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高二中2009届高三第十次月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江西省上高二中2009届高三第十次月考语文试卷(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江西省上高二中2009届高三第十次月考语文试卷江西省上高二中2009届高三第十次月考语文试卷命题人:王如际江明娥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商埠(fù)动辄得咎(jiù)采撷(xié)荒诞无礼(dàn)B.宁可(nìng)削足适履(xuē)别扭(iè)日薄西
试题预览
江西省上高二中2009届高三第十次月考语文试卷
江西省上高二中2009届高三第十次月考语文试卷
命题人:王如际   江明娥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商埠(fù)    动辄得咎(jiù)    采撷(xié)   荒诞无礼(dàn)
B.宁可(nìng)  削足适履(xuē)    别扭(biè)   日薄西山(bó)
C.稂莠(láng)  蓊蓊郁郁(wēng)   福祉(zhǐ)   不容置喙(huǐ)
D.梧桐(wú)    掎角之势(jǐ)     搭讪(shān)    戛然而止(jiá)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观摩    妥帖    闲情逸致    沸反盈天
B.屏障    樊笼    开源截流    兵荒马乱
C.遨翔    倾覆    真知灼见    兴高采烈
D.厮杀    城廓    川流不息    轻歌曼舞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北京是民主运动的    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
②今年第二季度个人电脑市场与去年同期相比缩小了2%,这是个人电脑进入市场20年来首次出现        。
③想想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又    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
A.发源  萎缩  未尝         B.策源  萎缩   何尝
C.策源  滑坡   何尝         D.发源   滑坡  未尝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某大学法学院教授认为,打击盗版无可厚非,而以黑屏手段惩罚盗版用户的行为则是完全没有法律依据的。
B.沪指连续七周下跌,很多被套股民备受煎熬,都想尽快弥补巨额亏损,因此一度消失的非法“代客理财”又东山再起。
C.在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由同一位老师授课,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却参差不齐,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D.如果求真与务实分离,言而无信,说一套做一套,如此首鼠两端,就会败坏风气,失信于民。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土壤污染的危害非常大。据估计,我国每年因受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3200万亩,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B.作家王蒙认为,艺术家们为爱美之心所激发,各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现世界,体现       自己对美的认识,实现自己对美的追求。
C.关于课外阅读,这位教育专家提出如下建议:诗词、小说最好推荐给初中生比较合适,曲赋和笔记文学则最好推荐给高中学生。
D.从教学楼到食堂是一条砂石路,从食堂到宿舍是一条煤屑路,在没有月光的晚上,这条路显得阴森可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君子比德于玉
    玉在人们心目中是美好而亲近的代名词,向人们展示的是一种东方神韵,它蕴涵着生命与感情,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玉文化史的文明古国,崇玉、礼玉、赏玉、藏玉的传统观念已根深蒂固。“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的《无题》让我们对玉更有种神秘的爱慕,历史上女娲补天、弄玉吹箫、完璧归赵……多少传奇都和玉息息相关。
    中国是一个爱玉而又敬玉的民族。玉石文化的传承贯穿了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和传统文化。“玉”成为东方精神的体现。今天,玉石已广泛地被大众接受和拥有,已不再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王者富家的专利,而是艺术,是哲学,是一种道德修养,在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中华玉文化是中华不同民族、语言和时空的共性文化。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人们追求美的享受,追求艺术生活的时尚,追求人类社会的和谐,玉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喜爱。孔子说“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就是讲,玉是道德的表现,象征着高洁的品德,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人把高尚的道德和美丽与玉饰等同。
    君子比德于玉,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雅士洁身自好的追求,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赋予了吉祥如意、祈福驱邪、幸福长寿,并带来福祉等多重美好的寓意,如“白玉无瑕”、“抛砖引玉”、“璞玉生辉”、“黄金有价玉无价”等。再者,由于玉器不朽,虽然雕琢、打磨、入土、受沁、改制、盘养等岁月的磨练,仍能保持其温润坚实的质地,发散它永恒的光辉,故而古人喜欢把这种温润坚实的玉石比作君子而崇拜。
    玉的文化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哲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玉是有形的智慧结晶和无形的精神领域,象征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可洗涤人心,净化人性。可将道德和文明的标准提升到高雅的艺术美学价值上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美玉是大自然亿万年孕育而成的精灵,它所包容的巨大财富,古往今来令多少人倾倒,令多少人艳羡!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强忍两度因献宝所受刑之痛辱,再次“冒欺君之罪”向楚王献玉璞。楚文王命玉匠将玉璞削皮剖之,果获至宝,随即琢成“和氏之璧”。从此,和氏璧不仅是美的体现,更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祥瑞之征兆。得璧者则得天下,乃天命所归。因此,历代君王无一例外地都想得到它,这旷世珍宝的和氏璧演绎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千秋史话。
    古人佩玉,是在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做人要注重道德,讲究情操。现代人拥有佩戴美玉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时尚、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高贵的情操,满足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寄托对自然的向往。佩玉能够潜移默化、修身养性,可求得心灵深处的寄托和人格上的向往与满足,并可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玉积山川之精,人仪之美,玉可比人,玉可喻事,玉可祭天地,玉可寄托理想,玉可保健避邪。玉,本来是一块顽石,古人将它从深山采回,耗尽心血雕琢成器,赋予它高尚的思想道德,寄托自己梦想的生活。古人传下来的是一种精神,我们当然要延续这种精神。
6.下列关于“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玉积山川之精,人仪之美,蕴涵着生命与感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玉是大自然亿万年孕育而成的精灵,人们将它从深山采回,经过打磨、人土、受沁、改制、盘养等工序雕琢成器。
   C.玉是艺术,是哲学,是一种道德修养,在发展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它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D.玉是有形的智慧结晶和无形的精神领域,可洗涤人心,净化人性,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道德、哲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7.下列不能说明“中国是一个爱玉而又敬玉的民族”的一项是          (    )
   A.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玉文化史,玉石文化的传承贯穿了我们的文明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B.唐代诗人李商隐“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诗句,孔子“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的名言,女娲补天、弄玉吹箫等传奇都和玉息息相关。
   C.玉产生于亿万年以前,它既是深山之中的一块顽石,同时也是大自然长时间孕育而成的一个精灵,它本身包容了巨大的财富。
   D.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被赋予了吉祥如意、祈福驱邪、幸福长寿,并带来福祉等多重美好的寓意,人们都想拥有它,佩戴它。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玉在人们心目中是美好而亲近的代名词,是东方精神的体现,是财富、权力、地位的象征,王者富家的专利。
   B.玉可比人,玉可喻事,玉可祭天地,玉可寄托理想,更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中国历代君王无一例外地都想得到它。
   C.古今佩玉的目的相同,佩玉不仅能够修身养性,还可以求得心灵深处的寄托和人格上的向往与满足,可以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
   D.玉象征着高洁的品德,君子比德于玉,赋予它高尚的思想道德,寄托自己梦想的生活,我们应当延续古人传承下来的这种精神。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 ,每小题3分)
阅江楼记
宋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
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通赐)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夫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通隘)之严固,必曰“此朕栉风沐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通廷),蛮琛(珍宝)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内外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有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止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阁名),非不华矣;齐云、落星(楼名),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令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宽袖的衣服)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圣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岷(铭刻于碑石)。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类皆偏据一方                              类:大抵、大致
      B.往往倚之为天堑                            堑:壕沟
      C.臣不敏,奉旨撰记                          敏:敏捷
    D.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亵:轻慢、亵渎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六朝迄于南唐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B.亦可为天下后世法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 见江汉之朝宗                                  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D.益思有以安之                                以其无礼于晋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皇上励精图治功绩”的一组是
      ①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
    ②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
③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
    ④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
    ⑤登览之顷,万象森列
    ⑥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是作者奉皇上的旨意撰写的,故篇中多规颂之言,目的是追述皇上励精图治的功绩。
B.皇上要在此处建“阅江楼”,是因为这里地势雄伟壮丽,想与百姓同享游览的乐趣。
C.这座楼的兴建,只是皇帝用来振奋精神的,借物抒发各种感慨,寄寓使天下大治的     愿望,并不只是为了观赏长江的风景。
D.在本文中,作者借“阅江楼”的兴建一事,对皇上极尽赞美之词,显示了他是一个阿谀奉承、唯利是图的小人。
 
 
 
 
第Ⅱ卷(非选择题,114分)
四、(24分)
13.将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3分)
                                                                             
(2)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夫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4分)
                                                                             
(3)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3分)
                                                                                
14.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减字木兰花·竞渡
黄裳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1)这首词用了多种修辞方法,分析其中一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3分)
    答:                                                                 
(2)这首词是怎样描写“竞渡”场面的?请简要分析。(3分)
    答:                                                                 
15. 文学常识与名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
①鲁迅代表作是发表于1921年的中篇小说             ,因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美国女诗人          短诗《篱笆那边》,通过“草莓”这一意象 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
②其志洁,________________,其行廉,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⑤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由个人身世转写国事危难,感伤涕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
杏花春雨江南
王清铭
看过徐悲鸿先生的自题联“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印象特别深刻,每个人都有侠骨柔情的一面,骑白马驰骋在秋风萧瑟的辽阔塞上,马蹄得得,强劲的风刮动鬣鬃一般的头发,心头的豪情也随之猎猎作响。突然马一声长嘶,一个阳刚的形象镌刻在后人瞩望的视野。
  画家吴冠中先生把这一句改为“骏马秋风冀北”,意境相似,后一句则完整保留。画家李可染更是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画了一幅水墨画。在很多人的心中,江南是故乡,是心灵的家园,也是感情的寄托。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就这样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江南是一种时光无法磨灭的诗意,一种藏在心灵角落的柔情,是长期缠绕在思念之中的
情结。我很有兴趣地查阅了“杏花春雨江南”的出处,它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风入松
寄柯敬仲》,画家柯敬仲要回江南,虞集写词相送:“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词翰兼美,一时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特别是结拍处“杏花春雨江南”,入画入书或入印,还被人织成锦帕,为时所责。由此可见,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
    如果再往前到宋代,写杏花和江南雨的诗词非常多。陈与义写“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
消息雨声中”,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诗人客居他乡,在诗歌的平仄中消磨时光,在淅沥的雨声中,杏花突然开放了,粉红腮颊,仿佛想念中伊人的脸庞,那押了韵的思念被雨声一遍又一遍地洗濯,诗人的心中布满了水意,那场春雨来自心头,仿佛就在他的眼眶里下着。
    江南是美丽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江南又是忧伤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或许是因美丽而忧伤,或是因忧伤而美丽?如果再往前到唐代,我们会遇上落魄的杜牧,沿着牧童手的指向,我们会在细雨霏霏的杏花村,端起盛满感伤的酒杯,与他隔着一千多年碰响这水底的火焰。
    我很奇怪,杏花开放带来的是热闹的春意,宋祁就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但我们想到江南就想到柔情的雨,想到春雨就想到了在雨中开放和飘零的杏花。或许杏花春雨江南是一个缠绵的梦境,或是一种难以愈合的伤痛。或许,人生多苦难,生命的本质就是忧伤的,在我们远离故乡,或者感觉光阴悄然远逝,我们的心头就有杏花开放,就有江南雨犹如唐诗宋词一样,在我们梦的边缘平平仄仄地滴落,淋湿了我们押韵的心情。
    生命不可缺少诗意。我们也不难明白,春节晚会上那个《小城雨巷》的舞蹈为什么会引
起那么多现代人的情感共鸣。人们并不是真的要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
的雨巷,去寻找“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样的诗意和浪漫在现代生活早已消逝,但并没有隔断现代人的向往。人们是怀旧的,也向往过上一种诗意的生活,这是日渐丰富的物质生活所无法弥补的心灵空缺。人们对杏花春雨江南的向往和怀恋,也是同样的情愫。
余光中先生说:“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在杏花春雨的江南,也许我们不需要一把油纸伞,嗅着杏花的幽香,走在江南的雨里,被雨淋湿,也不失一种幸福。
16.文章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却在开头描写了一幅白马秋风塞上”的图景,请
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5分)
答:                                                                           
17.“这句词曾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中“这句词”指的是什么?通读全文,简析“曾引发无数人共鸣”的原因。(6分)
答:                                                                           
18.沈从文曾说“遗憾是历史进步身后的影子。”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杏花春雨江南”也终将成为一种遗憾,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江西省六所重点中学高三联考试题』  下一个『江西省新余一中080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段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