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阅读技巧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毕业试卷
试题
名称
初中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阅读技巧(九年级上册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议论文复习专题一、知识回顾(一)议论文的三大要素论点、论据、论证(二)议论文分那两种议论方式立论、驳论(三)议论文阅读常见的六大考点1.寻找论点2.把握论据3.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4.理清议论文的结构5.语言赏析6.联系生活,发表见解二、理解与把握(1)怎样找论点(议论文的位置)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弄清作者对什么
试题预览
议论文复习专题
一、知识回顾
(一) 议论文的三大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二) 议论文分那两种议论方式
立论、驳论
(三) 议论文阅读常见的六大考点
1.寻找论点           2.把握论据                 3.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理清议论文的结构   5.语言赏析                 6.联系生活,发表见解
二、理解与把握
(1)怎样找论点(议论文的位置)
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弄清作者对什么问题而发议论的,针对所谈问题的看法是什么.
2.看文中有没有适合做论点的句子.
简单说:①看标题  ②看文首  ③看结尾   ④归纳文意(有的在论述过程中提出论点,或者表述不集中需要汇集概括。)
例:
(2) 怎样把握论据
1.辨别论据的类型
事实论据:事实论据容易分辨,但是有的概括表述的事实论据容易被忽略,阅读时应该注意。
道理论据:因为与论证过程联系地十分紧密而不容易辨认,一般它们是为社会普遍承认及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2.分析论据的作用        
3.补充论据
A.补充的论据必须能够证明中心论点    B.要有真实性     C.要典型性
(3) 怎样理解论证方法:
1.判断论证方法
①事实论证(举例论证):例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    
②道理论证: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    
③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对比。     
④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 。  
⑤归谬法论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进行批驳;或者用反证法,先假设对方论点正确,然后引申,得到荒谬的结论,从而推到对方论点。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4) 怎样分析结构层次:
1.辨别结构类型
最基本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①总分    ②总分总   ③分总   ④并列式    ⑤递进式
(5) 怎样体味推敲语言
1.理解语句在文中含义         2.了解语句在文中作用
(6)怎样谈阅读心得
1.选好角度集中谈一方面               2.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3.要有观点,有理由                    4.既要源于原文,又要有所拓展
三、小结
1.感知文章观点2.评价补充论据3.议论语言分析4.论证方法及其作用5.议论文的结构分析
6.联系生活,发表见解
例题:                  善待挫折
①漫漫人生,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降临。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26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 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动,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 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却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炼、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1、本文所论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考点一:寻找中心论点)(2分)

2、第③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采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考点二:分辨论证方法的类别和作用)(3分)


3、请针对中心论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并作简要分析。(考点三:补充事实论据)(2分)


4、第④自然段“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一句中,“往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考点四:领会和分析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3分)



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马  德
人生烦恼无数。
先贤说,把心沉静下来,什么也不去想,就没有烦恼了。先贤的话,像扔进水中的石头,而芸芸众生,在听得“咕咚”一声闷响之后,烦恼便又涟漪一般荡漾开来,真是层出不穷。
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差学生以为考了高分就可以没有烦恼,贫穷的人以为有了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是,有烦恼的依旧难消烦恼,不幸福的仍然难得幸福。
  烦恼,永远是寻找幸福的人命中的劫数。
寻找幸福的人,有两类。一类像是在登山,他们以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在山顶,于是气喘吁吁、穷尽一生去攀登。而后却发现,永远登不到顶,最终也看不到头。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
另一类人也像在登山,但他们并不刻意登到哪里。一路上走走停停,看看流岚、赏赏虹霓、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某种自足。
尽管不得大愉悦,然而这些琐碎而细微的小自在,萦绕于心扉,一样芬芳身心、恬静自我。
对于心灵来说,人奋斗一辈子,如果最终能挣得个终日快乐,就已经实现了生命最本质的价值。
有的人本来幸福着,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
  活得糊涂的人,容易幸福;活得清醒的人,容易烦恼。这是因为,清醒的人看得真切, 生活中便烦恼遍地;而糊涂的人,计较得少,虽然活得简单粗糙,却因此觅得了人生的大滋味。
所以,人生的烦恼实是自找的。不是烦恼离不开你,而是你撇不下它。
  这个世界,为什么烦恼的都有。为权,为钱,为名,为利……人人行色匆匆,背上背着个沉重的行囊,装得越多,牵累也就越多。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人生的幸福。然而,就像卞之琳《断章》诗所写的那样,我们常常看到的风景是: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
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
1、这篇文章说明的主要道理是什么?(2分)
2、第三段的第一句话:“幸福总围绕在别人身边,烦恼总纠缠在自己心里---这是大多数人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从全文看,作者对“幸福”和“烦恼”的理解是怎样的?(4分)

3、“有的人本来幸福着,看起来却很烦恼;有的人本来该烦恼,看起来却很幸福。”这是什么原因呢?


4、第十、十一段作者用“活得糊涂”和“活得清醒”来阐释对幸福和烦恼的认识,并说“人生的烦恼实是自找的”,这些话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5、文章的最后说:“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读了本文,你一定会有很多感悟,请谈谈你对“幸福”的看法?(2分)




答案:
例题1:1、答:要善待挫折。
2、答: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方法(或:例证法)。文中运用司马迁和贝多芬的事例,更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上许许多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说服力。
3、答:例如女作家杏林子深受病痛折磨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她这种坚忍不拔的毅力、敢于面对挫折的勇气非常令人钦佩。
4、答:不能删。因为“往往”一词强调了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常常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如果去掉,就显得过于绝对。
例题2:1、答:要站在烦恼里仰望幸福。
2、答:幸福相对于烦恼而言仅仅是相对的,幸福是一种感觉,当你感到幸福时,你的一切都将充满了幸福,否则只能与烦恼打一辈子交道。
3、答:只是因为他们把幸福看得太狭隘了。正如作者所说:“其实,谁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感受在别人心里。”
4、答:首先要把心态放平,欲望不要过高;要宽宏大量,不要斤斤计较;要淡泊名利,抛弃烦恼,享受幸福。
5、答:示例:俗话说:“想开常快,知足常乐。”幸福就是享受生活,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把快乐带给别人,自己才幸福。

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 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 。 
   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 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答:A、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即谁做了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B、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C、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5. 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 划分层次? 
   (1) 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 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 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 总分总(掐头去尾) 
   7. 记叙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8. 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 
   (1) 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6)作者情感 
   9. 填写读书卡片。 
   按各项要求上原文寻找,再填写。注意原文的标题、作者、出版社等项(有时在括号内)。 
   10. 记叙顺序及作用?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 平叙(略) 
   11.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 写作手法及作用? 
   (1) 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 修辞方法及作用 
   (1)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 
   (3)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 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 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16.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 承接上文 
   (2) 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 承上启下(过渡) 
   (4) 为后文作铺垫 
   17. 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8.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9. 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 
   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20.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种类: 
   (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 
   (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景物描写 
   (9)场景描写(10)环境描写(11)细节描写 
   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21.散文特点? 
   形散而神不散。 
   22.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23.小说种类?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24.小说三要素? 
   人物、环境、情节 
   25.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26.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27.续写小说结尾。 
 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中考说明文阅读指导 
28.了解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29.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30.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
 答: A、 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  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C、 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31. 文章用典的赏析:一是丰富文章主题,二是增添文章情趣,使文章有文采。
32. 句子或语段的作用? 有些情况要结合第三点和第四点来回答。
答:一、内容上:首段和尾段:字面义和象征义。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画龙点睛、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作用。(语面的象征义、喻指义  ,表现的人物思想性格,点明全文思想意义)。有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补充说明。 
二、在结构上 :在文章开头:(1)总提、总领全文、开启下文(引出下文)等作用
在文章中间:(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标志思路、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等作用
在文章结尾:总结上文、全文、照应开头、独立成段,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
三、表达效果上:升华中心、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四、从写作手法上:常有开篇点题、为后文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衬托、渲染、呼应、照应、对比、象征、先抑后扬、预示性作用。
33.  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  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②本文由……(某件事)写起,运用了……。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 
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例文:                          歪儿
 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不单需要快速、机敏,还带着挺刺激的冒险滋味。它的玩法又简单易学,谁都可以参加。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可是就在他四处去捉住那些藏身的孩子时,冷不防从什么地方会蹿出一人,啪地将罐儿叮里当啷踢得老远,倒霉,又得重新开始……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 
     歪儿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像是父子俩。他母亲是苏州人,四十岁才生下这个有点畸形的儿子,取名叫弯儿。我们天天都能听到她用苏州腔呼唤儿子的声音,却把弯儿错听成歪儿。也许这歪儿更像他的模样。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 
     只有他家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要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是就为我发明的——我的个子比同龄的孩子高一头,腿也几乎长一截,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谁也甭想逃脱我的追逐。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蒙的暮色里去听它叮里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操着纯粹的苏州腔朝他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的刺痛了。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1、 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在下表中。(4分)
事件 歪儿坐庄 歪儿挨骂 歪儿扔下铁罐 歪儿回来
感情
2、第4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4分)

3、第5段画线处有一个细节:“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请根据上下文谈谈歪儿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6分)
4、文章结尾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是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歪儿得到的眼睛是如何被“点亮”的。(6分)

答案:
1.拿他取乐 有点不安 深感内疚 亲密快乐 
2.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一是与歪儿的疲于奔命形成对比,突出了“我”和伙伴们对歪儿的欺负;二是为下文写我们对歪儿态度的转变做铺垫。 
3.示例:听得出来,没有长铁罐儿,大家玩得没那么起劲了。真想下去同伙伴们一起玩,可妈妈不许呢。不管怎样,还是悄悄把罐儿扔下去,让他们玩得开心点吧。 
4.伙伴们的体贴与帮助,让歪儿不仅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还体验到了友情、关爱和尊重带来的温暖,这使他的心灵充满了阳光,从而点亮了他的眼睛。
                             说明文阅读技巧
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 
   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例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许金榜
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神似、强调写意。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而西方戏曲强调摹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如《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 
⑤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⑥再有,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毕业试卷


上一个『九年级语文中招模拟测试卷』  下一个『南通、盐城、泰州三市2010届高三学情调研考试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