功词,的。
3.全部直接符合苏轼认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一项是……( )
①陂田苍莽,行者 倦厌②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③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④果蔬可以饱邻里
⑤鱼鳖笋菇可以馈四方之宾客⑥由宋登舟,三宿 而至其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解析】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意思是园中深 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本是应抓住隐 居和养家来作答,①句是说行人的,⑥句是说行 走的路线和时间,这两句均不符合通干要求.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A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它前面记 游,后面议理,借题发挥,缘事议理,环环相扣,首尾圆合.
B.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会为君王 社稷弹精竭虑,公而忘私,以致忽视自己的健康和生命.
C苏轼又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不仕固然可以 全身修性,但是没有尽到对君王、社硬的责任和义务。
D.苏轼用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这一比喻句表达出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B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析】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必仕的人一旦成了追名逐利之徒,就会忘记节义,临危王知止,招来杀身之祸。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
(l)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2)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参考答案】
(1)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宫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引退闲居.
(2)将要离开的时候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 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养老。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解析】(1)注意处者\狃的译法.
(2)注意莫余厌这个宾语前置句和买田于泗水之上这个状语 后置句的译法。
【方法总结】文言文的翻译原则为“信”“达“雅”,即“尊重原文”“语言通顺”“讲究文采”。
高考文言文的翻译一般采用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①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
高考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
』  下一个『
高考文言文阅读——政论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