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屯溪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安徽省屯溪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屯溪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  阅读题(66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纺车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便是能以衣着保暖和遮羞。制衣不能离开纺织,而中国古代纺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技术发达,并一度领先于世界。只要稍作考证,就知道织布之法肯定要比造纸术发明得
试题预览
屯溪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66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纺车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特征之一,便是能以衣着保暖和遮羞。制衣不能离开纺织,而中国古代纺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技术发达,并一度领先于世界。
只要稍作考证,就知道织布之法肯定要比造纸术发明得更早。距今已有将近三千年历史的《诗经》中就有不少关于布、纺织、衣裳的记载。如《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再者,古人写字先写在竹简上,然后是帛上,那时肯定也就有了棉布。而蔡伦造纸是汉代的事了,他造纸用的原料不外是“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物,这些足以说明布的出现远远早于纸的出现。
早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便出现了简单的纺坠和腰机。早期的纺坠多用兽骨制成,又有以石、陶、玉等材料制作者;形状有鼓、圆、扁圆、球、锥、四边、蘑菇及齿轮等形状。其工作原理为一手转动拈杆,另一手牵扯纤维续接,将各种纤维纺捻成线,以增长其长度和增大其强度。腰机为一种原始织机,又称“踞织机”,腰束一带,席地而织,右手持打纬木刀打紧纬线,左手投纬引线,将纺线编织成布匹。因纺坠纺纱效率较低且纱线拈度不均匀,故所纺织的布匹比较粗糙。但作为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被沿用了几千年,直至20世纪50年代,一些少数民族仍在用纺坠捻线、腰机织布。
西周时期,具有传统性能的纺车、织机等相继出现。纺车初为手摇,即一手摇动纺车,一手从事纺纱工作;后发展为脚踏,即采用脚踏板提综开口,这样将手解脱出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比原始纺车的工作效率提高了20至60倍,是纺车发展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其出现时间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纺车自发明后,至汉代已非常普及,直至近代,在一些偏僻的地区仍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早期纺车的锭子数目一般为二至三枚,最多为五枚。宋元之际,逐渐产生了一种利用水力驱动并有数十个锭子的大纺车,还有利用畜力驱动者,使其具备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纺织效率(以纺麻为例)从一般纺车日纺纱三斤发展为一昼夜纺纱一百多斤。水力大纺车是中国古代将自然力运用于纺织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其技术领先于西方(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制作的水车纺机)四个多世纪。
古代纺织技术的领先使中国享有丝绸之国的美誉。战国时期,齐国的丝织品便举世闻名,能“织作冰纨绮绣纯丽文物,号为冠带衣履天下”,“齐(济)阴之缣”、“亢父之缣”均为一时名产;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绢、绮、罗等大量丝织品为后世留下观瞻前人杰作的实物,尤其是被誉为国宝的“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织造技术之高超实乃巧夺天工。 
1.以下不能作为“布的出现远远早于纸的出现”这种说法依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纺织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技术发达,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B.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是汉代人,而距今约三千年的《诗经》中就有关于布的记载。
C.古人先是在竹简上写字,然后是在帛上写字,之后才是在纸上写字。
D.蔡伦用来造纸的原料中就有“麻头、破布、鱼网”等纺织用品。
2.以下关于纺坠的信息,错误的一项是
A.纺坠是一种简便的纺纱工具,出现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B.早期的纺坠大多是用兽骨制成的,但也有用石、陶、玉等材料制作的。
C.一手转动拈杆,另一手牵扯纤维续接,这就是早期纺坠纺线的工作原理。
D.纺坠所纺织的布匹比较粗糙,是因为纺坠的纺纱效率较低且纱线拈度不均匀。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些少数民族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还在使用沿用了几千年的纺坠纺纱,主要是因为这种纺纱工具操作简便。
B.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具有传统性能的纺车是纺车史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初为手摇,     后为脚踏。
C.宋元之际出现的水力大纺车已具备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这种纺车将自然力运用于            纺织机械,适应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
D.“齐阴之缣”“亢父之缣”和“素纱禅衣”都是古代留下的纺织品文物,织造技术高超,巧夺天工,举世闻名,被誉为国宝。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
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和买、役法、榷酤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申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      讫:终了,完毕。
B. 为《学规》俾守之              俾:并且。
C. 单车屏徒从                    屏:使……退避。
D. 有短朱熹者,谓其疏于为政      短:诋毁,指摘。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独端坐以指画沙                王好战,请以战喻
B. 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 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
D. 五年,依所请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
B. 朱熹对教育非常重视。在同安县任职时,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作为自己的学生加以教育。在南康军任知军时经常到郡学里去与学生讲论学问,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C. 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能做到只身一人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D. 朱熹在庆元年间被监察御史沈继祖上书诬告十罪,结果皇帝却免掉了沈的职务,取消了他的俸禄,连沈的学生蔡元定也遭到流放。
7、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3分)
(2)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4分)
(3)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3分)
(二)古代诗歌鉴赏(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8.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4分)
9.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题)(5分)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荀子《劝学》)
(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
(3)亦余心之所善兮,             。          (屈原《离骚》)
(4)潦水尽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阁序》)
(5)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6)寄蜉蝣于天地,                 。        (苏轼《赤壁赋》)
(7)               ,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
(8)              ,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醉花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5分)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彭程)
     一年的日子,是一条长长的河流,缓缓地.静静地淌。季节,便是河流上不同的河段。自春到夏,经秋涉冬,次第流淌。水上风光,四时各异。春天活泼骀荡,夏天喧嚣匆遽,秋天静谧澄澈,冬天白山黑水。
    对于这一片古老的华夏土地,岁月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民俗节日,呈现出自己的风貌。这样的日子,镶嵌在一年三百六十多天里,使得原本混沌迷离难以辨识的一片,显现出区域和轮廓,产生了节奏和韵律。日子不再是物理意义上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变得生动.温暖,充满了情感和韵致。中国人三大节日:春节.端午和中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其他节日,一样有丰厚的内涵。
    正月的背影刚刚遁去,煮元宵的香甜糯软尚在回味之中,便走近了又一个节日:二月二。“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这个时节,阳气萌发,气温升高,降雨增多,土地变得润泽松软,适宜播种。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传统的国度,这个日子无疑是重要的。“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许多地方都把这一天当作龙的生日加以祭祀,期盼雨水丰沛。
 蒲苇繁茂.草木飘香时,我们知道,已接近了被称为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女儿节的日子。牛郎织女的传说,将农历七月七这天,装扮得温柔旖旎。这个晚上,未嫁的女儿家,要向织女乞求赐以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以及美满的姻缘。依稀记得童年的夏夜,在姑姑家院子的丝瓜架下,表姐和邻居的姐妹们指点着,高远晴朗的天穹上,横亘南北的白茫茫的银河两岸,哪是牵牛星,哪是织女星,一串轻轻的笑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吟诵着王维的诗句,菊花的清香在幻觉中徐徐飘拂过来,九九重阳节来临了。遥想故土山水佳胜之地,定是亲朋团聚,言笑晏晏,唯独自己天涯羁旅,孑然一身,能不黯然?亲情惘惘,系念依依。
 继续泛舟漂流,渐渐木叶脱尽,霜雪时作,江天寥廓。然而尽管风景萧索,空气里却悄悄酝酿着一种欢欣,传递出一种暖意。腊八节,古代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驱逐瘟疫的祭祀仪式,在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欢快登场。腊八粥用多种粮食和果实熬制而成,鲜明生动地寓意了丰收。
 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古老的民俗节日,它们的起源,都和土地、和农耕时代的生活、和先民朴素的梦想有关。在形成和流传的过程中,又渐次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内容,仿佛村口一棵百年的榕树,向四周伸展出众多气根和分枝,独木成材,遮蔽了周遭街巷。这燕有节日,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在计量时间的功能之外,还负载了灵魂的喜悦和哀伤,蒙披了一层温润柔和的光辉,仿佛月光笼罩下的一切。四季递嬗,岁月轮回,它们在时间的缓缓流动中闪现,使大地上飘荡着渺远的诗意。
    这样的日子的反复叠加,参与了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的构建。当它们千百年来,被这块土地上的一代代子民们,经由文字的或口头的方式代代传递,逐渐累积成为一种公共记忆时,便也是在铸造某种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基因,使人产生集体的身份认同和共同的历史归属感。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渗透,润物无声,在我们懵懂无知的童年,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血脉,左右了我们的思维行动的方式和路径。真希望在习俗.风尚都日趋统一化和标准化的今天,每一片土地,每一个族群,都能够保持自己的某种特性,某种区别性的特征。
   罗密欧手持玫瑰,在朱丽叶的窗下,用歌声呼唤心上人,固然深情款款;而张生.崔莺莺的绣帕题诗,暗诉倾慕,不也有着一份入骨的缠绵?正是这样独特的地方,让我们确立了自身存在的真实感。即使远离家国,置身于不同肤色.语言的人群中,在某个特定的日子,对于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的共同记忆和理解,都会让我们相视一笑,莫逆于心。
    上元节.寒食节.灶神节……泛舟在时光的河流上,每走过一段距离,船都要停靠一个景色别致的码头,加入一次风格独特的庆典。让旅人暂时憩息,心中贮满诗意的沉醉,对于天空和大地.山河和岁月.生活和命运,生发出种种感悟。船在水面上轻轻摇荡,人因此而感到从容.安适,感到一种和这条河流.这片土地的牢固的维系……
 (选自《散文选刊》2007年第2期,有删节)
11.根据文意,说说华夏民俗节日具有怎样“丰厚的内涵”。(6分)


12在众多的民俗节日中,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二月二”“七夕节”“重阳节”“腊八节”这四个节日?(6分)



13、“岁月河流上的码头”这个标题非常精彩,请你简要分析。(6分)


14、文章末尾借用罗密欧朱丽叶和张生崔莺莺的故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7分)
 


第Ⅱ卷(84分)
四、语言知识运用(24分)
15、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且加点字每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勒令/敲榨勒索    硗薄/蹊跷      抨击/砰然心动      跻身/济济一堂
B.载体/怨声载道   锱铢/辎重    市侩/脍炙人口      教诲/风雨如晦
C.炽烈/博闻强识   文牍/亵黩    对峙/侍才傲物      概要/以偏赅全
D.逾越/瑕不掩瑜   愆期/悭吝    契合/锲而不舍      滂沱/气势磅礴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北京时间8月24日8时,第29届北京奥运会落下帷幕,虽然奥林匹克圣火缓缓熄灭,但精彩的奥运会闭幕式表演让北京奥运会更显得曲尽其妙。
B.随着金融危机海啸般的扑来,昔日辉煌的日本股市也江河日下,10月10日日经股指开盘十几分钟内即跌破9000点关口,创2003年6月3日以来新低。
C.8月2日,石家庄市政府就接到三鹿集团关于毒奶粉的情况报告,但政府采取大而化之的做法,只作内部调查,未能及时上报,导致毒奶粉给群众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危害。
D.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之若素,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几辈子的。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通州市五部门联合执法,取缔了多处非法经营的音像制品,近3万张盗版光盘被查获后销毁。
 B.《经济时报》称,中国经济今后一段时间还将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不会减弱,仍将是全球投资者向往的地方。
 C.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每一个人都跟它脱不开关系,所以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他所在社会的传统。
 D.《与台湾关系法》是美国的国内法,它不能超越国际法准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等国际条约而成为干涉中国内政的法律依据。

18.阅读下面三句话,按要求回答问题。(5分) 
(1)鲁迅先生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搜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以成为一个学者。” 
(2)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了纯金。”
(3)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上面三句话,既有共同点,又各有差异。请分别简要回答:
(1)三句话谈论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德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历史学教授侧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有些对作家的评论,虽只言片语,却能形象地概括作家的人格精神,或巧妙地表现其作品的典型风格。如徐志摩——为爱而生,为爱而写的诗人;史铁生——用笔与疾病对抗的不屈之魂……请参照以上示例,在以下人物中任选两位自己喜爱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各写一则简短的评语。如: 鲁迅、朱自清、沈从文、余秋雨、海子、顾城 (6分)
                                                                                

                                                                                 
20、下面是一份有关尝试回忆效果的实验结果材料,试根据这个材料完成后面题目。(4分)
时间分配 16个无意义音节回忆百分数 5段传纪文回忆百分数
立刻 4小时后 立刻 4小时后
全部时间诵读 35 15 35 16
1/5用于尝试回忆 50 26 37 19
2/5用于尝试回忆 54 28 41 25
3/5用于尝试回忆 57 37 42 26
4/5用于尝试回忆 74 48 42 26
从表中数据的纵向对比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条带有普遍意义的识记规律,即


 (20个字以内) 

2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作诗谈“处世之道”说:“别在平野上停留,也别去爬得太高。打从半高处观看,世界显得最美好。”这是一种追求“半”的人生哲学。但是生活中追求“全”的人也大有人在。
请选择一个角度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就此谈谈你的看法。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答  题  卷】
【客观题答题框】
1 2 3 4 5 6 15 16 17

第Ⅰ卷  阅读题
二古诗文阅读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3分)
                                                                                   
②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4分)
                                                                                  
                                                                                     
③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3分)
                                                                                    
8.                                                                              
                                                                                     
                                                                                     
                                                                                      
9.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荀子《劝学》)
(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
(3)亦余心之所善兮,                             。       (屈原《离骚》)
(4)潦水尽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阁序》)
(5)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6)寄蜉蝣于天地,                              。        (苏轼《赤壁赋》)
(7)                          ,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
(8)                         ,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醉花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                                                                                      
                                                                                   
                                                                                        
12.                                                                             
                                                                                 
                                                                                   
13.                                                                               
                                                                                       
                                                                                     
14.                                                                                 
                                                                                 
                                                                                
                                                                                   

第Ⅱ卷  表达题
18.
(1)                                    (2)                                    
(3)                                  (4)                                    
19.                                                                                            
                                                                                   
20.


四.写作(60分) 




















200      



















400      
















【答  题  卷】
【客观题答题框】
1 2 3 4 5 6 15 16 17

第Ⅰ卷  阅读题
二古诗文阅读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3分)
                                                                                   
②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4分)
                                                                                  
                                                                                     
③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3分)
                                                                                    
8.                                                                              
                                                                                     
                                                                                     
                                                                                      
9.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五小题)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荀子《劝学》)
(2)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
(3)亦余心之所善兮,                             。       (屈原《离骚》)
(4)潦水尽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阁序》)
(5)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6)寄蜉蝣于天地,                              。        (苏轼《赤壁赋》)
(7)                          ,水随天去秋无际。          (辛弃疾《水龙吟》)
(8)                         ,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醉花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滨州市二○○九年综合模拟语文试题(2)』  下一个『福建省三明一中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