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丰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西南丰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江西南丰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第I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徇私/驯熟咆哮/肖像惬意/提挈济济一堂/无济于事B.漂白/饿殍与会/参与胴体/栋梁拈轻怕重/拈花惹草C.投奔/奔命着急/着火标识/识别强词夺理/强人所难D.丧气/沮丧殷实/殷红蜡烛/污浊螳臂当车
试题预览
江西南丰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徇私/ 驯熟    咆哮/ 肖像     惬意/ 提挈     济济一堂/无济于事
B.漂白/饿殍     与会/参与      胴体/ 栋梁     拈轻怕重/拈花惹草
C.投奔/奔命     着急/ 着火     标识/ 识别     强词夺理/ 强人所难
D.丧气/沮丧     殷实/ 殷红     蜡烛/ 污浊     螳臂当车/ 安步当车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暮霭   陷井    平心而论    和衣而卧
B.撕杀   姿势    汗流浃背    气冲霄汉
C.辐射   端详    莫衷一是    牟取暴利
D.必竟   想像    两全齐美   弱不禁风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最令我敬佩的是巴金老人的人品,他胸无城府,朴实无华,心灵如蓝天一般透明,在今天这个年代实在难能可贵。
B.全球闻名遐迩的英国国家芭蕾舞团将于2月3日在北京世纪剧院演出全本芭蕾舞剧《天鹅湖》。这个《天鹅湖》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版本之一,这是整个剧团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和智慧打造而成的。
C.假日里,走进山的怀抱,目观壮丽山色,耳闻风声鹤唳,我们的身心得到了极大放松。
D.今天的班会上,班主任让张一斌同学介绍自己助人为乐的事迹,他竟然出言无状,脸憋得通红,只说了一句话:“这是我应该做的。”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作文构思_______的方法,力戒那种马马乎乎、随随便便为应付而作文的陋习。
②当列车迎面呼啸驶来的时候,我的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可当火车的隆隆声慢慢地_______时,我就像经霜的茄子,因为我没有接到她。
③一经加热,溶液中的难溶解的物质就_______到瓶底,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化学现象。
A、 严谨  消失  沉淀         B、严紧  消失  沉积
C、 严紧  消逝  沉积         D、严谨  消逝  沉淀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9月22日,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负责人就有关媒体报导中国输日“毒大米”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B.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将对整个乳制品行业产生重大影响,除了短期内相关企业利益受损外,这一行业的竞争主体、产品结构、供应链等都将发生变化。
C.政府有关部门将今年物价涨幅的控制目标设在约4.8%左右,这个指标创下近五年来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调控目标的新高。
D.当今世界,自主知识产权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志,而科学技术进步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的理念也逐渐趋于成熟。其成熟的重要标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和”与“同”两个范畴的对举,二是“和实生物”与“和而不同”这两个重要命题的提出。
  “和”与“同”两个概念的对举,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据《国语•郑语》,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恐怕要必然走向衰败”。衰败的主要原因,是周的统治者“去和而取同”,即没有处理好“和”与“同”的关系,一味地追求“同”而抛弃“和”。在史伯看来,“和”与“同”是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因此,“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多样性的统一,能够使这个共同体“丰长而物归之”,即丰富、发展并生成新东西。而单一性的简单同一,则只能是“同则不继”。《说文》:“继者,续也,从从系。”因此,“不继”则为“绝”,即不能产生任何新东西,从而使单一的同一体走向衰亡和灭绝。 
  可见,“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只有在两者对举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的内涵,这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也就是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这一命题的确切涵义。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发挥了史伯提出的“和实生物”的思想,进一步扩展和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据《左昭•二十年》载:晏婴在回答齐景公“和与同异乎”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和与同异”。他认为,“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如果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即后来儒家所谓的“中庸”。意谓如果一道羹汤味道太淡,就增加调料。如果太浓,就加水冲淡。这样才能使汤的味道平正适中而增加食欲。如果用清水去调剂清水,谁还能去喝它呢?也如同琴瑟,如果老是弹一种音调,谁还能听它呢?由此晏婴得出一个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 
  春秋末期,处于社会急剧分化、急剧变动中的孔子,继史伯、晏婴等思想家的“和同之辨”,更明确地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后来所称的“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把殷周以来蕴涵在六经之中丰富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进一步启发了先秦诸子对“和”的深入讨论,遂使“和”或和谐理念成为中华文化的公共话语,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节选自2008-09-22《光明日报》李中华《“和”论》)
6、下列对“和”与“同”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和”与“同”是古代哲学中的两个概念,“和”体现的是由不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多样性的统一,而“同”则是由相同因素构成的事物单一性的简单同一。
B.“和”与“同”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一对范畴,“和”是在不同中产生同,而“同”是同上加同,它们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谐理念所包含的辩证思维逻辑。
C.“和”好比做羹汤或弹奏音乐,只有“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方能成为美味佳羹或动听的乐曲;“同”是一味地“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搏一,谁能听之?”
D.“和”是“以它平它”,即不同的东西相加所形成的共同体;而“同”则是“以同裨同”,即相同的东西再加上相同的东西,无论加多少,最后还是绝对的单一体。
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实生物”哲学命题最早是由西周末年郑国的史官史伯提出来的,它的意思是说“和”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据,也是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动力。
B.“和而不同”的哲学命题是由孔子把殷周以来的“和”的思想资源引进到儒家的思想体系之中,从而使和谐理念逐渐成为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第一次将“和”与“同”的概念进行对举,并明确提出这也是区分君子与小人之间不同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准。
D.“和与同异”是由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晏婴,在发挥“和实生物”思想并扩展深化了“和同之辨”的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哲学命题。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有关“和”的含义及其意义,观点明确,论据充实,但它毕竟是属于先秦时代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
B.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从史伯“和实生物”的思想到孔子“和而不同”的哲学定位,再到先秦诸子对“和”的拓展和发挥,使“和”的理念更加充实和明确。
C.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和谐”的民族,可以说中国的哲学智慧集中体现在一个“和”字上,它是中国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
D.晏婴以五味相济、五音相和的例子来说明“和同之异”“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不仅形象生动,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朴素的辩证观点。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
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婚嫁,一出其力。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节选自《宋史》卷三一九)
[注]①常平:官仓名。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冠,名闻四方            甫:刚刚
B.贼良民,力能动权豪          贼:残害  
C.实欲携贰其徒              贰:离间
D.安石轻富贵,何吝也?    轻:轻易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请以战喻
B.巩取置于法               多于南亩之农夫
C.遂与之异                 杳不知其所之也
D.援笔而成                 客逾庖而宴
11、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曾巩仁政措施的一组是
①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②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
③自是外户不闭                ④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
⑤资其食饮衣衾之具               ⑥巩先期区处猝集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通判越州时,除了打开常平仓赈济灾民,还告示属县,劝说富人将十五万石粮食以比常平仓储粮稍高的价格卖给百姓,从而解决了饥荒问题。
B.曾巩为了保护百姓,打击盗贼,嘱咐百姓编制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行踪,有情况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救援,所以每次都能将盗贼捕获。
C.曾巩享有才名,却长期做地方官,世人便认为他时运不好。而与此同时,一些晚生后辈却春风得意仕途显达,但曾巩对此非常淡泊。
D.曾巩在年轻的时候曾同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不高,曾巩把他引荐给欧阳修。但王安石得志后,竟然疏远了曾巩,将他视为陌路。
第Ⅱ卷(共114分)
四、(22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
译文:_____________   _                    __ 
②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                       _
③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
译文:_____________                       ___
14、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答题。(6分)
秋词  (刘禹锡)                    行秋  (徐玑)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
注释:嗾,“教唆”的意思。
   (1)这两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情感基调却略有不同,刘诗的情感基调是           ,徐诗的情感基调是               。(2分)
   (2)请简析刘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和徐诗整首诗的艺术手法。(4分)
答:刘诗:手法:                       
分析:                                                                 
        徐诗:手法:                       
分析:                                                           
15、文学常识与诗文填空。(8分)
    ⑴诗人常借江水东流来表达青春时光的流逝。比如李白在《将进酒》中用“                             ,                         ”引出自己人生易老的感叹;《乐府诗集•长歌行》中用“                     ,                    ”表达对后人青春一去不回的警诫。
(2)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中用“                     ,又岂在朝朝暮暮!”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
(3)古代许多诗人在诗歌中抒发了“愁”的情绪,比如:柳永在《雨霖铃》中表达古今不变的离别之愁的一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                     ”。李煜在《虞美人》中就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                         ”。
(4)曹操,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是“             ”(文学流派)的开创者之一,《观沧海》《短歌行》等诗是他的代表作。
五、(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直到走到天黑,看到了一颗好大的月亮时,也没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从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的。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进入了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选自2008-11-21《光明日报》,略有改动)
16、本文题目为“荒漠中的苇”,请简要概括荒漠中“苇”的外在特征。本文主体是写“苇”,但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荒漠”?(5分)
                                                                               
                                                                               
17、作者在第⑧段结尾巧妙地运用了“苇”、“萎”、“伟”三个同音词,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下面两个词的含义及其作用。(6分)
(1)“萎”的含义:                                                             
    “伟”的含义:                                                             
(2)作用:                                                                    
18、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6分)
(1)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
                                                                               
                                                                               
(2)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
                                                                               
                                                                               
19、作者写苇,显然又不仅仅是在写苇,探究一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要表达什么样的意思?(4分)
                                                                              
                                                                                    
六、(9分)
20、墓志铭可以是对墓主人一生业绩的概括,也可以表达墓主人对生活的追求、对生命的思考。可以用第一人称口吻,也可以是第三人称语气,但都言简意赅,很有特色。如:
他总是以他自己的一颗人类的善心对待所有的人(音乐家贝多芬墓志铭)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中国作家沈从文墓志铭)
备选人物:苏轼,巴金,海伦•凯勒,马丁•路德•金。从备选人物中选两位分别写一则墓志铭。(4分)
人物:              
墓志铭:                                                                    
人物:              
墓志铭:                                                                     
21、学校要举办论题为“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的辩论会。请运用两种论证方法为正方(时势造英雄)或为反方(英雄造时势)写一段90字以内的辩论词。(5分)
正∕反方:                               
辩论词:                                                                  
七、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上下五千年,是指时间的距离;纵横八万里,是指空间的距离;同床而异梦,是指心理思想上的距离;产品十年不出故障与三天一小修五天一大修,是质量上的距离;年薪十万美元与一万美元,是水平上的距离……认识距离,缩短距离,有时又有意识地保持距离或拉大距离,相信你对“距离”不会陌生。
请你以“距离”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分析】(A.xùn  xiào  qiè  jǐ/jì   B.piǎo   yù   dòng   niān   C.bèn    zháo  zhì/shí  qiǎng  D.sàng  yīn/ yān  zhú/zhüó   dāng/ dàng)
2、C【分析】(A陷阱;B厮杀;D毕竟;两全其美)
3、A【分析】:“胸无城府”是一个褒义词。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 常误用来形容“贬义词”,形容人没有学问或志向。“无所不为”“无所不至”“无所不用其极”都是贬义词。“风声鹤唳”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出言无状”说话超越本人的身份、地位,放肆,没有礼貌。句中误作为遇事紧张,不会说话。
4、D【分析】严谨:严密谨慎、严密细致,多指格律或文章结构方面等;严紧:严格、严厉,多指行为方法上的。(故选“严谨”更合适)消失:多指事物的逐渐减少以至没有;消逝:多指声音、岁月、事物等的失去。(所以选“消逝”更好)沉淀:强调经过化学变化后,溶液中的难溶解的物质就沉淀到瓶底;沉积:强调不经化学变化,溶液中不溶解的物质沉到底层。(所以这里选“沉淀”最恰当)
5、B【分析】(A“报导中国输日毒大米”缺宾语。C“约4.8%左右”重复。D“与否是国家富强的标志”二对一。)
6、B【分析】只有B项是从二者关系的角度阐述的,其他三项虽然阐释了“和”与“同”的概念含义的不同,但没有阐释二者之间的关系。
7、C【分析】 最早把“和”与“同”进行对举的是史伯。这里有意使用“第一次”也是增加迷惑性。
8、A【分析】 该选项中的“对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和谐理念的建设借鉴意义不大”是错误的,本文论述“和”的真正目的就是要阐述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9、D【分析】(轻:以……为轻,轻视。 )
10、D【分析】(A项的“以”都是介词,分别解释为“把”和“用”;B项的“于”都是介词,分别解释为“用”和“比”;C项的“之”前一句是“代词,他”;后一句是“动词,到”;D项“而”都是顺承连词,可不译)
11、C【分析】(①③是仁政带来的结果)
12、D【分析】(应是曾巩和王安石疏远。)
13、(1) 曾巩就招待他吃饭,送给他帽子和衣服,借给他车马和骑从,在齐州四境夸示炫耀。(4分)
(2)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3分)
(3)我所说的吝啬,是指他勇于作为,而吝啬于改正过错啊!(3分)
附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给他配备了车马和随从,让他四处夸耀。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安徽省阜南县实验中学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下一个『山东省临沭一中2010届高三12月月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