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专题三、四测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高一语文必修二专题三、四测试卷(高一必修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一语文必修二专题三、四测试卷I卷(30分)一、(21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监生(jiàn)寒暄(xuān)拓片(tuò)间或(jiàn)B.新正(zhèng)恫吓(hè)桌帷(wéi)蹙宿(cù)C.炮烙(páo)歆享(xīn)炽热(chì)敕造(chì)D.盘螭(chī)廊庑(wǔ)黼黻(fǔ)韶光(shào)2.下列各句中
试题预览
高一语文必修二专题三、四测试卷
I卷(30分)
一、(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监生(jiàn)     寒暄(xuān)    拓片(tuò)       间或(jiàn)
B.新正 (zhèng)    恫吓(hè )     桌帷(wéi)       蹙宿(cù)
C.炮烙(páo)     歆享(xīn)     炽热(chì)       敕造(chì)
D.盘螭(chī)       廊庑(wǔ)      黼黻(fǔ)        韶光(shào)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自以为写得出神入化,但从现在看起来,是连一点新奇气息也没有的。
B.他们俩分别将近十年,想不到竟在这里萍水相逢,禁不住喜极而泣。
C.成绩暂时较差的同学,不应该妄自菲薄,甘居下游,应奋起直追。
D.在风光秀丽的湘西,生活着相依为命的祖孙两人——翠翠和她的爷爷。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青藏铁路这条穿越世界屋脊的“雪域天路”被人们描绘成“商贸金桥、藏旅坦途、文化通衢”,它为青藏高原架起了通往祖国各地的桥梁。
B、在嫦娥一号卫星绕月飞行期间,可能会遭遇两次月食,不仅无法得到太阳能电池充电,而且还将经受温度急剧下降的考验。
C、导致目前中国经济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外汇储备增长过快,二是因为美元的过量发行导致了美元的泛滥和全球流动性过剩。
D、中国国防科工委官员介绍说,中国地球资源卫星的成功发射、应用及运行,使得世界上许多国家对中国的地球卫星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4.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是曹雪芹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呕心沥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的不朽的浪漫主义巨著,又名《石头记》。作品以林黛玉为中心人物,以林黛玉进贾府为贯穿线索,深入剖析了造成宝玉和黛玉悲剧的社会根源。
B.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泰斗,用短短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我们所学过的小说《孔乙己》《社戏》《故乡》《祝福》均选自小说集《呐喊》。
C.《听听那冷雨》的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散文家,1928年出生于台湾金门,代表作有《乡愁》《望乡的牧神》等。
D.2007年贺岁大片《墨攻》取材于诸子百家中“墨家学派”“非攻”理念,片中刘德华扮演的“墨者格离”带领人民抵御齐国军队的侵略,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戍卒叫,函谷举。 
A.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 赵尝五战于秦 
D.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6. 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
例:义不赂秦
A.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B.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C.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D.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7.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C.召有司案图,指从此十五都与赵
D.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  轼
    竹之始生,一寸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①,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 既 心 识 其 所 以 然 而 不 能 然 者 内 外 不一 心 手 不 相 应 不 学 之 过 也 故 凡 有 见 于 中 而 操 之 不 熟 者 平 居 自 视 了 然 而 临 事 忽 焉 丧 之 岂 独 竹 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②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③。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注释】①蜩(tiáo)腹蛇蚹(fù):蝉腹上的横纹,蛇腹上的横鳞。竹初生时为笋,其状似蜩腹蛇蚹。②扫取:画得。③箨(tuò)龙:笋。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而读书者与之 与:赞同 B.袜材当萃于子矣 萃:聚集
 C.苏子辩矣 辩:辩驳 D.废卷而哭失声 废:放下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今画者乃节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
       赂秦而力亏
 C.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予为徐州 
       耳得之而为声
 D.因为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余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头引述了文与可的一大段画论。作者意在通过对文与可绘画理论的推崇来表达自己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
 B.文中写到“袜材萃于子”“万尺竹之辩”“太守馋笋”等,这些调侃打趣戏笑,恰好反映了作者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深挚感情。
 C.文中叙写文与可拒人求画、以绢为袜和转荐他人之事,表现了文与可的淡泊率真。作者是在颂扬文与可的道德人品。
 D.本文为悼念亡友之作,可第二段尽是戏笑,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是以乐写哀,与下文的“哀哭”映照,更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收到了倍增其哀的效果。 

II卷(130分)
三(31分)
11.给下面一段文字用“/”断句。(6分)
夫 既 心 识 其 所 以 然 而 不 能 然 者 内 外 不一 心 手 不 相 应 不 学 之 过 也 故 凡 有 见 于 中 而 操 之 不 熟 者 平 居 自 视 了 然 而 临 事 忽 焉 丧 之 岂 独 竹 乎 ?

12.翻译下列各句(9分)
①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3分)

②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城请完璧归赵。(3分)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3分)


13.阅读下面的元曲,解答问题。(8分)
念奴娇•驿中言别    邓剡
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

①.这首词是邓剡被俘后写给友人的,词的韵脚(押韵的字)借自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请结合这两首词的具体语句,找出它们共同的押韵的字。(4分)
答:                                 
②.同样是即景生情,苏轼所看到和所想到的是“               ,                 ”;而邓剡一路看到的是“                      ”的颓败景象。同样是面对滔滔江水,苏轼联想到的是三国周瑜大败曹操的豪迈,而邓剡只能发出“                         ”的哀叹。可邓剡并不全然只有绝望的情绪,“                            ”运用了蔺相如完璧归赵和诸葛亮吓走司马懿的典故。人虽死,气犹在。尽管此词是写在国破家亡身死之际,依然有一股雄壮之气贯穿头尾,不愧是悲壮诗词的杰作。(4分)
14.名句默写(8分)
①                  ,              ,弃掷迤逦,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②使天下之人,不敢怒而敢言,                   ,                  。
③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
④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⑤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18题。(20分)
只有扇子崖
 苏叶
 (1)我游山水,顶怕看见帝王的碑刻。偏偏泰山,四下里都是它们。我心郁闷,好好一座山,一经御驾禅封,没奈何地连身份都改变,仿佛成了一块护王权、安四邦的大镇石。而名人又好捧它,僧人亦爱噪它。’后世代代恭它拜它。山成了神祗,再巍峨高大,除了招引些糊涂百姓往树枝上拴红绳儿求福求禄而外,只是一个大祭坛吧?失了本性的土石,哪里真还有什么苍野雄秀可言?这几千级的盘山道,不过是“平步青云”的爬梯罢了。
 (2)心思忤慢,所以,我登南天门,天门雾障不为我开。我去仙人桥,仙桥云乱不为我渡。东岳大帝不向我显圣,泰山老母也不为我超度。只有舍身崖不怀好意地招我前往,那万仞深渊,黑风如簇,阴凄凄不是玩儿的。
 (3)便玩碧霞祠,便闹丈人峰。笑了探海石,又嘲瞻鲁台。玩闹笑嘲中,谁知道我的落寞?   
 (4)想不到会有一个扇子崖。
 (5)一面峭壁,绝立于万斛青翠之上。半幅残旗,啸傲于深山密林之中。远离了帝王冠盖,疏弃了名士题咏。脚下不要招摇的店幌,身边没有谒拜的游人。蝉声躲在绿得浸人的树阴里,一声急,一声慢,凿着空凉的石道。而这一扇断壁悬崖,却沉默着,披了满身犀利,削立在酷烈的阳光下。
  (6)这独立特行的风姿,难道果真只是古老的地壳运动偶然形成的?就算如此,扇子崖当初也必定结结实实地死过一回。死在岩板的崩裂时,死在熔浆的奔突里,死在洪峰的漩流下,死在天雷与野火、风压与雪埋的撕裂毁灭中!而又悄然突兀,拔地崛起,剐却了血肉,聚一身筋骨耸向天际!
 (7)想必是,每一寸骨骼都是尖利的吧?想必是,每一声呼吸都是粗硬的吧?想必是,每一个眼神,每一颗牙齿,都是讥锋冷硬的吧?
 (8)然而,慢慢地向扇子崖攀登而去,但只见石缝里纤细的青草拂着我的脚背;岩畔边立着腼腆的野花。清秀的藤萝在陡壁上为我写了一首诗;就是从碎岩中犟出来的枝叶,也都没有一点点疾言厉色。一一莫不是,这才叫英雄本色?刚可触天,柔可覆地。于绝处活,死而后生。傲兀的灵魂里,蕴蓄的是深沉、仁爱、细致的感情。
 (9)怔忡着,我上到崖顶。这么高,却没有凌危负险的感觉,倒像是坐在万山编织的摇篮里。原来,这峥嵘的崖是不孤独的。深NT,身背后,有山连绵,有峰座座。喊一声,便有四面回音;望一眼,就有万树回眸。青天如帐,白云似舟。乌鸦在脚下盘旋,苍松从腋下斜出。好风扑面,林涛送歌。纵目山下,汶河羞涩,弯曲中绕良田千顷:小米黄了,高粱红了,大葱绿了,棉花白了,花生鼓苞了,蜜桃的浆汁灌满了,小孩子牵着斜阳回家了……我的落寞随风散去,人,如  烟了……
    (10)忽有一只蝴蝶蹁跹而来,黑翅,带金星点儿。如叶,如花,如扇,在我身边盘桓不去。在  这样高的崖顶,这不是没有原由的吧?
    (11)7月15日深夜,曲终人散。我独留泰山。倒在床上,静听夜半对山亭中传来摇钟的嗡呜,  捡拾泰山七日的印象,仍然只有扇子崖!含着温静的微笑,它劈面而站,越见清晰,让人无可忘  却。然而,是夜,雾太重,石太凉,阶太滑,是去不得的。非止今日,就是今生,也不知可有机  缘再飞崖上?
    (12)但我又何必惆怅?我已得着了那一份特别的精神理想。我虽不峥嵘,亦无峻峭,可谁  说我不也是一柄小小的扇子?只要不甘心被别人捏在手中翻扑流萤,即使不能助老人清幽,  添弱者风凉,枯竹一把,就是填塞在农舍的灶下,去催响一壶泥水也是快意的啊!
    (选自《苏叶散文自选集》,有删改)
15.作者在第(3)段说:“玩闹笑嘲中,谁知道我的落寞?”作者因何“落寞”?在尾端中  说“我已得着了那一份特别的精神理想”,这份“精神理想”是什么?(6分)
                                                                              
    16.作者笔下的扇子崖具有怎样的特征?请加以概括。(6分)
                                                                               
17.第(9)段写一只蹁跹而来的蝴蝶有什么作用?(3分)
                                                                              
    18.请参考下面的材料,对本文作一番探究,然后回答问题。(5分)
    ●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  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人间词话》)
    ●叔本华:“在抒情诗和抒情的心境中,……主观的心情,意志的影响,把它的色彩染  上所见的环境。…‘每当我们纯粹客观的静观心境,从而能够唤起一种幻觉,仿佛只有物而没  有我存在的时候,….一物与我就完全融为一体。”(《世界是意志和表象》)
你认为文中作者所写的“扇子崖”,是“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为什么? 


五、语言表达(9分)
19、针对下面两种情形,用一句话写出你自己的看法,不超过40个字。(4分)
(1)早晨,上班高峰,总会有几个精神矍铄但步履略显蹒跚的老人晨练归来,也吃力地挤上公共汽车。于是,第一个发现身边站着老人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地起身让座,紧接着邻近的几个年轻人也都自觉地让出座位,老人们满意地道谢落座,车厢里一片暖意融融……
(2)有时,并不是上班高峰,车上也不是很拥挤,只有一两位白发老人上车,而最靠近老人的座位上的年轻人却不知何时已闭上眼睛“熟睡”了,于是,你会发现那附近座位上的人或把头靠在车窗上,或低垂着头,几乎都在“熟睡”之中,老人尴尬而无奈地倚靠在座位旁,车内的站立者们只有无言地苦笑摇头……
答 : ▲    ▲    ▲    ▲   
   ▲  ▲  ▲  ▲  ▲  ▲  ▲  ▲
    ▲ 40   ▲    ▲    ▲ 
20、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分别填写适当的句子,组成一段完整的文字。(5分)
儿时,只要听到一声妈妈的呼唤,就破涕为笑了。青年时,只要听到一声恋人的呼唤,就转愁为喜了。中年时,          ①          。老年时,         ②          。在人生之路的跋涉中,这一声声的呼唤是春天的鲜花,是       ③      ,是秋天的果实,是      ④       ,是一支最甜美的歌,是      ⑤       。.
21.作文(70分)
请以“季节的声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自定文意。②文体特征鲜明。





高一第三次质量检测语文学科参考答案
1. c  2. b  3.选A[解析] B、将“嫦娥一号卫星”放在句首;C、删去两个“因为”;D、项语序不当,“应用及运行”应改为“运行及运用”。
4. d  5. b  6. c  7. D  8.C  9.A  10.C 
11.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12. 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象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与可告诉我的是如此。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作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丁厨子,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匠扁,是造车轮的,但读书的人赞成他讲的道理。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没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象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并且也得到了他的方法。 
与可画竹,起初自己并不看重。四方的人们,带着白绢来请他作画的,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碰踩。与可讨厌他们,把白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文人们传道着他的话,作为话柄。等与可从当洋州太守回来,我正任徐州太守。与可把信寄给我说:“近来告诉文人们说:‘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已传到近在徐州的苏轼,你们可去求他画。’做袜子的材料会聚集到您那里去了。”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它的大概意思说:“打算用一段鹅溪绢,画出寒竹万尺长。”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必须用绢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懒得动笔,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的话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就证实它,回答他的诗说:”世上也有八千尺长的竹,月光洒落空庭照出竹影这么长。”与可笑起来说:“苏先生真会说呀!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它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即把所画的筼筜谷倾斜的竹子送给我,说:“这竹子只有几尺高,但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还令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是其中之一。我的诗说:“汉水的高竹贱如蓬草,斧头哪曾放过竹子?估计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煮笋晚上吃,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喷饭满桌。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去世了。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放下画卷痛哭失声。从前曹孟德祭桥玄文,有不祭祀坟墓、车过腹痛的话头;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
13.①解析:物、壁、雪、杰、发、灭、发、月
②解析:“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荒城颓壁”   “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
“睨柱吞嬴,回旗走懿”
14.略15.⑴作者看到泰山由于受到帝王禅封,成为众人求神祈福的大祭坛,失去了土石的本性,令自己很失望,因而“落寞”。⑵从扇子崖的精神提升了自己的精神:不屑流俗,不甘平庸,即使遭磨难也要傲然崛起,即使灵魂傲兀也要充满情感,是刚柔相济、充满仁爱的(6分,每问各3分。意思对即可)16.①独立特行(答“保留了其固有的土石本性和苍野雄秀”也正确)而不孤独;②刚可触天(答“粗硬、尖利,于绝处活,死而后生”,1分);③柔可覆地(答“有深沉、仁爱、细致的感情”,1分)。(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7.⑴紧承上文进一步说明扇子崖的不孤独,因为喜欢扇子崖的不仅仅有“我”,还有一只蝴蝶;⑵以物自喻:逍遥自由的蝴蝶如我一样,喜欢独立特行的扇子崖,蝴蝶是我灵魂的知音。(3分,意思对即可。第一点2分,第二点1分)18.答案示例:(1)是“无我之境”。作者写“扇子崖”已经到了“物”、“我”不分,完全融为一体的境界,扇子崖已是自己心灵的知音,是另一个自己。特别是文末,作者就把自己想象成了一柄小小的、独立特行、不甘心被别人捏在手中的扇子。(2)是“有我之境”。一切景语皆情语,“扇子崖”染上了作者浓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扇子崖所具有的独立特行,所保有的土石本性,它的刚可触天,柔可覆地等等都是作者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和所要完成的人格确认。(5分:观点+理由,4分;语言表述,1分。意思对即可。要求观点明确(且只能明确一种观点),理由充分。有观点无理由不给分,没说出观点,只讲理由的,最多给3分。)
19、(4分)示例1——人们的行为可以传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示例2——爱是可以传递的,而冷漠和自私也可以像瘟疫一样蔓延。示例3——人世间真正缺少的不是爱和善良,缺乏的是爱和善良的传递。示例4——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唤醒一群人的善良和热情,也可以促使一群人滑向冷酷和自私的深渊。(有关键词“传递”,语句通顺,照顾正反的4分;未写出“传递”,但写到“爱”或“自私”的2-3分;只谈“让座”的0-1分)
20、(5分)示例:①只要听到一声儿女的呼唤,就苦累全消了 ②只要听到一声孙儿的呼唤,就返老还童了 ③夏天的清泉  ④冬天的炉火  ⑤一首最动人的诗(每条横线1分) (112.95.215.25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必修二 中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2009--2010学年上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下一个『《背影》练习设计一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