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一五单元试卷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八年级下一五单元试卷
(八年级下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初二语文下册第一五单元测试题班级学号姓名一. 选择题:(30分,每题3分)1.下列词语中有错误的一项是()A.杳无音信油光可见好意难却B.深恶痛疾精通时事高高耸起C.无从插嘴难以下咽不倦教诲D.状况无聊大而言之大声喝采2.选出解释有错的一项()A.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B.正襟危坐:形容严肃
试题预览
初二语文下册
第一五单元测试题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 选择题:(30分,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 杳无音信 油光可见 好意难却 B. 深恶痛疾 精通时事 高高耸起
C. 无从插嘴 难以下咽 不倦教诲 D. 状况无聊 大而言之 大声喝采
2. 选出解释有错的一项( )
A.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B.正襟危坐: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C.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D.颔首低眉:一会抬起头,一会儿又显得很恭顺的样子。
3.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从他的英雄英雄事迹中,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B.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简易的蜜橘贮存的方法。
C.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几千吨有机物。
D.不管身体条件这么差,小莉还是坚持刻苦学习。
4、选出修辞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
A.实在标致极了。
B.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C.再继续写那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D.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5.从下列人的名字中选出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杨志 B、沙僧 C、鲁智深 D、宋江
二.积累与运用4分,每空1分(任选4句)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 。
②送别友人时,我们会引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的句子:“ , ”
③ , 。伤心秦汉经行处, 。
④《赤壁》一诗中作者抒发感慨的句是 , 。
⑤《过零丁洋》的千古名句是 ,
⑥念天地之悠悠, 。
三、阅读:42分
一11分
(甲)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乙)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1)(甲)文中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2分)
A
B
(2)(甲)段中的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 。(2分)
(3)作者为什么感到“这一声特别听得刺耳”?选择正确的解释( )1分
A.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B.对噪音特别反感。
C.听不惯日本学生的疯狂欢呼。 D.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大声吹呼。
(4)(乙)段中“那一回”指的是 2分
(6)从(乙)中看“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什么?2分
(7)从表达方式看(甲)段以 为主,(乙)段以 为主。2分
二10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1、胡适的母亲之所以每天天亮时,便把他喊醒,为的是什么?(2分)
2、“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一句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什么?(2分)
3、在学习方面,母亲是如何要求我的?(2分)
4、在做人方面,母亲又是怎样训导我的?(2分)
5、请概述你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思想,并写出你的感受。(2分)
三7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于鱼碎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啭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物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尤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解释加横线的词。(2分)
(1)从( )流飘荡 (2)窥谷忘反( )
(3)猛浪若奔( ) (4)鸢飞戾( )天者
2.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 (1分)
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1分)
4.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1分)
5.翻译句子(2分)
(1)经纶事物者,窥谷忘反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四8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
(1)余幼时即嗜( )学 (2)以是( )人多以书假余
(3)俟( )其欣悦,则又请焉 (4)或遇其叱咄( )
2、翻译句子:(2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3、作者求学的艰苦表现在哪几个方面?(2分)
4、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2分)
五6分
亲情呼唤
田庄村十字街口是个热闹场所。村里人好在那里议论家事、国事、天下事,还好在那里张贴各种启事,广而告之。
信息时代,乡下人也懂得传递信息的重要性了!
这天早晨,红艳艳的太阳升起来时,一张红艳艳的启事也在那里贴了出来。村里人好事儿,不管下地的还是回村的还是担水洗衣服碾米磨面买油盐酱醋的,都一齐立在那里,争相观看那张启事。
其实那是一则寻物启事,具体一点讲是一则寻狗启事,有人把狗丢了,请乡亲们协助查找,把狗送还给主人。
那启事写道:
各位乡亲,各位亲朋好友:
因我们小夫妻两个一时疏忽大意,走失了家里养着的小狗“亲亲”。“亲亲”是一只京巴狗,憨态可掬,玲珑可爱,浑身皮毛如雪,惟脑门处染有一片红色,我们戏称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亲亲”悟性极高,很有感情,很有礼貌,能给我们叩头作揖敬礼,还能对我们喊爸喊妈,十分乖巧伶俐。“亲亲”嘴馋,非鸡鸭鱼肉不吃,非鲜奶果汁不喝……自“亲亲”五天前丢失后,我们夫妻两个吃饭不香,睡觉不甜,整日惶惶然怅怅然,焦头烂额中已是重病在身,眼见灯干油尽奄奄一息。务请各位乡亲伸出友谊之手,搭救我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有提供确切线索者,酬谢人民币3000元!
有将“亲亲”送还者,酬谢人民币8000元!
A.各位乡亲,您找的是一只狗,救的是两个人!
谨此启事!
寻狗人:仁杰、艾荷花
2003年×月×日
村里人看罢启事,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夸这只狗福大命大,摊上这么一对“爸爸妈妈”,是前生的造化;有的说现在的事情真是说不清了,怎么一只小小的哈巴狗比一个大活人还值钱……慷慨激昂或扼腕叹息地议论完了,却又该下地的下地,该回家的回家,该干啥干啥。就在谁也没有注意的时候,又一张红艳艳的启事紧挨着那张启事红艳艳地贴了出来,字迹比那张启事的字迹还大!
这是一张寻人启事。
寻人启事写道:
各位乡邻,各位亲朋好友:
非常不幸,我们老夫妻两个的儿子于五年前丢失——他结婚以后一直没有到过我们的家。我们的儿子28岁,西装革履,背头长发,因担任包工队的头头儿,活得十分潇洒。他最大的爱好是喜欢养狗,有狗就有他!
现在,我们老两口均已年过古稀,体弱多病,生活窘迫,衣食无着,急需有人照料。我们不求鸡鸭鱼肉,不求鲜奶果汁,只要粗茶淡饭,只要温饱而已!
B.儿子,回家来吧,你是娘生的爹养的呀!
儿子,回家来吧,领上你的媳妇,抱上你的孩子!
烦请各位乡邻帮我们一把,协助我们把儿子找一找——告诉您一条线索,到狗群里找他!
谨此启事!
寻儿人:仁老栓夫妻
2003年×月×日
村里人看罢这则启事,照样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这则启事写得及时贴得及时,占的位置也好;有的说这启事写得有毛病吧?既然是寻人,为什么不把被寻的人的名字写出来?
C.你只写寻儿子,这样的儿子太多啦!
1.小说标题“亲情呼唤”在文中有哪两层含义?(1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两则启事提供的信息,你觉得仁杰是个怎样的人?(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画线句,想想这些语言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感情?(分别用一个短语回答)(3分)
A.仁杰、艾荷花:各位乡亲,您找的是一只狗,救的是两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仁老栓夫妻:儿子,回家来吧,你是娘生的爹养的呀!
儿子,回家来吧,领上你的媳妇,抱上你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村里人:你只寻儿子,这样的儿子太多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寻人启事中,老人介绍自己的儿子“活得十分潇洒”。读完小说后,你认为仁杰、艾荷花活得“潇洒”吗?为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任选一题)40分
(1)从记事开始,我们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的路程,感受过十几度春花秋月。这其中有春花般美丽的记忆,也有刻骨铭心的难忘经历,它们装点着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阳光,请以“珍惜”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
人活着,正视自己比注视别人更重要。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往往取决于人最终能否做到正视自己。所以,中国人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法国人毕加索说:“你就是太阳。”
作文要求:(1)要有真情实感,努力做到有新意、有创见;
(2)不得少于600字。
附答案:(第一五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1、A 2、D(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3、C 4、D 5、B
二、积累运用:略
三、阅读
(一)(1)A.在课中的日本学生 B.闲看枪毙犯人的人
(2)“那”是指示代词,指的是日本仙台讲堂里看影片时。“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弃医学文。 (3)A
(4)指的是在仙台医学院讲堂里看电影,电影中日本人枪毙中国人,周围还有许多中国人围观。
(5)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是文艺了,所以弃医学文。
(6)叙述 议论
(二)1、要作者利用头脑最清醒的时刻,检点言行,用功读书。
2、要“我”效法父亲的言行事迹,继承父志、父德。
3、叫我早起,催我去上早学,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4、要“我”学父亲,不要丢他的脸。
5、略
(三)1、(1)随着 (3)飞奔的马 (2)同“返”,返回。 (4)至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由总到分
5、(1)、那些忙于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静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四)1.(1)爱好 (2)因此 (3)等待 (4)训斥、呵责
2.(1)我曾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2)我站在他的身边,提出疑难,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恭恭敬敬地求教。
3.态度和行为(得书,从师) 4.略
1.①仁老栓夫妇呼唤儿子的归来;②社会对亲情的呼唤。2.仁杰是个非常富有,酷爱养狗,不尽孝道,对父母无情无义的人。3.A.爱狗如命(视狗如命) B.爱子情深(思念亲人或盼子归来)C.呼唤亲情(感慨万分) 4.仁杰、艾荷花活得并不潇洒。因为他们遗弃父母,不尽赡养之责,定遭世人的谴责和唾弃。虽物质生活富有,但精神上永远是乞丐。
附加题:略 (118.112.217.188)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八年级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
2008-2009学年度下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  下一个『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