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菱湖中学09-1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菱湖中学09-10学年高二12月月考(语文).(高二上册 浙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菱湖中学2009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卷一、(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颛臾(duān)后羿(yì)入则孝,出则弟(tì)鳏寡孤独(guān)B.阙如(quē)耦而耕(yú)社稷(jì)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鲜矣(xiān)C.忝居(tiǎn)夫子怃然(wǔ)有心哉,击磬乎(qìng)以杖荷蓧
试题预览
菱湖中学2009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颛臾(duān )  后羿(yì)       入则孝,出则弟(tì)      鳏寡孤独(guān )    
B.阙如(quē)    耦而耕(yú)    社稷(jì)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鲜矣(xiān)
C.忝居(tiǎn)   夫子怃然(wǔ)    有心哉,击磬乎(qìng)   以杖荷蓧(hè)
D.弑君(shì)   八佾舞于庭(yì)   吾其被发左衽(bèi)       智者乐水(lè)
  2.下列加点的字写法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酒食,先生撰    钻遂取火       今之从政者迨而     深则厉,浅则揭
     B.夫执舆者为谁      士不可以不宏毅       饭蔬食       发奋忘食
     C.曲肱而枕          一单食         杀鸡为黍           巅而不扶
     D.庶矣哉            虎兕出于柙     聚敛而附益之       萧墙之内
  3.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对严复提出的“信、雅、达”的翻译标准,有学者    为:“信”是忠于原作,“达”是忠于读者,“雅”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
②走在大街上,天色微暗,行人稀少,      几片雪花飘落,更平添了几分寒意。
③“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不是诗人           ,而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仍希望终有一日能大展宏图。
A.解释        偶然        妄自尊大
B.解读        偶然        夜郎自大
C.解释        偶尔        妄自尊大
D.解读        偶尔        夜郎自大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据初步统计,目前社会上已有近20%左右的人将储蓄视为未来的养老保险金。
B.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脑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工具,在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C.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D.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使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农业的历史和现状,而且学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A.针对个别干部违规驾驶公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现象,某单位做出副科级以上干部重考驾驶证的决定,这实在是驴唇不对马嘴。(名不副实)
  B.“限塑令”颁布之后,农贸市场的一些摊主对记者打开天窗说亮话:为了招徕顾客,我们难以拒绝提供免费塑料购物袋。(直言不讳)
  C.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需要提倡“拿来主义”精神,如果脱离国情,盲目照搬,就有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画蛇添足)
    D.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既给下乡知识青年提供了求学上进的机会,也使许多农家子弟有了“鲤鱼跳龙门”的希望。(脱胎换骨)
二、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9题(12分)
“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在贵族政治未崩坏的时候,所有的知识、礼、乐等等,都在贵族手里,平民是没份的。那时有知识技能的专家,都由贵族专养专用,都是在官的。到了贵族政治崩坏以后,贵族有的失了势,穷了,养不起自用的专家。这些专家失了业,流落到民间,便卖他们的知识技能为生。凡有权有钱的都可以临时雇用他们;他们起初还是伺候贵族的时候多,不过不限于一家贵族罢了。这样发展了一些自由职业,靠这些自由职业为生的,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阶级,便是“士农工商”的“士”,这些“士”,这些专家,后来居然开门授徒起来。徒弟多了,声势就大了,地位也高了。他们除掉执行自己的职业之外,不免根据他们专门的知识技能,研究起当时的文化和制度来了。这就有了种种看法和主张。各“思以其道易天下。”诸子百家便是这样兴起的。
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蹇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作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有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他又带着学生,周游列国,游说当世的君主;这也是从前没有的。他一个人开了讲学和游说的风气,是“士”阶级的老祖宗。他是旧文化、旧制度的辩护人,以这种姿态创始了所谓儒家。所谓旧文化、旧制度,主要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孔子相信是文王、周公创造的。继续文王、周公的事业,便是他给他自己的使命。他自己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所述的,所信所好的,都是周代的文化和制度。《诗》、《书》、《礼》、《乐》等是周文化的代表,所以他拿来作学生的必修科目。这些原是共同的遗产,但后来各家都讲自己的新学说,不讲这些,讲这些的始终只有“述而不作”的儒家。因此《诗》《书》《礼》《乐》等便成为儒家的专有品了。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 “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作不该作,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打了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选自《经典常谈》)
6.诸子百家是怎样兴起的?下列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战国之际,本来属于贵族阶层末一级的“士”,随着贵族政治崩坏而流落到民间,他们靠卖知识技能为生,形成了以自由职业为特征的诸子百家。
B.贵族政治崩坏以后,那些有才能的人由贵族沦为平民,后来借助开门授徒的等方式,重新确定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这些人就是诸子百家。
C.随着贵族政治崩坏,原来由贵族专养专用的有才能的人,因贵族失势而流落到民间,靠卖知识技能、开门授徒为生,渐渐形成了诸子百家。
D.春秋,战国之际,有才能的人随着贵族政治崩坏而流落到民间,他们靠卖知识技能为生,开门授徒,对当时的文化制度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诸子百家。
7.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下面哪一项不属于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
A.孔子一生从事教育,是一个“老教书匠”,弟子三千,为社会培养很多优秀的人才。
B.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招收来自社会不同层级的学生,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
C.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开中国讲学和游说之先河。
D.孔子一律教学生读《诗》《书》《礼》《乐》,而且使《诗》《书》等成为儒家的专有品。
8.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封建时代的学者热衷于政治,不愿走西方自然科学的道路,对天文、算数、医学等自然科学,很少有人肯潜心加以研究。
B.诸子百家里只有儒家始终守着《诗》《书》《礼》《乐》,其他各家都能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倡导更能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学说。
C.宋元以来,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礼法要求,并不是孔子礼教思想的精神,而是统治者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而作的曲解。
D.当今世界,社会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儒学思想的核心——“尚德”受到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和推崇。
9.怎样理解“正名主义”,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4题(15分)
子曰:“弟子 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5•12)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5•26)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10•17)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7•9)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15•42)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9•10)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7•2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7)
10.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文:指《诗》《书》《礼》《乐》等文化经典。
B.能近取譬             譬:譬喻
C.固相师之道也         道:学说
D.愿无伐善             伐:自夸
11.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B.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C.如之何其彻也
D.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2.下列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B.敝之而无憾
C.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D.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3.阅读所选的语段思考,下列说法哪种是错误的。(     )
A.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他们的对话,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
B.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C.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孔子之所以这样做,说明他极其尊崇“礼”,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和他“仁”的思想没有关系。
D.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
14.阅读最后一则语录,探讨子贡和孔子关于仁的理解有什么不同?(3分)
                                                                           
四、(14分)
15.翻译下列句子:(8分)
(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3分)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分)
                                                                           
(3)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3分)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 雪中看梅花
(元)王 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这里指花瓣。
16.词中的“两种”指的是                ,“一家”指的是                。(2分)
17.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18分)
匡庐晚钟
夏  磊
每次与外地朋友通电话,末了总要说一句:欢迎来江西做客,我们一起去登庐山。可当朋友真的来了,却总为如何登山而犯难,是爬好汉坡上去呢,还是驱车直到牯岭。朋友中多有儒雅之士,如果走好汉坡,登三叠泉,怕是体力不支,显出狼狈;可如果只在牯岭或山顶转转,又怕怠慢人家。
话是这么说,其实我也没有真正地攀过好汉坡,可却从未放弃登一次的念头。我一直认为山是有生命的,人只有在登山的时候,才能与这个伟大的生命进行交流,每一次剧烈的喘息和每一次牙关紧咬,都是对生命的一次原始的体验,是一次心无杂念的回归。我不赞同有的登山者在登顶之后说自己又征服了一座山。一个如此伟岸的生命怎么能被征服呢?自然界的生命人类可以驾驭,但除非你消灭了它,不然它们生命的属性是永远不可能被征服的,谁能阻止沧海桑田?谁又能不让小草生长呢?
因此,当我在这个深秋的傍晚试着在好汉坡爬一段的时候,心中是怀着敬意的。
从山谷吹来的寒风,似乎隐隐约约总像带着点山中寺院的晚祈的钟鸣,我知道这只是一种感觉,这感觉从我踏上第一个台阶就有了,或许这钟声正是我期望听到的,并已经在我心中萦绕多时了。是的,一个俗人面对着这座“一山藏六教”的宗教名山,是没有办法不诚心祈福的,面对着无数神明的仁爱,谁都没有办法不去做一次虔诚的参悟。尤其是在这夕阳如血的黄昏。
我知道,我无法改变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瓦,甚至都弄不清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那几百座寺院和别墅残留着的又都是谁的气息;而我更知道的是,当我离开庐山,当我有一天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它依然在这里等待着和下一个来访者交谈。这里面又该有多少轮回的秘密呢?
这么一想,这次留宿庐山就相当于一次宗教式的膜拜了。
深秋不是上庐山最好的季节,却是最能够让人感怀的。各式各样别墅的红色的屋顶,点缀在萧瑟的秋风里,旧一些的显得凝重,新一些的则渲染出一片灿烂,鲜红的枫叶散布在其间,提醒着人们岁月和季节的变迁。中国文人素来就有悲秋情结,面对着层林尽染、红叶似火,聆听着孤雁长鸣、枯溪浅唱,谁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们从来不缺乏想像,眼看着一个个生命在这个季节无声地衰落,联想到人世无常,就难免会生出几许凄凉。于是,中国最伟大的悲情人物司马迁来到了庐山,他“南登庐山”,为庐山两千年的文化史翻开了第一页,写下了第一个篇章。
司马迁是孤独的,在他之后上山的人里面,也有许多是孤独的,像陶渊明、朱熹、苏轼等等。我不知道是什么让他们中的一些人那么执著地登上山顶,然后选个地方住下来,与青灯黄卷、竹影林风为伴;又为什么总选择独自一人。我不只一次地想,或许他们是为了感悟什么,也可能是已经感悟到了什么,而这些东西是不能说破的,是无法与他人分享的。那么,既然只能放在心里,这些感悟又有什么用呢?他们之中许多人还写过不少诗篇,那些诗文一旦从口中吟出,感悟也就画上了句号,那么他们的诗又是写给谁看的呢?看来,他们的孤独和感悟也是希望有人来一同品尝和分享的。
这么一想,我忽然觉得那些高山一样的先贤大家,其实也是很可爱的。他们由于内心的矛盾和挣扎选择了隐居庐山,又因为庐山,他们消解了矛盾,停止了挣扎,这本身就已经具有了一些宗教的意味,更何况他们其中的几位正是中国儒道佛划时代的人物。还是我前面说的,庐山是有生命的,它被长江和鄱阳湖滋养着,它的个性里面充满了水的圆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一大片山水天生就是为了启迪人的智慧而生的,难怪那么多人把庐山当成了仙山福地。
(选自《散文》2007年第5期,有删改)
18.风送晚祈的钟鸣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什么? (2分)                                                                     
                                                                              
19.文章两次提到“这么一想”,它们在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4分)
                                                                          
                                                                             
20.结合文章内容,请指出作者心目中的庐山具有什么样的特点。(6分)
                                                                           
                                                                              
21.作者不同意有些登山者在登顶之后说自己“征服了一座山”,请联系全文,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6分) 
                                                                             
                                                                                  
六、默写和语言表达(16分)
22.默写:(10分)
(1)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2)八佾舞于庭,               ,                    ?
(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
(4)士不可以不弘毅,              。              ,不亦生乎?
(5)子曰:“为政以德,               ,              。”                     
23.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谈谈你对这一名句的体会。(60字左右)(6分)
[1]知其不可而为之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七、作文(60分)
    也许你听过海浪拍击堤岸,也许你听过山风掠过林梢,也许你听过燕语呢喃。也许你听过雨打芭蕉……这自然的歌声,会引发你想些什么?是你本色的学生生活,还是你倾心自然的一段旅程?是你对自然朴实人生的追求,还是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请以“自然的歌声”为题写一篇文章,注意:
1、可以从题干中选择一个角度,也可以选择新的角度;
2、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菱湖中学2009学年第一学期
高二语文12月月考答案
1.C  2.D  3.C  4.B  5.B
 
14. (略)
 15. (1)仅仅用政令来禁止,用刑法来惩治,百姓会因害怕而避免受罚,却没有廉耻之心;但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
     (2)克制自己(的私欲),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仁人。
(3)若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劳,有了酒食先让年老的吃这就是孝了吗?
 
参悟”“这里面又该有多少轮回的秘密呢?”等内容的小结,又领启下文“让人感怀”的内容。第二次出现的“这么一想”:引出对上文所写的“先贤大家”登山行为的理性分析,使文章内容进一步深化。
20.要点:①庐山是有生命的。  ②富有宗教色彩。  ③既有大山的伟岸,又有水的圆融。(每答出一点得2分)
21.庐山是有着伟岸生命的山,不可能被征服。(2分) 
人们只能在登山过程中与它交流,参悟人生的意味,寻求心灵的回归。(2分)
庐山是一座“一山藏六教”的宗教神山,对它应该充满敬意,甚至膜拜。(2分)
作文(略) (218.76.216.13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浙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天津市五校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  下一个『浙江省效实中学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