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文言文复习资料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九年级上文言文复习资料(九年级上册 语文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文言文基础知识1、常用文言虚词他:二世杀之(指扶苏)代人他们:愿陛下亲之信之(指费,陈震张裔蒋琬)代词我:君将哀而生之乎(指蒋氏)代事:闻之,欣然规往(指渔人入桃源所见及引人再往桃源不成)代物:又数刀毙之(指狼)攻苦、柘、皆下之(指五地)故为之说(这)的:天子之书(用在定语和心语之间)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试题预览
文言文基础知识

1、常用文言虚词
他: 二世杀之  (指扶苏)
代人   他们:愿陛下亲之信之 (指费,陈震 张裔 蒋琬)
代词        我:君将哀而生之乎 (指蒋氏)
代事: 闻之,欣然规往 (指渔人入桃源所见及引人再往桃源不成)
代物:又数刀毙之(指狼) 攻  苦、柘、     皆下之(指五地)故为之说(这)
的:天子之书(用在定语和心语之间)
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 无义:马之千里者 
助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无义 :何陋之有
用在主谓之间,使句子变为短语,无义:悍吏之来吾乡,叫器乎东西
调整音节,无义:久之:公将鼓之
动词:往、到、去、吾欲之南海: 辍耕之垄上

他: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上
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食也
代词  他的:既出,得其船
代词 她的:其夫呓语
它的:屠目后断其股,计其长曾不盈寸
其         他们的: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这(那):其人视端容寂:吾恂恂而起之,视其 缶……
其中:其一犬坐于前:蜀之鄙有二憎,其一贫,其一富
副词  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其真无马邪?其如土石何?
          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恐怕”: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乎,
其真不知马也
助词: 调整音节,无义:其始,大医以王命聚之
      表并列,译为“又”:比大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佳木秀而繁阴
           表转拆,译为“可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连词   表承接:译为“就”:余闻而愈悲
而          表修饰,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他”:登轼而望之:其余,则熙熙而乐
表假设,译为“如果”视其  而吾蛇尚存,则驰然而卧
表因果,译为“因此”:饥渴而顿踣:泉香而涵洌
表递进,
助词 (附着在其它词上)既而:俄而:已而:而已:而后
“而”还有代词“你”“你的”的用法,与“尔”同:而翁归,目与汝复算耳。
在,表处所:躬耕于南阳;只辱于奴隶之手。
当,(在)表时间,受任于败军之际。
从,表对象;管夷吾举于士。
到,表起迄;积于今六十岁矣。
于(介词)   到,表趋向;还于旧都
对(向)表对象;贫都语于富者曰……
给,表对象;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比,表比较;苛政猛于虎也。
被,表被动;困于心,衡于虑

       表判断语气;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用于句末   表疑问语气;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也(助词)              表祈使语气;不足为外人道也。
         用于句中,表停顿,使语气舒缓: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把、用、拿:以刀劈狼首。
         凭:何以战?
  介词   从,由: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因为、由于:何以有声?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在:余以乾隆39年12月(姚闻《登泰山记》。
      以便,表目的: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
   连词  以致,表结果:不宜……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如果,表假设:以啮人,无御之者。
以           而: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动词  认为:满坐宾各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副词,通“已”:固以怪之矣
          是以:等于“以何”,即“因此”:臣是以无请也。
   因定   何以:等于“ 以何:,即“因什么”、“凭什么”、根据什么“;
   格式   何以战?何以谓之“文”也?
          无以:译为“没什么用来……的办法”;河曲智叟亡(无)以应。
          有以:译为“有用来什么……的办法”:吾终当有以活妆(.《中山狼传》)

如果 :表假设: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
         却,表转拆: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则 (连词)  就、便、于是,表承接:居庙堂之高则忧民。
             那么,表结果: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于是,就:乃人见。
         副词    才:乃悟前狼假寐。
乃             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表申明、确认)
        代词,你的: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了: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助词    呢: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啊: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焉             他:又七年,复到舅家,问焉。
         代词    它:时而献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怎么,哪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人间训》)
        (fū)名词  于+此:永之人争奔走焉。
                 于+何:且焉置土石?

       (fú)指示代词: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那)。
       (fú)助词    用于句首,表示议论的开始,不译:夫战,勇气也。
夫              用于句末,表示感叹,可译为“啊,吧”:唯我与你有是夫!
       (fū)名词    成年男子:遂率孙子荷担者三夫。
                  丈夫:罗敷自有夫。

                 询问语气,译为“吗”:若毒之乎?
                 反问语气  译为“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助词              译为“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乎            感叹语气,译为“啊,呀”: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介词,同“于”: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的人:得道者多助。
                  ……的事: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陶潜《旭去来辞》)
       结构助词   ……的原因: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者               ……的样子:貌若甚戚者。
       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不译;陈胜者,阳城人也。

 所    名词,意为“地方”、“处所”: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予观弈于友人所。
       结构助词,用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知道的事)


        指示代词,译为“这”: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是   形容词,意为“正确”、“对”: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咋非。(陶潜《归去来辞》)
              表判断:安能辩我是雄雌。
        动词  认为……正确(意动用法):各是其所是。

        连词,译为“但是”: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助词,译为“……的样子”、“……地”:若听茶声然,汪然出涕。
  然    代词,译为“这样”:父利其然也,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形容词,意为“正确”、“对”:吴广以为然。
        动词,译为“是”、“觉得对”“植然其言。

                 况且:且焉置土石。
        连词     并且: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            将近:年且九十。
        副词     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

二、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一狼洞其中”,“洞”本是名词,这里是“打洞”的意思,用作动词。
2、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直接作状语,但古汉语中却常这样用。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装土石的工具,名词,句中修饰动词“动”,作状语,现代汉语中是“用箕畚”(介词结构)。
3、动词用为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入”都是动词,作“殚”和“竭”的宾语中心语,这里用作名词,意思是“(土地)出产的东西”、“(家中)收入的东西”。惧有伏焉(伏,伏兵)。
4、形容词用作名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即“险峻”,本是形容词,作动词“平”的宾语,指险峻的山,用作名词。
5、形容词用作动词。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臧”是“善”,是“好”,解作“表扬”;“否”是“恶”,是“坏”,解作“批评”,这就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了。
6、动词本身或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对它后面的宾语有“使它怎样”的意思,构成“使(让)……”的格式,这叫使动用法。如:A、得而腊之以为饵;B、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腊”,干肉,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腊之”,使它成为干肉。“苦”,形容词,后面本不能带“心志”这样的名词宾语,但活用为动词后就可以了,含有“使心志遭受苦恼”之意。
7、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如果带有宾语,除了上面的使动用法外,还有一种意动用法,即对它所带的宾语含有“把它看作什么”或“认为它怎么样”的意思。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本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带代词宾语“之”,意为“以之为奇”。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现代汉语用“是”表判断。古汉语中大多用“……者,……也”表判断,这是文言判断句的基本格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其他变格还有:
A、“……,……也”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B、“……者,……”如:“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
C、“……乃(则、为、是、皆、亦)……”如:环滁皆山也。
2、被动句。主语是动词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课文中出现的格式有以下几种:
A、为……所+动词。如:其印为予群众所得。
B、动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
C、为+动词。如:士卒多为用者。
3、倒装句。现代汉语中,句子各成分的位置,一般是:a、主语在前,谓语在后;b、谓语在前,宾语在后;c、宾语在前,中心语在后。
如:A、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B、臣是以无请也。(介宾倒装——宾语前置)
C、子何恃而往?(谓宾倒装——宾语前置)
D、子孙荷担者三夫。(三个能挑担的成年子孙。定中倒装——宾语后置)
E、会宾客大宴。(正逢大宴宾客。谓宾倒装——定语前置)
4、成分省略句。
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古汉语中比比皆是。常常省略的,有主语,有宾语,有谓语,有介词。如:(渔人主)便舍船,从口入。(口主)初极狭,才通人。(渔人主)复行数十步,(口主)豁然开朗。
四、文言文的翻译。
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有直译和意译两种。中学当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
直译又叫硬译、对译,要求逐字逐句的译,词语、语法都要相对应,必须补充的句子加上括号。意译只要求符合原意,较灵活,故又名活译。直译准确,但不免显得平淡生硬,意译顺畅,但准确性不足。例如:
原句: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直译:表露在脸色上,吐发在声音中,然后才明白事理。
意译:憔悴枯槁,在脸色上表露出来,吟咏叹息,从声音中吐发出来,最后终于明白了事理。
翻译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是:忠于原意,明折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①②③④
下列情况可不译:①专用名称(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职名、朝代、帝号、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不必译;②用在主谓之间使主谓关系变成偏正关系的“之”(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标示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的“之”(如“何陋之有”“马之千里者”)、调整章节的“之”(如“怅恨久之”)不译;③无义的虚词(如“其治,太医以王命聚之”“面山而居”“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不译;④有义但不译更简洁且不伤句意的虚词(如“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嘻,技亦灵怪矣哉”可不译。
下列情况的技术处理:
①通假字,译时换成本字(如:“亲戚畔之”,“畔”换成“叛”)。
②单音词,译时换成双音词(如:“书非借不能读也”:不是借来的书籍不能认真地阅读)。
③判断句:译时补出判断词“是”如(“吴广者阳夏人也”:吴广是阳夏人)。
句中省略的成分,译时应补出(如:“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障里,道具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柄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复位:如: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吾谁与归?——我同谁在一起?
僧富者——富裕的和尚。
谓语中心语后面的介词短语,译时调整到谓语中心语前面作准装语(如“忠志之士,忘身于外”——忠勇的将士,在朝廷外舍生忘死。)
古今词对应后译文不顺的词,换成不违原意的合适的词(如:“为坛而盟”,“为坛”,对应词为“做台”,“做台宣誓”不顺,换成“用土筑台宣誓”)。 (118.119.96.57)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语文版 九年级 上册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10级初三上语文第二学月测试题』  下一个『2010级九年级(下)期末模拟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