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三册期末复习资料•第六单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高中语文第三册期末复习资料•第六单元(高二必修三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第六单元21项脊轩志22五人墓碑记23登泰山记24病梅馆记知识体系构建本单元学习明清两代散文。重点掌握不同流派的不同风格。【单元知识图谱】篇名 体裁 作者 朝代 写法 文章主旨《项脊轩志》 纪念性散文 归有光(“唐宋派”代表作家) 明代 细节描写。 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
试题预览
第六单元
21  项脊轩志
  22  五人墓碑记
23  登泰山记
24  病梅馆记

知识体系构建
本单元学习明清两代散文。重点掌握不同流派的不同风格。
【单元知识图谱】
篇名 体裁 作者 朝代 写  法 文章主旨

《项脊轩志》

  纪念性
   散文 归有光(“唐宋派”代表作家)

明代
细节
描写。 借项脊轩的兴废,表达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


《五人墓碑记》

  政   论

张溥(“复社”领袖)

明代

对比手法 颂扬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同恶势力斗争的精神,肯定斗争的重大意义,阐明“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

《登泰山记》

 山水游记 姚鼐(“桐城派”代表作家)

清代 侧面烘托、叙述与描写结合 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


《病梅馆记》

  托物言志
    散文  
龚自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先驱”) 近代(一说清代)
托物言志、借梅议政 谴责“文人画士”对梅花的摧残,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单元语法知识归纳】
    “为”“以”这两个词在本单元四篇课文中反复出现,同时,这两个词也是文言文中经常使用的词语,其用法归纳总结如下:
    (一)为: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wèi。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跟”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臣请为王言乐。
(2)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
  公为我献之。              为之声义。  
(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4)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表示被动关系。读wéi,译为“被”。“为”介绍出施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施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如: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用作语气助词。读wéi ,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与前面疑问代词呼应,可译为“呢”。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3.“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读wéi ,译为“做”等,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都属于实词范围。如: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做)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是)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结成)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
(二)以
1.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按照”、“凭”、“用(凭)什么身份”等。如: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壁。
(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         而吾以捕蛇独存。
(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汝殁以六月二日。
(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如: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  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
(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作《师说》以贻之。      敛赀财以送其行。
 (4)表示因果关系,常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不译。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4.动词,可译为“认为”等。如: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单元综合练习】
第六单元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选出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  ) 
A.欹(qī)      龙蟠(pán)     汶水(wén)     如丧考妣(bǐ)
B.抶(chì)      栏楯(shǔn)   傫然(lěi)      呱呱而泣(gū) 
C.迨(dài)      若偻(lóu)    溷藩(hùn)     凭几学书(jǐ) 
D.皦(jiǎo)     阖门(hé)      缇骑(tí)       暴于朝廷(bào)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 扃牖而居    姗姗可爱         B. 甘受垢厉      慷慨得志 
C. 意气扬扬    偃仰啸歌         D. 尘泥渗漉      桓墙周庭
3.选出不全有通假字的一组(      ) 
A.而母立于兹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B. 亦曷故哉         须臾成五采 
C.多平方、少圜    暴秦之欲无厌         D. 夫十有一月之中   敛赀财以送其行
4.选出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     ) 
A.迨诸父异爨(等到)        何竟日默默在此(终、整) 
B.殆有神护者(大概)        则噪而相逐(动作偏向一方,他) 
C. 越长城之限(限制)       而又有剪发杜门(闭、塞) 
D. 正则无景(景致)         其远古刻尽漫失(磨灭) 
5.根据课文,选出依次填在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    )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    风雪,   齐河、长清,    泰山西北谷,   长城之限,   于泰安。
A.冒  经  历  越  达           B.冒  穿  经  历  至  
C.乘  历  穿  越  至           D.乘  历  越  经  达
6.选出句式不相同的一组( ) 
A.石之铿然有声者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
B. 其制稍异于前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C. 忌不自信                      古之人不余欺也 
D. 夫晋,何厌之有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7.下列文化知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五伦,封建时代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伦理关系。
B.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恒山、北岳衡山、中岳嵩山。
C.五帝,古代传说中的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D.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典著作。
8.下列各句与例句不属一类的是( ) 
例句:缙绅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A.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凡富贵之子…‥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9.下列加点字与例句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例句:停车坐爱枫林晚 
A.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B.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C.王曰:“何坐?”曰:“坐盗”       D.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0.选出句中停顿不正确一项(    ) 
A.庭/ 中通南北/为一                  吾社之行/ 为士先者 ,为之/声义 
B.极天/云一线异色                    去今之/墓/而葬焉 
C.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亭东/ 自足下/皆云漫 
D.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二、课内阅读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1~5 题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 ① 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  ②  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须臾成五采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12.词文中标有①②的空格处应填的动词分别是什么?简要分析它们的作用
①      ,作用是                                                             
②      ,作用是                                                              
13.这段文字的中心是             (限五个字内)。
14.对这段文字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    )
A.先从日出前的风、雪、云写起,与上文“苍山负雪”照应;“大风扬积雪  面”,这是日出前在寒山之顶的感受,十分真切。
B.作者抓住日出时色彩变幻这一特点,以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了日出的雄伟、壮丽的景象。
C.作者回头看西边山峰,是由高处向低处俯视;“绛皓驳色”,显示了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日出美景。
D.本段上文是泰山夕照图,本段是泰山日出图,前者着力描“静”状,后者有意绘“动”态,动静相宜,相辅而又相承。
15.翻译文中加横线的语句。
                                                                                       
   (二)阅读《病梅馆记》,完成16~21题。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①之:②之③之,④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16.文中①②③④处依次应填的词是(   ) 
A.疗  纵   顺  毁   B.修  整  删  毁  C.疗 整   修  毁   D.整  删   修   毁 
17.联系上下语境,第2自然段中加点词写的这一系列行动,充分表现了作者的    和    。
18.“解其棕缚……必复之全之。”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诗《已亥杂诗》中有一句相一致,这句诗是“                           ”。
19.“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的深刻含义是(     )
A.是作者一句评论,指出造成“江浙之梅皆病”的社会根源。 
B.这句评论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那些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的文人画士的憎恶之情。
C.这句满含作者义愤的议论,无情地痛斥了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的罪行。 
D.这句满含作者义愤的议论,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对“江浙之梅皆病”却无可奈何的慨叹。
20.对“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文人画士心里知道其中的道理,却不好公开宣告、大肆号召,来约束天下的梅。 
B.这些文人画士,在心里明白这种意思,却不好公开宣告、大肆号召,来约束天下的梅。
C.这是文人画士,心里明白其中的意思,却未能公开宣告、大声呼叫,使天下的梅受到约束。 
D.这些文人画士,心里了解其中的意思,却不便公开宣告、大声呼喊,来约束天下的梅。
2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由三个层次组成,揭示产生病梅的根源,表达作者对清代封建统治阶级扼杀人才罪行的愤慨之情。 
B.作者托梅议政,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们思想、摧残人才的罪行,表达作者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C.第二段写出作者疗梅的行动和决心,抒发了作者要求个性解放的迫切心情和斗争决心。 
D.作者以梅喻人,希望清代封建统治阶级能打破“万马齐喑”的局面,让各种人才脱颖而出。
三、课外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
别人的城市,我们的家
庞  白
    ①不知道别人是什么感觉,在城市中穿行,我很容易想起这样一句话:这是别人的城市。每每审视自己与城市的关系的时候,这个句子总不由自主地跳入我的脑海。
    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在内心深处把自己融进城市,把城市看成是自己的。事实上我也曾这样努力过。脚下这座城市,我也生活了将近二十年,比在老家生活的时间还长,但至今对这座城市却常感陌生。真有点莫名其妙。我很佩服,也很羡慕一种人。那种人有这样的本事:好像处处都是他们熟悉的自小长大的地方,每处地方他们都能迅速融入其中,在其中交朋结友,郊游,逛街,工作,生活,如鱼得水。只是偶尔因语言的差别才会突然记起他们不是本地人,除此之外,他们甚至比本地人还本地人。
    ③在城市中生活却没有融入城市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我常百思不得其解。每每夜深    人静或在别人的城市里行走时,儿时那些残旧的老屋’、清澈的小溪、坎坷的青草坡、淳朴的笑容、温热而熟悉的乡音扑面而来。为什么入梦的不是暧昧的霓虹灯、川流不息的车辆、焦虑和激动的人群呢?
    ④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难道城市也因熟悉而让自己漠然了?可能是吧,但也不尽然,否则又如何解释颤动内心那根柔软相思之弦的,常是老家那些景物,而非这个城市或那个城市的灯红酒绿呢?也许用“距离产生美”来解释更能让自己满意,也更合情合理一点。归根结底,可能还是因为就像人不可能有两次生命一样有两个故乡吧。而故乡正是给了我们生命的地方,那是来自血源的、无法忘怀的记忆。这样的记忆,会让我们的灵魂一生都散发着与生俱来的那种甜甜的、忧伤的、淡淡的味道,总在不经意之间告诉我们:你从何而来!这样的感觉就像一根线牵着飘飞的风筝,无论飞得多远,总与捏线的手息息相连,一刻不离。
    ⑤在城市中生活,其实早巳把家放置在别人的城市里,成为别人城市里的故乡人了。从乡村到城市,并将在城市里长久地生活下去,这与故乡一样似乎也成为无法改变的选择和事实。而在这样的选择和事实中,透过钢筋水泥构筑的窗口,让目光擦过云烟——眺望,云烟背后是故乡啊!这样的动作我们重复了多少年。就算如此,多少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能说不习惯城市的生活吗?当然不能,否则就是矫情了。在城市里求学,工作,结婚……更多的时候,我们心安理得地渴望着城市里的物质生活,奔走和拼搏,寻找和追寻着往往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那么,这时如果让我们忘却那么多年在城市里的生活痕迹,重新回到儿时生活的地方去,可能吗?
    ⑥让我们大声、勇敢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家!
⑦城市里有我们留下的太多东西。约会时的那棵树,工作的那张办公桌,购物的商店,每天回去的宿舍,夜夜睡觉的床,天天待在一起的亲人,那么多熟悉或陌生的朋友和同事,还有逐渐养成的生活习惯,一切的一切,早已融进了我们的血液,时时刻刻流动着。这是
别人的城市,却有我们的家。
    ⑧就这样,我们在城市里生活着,就这样,我们在城市里想着自己的故乡。城市是别人的城市吗?故乡是我们的故乡吗?我不知道。也不想分得那么清楚。只知道就算是在别人的城  市里生活和在梦里的故乡中穿梭,仍有一种感觉有点甜,有点酸,有点惆怅,仍有一些暖暖的东西在内心深处像老家门前的小溪悄悄地流着,冲刷和温暖着被生活磨砺得略显麻木或受伤了的心灵,让人舒服,让人感动。
22.第②段中写到了“我很佩服,也很羡慕”那种“比本地人还本地人”的人,请分析作者写这种人的作用和好处。
答:                                                                                            23.作者说:“在城市中生活却感受不到自己融入城市。为什么会这样?我常百思不得其    解。”其实作者已在文中对“为什么”作了解答,那么作者是如何解答的呢?请结合第④段的内容回答。  
答:                                                                                             
24.第⑦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别人的城市,却有我们的家”?请联系全文作答。
答:                                                                                             
2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对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城市感到陌生,叙写中有自卑和自责;认为那种习惯了城市生活却非说不习惯的说法是矫情的。
B.“让我们大声、勇敢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的家!”’表达了作者面对城市生活时的一种自信和自豪。
C.文章运用对比写法,在深人剖析城市与乡村存在着巨大差距的现状后,明白了自己不能融入城市生活的原因。
D.文章以“别人的城市,我们的家”为题,又在文中说“把家放置在别人的城市里,成为别人城市里的故乡人”,都显露出作者从乡村到城市后那种无限的伤感和悲哀。
E.本文抒写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真切感受,既有对乡村的依恋,又有对城市生活的热    爱,笔触细腻,语言质朴而清新。
四、语言运用题。
26. 以“逃逸救生塔”为陈述对象重新组合下面的句子,可适当增删个别词语,改后要语句通顺。
    为满足载人航天的需要,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传统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基础上,在其顶部又加装了高八米的逃逸救生塔,它形状类似一个细长的避雷针,在其上端又装上一组侧向推力发动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则短消息将主要内容表达出来。(不超过25字)
    为了让机器人皮肤具有和人的皮肤一样的功能,机器人的皮肤必须满足两个看起来相互矛盾的要求:一是机器人皮肤必须像人的皮肤一样有弹性,以使机器人行动起来和真人一样敏捷灵活;二是机器人的皮肤上必须有足够多的传感器电路,但这些传感器电路用普通的金属导线连接会在皮肤伸长时损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电子工程师Sigurd Wagner和Stephanie Lacour研究出一种新式连接器,由连接的宽大的波纹状金属膜埋入一块有弹性的硅橡胶蒙皮中,这种波纹状金属膜即使长度拉伸1倍也仍然能导电,而不像一般的导线会拉断。他们认为用这种波纹金属膜制作机器人的皮肤是比较理想的。
                                                                            
28.下面是中学生中流行的咏物诗,请仿照其写法,任选一种事物(如“月亮”“玫瑰”……),写出两句话。上下句字数要大致相等。
示例: 竹  
(1)褒扬:每攀登一步,都要做一次小结; 
(2)批评:过分地虚心,终不能成为栋梁。
    题目:___________
    (1)褒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
    2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现代社会,“亮点”一词使用频率极高。“亮点”,新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比喻有光彩而引入注目的人或事物。”它引发了你哪些联想或思考?
    请以“亮点”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1.B     2.C   3.A  4.C   5.C  6.D  7.B(南岳衡山、北岳恒山) 8. D   9. D    10.D
二、(一)11.弥漫  同“彩”  杂  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   12.①击,生动地表现了高山上寒风猛烈之状  ②承,表现了太阳喷薄而出时,云海形成一片红光,烘托着冉冉上升的红日,画面更显壮观   13.观日出   时间推移 “五鼓”须臾”   14.C    15.回头看日观峰以西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照到,有红有白,颜色错杂  (这些山峰)都像弯腰曲背的样子   
(二)16.A     17.满腔悲愤 、 战斗激情     18. “ 不拘一格降人才”   19.C   20.B   21.D(应为以梅喻人)
三、22.写这样的人与作者形成了对比(反衬),突出和强化了作者“不能在内心深处把自己融进城市,把城市看成是自己的”这种感受。(要答对表现手法,有具体分析。意合即可。)    23.①城市因熟悉而让自己漠然了。②因为生活在城市里,与城市没有距离,而“距离才能产生美”。③最根本的是人不可能有两个故乡,而故乡给了“我”生命和无法忘怀的记忆:(意合即可)    24.城市不是给我们生命的地方,在内心深处感受不到融人城市;却早已把家放置在了别人的城市里,也习惯了城市的生活。(要回答清楚“别人的城市”的含义以及 “却有我们的家”,意合即可。)    25.B、E(A、文中无自卑和自责; C、文章未对城市与乡村存在巨大差距的现状作剖析。文章中不存在悲哀之情。)
四、26.参考答案: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逃逸救生塔,是为满足载人航天的需要,在传统长征二号运载火箭顶部加装的,它高八米,形状类似一个细长的避雷针,上端还装有一组侧向推力发动机。   27.美电子工程师研制出有弹性的机器人皮肤。或“美研制出波状金属膜解决了机器人皮肤的难题”。   26.只要褒贬合适,语意恰当,语句通顺即可。 (218.6.128.98)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必修三 期末试卷


上一个『高中语文第三册期末复习资料•第五单元』  下一个『浙江省台州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统练(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