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哲学蕴涵着生态保护思想。“无为”指顺应自然,不做违反自然的事情,不仅不违反事物的本性,也不违反人的天性。道化生万物并且呵护万物,即老子所言“道生之,德畜之”,需要重视的是“德畜之”,不是“人畜之”。如果人类没有这样的“无为”意识,那么保护自然的行为很可能演变为对自然的侵犯而非保护。人类对鸟的真正爱护,是让鸟在大自然里自由自在地飞翔,不是把鸟放在笼子里精心照料。人类的伟大不在于能够征服自然,而是能够真正地保护自然。这种姿态是谦和的,甚至是敬畏的,出自对造物主神奇之力的敬畏。这种姿态是喜悦的,充满对世界完美秩序的赞叹。 西方现代美学所探讨的人与万物之间的审美关系(主体间性关系)与现代生态学关于人和万物相互依赖关系的观点具有一致性。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为代表的现代美学反对传统认识论美学。首先,认识论美学把人和审美对象的关系理解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现代美学认为,在审美体验中对象有了知觉和情感,与人心灵得以沟通,因此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不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间性的关系。其次,传统美学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对立起来,认为只有后者涉及真理,而现代美学认为它们原本就是共生的、同根同源的,思维包含了感性,艺术揭示着真理。 从研究方法上,生态美学可能引入自然科学方法,但是更根本的是人文科学的方法,如现代解释学的体验、表达、理解等。数学可以给我们提供准确的数字,比如某些物种的数量及分布,使我们对于生态状况有直观的了解,但是数学不能解决生态美学的问题。庄子体会到鱼在水中畅游的快乐,现代人体会到藏羚羊趋于灭绝的痛苦,只能进行体验和解释,不能以科学实验来证明。 现代科技带来的弊端,使得生态美学的研究提上日程。现代技术造成的资源枯竭、土地沙化、环境污染等弊端只是结果,根源在于现代技术与生态的敌对性质。海德格尔在分析“技术”的词源时指出,“技术”在古希腊的本意是“引发”,技术与艺术一样是解蔽的方式、真理发生的方式,而现代技术却违背了其本意,成为一种“促逼”。并非现代技术发展到今天才成为人们无法控制的东西,而是现代技术从本性上就无法控制,它已经将人从地球上连根拔起。现代技术不仅造成生态系统失调,威胁着其他物种生存,而且剥离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把万物贬低为资源。现代技术作用下的人类,不仅把自然界作为能量储存器,而且使人脱离了自己的本源。在这种情况下,审美成为对抗生态危机和人性异化的途径。 人类文明史上,人对自然的征服、人和自然的冲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和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张。生态学的研究将唤起人们注重人和自然的关系,但是这种努力只能使矛盾缓和,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矛盾。只有在人和自然的审美关系中,人与自然才能够达到彻底和解。只有在奥尔弗斯的琴声中,羔羊和狮子才能和解;只有在审美体验中,被罚苦役的西西弗斯才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所以生态美学建立的世界是一个希望和梦想的世界,一个万物和谐共在的理想世界。这样一个世界可能永远无法变成现实,但却使我们对现实的弊端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并使人类心灵有个栖息的家园。 1. 人与万物同构、同源、同具有道性或神性,这是生态美学得以成立的哲学基础。不能构成这一论断的表现的一项是(3分) A.人与万物交换能量 B. 人与万物交换信息 C. 人与万物的审美关系,是互为主体的关系 D 美学的最终依据在哲学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3分) A .人与自然和谐也是美学的研究对象,因此审美体验中人和对象之间的关系是超越一切利害得失的情感契合关系。 B. 现代技术,不仅把自然界作为能量储存器,而且使人脱离了自己的本源 C. 生态学的研究将唤起人们注重人和自然的关系,但是这种努力只能使矛盾缓和,不可能解决矛盾 D. 只有在人和自然的审美关系中,人与自然才能够达到彻底和解
4.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一项是(3分) A.人和万物拥有同一个源,即 “道”,是生态美学的哲学依据 B.生态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都不属于传统的认识论美学 C 中国先秦时代“心斋”、“坐忘”,主要研究的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 D. 生态美学建立的世界是一个希望和梦想的世界,一个万物和谐共在的理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