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学年下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09-10学年下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高二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09-10学年下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编辑:仝艳娜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城阕深闺(guī)春宵苦短ks.5uB绸缪玉簟(dàn)渌水荡漾C皓腕栖身(qī)豆蔻词工D金尊虞美人(yù)水面清圆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演习双方调动了各自的精锐,
试题预览
  09-10学年下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编辑:仝艳娜
一、(12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  城阕   深闺(guī)   春宵苦短ks.5u
B  绸缪   玉簟(dàn)   渌水荡漾
C  皓腕   栖身(qī)    豆蔻词工
D  金尊   虞美人(yù)  水面清圆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演习双方调动了各自的精锐,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运用最先进的技术设施,直杀得天昏地暗,风声鹤唳。ks.5u
B  靠经验做决策,拍脑袋定项目,这在一些企业和单位曾经相当普遍。听到一个“好点子”,头脑一热,就把千百万资金抛入自己根本不清楚或知之甚少的“陷阱”之中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C 法国新闻台在报道中说,神七发射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整个过程完美无瑕,表明中国在航天领域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D 灌南县农民汪奇魔因表演《魔术师的旅程》脱颖而出,将代表中国魔术界参加7月26日至31日在京举行的“2009年世界魔术大会舞台魔术比赛”。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 2009年11月30日,新华网报道,随着武汉火车站等一批节点性工程进入最后冲刺建设,武(汉)广(州)高铁客运专线可望在年内全面建成。ks.5u
B 3月17日上午,河北省最高法院对中国最高法院原副院长黄松有贪污、受贿案作出终审宣判,黄松有被判无期徒刑。
C我们要把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精神贯彻好、学习好、领悟好,明确工作任务,卓有成效地推动我市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D 地震可以震坏各种财产,如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等,但它震不垮我们的意志和决心。
4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 《楚辞》收集战国时代屈原、宋玉和汉代贾谊等人的诗赋,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作章句。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ks.5u
B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人。生当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C 温庭筠,字飞卿,才思敏捷。能词,词风秾艳,词藻华丽,为花间词人之鼻祖,对晚唐五代词和宋词影响很大。诗与李商隐其名,时称“温李”。
D 白居易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等形象鲜明,情节连贯,语言优美,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露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日卒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下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河南省郑州四中09-1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下一个『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0届高三第九次月考(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