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实验学校09-10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潮阳实验学校09-10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考试(高一必修三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潮阳实验学校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本试卷共六大题,共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至第8题,共24分,答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为第9至第24题,共126分,答在答题卷上。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
试题预览
潮阳实验学校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六大题,共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至第8题,共24分,答在答题卡上;第Ⅱ卷为第9至第24题,共126分,答在答题卷上。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用2B铅笔涂好对应的准考证号和科目。
2、 第Ⅰ卷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 
一、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赐予/予取予求   倔强/精神矍铄    岗哨/力能扛鼎
B.慰藉/杯盘狼藉    落枕/失魂落魄    悭吝/政治掮客
C.投缘/不容置喙    渎职/穷兵黩武    粘贴/拈轻怕重
D.斟酌/臻于至善   疏浚/怙恶不悛    裨益/稗官野史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永远的丰碑”记录着烈士们在血雨腥风的年代里,凭着坚强的信念和     的意志,坚持斗争不动摇的英雄事迹。
  (2)对于陈水扁的挑衅,国际社会也不断 陈水扁推动 “公投”的真正动机。
  (3)王强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在第一阶段复习中,由于他扎扎实实、刻苦努力,成绩有明显进步,       为后阶段的综合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A.坚忍    质疑    从而     B.坚韧   质疑   进而
C.坚忍    置疑    进而     D.坚韧   置疑   从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茅草房子,那崎岖的山道,那熟悉的乡音,那大别山里人所特有的幽默爽朗的笑声。
    B.一部不按舞剧或舞蹈常理“出牌”,事先并不被专业人士看好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却成为了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台上最令观众意     外、最火爆市场、也夺走了舞蹈诗比赛最多奖项的“黑马”。
C.“神舟”五号的安全着陆和成功发射,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是我国航天战线广大科技工作者所取得的辉        煌成就。
D.首都高校师生学习载人航天精神报告会是全国教育战 线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学习教育活动之一。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_______。水光微微的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_______。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
①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   ②参差的模糊的影子在水里映着。
③微风飘来,有一两缕波纹,但很快消失了。
④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平静了。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二、本大题为7小题,3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也。其先出于鲁顷公,为楚所灭,迁于下邑,因氏焉。祖父匡,王莽时,为羲和,有权数,号曰“智囊”。父某,建武初,为武陵太守,卒官。时恭年十二,弟丕七岁,昼夜号踊不绝声,郡中赙赠①无所受,乃归服丧,礼过成人,乡里奇之。十五,与母及丕俱居太学,习《鲁诗》,闭户讲诵,绝人闲事,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太尉赵憙慕其志,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丰教授。建初初,丕举秀才,恭始为郡吏。
憙复举恭直言②,待诏公车,拜中牟令。恭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讼人许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决,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亭长纵人借牛而不肯还之,牛主讼于恭。恭召亭长,敕令归牛者再三,犹不从。恭叹曰:“是教化不行也。”欲解印绶去。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还牛,诣狱受罪,恭贳不问。于是吏人信服。建初七年,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河南尹袁安闻之,疑其不实,使仁恕掾肥亲③往廉之。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过,止其傍。傍有童儿,亲曰:“儿何不捕之?”儿言:“雉方将雏。”亲瞿然而起,与恭诀曰:“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今虫不犯境,此一异也;化及鸟兽,此二异也;竖子有仁心,此三异也。久留,徒扰贤者耳。”还府,具以状白安。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
其后拜为《鲁诗》博士由是家法学者日盛迁侍中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是时东州多盗贼,群辈攻劫,诸郡患之。恭到,重购赏,开恩信,其渠帅张汉等率支党降,恭上以汉补博昌尉,其余遂自相捕击,尽破平之,州郡以安。
恭在公位,选辟高第,至列卿郡守者数十人。而其耆旧大姓,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恭闻之,曰:“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诸生不有乡举者乎?”终无所言。恭性谦退,奏议依经,潜有补益,然终不自显,故不以刚直为称。三年,以老病策罢。六年,年八十一,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鲁恭传》)
注:①赙赠:赠送财物给办丧事的人家。赙,fù。②直言:汉晋时期察举科目名,意为直言敢谏。③仁恕掾:官名;肥亲,人名。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尉赵憙慕其志                 慕:仰慕    
B.郡数以礼请,谢不肯应           谢:推辞
C.母强遣之,恭不得已而西,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D.或不蒙荐举,至有怨望者         望:责备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B.①兄弟俱为诸儒所称,学士争归之 ②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C.①还府,具以状白安 ②架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
D.①郡中赙曾无所受,乃归服丧 ②掾史涕泣共留之,享长乃惭悔
7、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鲁恭“以德化为理”的一组是(3分) (    )
①闭户讲诵,绝人闲事    
②恭怜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   
③恭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责,辍耕相让    
④不以刚直为称    
⑤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长乃惭悔   
⑥郡国螟伤稼,犬牙缘界,不入中牟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恭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之后,迁居到下邑,于是改姓鲁。祖父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鲁恭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
B.太尉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鲁恭,鲁恭拒不接受。鲁恭想先成就弟弟的功名,就推托自己生病,不肯做官。直到弟弟在建初初年考取了秀才,他才到州郡担任官吏。
C.鲁恭担任中牟令,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不施用刑罚,出现了令仁恕掾肥亲赞叹不已的“三异”局面:虫害不侵犯边境,德化及于禽兽,小孩子有仁爱之心。
D.鲁恭担任《鲁诗》博士时,东州一带盗贼横行,鲁恭选拔任用几十位官员,任命他们为汉地博昌县太尉,其余盗贼就进行捕杀,最终平定了盗贼。  
第Ⅱ卷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数召宴见问以得失赏赐恩礼宠异焉迁乐安相。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3分)
译文:
②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3分)
译文: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②。苦恨年年压金线③,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俭梳妆:“俭”通“险”,怪异的意思;险梳妆,就是奇形怪状的打扮。②斗画长:画出长长的眉毛去同别人争妍斗丽③压金线:用金线刺绣;压: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手法。
   (1)清人沈德潜说这首诗“语语为贫士写照”(《唐诗别裁》第十六),请结合具体语句简析本诗是怎样刻画贫士形象的。(4分)
 答:▲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前3题计分)(6分)
(1)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             ,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        ,         ,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5小题(16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思考      李德顺
①所谓“精华”和“糟粕”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两种不同的理解: 一种是实体性的;一种是价值性的。
②实体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当作是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存在,是各种文化现象本身固有的性质,认为其中有一些东西本身就是好的,是“精华”;另一些东西本身就是不好的,是“糟粕”;精华就是精华,糟粕就是糟粕,只要它们存在,就是从来如此,不会改变;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它们一一找出来。“精华”好好保持,将“糟粕”剔除。
③价值性的含义,是把“精华”和“糟粕”看做已有文化现象在现实条件下的意义和作用,即以我们现在的生存发展为标准,去看过去留下来的东西是好是坏。这里暗含的一个前提是,不认为哪些现象的好坏意义是从来如此、固定不变的,而是承认好坏本质上都因人、因时而易。因此,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客观地看待过去的东西,而重点是从人和社会的现实发展出发,对它们加以选择和改造。
④这两种不同的含义和理解之间,表现出哲学思维方式上的深刻的差别。前一种理解比较简单直观,因此在人们的看法中比较常见,代表了一种传统的思考方式,但它存在着很大的疑点和误区。从理论上说,后一种理解比较符合实际,比较深入和合理。
⑤实体性理解的最大误区,是容易将“存在”和“意义”(价值)混淆或等同起来,因此导致以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待历史文化现象的存在,以简单、抽象、凝固的态度对待它们的价值,从而简单机械地理解和执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⑥所谓机械理解是以对文化现象的简单“二分”为基础的,它完全忽视了文化和传统作为一个有机系统的客观事实。它希望如同对待一个烂掉一块的苹果一样,对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传统来个“二分”:“去”掉烂掉的一半,“取”其好的一半。可问题的关键是,盘根错节的文化传统,并不像、也不可能像一个已经成熟了、最终定型了、从树上摘下来的苹果,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生命系统。它有自己的机理结构,它在生长变化着。这使“烂苹果”之类的比喻完全没有意义。因为,如果它真的烂了一部分的话。那么,这烂掉的一部分和所谓好的部分也往往是交错、渗透在一起的,无法分开;如果它真的烂了一部分的话,那么另一部分恐怕也同样已经烂了、或者与之相适应了;如果切除烂的一部分的话,另一部分大约也很难原样保留和维持。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想像处理烂苹果一样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实际上却总也处理不清楚的原因。不从系统整体和根本上看问题,只想就一个个具体现象分别做处理,是不可能分得清楚、处理得干净的。
⑦按照价值性的理解方式,“精华”和“糟粕”不是指任何对象本身。而是指它们对于人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用于传统文化则是:对于历史上产生形成的文化现象、传统,主要不是去看它们“是什么”,而是重点思考“我们怎样对待”。
⑧ 历史上发生形成的文化现象、传统,是已经存在的客观现实。对“存在”的事物,首先要按照其逻辑,理解它们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过程。不要把它们看做是一成不变的。对它们的历史意义,也要放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去把握,弄清楚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是必然的或偶然的,在什么情况下是有益的或有害的,在什么范围和程度上是精华或糟粕,等等。
⑨然后,要把重点放在我们自己的今天、现实及其发展要求上。对于“过去已有的”东西,不论它们在过去曾起过怎样的作用,是不是精华,都要以有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继续进步为标准,去重新加以分析、研究、判断和选择实施。
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的关键与核心,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人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只有面对当代和未来的世界,认清自己的位置和使命,同时清醒地了解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自强不息,扬长避短,不断前进,才是真正的(不是口头上的)“弘扬”,才能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我们从历史走来,所以绝不可能脱离自己的传统;我们向未来走去,所以决不应该停留于过去的传统。          (选自《北京日报》  有节删)
1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5分)
A.作者认为,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告诫我们,要弘扬传统文化,就要好好保持传统的“精华”,坚决摒弃“糟粕”。
B.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点是从人和社会的现实发展出发,对它们加以选择和改造。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求我们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精华与糟粕,不论它们在过去曾起过怎样的作用。
D.总观全文,作者对精华和糟粕的再思考,就是告诉我们要以科学的方法再认识传统文化,既要对自己的历史负责,又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E.作者认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思,就是要清醒地了解自己身上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并在今后的发展中自强不息,而不是口头上的“弘扬”传统文化。 
13.对文中的“实体性”、“价值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3分)
A.所谓“精华”和“糟粕”的“实体性”是说传统文化中本身就存在着“精华”和“糟粕”;“价值性”是说无论“精华”或“糟粕”均有其现实条件下的意义和作用。
B.所谓“精华”和“糟粕”的“实体性”是说一切拿来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是“精华”;一些没有用的东西是“糟粕”;“价值性”是说以我们一定的生存发展为标准,把“精华”与“糟粕”一一找出来,让后人好好保持与弘扬。
C.所谓“精华”和“糟粕”的“价值性”是说应以自身生存发展为标准,去看过去留下来的东西是好是坏;而“实体性” 则是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文化现象的存在。
D.对“实体性”和“价值性” 不同理解体现出哲学思维方式上的深刻的差别。前一种理解比较深入、合理,后一种理解比较简单、直观。
14.第6段,作者以“一个烂掉一块的苹果”为例意在说明什么?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5.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思考,作者提出了哪些看法?(4分)
答:▲               
四、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15分)
(一)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长征之初,毛泽东四十岁。他双颊深陷,憔悴消瘦,黑发长得几乎齐肩,两眼炯炯发光,颧骨高耸,看上去很难受。他患疟疾,经常复发,一病数月。尽管教会医院出身的傅连暲医生使尽浑身解数,他还是处在半恢复状态,感到虚弱和乏力。
自桐梓经良村至赤水县之土城,均系大路,地势均向上,间有几段筑有汽车路基。但此种汽车路,确为中国最难行之汽车路。如值下雪,路上湿而且滑,行路之难莫甚于此。毛泽东亦手提竹杖,步行上山,两脚污泥及膝,且满身沾泥,系滑跌于污泥中所致。
毛泽东,书生外表,儒雅温和,走路像诸葛“山人”的派头,而谈吐之持重与音调,又类似村中学究,面目上没有特别“毛”的地方,只是头发稍微长一点。
毛泽东似乎一介书生,常衣灰布学生装,暇时手执唐诗,极善辞令。朱德则一望而知为武人,年将五十,身衣灰布军装,虽患疟疾,但仍坚持办公,状甚忙碌。医生入室为之诊病时,仍在执笔批阅军报。人亦和气,且言谈间毫无傲慢。
当红军行经剑河县附近之某村落时,毛泽东见路边有一老妇与一童子,身穿单衣,倒于路边,气息尚存。询之,始知为当地农家妇,秋收之后,所收获之谷米,尽交绅粮(地租),自己则终日乞食,因今日气候骤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卧路旁。当时毛即从身上脱下毛线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出布被单一条,授予老妇,并命人给以白米一斗。老妇则连连道谢,含笑而去。
红军在遵义修整期间,红军总司令朱德曾亲至总卫生部之病房,慰问伤病兵,与参加乌江战役的红军受伤兵士谈话,嘱他们安心静养。
马海德医生回忆朱德在会宁会师时的情景:“他瘦得像个精灵,可是身体强壮结实,长得满脸胡须,穿着一身破烂皮袄。”“朱德最令人惊异的是,看上去根本不像一个军事指挥员,倒很像红军的父亲。他两眼锐利,说话缓慢、从容,总是露出和蔼的笑容。他随身带着一支自动手枪,枪法精良。烟抽得很厉害。满脸皱纹;但他动作有力,身体结实。”又回忆当时对张国涛的印象:“政治委员张国焘是个又高又大的胖子,满脸红光。我真不了解,人人都瘦下来,他怎么还能那样胖。”
刘伯承元帅回忆说,朱德涵养好,度量大。长征当中,张国焘再三再四逼朱总司令反对毛主席。朱总司令呢,不管你张国焘说什么,他总是不动气。总司令说:北上的方针,我是举了手的。朱毛、朱毛,朱是不反对毛的。 
毛泽东对于每个决定都要提出自己的意见,力图使自己的观点占上风。周恩来偶尔表示反对意见,但他不是固执地坚持己见。他在1934年夏也曾提出从中央苏区突围的建议,但因“三人团”中的多数——博古和李德——表示反对,他就让步了。
长征中任红四方面军三十军二六二团二营教导员的周纯麟回忆首次见到周恩来、毛泽东的情景说:周恩来穿着破旧灰军装,脸上长着浓密的大胡子,拄着木棍,后面跟着牵着马的警卫员。周恩来自我介绍说:“我是周恩来!”即问:“你们很辛苦!你们是哪部分的?”“你们部队现在粮食怎么样?”周纯麟说,周恩来和蔼可亲,话语坚定有力。毛泽东身材魁梧,头发很长,脸庞瘦削,穿着灰色旧军装,也拄着根棍子。他显得有些疲劳,后面警卫员拉着马匹,还跟着挑子。毛主席伸了大手来,同周纯麟握,并简单地问了一些战士们的情况。
周恩来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对人和蔼可亲。长征途中,他亲手把伤员轻轻扶上担架,唯恐别人的手用力太重。
1936年10月10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任荣将军回忆说:在此期间,周恩来骑马到“红大”看望学员。他精神抖擞,满脸大胡须,是名副其实的美髥公。我们自动站在路旁欢迎他进村。他一下马就向我们问好,说同志们辛苦了,我代表党中央来迎接你们。大家热烈鼓掌。         选自《新华文摘》2006.22
16、文章以翔实的材料,细腻的文笔,真实地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伟人的风范。请就朱德的个性作简要的分析,作分条陈述。(5分)
答:▲
17、本文在材料的组织安排上颇具特色,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8、文章没有全景式地反映波澜壮阔的长征,而是撷取长征途中一个个细节,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透视这部伟大历史的概貌。有人认为,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历史,决定了长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的问题。
                               苏七块                冯骥才
    苏大夫本名苏金散,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贴块膏药,上了夹板,病人回去自好。倘若再来,一准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来了。
    人有了能耐,脾气准格色。苏大夫有个格色的规矩,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七块银元码在台子上,他才肯瞧病,否则决不搭理。这叫嘛规矩?他就这规矩!人家骂他认钱不认人,能耐就值七块,因故得个挨贬的绰号叫做:苏七块。当面称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谁也不知他的大名苏金散了。
    苏大夫好打牌,一日闲着,两位牌友来玩,三缺一,便把街北不远的牙医华大夫请来,凑上一桌。玩得正来神儿,忽然三轮车夫张四闯进来,往门上一靠,右手托着左胳膊肘,脑袋瓜淌汗,脖子周围的小褂湿了一圈,显然摔坏胳膊,疼得够劲。可三轮车夫都是赚一天吃一天,哪拿得出七块银元?他说先欠着苏大夫,过后准还,说话时还哼哟哼哟叫疼。谁料苏大夫听赛没听,照样摸牌看牌算牌打牌,或喜或忧或惊或装作不惊,脑子全在牌桌上。一位牌友看不过去,使手指指门外,苏大夫眼睛仍不离牌。“苏七块”这绰号就表现得斩钉截铁了。
牙医华大夫出名的心善,他推说去撒尿,离开牌桌走到后院,钻出后门,绕到前街,远远把靠在门边的张四悄悄招呼过来,打怀里摸出七块银元给了他。不等张四感激,转身打原道返回,进屋坐回牌桌,若无其事地接着打牌。
    过一会儿,张四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哗”地往台子上一码。这下比按铃还快,苏大夫已然站在张四面前,挽起袖子,把张四的胳膊放在台子上,捏几下骨头,跟手左拉右推,下顶上压,张四抽肩缩颈闭眼呲牙,预备重重挨几下,苏大夫却说:“接上了。”当下便涂上药膏,夹上夹板,还给张四几包活血止疼口服的药面子。张四说他再没钱付药款,苏大夫只说了句:“这药我送了。”便回到牌桌旁。
    今儿的牌各有输赢,更是没完没了,直到点灯时分,肚子空得直叫,大家才散。临出门时,苏大夫伸出瘦手,拦住华大夫,留他有事。待那二位牌友走后,他打自己座位前那堆银元里取出七块,往华大夫手心一放。在华大夫惊愕中说道:
    “有句话,还得跟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华大夫把这话带回去,琢磨了三天三夜,到底也没琢磨透苏大夫这话里的深意。但他打心眼儿里钦佩苏大夫这事这理这人。
                  (选自《俗世奇人》,作家出版社)
19、作者把苏七块归为“俗世奇人”,苏七块“奇”在何处?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5分)
答:▲
20、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请选择一例赏析。(4分)
答:▲
21、“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这句话,小说中的华大夫琢磨了三天三夜也没有琢磨透,它有何深意?请结合文意和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
五、本大题两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根据下面提供的语境,分别填写一条揭示语境含义的四字短语。(6分)
   示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           团结合作
(1)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2)一个和尚挑水吃。                              
(3)三个和尚没水吃。                              
23.请你先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五个传统节日中选择其中的一个节日,再为这个节日拟定一幅对联。
示例:春节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答:▲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请以“机遇之我见”为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写成议论文,文体特征鲜明。2、不得宿构套作。3、不少于800字。



潮阳实验学校09—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答题卷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4分)
其 后 拜 为 《鲁 诗》博 士 由 是 家 法 学 者 日 盛 迁 侍 中 数 召 宴 见 问以 得 失 赏 赐 恩 礼 宠 异 焉 迁 乐 安 相。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每岁时遣子问以酒粮,皆辞不受。(3分)
译文:
②恭在事三年,会遭母丧去官,吏人思之。(3分)
译文:
10.(1)(4分)答:                                                                 
                                                                    
                                                                    
                                                                    
(2)(3分)答:                                                               
                                                                   
                                                                   
11.(6分) (1)_______   _  __   ___,____                    _________。
(2)__________  __   _ __,____                    _________。
(3)__________   _   ___,____                      _____。
(4)               ,                  ,                。
12、(     )(    ) (5分)     13、(     )(3分)
14、(4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一 必修三 期中试卷


上一个『仙市中学2010级第二次中考模拟试题』  下一个『厉庄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