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诗词赏析资料(含答案)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中考诗词赏析资料(含答案)
(九年级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中考诗词赏析资料(含答案)一、请赏析《长歌行》,完成1-2题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1.对诗句和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A.朝露待日晞--园中的葵,浸润着朝露,青翠欲滴,一经阳光照耀,更显晶莹剔透。葵--古代
试题预览
中考诗词赏析资料(含答案)
一、请赏析《长歌行》,完成1-2题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对诗句和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A.朝露待日晞--园中的葵,浸润着朝露,青翠欲滴,一经阳光照耀,更显晶莹剔透。葵--古代的一种蔬菜;晞--xi,本指天亮,此处引申为阳光照耀
B.阳春布德泽--春日的阳光广施恩惠,为万物创造了生长条件。阳春--指春季第三个月;德泽-即恩惠。
C.焜黄华叶衰--原本绚丽的花与翠绿的叶,全都枯黄,衰败了。焜--本义为明亮,或火光照耀,此处与黄构成双音节词,形容花、叶的衰败与枯落。
D.何时复西归?--什么时候再回头向西流呢?--此句比喻光阴似流水,一去再不返、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歌行》选自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乐府是汉朝国家级的音乐机关;乐府诗是它采集和保存下来的歌辞。
B相和歌辞,在乐府诗中属于思想性、艺术性品位较高的作品,它善于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达意抒情,赋予自然以灵性,激发人的审美愉悦。
C.本诗描绘了这样一种景象:阳光明媚,万物生机勃勃,然而,青翠茂盛的植物会随着秋声而衰败;百川东流,岂能西归?可见,自然现象蕴涵着何等深刻的哲理。
D、时光流逝,青春不再,因而诗篇告诫青少年:你们如园中葵,似早晨露,千万不要沉溺欢乐以免老而追悔不及。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面1-2题。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对这首诗文句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寒水寒冷的江水,指穿过南京流入长江的秦淮河。
B.商女,茶楼酒馆里侍候客人的歌女。
C.隔江的江,指秦淮河,商女在岸上酒楼歌唱,诗人从船上听去,所以说隔江。
D.后庭,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作的乐曲,历来被人看作亡国之音。
2.关于这首唐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笼字,说出夜色的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作了铺垫。
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图,寄寓诗人的忧愁与伤感。
C.商女热衷歌唱《后庭花》的靡靡之音,诗人意只在批判她们的幼稚无知,沉湎于纸醉金迷的生活。
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语言清新洗练,加上活用典故,是唐诗中的优秀之作。
三、《杜少府之任蜀州》关于这首唐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送别地点与友人去处。一个望字暗寓惜别之情。
B、 颔联是对友人的劝慰,既是惜别,又是宽慰,惜别中表现了诗人阔大胸襟。
C、 颈联以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哲理来送别好友,令友从倍感温暖与鼓舞。
D、 全诗语壮情深,表现了诗人宽阔胸襟、真挚友情及以天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塞外风狂雪早,雪后景色绮丽,天气奇寒,突出了戍边将士生活艰苦,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B、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引出民下文送别场面。
C、 宴请归客,奏乐助兴,场面热烈,表现了主客友情深厚,为抒写离别之情作铺垫。
D、 全诗以雪起,以情结,分别写了送别前、饯别中、送别时、送别后的雪景,作者寓情于雪,通过咏雪,笔笔传出绵绵情思。
五、《水调歌头》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 下阕写词人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心里,但积极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念头,表现了词人旷达胸怀、乐观情致。
六、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1)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乙女共沾巾。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七、对下面这首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边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视野从城到山河,令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视野从满城到花鸟,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到显,由弱到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句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变化。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与富有生机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C.诗意变化的又一例为:国破与山河在,前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写山河依旧,意思相反;城春与草木深,前写明媚春景,后叙荒芜之状,前后相悖。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的赏析。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木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九、品读唐朝诗人刘禹锡的《秋词》,找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从古到今文人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寥,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秋天气象肃杀,而作者却看到了秋天正是喜获丰收的美好季节。
B.第三句中的一个排字,写出了孤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这正是诗人虽遭贬抑,却绝不消沉的顽强意志的生动体现。
C.第一句应诵读得深沉旷远,使人们联想到从古到今众多悲秋的名句名篇,给人以一种厚重的沧桑之感。
D.后三句,显示出乐观向上、气冲霄汉的豪迈气概和开阔雄健、明净爽朗的意境,所以诵读时应愈来愈高昂有力。。
十、读诗答题。
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对诗中相关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A.酬是酬答的意思,二十三年指白居易于唐顺宇永贞元年(805年)九月被贬,到唐敬宗宝历二年(827年)被召回,前后近二十三年;弃置指被贬谪。
B.闻笛赋指晋朝的向秀所作的《思旧赋》,诗人用这个曲故,是为了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
C.烂柯人指晋朝人王质;诗人用这个曲故是表达人世沧桑之感。
D.听君中的君是指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歌一曲指白居易所作的《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
十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
(2)下边对本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十二、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A.开头两句意思是:西湖四季的风光都很美,毕竟最美的还是荷花盛开的六月间。
B.三、四句用对偶和对比的手法描写景物,色彩鲜明:蓝天衬托下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仿佛与天相接;朝阳映照下的荷花显得格外红艳。
C.全诗紧扣一个送字,抒发了诗人与林子方临别时难舍难分的无限伤感之情。
D.诗人用眼前的美景告慰友人,冲淡了送别时的离别绪,感情更显得含蓄深沉。
十三、下面对《春夜喜雨》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放,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A.一、二两句以拟人手法写春雨及时而降,知字用得极妙,所春雨写活了。
B.三、四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细腻地写出了春雨轻柔无声的特点。
C.五、六句以江船火独明反衬野径云俱黑,写出了乌云密布,雨意正浓的景物特点。
D.最后两句写作者所看到的雨后清晨美景:锦官城内到处盛开着湿漉漉、沉甸甸的鲜花。
十四、 鉴赏下列古诗词,分别找出有关解读中说法不妥当的一项—( )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诗中不作寻常的伤别语,表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洋溢着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B.颔联是承题句,在点出离别后,忽转至宦游二字,犹言二人皆不在本乡,此别则为别中之别,尤其可伤可悲。
C.颈联哲理丰富,一洗以往送别诗中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而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D.尾联由前三层引出,将要人分两地,所以惜别;加之别中之别,尤为伤感,即使互为知己,也不禁泪洗愁容,依依不舍。
( )
2.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A.前四句从传说入笔,思接千载,心生遐想,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表现了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
B.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满目盛景引起难禁的乡愁,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
C.前半首与后半首相互映衬而又联成一体,既烘托了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全诗波澜起伏而又一气贯通。
D.这首诗意境开阔,沟通古今,情景交融,十分感人,然而艺术夸张使人想当然地心入其境,怅然生情,竟至于以假乱真,显然过分。
( )
3.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A.这首诗结构巧妙,时间由过去到现在和将来,情调由低沉到高昂,波澜起伏,发展极其自然。
B.颔联承首联写归来后的感触,恰当地运用了晋人的两个典故,隐含信息量较大,暗示的意义也比较多,耐人寻味。
C.颈联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在人们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绕开旧事物。
D.诗作不仅表现了长年被贬偏远之地、政治失意的愤懑,而且表示了对生活、对未来的积极、乐观精神,沉郁中见豪放。
( )
4.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A.第一句互文见义,烟和月既笼寒水又笼沙,两个笼字连用,将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
B.从第二句中夜字可知时间,泊字告知诗人是乘船而来停在此处,秦淮\近酒家五字晓知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C.第三句批评歌女纵情声色,醉生梦死,沉溺于歌舞升平,不知国之将亡而唱亡国之音,诗人耳闻目睹,心中激起无限的忧愤。
D.第四句里一个犹字意味极其深长,令人生发历史的联想,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对世道的愤慨。
( )
5.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 )
6.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龟虽寿》
A.以神龟和腾蛇为喻,极言人的生命有限,言外之意是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B.以老骥自况,转消极为积极,正是诗人主动进取、老当益壮,虽届暮年而雄心勃勃的自我形象的艺术写照。
C.作者认为天命只是客观的作用,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昂扬进取,这是十分可贵、可取的积极而又乐观的人生态度。
D.末二句与诗的内容无关,与其画蛇添足,不如一笔删除。
( )
7.读《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指出理解不当的一项(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A.这首诗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精致,流露出颇为浓厚的禅隐倾向。
B.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实写的意义,成为诗眼。
C.曲径通幽处的曲径改为竹径更好,落实而明确,免得非非之想。
D.一个悦字,也表现了作者从大自然万物和谐的景象中感受到的欢愉。
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A.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为整首词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染上一层凄凉黯淡的底色。
B.仰望夜晚的天空一弯残月,使人愁上添愁;俯视秋天的地面无边寂寞,使人愁而更愁;二、三句摹画其人所见楼外之景,不言愁而愁自见。
C.下片前三句暗用丝作喻体,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筹。
D.最后一句是不借助比喻的白描,可惜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因为难以言说,最终只有自己内心知晓了。
( )
9.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A.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名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B.这首诗所表达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为大学问家的作者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C.后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又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D.后两句也常用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现在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 )
10.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o村居》
A.头两句写景,茅草、小溪、青草,本来是农村司空见惯的东西,但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
B.后六句写人,通过翁媪打趣闲谈、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
C.作品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的表现手法,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却写得生趣盎然。
D.作品写白发翁媪,先见其人;写大、中、小三儿,后闻其声。如实描摹,简洁自然,写出一家两老三少的活动。
11.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找出分析有误的一项()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A.前10句写漫天大雪中边地的壮丽景象,紧扣诗题中白雪歌三字,为送别作铺垫,展示了一幅广阔的飞雪图,以透露诗人的豪放感情。
B.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新奇的联想既表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
C.胡琴琵琶与羌笛都是边地之声,其中也寄寓了诗人陶醉于宴会中的边地音乐艺术表演的赞叹和感慨,表现出乐观的情绪。
D.后8句写送别的情形,扣送武判官归京六个字,一边叙事,一边抒情;别时所见不止是景语,也是情语;末句一个空字最为传神,诗人的种种情态俱在其中。
12.读《天净沙o秋思》(马致远),说出理解欠妥的一项(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前3句全由名词性短语构成,一共列出九种事物,堆砌的意象太多,让人主次莫辨。
B.前3句的句法尤为别致,使整个画面颇像一幅笔法潇洒的水墨画,十分耐人寻味。
C.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流落异乡的游子,他独自牵着一匹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的马,步履艰难地行走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
D.这首诗寓情于景,具体而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参考答案: 一1、B 2、D 二 1、C 2、B 三、B四、A五、B六、C七、C八、C九、A十、A十一、D十二、C 十三、C 十四:1.D 2.D 3.C 4.C 5.D 6.D7.C 8.D 9.A 10.D11.C12.A (222.78.128.189)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苏教版
九年级
下册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上一个『
宿豫实验初中七年级(下)第一次文化活动
』  下一个『
中考语文复习全收录复习练习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