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民为贵》同步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论语选读》(《民为贵》同步练习)(高二选择性必修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民为贵》同步练习学习方法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要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写作训练法:通过写作来阐述你对本文一些观点的看法,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
试题预览
《民为贵》同步练习
学习方法 
诵读法: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要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讨论法:讨论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写作训练法:通过写作来阐述你对本文一些观点的看法,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 
辐射法:立足本篇目,辐射本单元,涉及学过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论辩艺术及其他。 
学习重点 
本章包括五章,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对每章的观点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等都要熟读、精思后结合现实进行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学习本章要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在掌握课文里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同时,着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此外结合前几章进一步领会孟子的论辩风格,品味《孟子》善用对比的语言特色。 
积累整合 
一、给加点字注音 
社稷( ) 粢盛( )( ) 汤放桀( ) 伐纣( ) 弑君( ) 走圹( ) 獭( ) 驱爵( ) 鹯( ) 三年之艾( ) 淑( ) 胥( ) 溺( ) 谆谆( ) 践( ) 
暴之于民( ) 朝觐( )( ) 讼狱( ) 讴歌( ) 篡( ) 荐( )三、解二、释加点字词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2)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
(3)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
(4)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
(5)汤放桀。( )
(6)于传有之。( ) 
(7)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
(8)得天下有道。( )
(9)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
(10)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
(11)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
(12)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
(13)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
(14)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 )
(15)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 
(16)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
(17)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 )
(18)以行与事示之。( )
(19)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
(20)使之主事,而事治。( )
(21)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
(22)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 )
(23)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
(24)善政,民畏之。( ) 
三、相关链接 
1、作家作品 
①孟子思想的核心是 。 
②《孟子》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等七篇。 
2、名言名句 
“民惟邦本,本固君宁。” (《尚书》)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应当把人民看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去爱他们,而不能高高在上地去看他们。(列夫•托尔斯泰) 
在重视劳动和尊重劳动者的基础上,我们有可能来创造自己的新道德。(高尔基) 


学习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孟子为什么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汤放桀,武王伐纣”是什么行为? 
3、《孟子•离娄上》选章中孟子是怎样论证“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4、在“君权谁授”的问题上,孟子与万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张反映了什么思想? 
5、“善政”与“善教”有什么区别? 
二、重点揣摩 
1、孟子“民贵君轻”和“诛一夫”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行得通吗?为什么? 
2、你还能从中国历史中找出“失民心者失天下”的例子吗? 
3、《孟子•万章上》选章中哪些方面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4、结合“善政”与“善教”谈谈你对现代社会中“法治”与“德治”的理解。 
探究创新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以德治国”的方略是一致的吗?二者有什么区别吗?请结合历史原因与现实条件谈谈你的理解。 



自我测评(100分) 
一、基础知识检测(每题4分,共计32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4分) 
A、社稷jì粢盛zì chéng汤放桀jué伐纣zhòu 
B、弑君shì 走圹kuàng 獭tă驱爵què 鹯zhān 
C、溺nì 谆谆chún 践jiàn暴之于民bào 
D、朝觐zhāo jìn 讼狱sòng 讴歌ōu 篡zuàn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4分)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 
B、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C、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指帝王死。) 
D、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好听的话。)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4分) 
A、①于传有之。 ②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①得天下有道 ②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C、①以行与事示之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D、①使之主事,而事治 ②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4分)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C、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D、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5、比较下列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 (4分) 
①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②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③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6、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4分) 
A、为丛驱爵者,鹯也 
B、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C、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7、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诸侯国的国君如果危害到国家,那么就改立国君。) 
B、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 
C、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如果没有仁的志向,必将终身忧愁,以致于死亡。) 
D、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化更能够赢得民心) 
8、对下列句子的句间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4分)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③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④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二、课内阅读训练(共计40分) 
㈠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9、与“得天下有道”一句中“得”字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4分) 
A、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B、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D、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10、与“今之欲王者”一句中“者”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4分) 
A、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B、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言之,貌若甚戚者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1、对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4分) 
①桀、纣之失天下也②所欲与之聚之③民之归仁也④天下之君⑤诸侯皆为之驱矣⑥今之欲王者⑦三年之艾⑧此之谓也 
A、①③\④⑦\⑤⑥\②⑧ B、①③\④⑦\⑤\⑥\②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⑥\⑧ D、①③\④⑦\⑤⑧\②⑥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⑵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13、本段采用        论证方法,论证了         观点。 
在句式上采用了        句式,用这种句式的好处是          。 
(5分) 
㈡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14、对下列“之”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代词,他)
B、非人之所能为也。(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C、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助词,的)
D、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动词,到)
15、与“舜相尧二十有八载”中“相”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B、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6、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分)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④表恶其能而不用也⑤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⑥不之尧之子而之舜⑦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⑧使之主事而事治 
A、①⑤ B、③⑥ C、②⑧ D、④⑦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⑵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纂也,非天与也。 

18、本段文字阐述的观点是 (用原文回答),在孟子看来 决定着君权的授予,这反映了孟子的 思想。(3分) 





三、课外阅读训练(每题4分,共计28分) 
                             郭子仪
    郭汾阳在汾州,尝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判官张昙言于同列,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汾阳王闻之,谓僚属曰:“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无不得。以是方镇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今子仪奏一属官不下,不过是所请不当圣意。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闻者服其忠公焉。王在河中,禁无故走马,犯者死。南阳夫人乳母之子抵禁,都虞候杖杀。诸子泣告于王,言虞候纵横之状,王叱而遣之。明日,对宾僚吁叹者数四。众皆不晓,徐问之,王曰:“某之诸子,皆奴材也。”遂告以故曰:“伊不赏父之都虞候,而惜母之阿奶儿,非奴材而何?” 
19、文中“郭汾阳在汾州”和“以令公勋德”两句中的“汾阳”“令公”都是对郭子仪的称谓。下列对称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名 官名 B、官名 一般尊称 C、别号 官名 D、爵名 官名 
20、文中的“南阳夫人”是主要人物的什么人?( ) (4分) 
A、母亲 B、妻子 C、儿媳 D、姊妹 
21、文中“以致如此”的“此”指的是( ) (4分) 
A、宰相之不知体甚也 B、所请不当圣意 C、以是方镇跋扈 D、求无不得 
2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敕不下 敕:帝王的诏书、命令 
B、自艰难以来 艰难:艰苦困难 
C、是以方镇跋扈 方镇:镇守一方的军区长官 
D、言虞候纵横之状 纵横:这里指放肆 
23、对“上恩亲厚,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一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 
B、郭子仪认为皇上把他看得比一般方镇更重要,对他格外施恩,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 
C、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皇上。 
D、郭子仪认为皇上对他不像对待一般方镇那样姑息,有求必应,这就是对他亲厚,所以诸公应该祝贺自己。 
2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 

⑵王在河中,禁无故走马,犯者死。 

25、“对宾僚吁叹者数四”的原因是( ) 
A、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 B、宰相之不知体甚也 
C、朝廷姑息方镇武臣     D、某之诸子,皆奴材也 
拓展提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河图》《洛书》,即画地以质之父。及长,专心性理。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著足处,两砖皆穿。事父母至孝,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谓:“佛氏以空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虚为道,非率性之道。”父欣然从之。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既葬,庐墓六年。 
     端初读谢应芳《辨惑编》,笃好之,一切浮屠、巫觋(xí)、风水、时日之说屏不用。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为设里社、里谷坛,使民祈极。年荒劝振,存活甚众。为霍州学正,修明圣学。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讼。知府郭晟问为政,端曰:“共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漫,廉则吏不敢欺。”晟拜受。遭艰归,渑池、霍诸生多就墓次受学。服阕,改薄州学正,霍、薄两邑各上章争之,霍奏先得请。 
    霍州李德与端同时,亦讲学于其乡。及见端,退语诸生曰:“学不厌,教不倦,曹子之盛德也。至其知古今,达事变,末学鲜或及之。古去‘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诸生得人师矣。”遂避席去。端亦高其行谊,命诸生延致之,讲明正学。 
端先后在霍十六载,宣德九年卒官,年五十九。诸生服心丧三年,霍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贫不能归葬,遂留葬霍。 
1、比较“其”字的意义和用法,选出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学务躬行实践 ②其公廉乎 ③亦讲学于其乡 ④至其知古今 ⑤端亦高其行谊 
A、①句和②句相同,③④⑤句相同。 
B、①句和④句相同,③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C、①句和③句相同,④句和⑤句相同,②句与以上四句都不同。 
D、③句和⑤句相同,①②④句相同。 
2、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注音和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笃志研究 ②坐下著足处 ③一切浮屠……时日之说屏不用 ④毁淫祠百余 
A、笃:坚定  著:zhù附着  屏:píng摒弃  淫:惑乱的 
B、笃:忠诚  著:zhuó附着 屏:píng摒弃  淫:滥设的 
C、笃:坚定  著:zhuó踏   屏:bǐng除去  淫:滥设的 
D、笃:忠诚  著:zhù踏    屏:bǐng除去  淫:惑乱的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年荒劝振 劝振:指勉励赈灾 
B、就墓次受学 墓次:指服丧人的临时住处 
C、端亦高其行谊 高其行谊:指赞扬他的行为和情谊 
D、命诸生延致之 延致:指去请……回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⑵既葬,庐墓六年。 

⑶诸生服从其教,郡人皆化之,耻争论。 

5、选出完全表现曹端至孝、清廉品德的一组内容( ) 
①父初好释氏,端为《夜行烛》一书进之。 
②继遭二亲丧,五味不入口。 
③既葬、庐墓六年。 
④上书邑宰,毁淫祠百余。 
⑤年荒劝振,存活甚众。 
⑥遭艰归,……服阕,改薄州学正。 
⑦贫不能归,遂留葬霍。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⑦ D、②③⑥⑦ 
6、叙述或评价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曹端读谢应芳的《辨惑编》后对佛教道教、巫婆神汉、阴阳先生、凶时吉日的说法都不相信,表现他开始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B、曹端为百姓设里社、里谷坛,让百姓好祈报收成,在我们看来仍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与曹端同在霍州讲学的李德见到曹端,离开时,对曹端的学生说了一番话,赞扬曹端学识广博,是难得的人师。表明李德是个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端去世,诸生服心丧三年,霍州人罢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载,做官时为政公廉。 




答案: 
积累整合: 
一、jì zì chéng jié zhòu shì kuàng tă què zhān ài shū xū nì zhūn jiàn pù 
cháo jìn sòng ōu cuàn jiàn 
二、(1)社稷:土神和谷神,后来代指国家。(2)丘民:指庶民、众民。(3)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粢盛: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4)然而:这样却(5)放:流放(6)传:指传记(7)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8)道:办法。(9)斯:这样。(10)犹:就象。(11)为:介词,替、给。(12)欲:想。得:能够。(13)畜:通“蓄”,积聚。得:得到。(14)忧辱:忧愁受辱。(15)淑:善。胥:皆。(16)与:给。诸:“之乎”的合音。(17)谆谆然:耐心引导、恳切教诲的样子。(18)行:行动。事:事件。(19)暴:显露,公开。(20)治:处理的好(21)中国:这里指帝都、国都。(22)声:声望。(23)得:赢得。(24)善:好的。畏:畏服。 
三、①仁政 ②《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学习探究 
一、 整体感知 
1、因为国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换,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换的。所以,百姓最为重要。 
2、“诛一夫”的行为,使推翻暴政的行为。 
3、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4、万章的看法: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孟子的看法: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5、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二、重点揣摩(略) 
探究创新: 
提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今天的“以德治国”的方略可以说是对古人进步思想的延伸与发展。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自我测评:1、B(A、粢,zī桀jié C、谆zhūn暴pù D、朝cháo篡cuàn)2、D(仁言:宣扬仁的言论)3、B(方法A、①指传记②传递C、①行动②动词,运行D、①处理的好②训练)4、A 5、B(①②均为介词,替,给③动词,做④动词,是)6、C(A、“爵”通“雀”B、“畜”通“蓄”D、“蚤”通“早”)7、C 8、D(①并列②转折③因果④并列) 9、D(均为“得到”的意思。A、能够 B、求得C、通“得”,感激)10、A(均为“……的(人、东西、事情)”。B、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C、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D、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11、C(①③助词,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④⑦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②⑤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⑥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⑧指示代词,这,此。12、⑴得民心有办法:他们想要的,就给他们积聚起来;他们厌恶的,不加给他们,如此罢了。⑵如果现在天下的国君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们就会替他把人民赶来。13、比喻论证、引证 得民心者得天下 排比 语言有气势,论证更有力。14、C(动词,到)15、C(动词,辅佐、辅助A、名词,容貌B、副词,表示彼此,互相D、名词,官名,指宰相,丞相)16、B(连词,表转折)17、⑴叫他主持政事,政事治理得很好,老百姓也安于他的治理,这就是老百姓也接受了他。⑵如果先前舜就占据尧的宫室,逼迫尧的儿子让位,那就是篡夺,而不是天授与他的了。18、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民意 以民为本 19、D(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汾阳是爵名。郭子仪官至太尉中书令,令公是官名)20、B(文中有“惜母”句,故知南阳夫人为诸子之母,为郭子仪之妻) 3D(“此”是指方镇跋扈的程度) 21、B(指安史之乱,不能停留于字面的解释) 22、D(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武臣——节度使常骄横跋扈,有所要求,朝廷畏惧,尽量满足。郭子仪请求处分一个州县官,皇帝迟迟不批准,说明皇上不把郭子仪和一般武臣同样看待。这也说明皇帝知道郭子仪办事出以公心、忠于朝廷,所以郭子仪很高兴,希望大家祝贺他。“见 贺”,即“贺我”) 23、D(“请”,请求皇帝;前文有“奏”,弹劾;“体”,体统) 24、⑴ 凭着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皇帝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是宰相不知体统啊!⑵郭子仪在河中,禁止军中无故跑马,违犯者处死。 
【译文】汾阳王郭子仪在汾州(唐代州名,辖境在今山西省中部),曾经向皇帝上表弹劾一个州县官,可是皇帝的批复迟迟未能下达。判官(郭子仪的下属)张昙对同僚说,凭着郭令公(郭子仪官至太尉中书令,世称令公)的功勋和品德,而请求处分一个小吏却受到阻挠,这说明宰相太不知体统了(因处分官吏要经过宰相)。汾阳王听到这事后,对手下官吏们说:“自从安史之乱以来,朝廷对地方上的军事长军持姑息态度,他们有所求,没有得不到的。因此地方上的军事长官骄横不法,使朝廷存在疑虑,所以才导致‘求无不得'的局面。现在子仪弹劾一个属官,皇帝迟迟不批下来,不过是我的请求不合皇帝的意思。皇帝对我亲信恩重,不把我看成是一般的武臣,诸位可以祝贺我了。”听到这话的人,都佩服郭子仪办事能出以公心并忠于朝廷。郭子仪在河中(河中,唐代方镇名,今山西的南部),禁止军中无故跑马,违犯者处死。郭子仪的夫人的乳母之子,触犯了这个禁令。军中执法官都虞候用刑杖打死了他。郭子仪的几个儿子哭着报告郭子仪,诉说都虞候如何如何放肆的情况。郭子仪斥责了他们,并把他们赶开。第二天,郭子仪对手下的幕宾和僚属叹息多次。大家都不了解是为什么,后来慢慢地问郭子仪。郭子仪说:“我的几个儿子,全是奴仆的材料。”于是又把缘故告诉大家说:“他们不奖赏父亲的都虞候,可是却怜惜母亲乳母之子,这不是奴仆的材料是什么?” 
拓展提高:1、B 2、C 3、C 4、⑴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亲。⑵安葬(父母)以后,修庐冢守墓六年。⑶所有学生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连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耻的事。 
5、D 6、B 
第1题考查虚词“其”的用法。因为①④句“其”字直接充当主语或小主语,译作“他”;③⑤句“其”字都作定语,译作“他的”;②句“其”字表委婉判断,译作“也许”“大概”之类,属副词。 
第2题考查实词。①句“笃”修饰“志”,应解为志向坚定;②句“著”读zhuó时可作“附着”讲,但此句解释时变通为“踏”更好;③句“屏”读bǐng时可作“除去”讲,“摒”是“屏”的后起字;④句“淫”是“过度、过甚”义,“淫祠”是滥设的祠堂。 
第3题考查实词。“高其行谊”中的“行”指品行,解释为“行为”是错的。 
第4题考查阅读句子。⑴“释氏”,指释迦牟尼,句中义是以佛教创始人代替佛教。《夜行烛》是曹端写给年迈父亲的一封信,文言中“书”大多当“书信”讲。 ⑵“既”作副词可解释为“已经”或“……以后”,“庐墓六年”中“六年”作为“庐墓”的补语出现,可见“庐墓”应活用作动词,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对“庐墓”一词有解释,因此应理解为“修庐冢守墓”。 ⑶“服从”是两个词,“服”在句子中解释为“心悦诚服”是贴切的,而“从”解释为“听从”是恰当的。“争讼”文言文“争”与“讼”可以是同义词,但在这个语境中仅作“争辩”讲显然有含混不清的地方:不合语境义。“讼”还可以引申为“打官司”,语境中百姓教化了,自然把打官司当作耻辱的事了。 
第5题考查阅读理解文章内容。①②③⑥句表现曹端至孝;⑦句“贫不能归”可见为官时的清廉。而④⑤句属教化和公德。 
第6题考查阅读分析文章内容。A项提到的“佛教道教”与原文“浮屠”不合,“浮屠”指“佛”或“佛教”。C项李德“离开时”应为“离去后”,“对曹端的学生”应改为“对自己的学生”。D项,原因除为政公廉外,更主要作为人师他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为霍州做了许多好事。 
【译文】 
曹端,字正夫,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五岁见《何图》《洛书》,就摹画在地上问他父亲。等到长大,专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在学习大道理时,努力从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学的道理静心存留于心作为最主要的。(他)读宋代儒学著作《太极图》《通书》《西铭》,感慨道:“大道理就在这里面了。”于是专心致志地研究,坐位下踏脚的地方,两块砖都磨穿了。(他)对待父母极孝顺,父亲当初极信佛教,曹端写了题为《夜行烛》的一封信送给父,信中说道:“佛教把空作为要义,这不是人类社会规律的要义。道教把虚作为理论,这不是依从本性的理论。”他父亲愉快地依从了他所说的道理。后来经历了父母双亡的痛苦,(他)各种有滋味的东西都吃不进去。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庐冢守墓六年。 
曹端刚开始读谢应芳的《辨惑编》时,极信其中所讲的道理,所有关于佛教的、巫术的、阴阳风水、时日吉凶的理论都除去不用。写信给县令,毁掉滥设的祠堂百余座,给百姓修土地庙,建谷坛,让他们祈报年成。遇到荒年,鼓励(富户)救济灾民,救活了许多人。做霍州学正时,研究整理儒学,学生们都心悦诚服地听从他的教诲,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当作可耻的事。知府郭晟请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民为贵》同步练习』  下一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