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06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考试语文试卷阅读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2006年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招生考试语文试卷阅读题(高三总复习 浙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浙江省2006届高等职业技术招生语文卷二、阅读(四题,共60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5分)①刚刚度过101岁的巴金老先生有个朴素的梦想:“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人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巴金这个朴素梦想,源自一位叫樊牢底的意大利“犯人”
试题预览
浙江省2006届高等职业技术招生语文卷
二、阅读(四题,共60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5分)
①刚刚度过101岁的巴金老先生有个朴素的梦想:“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张口都有饱饭,每个人都得到温暖,我想擦干每个人的眼泪,不再让任何人拉掉别人的一根头发。”巴金这个朴素梦想,源自一位叫樊牢底的意大利“犯人”。樊牢底在其自传中说:“我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住宅,每个人都有面包,每个心灵都受到教育,每个人的智慧都有机会发展。”
②  a 有人说,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那是因为那个理想是不切实际的理想,如果理想只停留在理想的层面,不要说一辈子,就是几辈子都现实不了,  b 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不夸夸其谈的人,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一个实实在在认认真真做人的人,大概都会把自己的理想,  c 放在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有时我也会想,我们的理想是什么呢?  d 想来想去觉得它太过平凡。
③不过,平凡的理想也是理想,我还要把它讲出来。我希望每个人都管好自己的事情,不给别人添麻烦,少给社会增负担,能源能少消费就少消费点,垃圾能少制造些就少制造些,地球不是你的烟灰缸,也不是永远装不满的垃圾桶。与自然为朋友,用自己的智慧去感化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要跟别人过不去,更不要跟自己过不去。
④我希望每个人都多做些,少说些。意大利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的经理墨吉说过,当别人说他是黑手党时,他说我只记住我爷爷说过的一句话:不会做的人舌头长,会做的人不说话。如果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少说多做,这个世界就会少掉多少是非,添了多少平和。
⑤我希望每个人都尽量不张口借钱,如果口袋里没有现金,就不要出门买东西。除了银行没有谁愿意把自己的钱借给别人,哪怕张口借钱者是你的“朋友”。
⑥我希望每个人下班后都尽量回家去吃饭,饭吃得不要太饱,最好要吃得慢些。这样我们就能减少患糖尿病、心梗这样烦人的痛苦机会,家庭会更温馨,家人关系会更稳固。
⑦理想不该是空谈。如果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能有这样实实在在的理想,并默默地实现着它,那我们的社会就一定是个理想的社会。
13.文章第②段的“恰如其分”指的是           。(不超过5个字)(2分)
14.第②段有“抱有这样的理解又有什么意义呢?”一句话,把它插回文章,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15.结合③④⑤⑥段,请概括说明作者从哪些方面谈了自己“平凡”的理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所谈到的“平凡的理想”与“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一致吗?请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50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按照下列句式仿写句子:
理想不是一张纸,可以在上面随意涂画;理想是一棵大树,需要精心去培育。
理想不是     ,可以             ;理想是       ,需要         。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12分)
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发送成功,这拉开了短信文化的序幕。我国是1998年开通手机短信的,使用短信的手机用户逐年增多,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文本形式到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短信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2年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手机短信的兴起是与手机的普及密切相关的。最初,手机还是一种奢侈性消费,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水平的提高,手机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据统计,至2002年,仅中国移动用户就已达到1亿多户,而截至2006年4月,我国手机用户已逾4亿户。在初期,手机的功能主要是作为移动的电话,是一个方便、快捷的通话通讯用品,随着短信功能的开发,具有短信功能的手机才是一款完整意思上的手机。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手机购买者在问过手机的价钱以后,紧跟的问题就是:这款手机能发中文短信吗?
短信与手机同步增长,手机用户中已经有大部分人收发过短信。据北京某市场研究公司近期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居民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的调查显示,63.1%的被访者曾经使用手机向他人发送过短信,其中年轻人发送短信的比例高达89.0%。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曾经在网上有过调查:“过节了,你想以什么样的方式去问候他(她)?”结果发短信祝福占总数的67.1%。通过手机短信相互问候已不鲜见,每到春节、情人节期间,中国移动每秒能处理470条短信的短信平台就被挤得水泄不通。
网络在数年前掀起了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而日益普及的短信文化则似乎在悄然酝酿着一场新的生活革命。在日本,成千上万的人群,既有染着各种颜色头发的青少年,也有背负着家庭责任的主妇以及严肃的“办公一族”,都不约而同的拿着各种颜色、各种型号、各种款式的手机,不断的用拇指在手机上按动。对他们而言,通过手机发送短信已不仅仅是一种时尚,而是一种新兴的沟通、娱乐和生活方式。
短信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但中国却是短信使用量增长最快的国家。尤其是在善于追逐时尚的青年“手机一族”中,手机短信这样一种新的文化方式已经被普遍接受。手机短信是一场“全民运动”,但毫无疑问的是,它更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尽管每一个手机用户都可以收发短信,但中年人思想相对保守,不善于接纳新生事物,因此,年轻人无疑是“短信一族”的主力。另据调查,年轻人在将来使用短信的意向也显然强于中老年群体。
短信文化是一种年轻的文化;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这注定了这种流行现象绝非昙花一现,而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的。尽管由于手机尚未大量普及,短信文化也没有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但谁又能忽视这具有极强生命力,有可能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巨大变革的流行文化呢?
18.按文章说说为什么“短信文化是一种年轻的文化;是一种年轻人的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能作为“日益普及的短信文化则似乎在悄然酝酿着一场新的生活革命”依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手机短信的兴起与手机的普及密切相关。
B.手机的畅销得力于其短信功能的出现与不断增强。
C.随着短信功能的开发,人们开始觉得具有短信功能的手机才是真正的手机。
D.每个购买手机的人都会关注它的短信功能。
21.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信文化开始于1992年。它的重要标志是在英国第一条短信的发送成功。
B.短信之所以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是和它自身的不断完善密不可分的。
C.在日本,人们无论什么身份,都喜欢在同一时间用手机短信来交流和娱乐。
D.在今天,年轻人是“手机一族”的主力;在将来,这种情势也将依然存在。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8分)
①一位老人路过乡村公路时,被一辆从后面开过来的小车碰着了,老人倒在了地上。路上没有行人,没有人看见。
②小车停了下来,从里面走出一个又白又胖的男人,男人看了看老人,老人就要坐起来。男人说:“你先别动,伤着哪里了?”老人说:“轻轻地碰了一下,没伤着。”男人又看了看老人,说:“你真的没伤着?”老人说:“我真的没伤着。”男人说:“你没伤着那我走了啊。”老人说:“你走吧。”
③男人走到车门边,要打开车门上车时,又回到老人身边,说:“你真的没伤着?我真的走了啊!”老人说:“我真的没伤着,你走吧。”男人上车了,发动了引擎,又熄了火下来,再次走到老人身边,说:“你真的没伤着?那你坐起来给我看看。”老人动了一下,想坐没坐起来。男人说:“要不要我扶一下?”老人说:“不用,人老了,起床时也不能一下子就起来。”老人挣扎了一下,坐了起来。
④老人坐了起来,男人帮老人拍了拍身上的衣服,看了看老人的头和手,又对老人说:“你真的没事?那你站起来走几步我看看。”老人用手撑了一下地,踉跄了一下,站了起来走几步,说:“是吧?我真的没伤着。”男人看了,笑了,说:“你真的没伤着,可是,你要是说你伤着了,我会给你钱的,你真傻。”老人也笑了,说:“你还说我呢?你还不是一样傻?这里没人看见,你是可以走的,可你怎么没走?幸好我没受伤,我要是受伤了,你少不了花一笔钱为我治伤。”
⑤两人笑过了,男人又看着老人,说:“看得出,你的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在农村,你应该算是穷人了。你虽然穷,可你还是这样善良!”老人也看了看男人,说:“看得出,你不是发了财就是当了官的,你不是有了钱就是有了权,你这么发达了,可你还是这样善良!”
⑥男人拍了一下老人的肩膀,说:“好样的。”老人握了一下男人的手,说:“你也一样。”两人就走了。
⑦这匆匆一遇,姓名是没记住,但两个人记住了彼此间不变的善良。
22.文章第⑤段中“你这么发达了”和上文哪两个句子相呼应?(请找出原句)(3分)
①                             ②                            
23.根据第④段说说老人“傻”在哪里?男人“傻”在哪里?这种“傻”说明了什么?(4分)
老人:                                                                        男人:                                                                        说明了:                                                                        
24.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磕磕碰碰的事情,处理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请举出生活中的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谈谈你的经验或教训。(不超过80个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从经常发生的“交通事故”中捕捉到平常人不“平常”的灵魂闪光点,咫尺篇幅却震撼人心,读后不仅使人感动,而且引人深思。
B.文章通过老人善良的举动反衬出男人作为“富人”善良的可贵,因为社会上像这样的好人已不多见。
C.小说中男人和老人既没有姓名也没有外貌描写,对话简单重复,情节安排缺乏波澜,但文章人物形象刻画却很鲜明,栩栩如生。
D.文中“男人上车了,发动了引擎,又熄了火下来,再次走到老人身边”这个细节描写非常重要,生动再现了男人所经历的思想过程,更能体现他的善良。
26.下列作本文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场车祸             B.两个傻子      C.不变的善良       D.穷人和富人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每题3分,共15分)
仁宗在东宫,鲁肃简公宗道为谕德①,其居在宋门外,俗谓之浴堂巷,有酒肆在其侧,号仁和,酒有名于京师,公往往易服微行,饮于其中。一日,真宗急召公,将有所问。使者及门而公不在,移时乃自仁和肆中饮归。中使②遽先入白,乃与公约曰:“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公曰:“但以实告。”中使曰:“然则当得罪。”公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中使嗟叹而去。真宗果问,使者具如公对。真宗问曰:“何故私入酒家?”公谢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真宗笑曰:“卿为宫臣,恐为御史所弹。”然自此奇公,以为忠实可大用。晚年每为章献明肃太后③言群臣可大用者数人,公其一也。其后章献皆用之。
(节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注]  ①鲁宗道,字贯之,安徽亳州人,举进士,真宗时为左谕德、直成图阁,仁宗时拜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卒谥肃简,所以称“肃简公”。谕德,太子从官,负责侍从赞谕。②中使,宫延使者,指宦官。③章献明肃太后,姓刘,是宋真宗的皇后,真宗去世,以太后临朝,后归政仁宗,卒谥“章献明肃”。
2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往往易服微行             微:不显露的
B.中使遽先入白               白:下对上告诉,陈述
C.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         适:刚才
D.恐为御史所弹               弹:弹劾
28.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酒有名于京师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恐为御史所弹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使者及门而公不在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D.但以实告                          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
29.下列句子的省略成分在括号内补出,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移时(公)乃自仁和肆中饮归
B.(吾)但以实告
C.然(真宗)自此奇公
D.(中使)乃与公约曰
3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宗道为官清廉,家中没有待客之物,只好到酒店招待客人。
B.鲁宗道微服到酒店饮酒,主要是为了体察民情。
C.鲁宗道要中使如实禀告皇上,是怕被御使弹劾,犯了欺君之罪。
D.鲁宗道因诚实被宋真宗作为唯一可重用的人推荐给章献明肃太后。
31.将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06年答案解析:
13、【参考答案】切合实际(或“现实”“平凡”均可)
【简析】此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筛选是在阅读过程中对信息的提取;整合是对有效信息的归纳、综合和转换。第②段的第一句提到“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那是因为那个理想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也可以理解成他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这样,“恰如其分”的意思就可以理解为“切合实际”的意思了,当然语段中的“现实”和“平凡”也可以作为正确的答案。
14、【答案】B
【简析】此题考查的是考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信息还原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我们要注意上下文内容上的联系。按照句子的内容,这一句子在结构上起到了总结的作用,所以我们就关注句中的“这样的理想”、“又有什么意义”这两条关键的信息,这说明前面提到过没有意义的理想。如果放在a处,“这想的理想”无法落实,放在c处,说它“没有意义”显然不正确,放在d处,“这样的理想”又指代不明,放在b处,符合这两条信息的内容,因此应选B。
15、【参考答案】管好自己的事情;注重环保;帮助别人、关心别人;关爱自然、关爱自己;少说多做;谨慎借钱;注意健康。(意思对即可;答出4点即得4分)
【简析】此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理解和整合的能力。本道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要结合③④⑤⑥段。完成此类问题,务必要平心静气地阅读相关语段,要筛选本题的关键信息并非难事,关键在于如何整合、概括这些信息。复习时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16、【参考答案】理想不是空想,也不是空谈,而是要脚踏实地用行动去实现对未来的想像或希望。(能自圆其说即可)
【简析】本道题是考查考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又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考生在答题必须要抓住对理想的理解和自己对如何实现理想看法,在语言表述上要符合逻辑,不能自相矛盾。
17、【参考答案】理想不是一场梦,可以在虚无飘渺间游荡;理想是一场球赛,需要竭尽全力去拼搏。
【简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对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仿写题是高考语文能力考查中的重要的题型,这种题型自2003年开始把它和阅读理解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将是今后命题的一个方向,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分析句子的格式和修辞,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句子中短语、分句之间在内容上的内在联系。并且还要考虑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
18、【参考答案】因为短信是一种新生的文化,使用短信的又大多是年轻人,所以称之为年轻的文化,年轻人的文化。
【简析】本道题是考查考生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要理解这一句子,必须抓住句中的两个关键词,“年轻”和“年轻人”。联系上文,我们就会发现,“年轻”指的是它兴起的时间不长,是“近几年的事”;“年轻人”指的是它的使用对象大多数是年轻人。如能很好地抓住这些信息,理解起来也就不会很困难。
19、【参考答案】①调查显示,已有过半数的被访者选择使用短信这种新兴的沟通方式;
②在重大的节日,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选择发送短信的方式相互问候,致辞祝福。
③不同身份的人都纷纷选择短信交流,并把它当成一种新兴的娱乐和生活方式。(每答出一点得1分,答错不扣分)
【简析】本道题重点是考查考生筛选、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要寻找“短信文化酝酿着一场新的生活革命”的依据,实际上就是“短信文化”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表现,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提炼出“短信”的使用率、使用的人群和重大节日时的使用情况等方面的表现,从这几个方面筛选有效的信息加以整合,就可以对问题作出准确的回答。
20、【答案】D
【简析】本道题是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中相应的语句进行比对,分析它们的表述是否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筛选原文中的信息,细心品味,这样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A项的内容与第二段的第一句完全相同;B项的内容虽然不能找到完全相同的句子,但我们可以从第二段的内容中作出判断;C、D两项我们也能较容易地在第二段中找到相对应的句子,如果我们再细心一点就业会发现,D项中“每个购买手机的人”而原文中却是“越来越多的手机购买者”,这两者之间显然存在差异。因此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D项。
21、【答案】C
【简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我们必须仔细地阅读题目的选项所指向的语段。A项的内容可以从第一段的第①句得到印证;B项的内容可以从第二段中找到依据;D项的内容与第五段的最后两句相同;C项的内容相对应的是第四段,但选项中的“同一时间”无法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按照常规也不可能,因此是错误的。
22、【答案】①被一辆从后面开来的小车碰着了;②从里面走出一个又白又胖的男人(开车说明有钱,又白又胖说明家庭条件优越,可能有钱或有权)。
【简析】本道题重点是考查考生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能力。这里的“发达”显然指的是前句所提到有钱或有权。从人物的出场介绍来看,男人开着小车,说明有钱或有权,长得又白又胖,说明生活条件优越,这样,我们要找到上文中相响应的句子也就不难了。
23、【答案】老人不像社会上的一些无赖借此敲诈;男人在没有行人的路上,也没有被他人看见的情况下主动承担责任。所以被一般人认为“傻”,这种“傻”正表现了现在有些人身上所缺失的善良。
【简析】本道题重点是考查考生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这道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题干中要求我们根据第④段的内容。老人的“傻”和男人的“傻”我们可以从这两个人物的对话中品味出来,而这里的“傻”是属于贬词褒用,它所说明的道理,如能结合第⑤段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两个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善良”的结论
24、【答案】略
【简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重点是考查考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完成这道题目要抓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磕磕碰碰的事情,写出处理方法和结果,如能点明自己的经验或教训则更好了。
25、【答案】B
【简析】本道题重点是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个语段的内容浅显易懂,学生在在新闻记者过程中不会存在太大的困难,对文章分析的四个选项中的A、D两个选项比较明确,估计考生不会有太大的疑惑,对答题进行干扰的是C项中的“对话简单重复,情节安排缺乏波澜”的阐述,但如果细读语段,排除的难度也不是很大,B项中对表达方式的描述是反衬,而反衬是从反面衬托,如以动衬静等,显然这里并未用到反衬这一方法。
26、【答案】C
【简析】本道题重点是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能力。文章的标题都是提示文章的主旨的。A、D两项都只表现了一个方面的内容,并未反映出文章的主旨,B项如果作为标题的话,容易产生歧义,而且无法反映两个人的身份,C项的“不变的善良”既反映了两个具有“善良”的心这一主旨,而且“不变”一词也隐含了两个人不同的身份,相比较而言,C项则更好一些。
27、【答案】C
【简析】此题着重考查考生对文言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A项中的“微行”和B项中的“白”我们在《左忠毅公逸事》和《孔雀东南飞》已学到这两个义项,C项中的“适”和D项中的“弹”虽未在课文中学过,我们可根据选项中所给的词义,或现在的词义代入句中进行辨析,“适”虽有“刚才”的意思,但在这里是“刚巧”或“适逢”的意思。
28、【答案】B
【简析】此题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理解的能力。文言虚词根据考纲要求学生掌握的虽然只有12个,但文言虚词的词都比较丰富,要熟练地掌握,学生平时必须重视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虚词中四个比较常见的,A项的两个“于”虽然都为“介词”,但第①句中的意思是“在”;第②句中的意思却是“比”。B项中的两个“为”也都是介词,两个词的意思都是“被”。C项中的两个“而”均为连词,而第①句的“而”表承接关系,第②句却表示转折关系。D项中的“以”均是介词,第①句中的“以”可以理解为“把”,第②句中的“以”是“凭借”的意思,故应选B项。
29、【答案】B
【简析】此题重点是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信息还原能力。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而且所补充的都为主语,这就需要考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A项中的“从仁和酒肆中饮酒归来的”是鲁宗道;B项中的“只要把实情告诉他”的主语是中使,这句话是鲁宗道对中使说的,因此,这里的主语是“你”,在文言文中应填“汝”或“尔”;C项中认为鲁宗道是奇才的是宋真宗;D项中与鲁宗道商量的是中使,因此,A、C、D、三项的补充是正确的。
30、【答案】A
【简析】此道题是考查考生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提取、归纳与概括的能力。完成此题务必要熟读全文,对文段中的内容要有大致的了解,找到题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的依据,原文中的鲁宗道说“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作为“宫臣”确实为官清廉,因此A项的表述是正确。“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说明宗道去饮酒是因为有客人来,而并非为了体察民情。宗道要中使如实禀报的原因是“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而不是怕被御史弹劾。D项中的“鲁宗道因诚实被宋真宗作为唯一可重用的人推荐给章献明肃太后”而原文则是“可大用者数人,公其一也”,这说明鲁宗道只是其中的一个,并非“唯一”。因此,B、C、D三项的表述都不正确,只有A项是正确的。
31、【答案】使者到了他家,鲁宗道却不在,过了一会儿他才从仁和酒店喝酒归来。
【简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句意翻译句子的能力。如能抓住句中的“及”、“移时”这两个词语和“公”的指代意思,翻译这句话应该难度不大。这里的“及”是“等到”的意思,“移时”是“过了一会儿”的意思,“公”指代的是鲁宗道。 (124.160.31.29)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浙教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上一个『柳州市2008~200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下一个『标点符号复习专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