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南县实验中学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安徽省阜南县实验中学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安徽省阜南县实验中学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逢佳节倍思亲萧放中国的人文节日大多依托着一定的自然时序,在岁时节俗中,人们融入了较多的时季意识,因自然物候的变化,而兴起对社会人生的感怀。九月节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试题预览
安徽省阜南县实验中学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逢佳节倍思亲   萧放
中国的人文节日大多依托着一定的自然时序,在岁时节俗中,人们融入了较多的时季意识,因自然物候的变化,而兴起对社会人生的感怀。九月节俗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座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日,宜晴。人家用赤豆饭祀灶。”(民国《乌青镇志》)灶神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晋人葛洪《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候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重阳正值暮秋时节,处在寒露与霜降之间,此时在蒙古形成的冬季风开始自北南侵,气候明显转凉,寒风乍起,草木黄落,人们明显感受到了九月的秋寒,江苏常熟白茆等地农民将重阳视作寒气新到的节点,名为“重阳信”,即立秋后的第一个寒信;南京人有这样的俗谚:“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入室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登高野宴,是重阳节俗的中心内容。登高的原始意义在于逃避灾祸,重阳为何登高,登高何以能避祸,这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话题。重阳时节,天气初寒,人们不仅在肃杀秋风中感受到季节的冷暖变化,而且在夏冬时气的升降中,难于适应,人们容易感染时疾。这样,重阳时节在古代被视为危险的季节。在神秘的阴阳观念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九九重阳意味着阳数的极盛,凡事盛极必衰(在古人心目中,“大火”的隐没可能作如是想)。因此,九九重阳之日,有如五月五日是令人生畏的灾日。人们为了避开这一不吉之日,就采用了一种超乎寻常的行为,以出外登高野游的方式,脱离有可能发生灾祸的日常时空。在具有原始信仰的古人那里,由室内到室外的空间移动,即能禳解生存的危机,这种登高避祸的方式在古代节俗中常常出现,有人日登高、正月十五日登高等。登高习俗可能最初起源于平地居民,异于平川的高山,在原始居民观念中属于神奇之地,登临高处,意味着接近了天神,因此也就易于获得福佑;这种登高习俗后来随着文化的移动,播布全国。
重阳登高大概萌芽于汉代,杜公瞻在《荆楚岁时记》注文中说:九月九日宴会,不知起于何代,“然自汉至宋未改。”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引证了一则传说,解释重阳登高习俗的起源。汝南人桓景跟随方士费长房游学。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当有大灾降临,赶快通知家人缝制布囊,在布囊里装上茱萸,然后将茱萸囊系在手臂上,登山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桓景听信了费氏之言,举家登山。傍晚,桓景一家归来,见鸡犬牛羊全都暴死。费长房得之此事后说:“这些家畜已经代人受灾了。”吴均接着这个故事说,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1、下列对“重阳节”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千百年来,我国各地的重阳节俗是完全一致的,人们都要登高避祸,饮菊花酒,佩戴茱萸,吃重阳糕,祭祀灶神。
B、重阳节的习俗是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赋予它不同的内涵。
C、重阳节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它寄托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盼,为眷恋生活的人们开辟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D、重阳节起源于古人祭祀大火的仪式,人们祭祀大火星,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避免在节日更替的时节感染时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汉代到梁代,每逢九月九日重阳节,男女老幼都要外出登高、饮酒、佩戴茱萸囊。
B、古人在大火星出现时要举行迎火仪式,在大火星退隐时要举行送行仪式,这体现了早期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
C、长江流域的人们把重阳节看成了寒气新到的节点,是寒暑交接的时间界标。
D、在古人的观念中,登高意味着接近天神,易于获得神的福佑,因此登高的习俗铸剑播布全国。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常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这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B、在农历即太阴历通行之前,曾流行过以大火星即心宿二的运行为依据的“火历”。
C、登高避忌的习俗在九月祭祀大火的仪式盛行的时候就已经在民间流行了。
D、根据民国年间的《乌青镇志》重阳祭灶习俗的记载可以推断,古代九月有用赤豆饭祭祀“大火”的习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杜黄裳,字遵素,京兆万年人。擢进士第,又中宏辞。郭子仪辟佐朔方府,子仪入朝,使主留事。李怀光与监军阴谋矫诏诛大将等,以动众心,欲代子仪。黄裳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怀光流汗服罪。于是诸将狠骄难制者,黄裳皆以子仪令易置,众不敢乱。
    入为侍御史,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贞元末,拜太子宾客,居韦曲。时中人欲请其地赐公主,德宗曰:“城南杜氏乡里,不可易。”迁太常卿。时王叔文用事,黄裳未尝过其门。婿韦执谊辅政,黄裳劝请太子监国,执谊曰:“公始得一官,遽开口议禁中事!”黄裳怒曰:“吾受恩三朝,岂以一官见卖!”即拂衣出。
    皇太子总军国事,擢黄裳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是,夏绥银节度使韩全义憸佞无功,因其来朝,白罢之。俄而刘辟叛,议者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唯黄裳固劝不赦,因奏罢中人监军,而专委高崇文。凡兵进退,黄裳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崇文素惮刘澭,黄裳使人谓曰:“公不奋命者,当以澭代。”崇文惧,一死力缚贼以献。蜀平,群臣贺,宪宗目黄裳曰:“时卿之功。”
     始,德宗创艾多难,务姑息籓镇,每帅臣死,遣中人伺其军,观众所欲立者,故大将私金币结左右,以求节制,晏年尤甚,方镇选不出朝廷。黄裳每从容具言:“陛下宜鉴贞元之弊,整法度,晙损诸侯,则天下治。”帝尝问前古王者所以治乱云云,黄裳知帝锐于治,恐不得其要,因推言:“王者之道,在修己任贤而已。王者择人任而责成,见功必赏,有罪信罚,孰敢不力?”帝以黄裳言忠,嘉纳之。由是平夏、翦齐、灭蔡、复两河,以机秉还宰相,纪律设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
     元和二年,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河中、晋绛节度使,俄封邠国公。明年卒,年七十。
     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初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既死,表还其柩葬焉。尝被疾,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然除吏不甚别流品,通馈谢,无洁白名。当大政未久,不究其才,及处外,天下常所属意。卒后数年,御史劾奏黄裳纳邠宁节度使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按故吏吴凭及黄裳子载,辞服。帝念旧功,但流凭昭州,原载不问。        (《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二•列传第九十四)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阴谋矫诏诛大将         矫:假传(命令)。
    B. 黄裳未尝过其门         过:经过。
    C. 以机秉还宰相           秉:通“柄”,权力,权柄。
    D. 然除吏不甚别流品       除:任命,授职。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明杜黄裳“善谋”和“雅澹”的一组是
    A.①得诏,判其非,以质怀光       ②为裴延龄所恶,十期不迁
    B.①以辟恃险,讨之或生事         ②不为执谊所礼,及败,悉力营救
    C.①自中指授,无不切于机         ②医者误进药,疾遂甚,终不怒谴
    D.①赫然号中兴,自黄裳启之       ②纳邠宁节度使高崇文钱四万五千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杜黄裳针对藩镇长官长期呆在朝中、不理政务的现实,常常劝说德宗皇帝,以贞元年间的弊政为借鉴,整顿法度,削减藩镇特权,皇帝欣然采纳,于是带来了中兴的局面。
B、杜黄裳任太常卿时,曾劝辅佐朝政的韦执谊请求太子监理国政,韦执谊并未以礼相待,杜黄裳愤怒地说,我受三朝恩惠,岂能因一个官职出卖自己!说完拂袖而出。
C、杜黄裳为门下侍郎时,刘辟叛乱,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武力平叛,奏请免除宦官监军,专门委托高崇文平叛。凡是军队的进退,黄裳都参与指挥,无不合乎军机。
D、杜黄裳曾奉命主持朔方府军务,李怀光与监军趁郭子仪入朝,暗中谋划假传圣旨制造混乱,想趁机取代郭子仪。黄裳得到诏书,判明真伪,果断采取措施,稳定了局面。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者择人任而责成,见功必赏,有罪信罚,孰敢不力?(5分)
译文:                                                                      
                                                                           
(2)黄裳达权变,有王佐大略。性雅澹,未始忤物。(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唐多令
                                         邓  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 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唯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8、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语双关,请简要分析(5分)
9、下片中“唯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依据营造了怎样的已经?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山不厌高,__________________;周公吐哺,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2)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锲而不舍,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4)人非生而知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家乡的桥
陈根生
  ①苏北平原,枕江俯海,河港交叉。生我养我的如皋古城就浮在这一片波光粼粼之上。
  ②有山就有路,有水就有桥,桥是水乡的天使。可不,车水马龙,行人如织,哪一刻离得开桥?别看这么个小县城,有名有姓的桥就有五十六座!家乡流传着一副对联,至今铭记不忘。上联是:冒家姐姐看迎春,一(益)人丰乐;下联是:白衣奶奶拜观音,万佛愿修。这上联指:冒家桥,姐姐桥,迎春桥,一(益)人桥,丰乐桥。这下联指:白衣庵、奶奶庵、观音堂、万佛庵、愿修庵。二十二个字便巧妙地联结了古城里五座桥、五所庙,而且刻画得有姿有态、有情有趣,令人拍案叫绝。这副趣联是哪位文人学士的大作已不可考,但字里行间所倾注的家乡人民对桥的感情,比桥下的水都深都长!
  ③家乡的桥,每一座都涂抹出一片风景。无论是古朴的砖木桥,还是厚重的石板桥,都是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画框里出色的一笔。桥洞里的水总是缓缓地、静静地,跨着轻盈的碎步,踏着舒徐的旋律;流着银杏的壮伟、刺槐的蓬勃;淌着楝树的秀丽、杨柳的婀娜。于是水也妩媚了,桥也风姿了。一位摄影家曾来拍过照,水上桥拱是半个圆,水下倒影是半个圆,合起来似一轮满月,作品题名“圆洞替月”。现在想起来其实并不贴切,因为水呀,桥呀,全都影影绰绰在夜色迷茫中,月色氤氲中,改为“月朦胧桥朦胧”不是更逼近一首上乘的诗么?
  ④家乡的桥,人们一踏上去就踩在一片烟尘茫茫的历史里,走过桥便翻阅了一份辉煌的履历。南门红桥得名于一支太平军曾经威风凛凛地经过桥上;北门奉安桥得名于人民群众自发悼念中山先生;东门集贤桥不是一座普通的石桥,它可是因宋代城里连续出了王维熙、王观、王觌、王俊、王咸、王正纲祖孙叔侄五代状元、进士而建造的,每一块石板、石条都曾煊赫一时!西门的雁桥也不是一座普通的木桥,它是石姓三兄弟因隔河来往不便而建的,取名雁桥表示兄弟友爱如雁,清康熙状元胡任舆写过一篇《雁桥记》,至今读起来每个字都滴着浓浓的兄弟情。
  ⑤家乡的桥呀,桥石上蹒跚过我童年的稚嫩,桥栏上偎依过我青年的幻想,我往昔的岁月像落叶似的一片片飘落在桥面凹凹的缝缝罅罅里……上小学、中学我走的都是迎春桥,上大学后在外面转悠了几年,回来依旧走迎春桥。迎春桥是座十六七米长、六七米宽的古老石桥,东桥堍原先有座低矮的土地庙,小时候有个头疼发热什么的,母亲总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悄悄到土地庙里烧炷香,然后一路低声喊着“娃儿哎——回来哟!”“娃儿哎——跟妈回家哟!”喊进了巷子,喊进了家门,一直喊到娃儿的床头,还要我从被窝里抬起昏沉沉的头答应一声“噢——到家了!”才算灵验。是母爱感动了土地公公、土地婆婆老两口发慈悲,还是小孩子本来就有耐受性?休息这么半天一夜也就自然痊愈,总之第二天一早就又背上书包跨过迎春桥上学去了。
  ⑥我走在迎春桥上每每怦然心动,更主要是因为桥两边栏杆上嵌着两块条石,一块刻着六个字:“愿天常生好人”,另一块还是刻着六个字:“愿人常行好事”,多少年风吹雨打下来,至今仍清晰可见。我每行至此,触目所及,都不免受到一次人生的教诲,仿佛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站在路边用苍凉而恳切的语调殷殷叮嘱后辈。这“二愿”并不是那位捐银造桥的明朝知县的创作。宋朝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说,豫章的一家旅馆墙壁上有人题了十二个字:“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后来他的一个叫彭执中的长辈,又受到此语的启示,自己立下一条生活准则:“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其实,我又何必如此多言呢!每当人们急匆匆地赶到岸边,这桥就挺身而出,把两岸连接起来,替人们排忧解难,静静地,默默地,不要谁道声谢,不望谁报个恩。
⑦我深爱着家乡的桥……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篇散文以“家乡的桥”为线索,串起如珍珠般的各个段落,使文章前后勾连,首尾圆合,浑然一体。
B.文章的第一段,交待了如皋古城枕江俯海,河港交叉的水乡特点,具有总领全文,暗示主题的重要作用。
C.东门的集贤桥、西门的雁桥的名字都具有深刻的含义,它们记载了一段家族的历史,表现了浓浓的兄弟情谊。 
D.在第六段,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赋予了桥人格特征,形象地体现了桥对人们所起到的道德教化作用。 
E.这篇散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娓娓道来,耐人寻味,体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绚丽飘逸的风格特点。
(2)、文章第三段语言灵动、意境优美,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这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进行赏析。(6分) 
(3)、作者为什么深爱着家乡的桥?统观全文作答。(6分)
(4)、“家乡的桥”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请任选一点角度对“家乡的桥”或你所熟悉的某座桥进行评价。(可以从实用、美学、历史、人文、道德教化等角度进行评价))(8分)

                第Ⅱ卷(表达题)

四、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近日,有美国媒体批评前总统布什,说布什由于没读《孙子兵法》,战略战术不对头,所以被伊拉克战役弄得灰头土脸,导致美国民众对他的信任度下降。
B、奥运会开幕式上,那倒计时的独特设计、击缶而歌的巨大声势、焰火脚印把北京中轴线与鸟巢结合一体的宏大创意,至今仍让人过目不忘
C、一个人读书的姿态固然可以不优雅,读书的环境固然可以不宁静,读书的时间固然可以不充裕,但读书的心境永远可以超然物外,不为形役。
D.我们要想做成事业,要有开放的视野和进取的心态、严谨的作风和灵活的方法,要善于总结经验,切不可不撞南墙不回头,更不能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
A.当我们把“文学”纳人“媒体文化”的范畴进行考察时,文学作品就不只是像艺术品那样的作品,而是一种可以用金钱标价的商品。
B.国人日常饮食,用油过量,用盐也过量,资料显示,其人均日摄入量两倍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量,大大增加了慢性病的发病率。
C.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国内市场形势严峻,为进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市几家乡镇企业决定携起手来携手打造有地方特色的新品牌。
D.在秦皇岛机场、石家庄国际机场和邯郸机场陆续投入使用之后,我省又决定建设张家口民用机场,使之成为辐射“三北”的交通关键。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不即是悲观,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体现了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②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浊世英雄
③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④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
⑤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布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
⑥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A.④⑤⑥②③①     B.④⑥②⑤③①      C.⑤④③①⑥②     D.⑤⑥②③①④
1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归纳要点,分析问题。(6分)
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明确提出了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目标。国家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生态破坏将使人们丧失适于生存的空间,并由此产生大量生态难民而冲击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自然生态的失调与不适,还日益导致人类众多文明疾病的出现,因为人类的身心病(如对武装的崇拜和暴力文化的泛滥)和自然的岌岌可危是密切相关的。这种不安全性的增加将危及文明存在的基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比军事威胁更大。许多古代文明的完全消失就源于生态基础的沦丧,正所谓“生态危机源于心态危机”、“地球荒漠化源于情感荒漠化”。
日本人自己不砍一棵树,却大量从中国进口一次性木筷;西方国家自己不养羊,却资助中国养。他们得到的是羊绒,所谓“第一世界享,第二世界纺,第三世界养”,使我们中国落个水土流失、植被破坏-——这种以开发、贸易之名用金钱开路的赤裸裸的生态侵略不用耗费一枪一弹,便直捣我国腹地,特别是西部生态脆弱之地。这种持久而广泛的对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自然根基进行的鲸吞蚕食,巧取豪夺,其灾难远比一场战争的创伤更严重,祸患更长久!诸如荒漠化一类的生态灾难现已构成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西部开发,生态建设先行;林草不兴,国土不宁!必须正视:在国家安全上,我们正面临一种再多武装力量也无法保障,却关乎民族危亡,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社会能否稳定的安全问题——生态安全。  
(1)生态破坏将产生哪些严重后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西部开发中的生态建设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仿照划线的句子,讲下面两组句子补充完整,使内容和谐统一,构成排比句。(结构不必完全相同)(5分)
     有人说:“读书有时,亦须有地;读书有境,亦须有情。”秋窗日午,小院无人,聊闲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宜读陶渊明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宜读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知识。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理论之后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 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他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何况不是呢?!”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1、C(A人们祭祀大火星没有这么明确的目的;B重阳节在古代曾经并不是一个喜庆祥和的节日,而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灾祸的季节;D各地重阳节的节俗不是完全一致的,呈现了一定的地域色彩,如祭祀灶神就限于江南地区。)
2、B(根据梁人吴均的记载,梁代佩戴茱萸囊的仅限于妇女。)
3、C(用赤豆饭祭灶,不等于用赤豆饭祭祀“大火星”。A项依据原文第三段第一行“‘火历’让位于一般的历法”推断;B项依据原文第二段第四行“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推断;D项依据原文第三段第三行“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承”推断。)
4、B(过:访,探望。)
5、C(“雅澹”即儒雅淡泊,心态平和。A项②不能表明说明杜黄裳“雅澹”;B项①不是杜黄裳的看法;D项②表明杜黄裳受贿,不能表明他“雅澹”。)
6、A(“藩镇长官长期呆在朝中、不理政务”错。原文 “方镇选不出朝廷”意思是说:藩镇长官的人选不是由朝廷派出,而是由藩镇自行废立。)
7、(1)君王选择合适的人选而任用他,并要求他把事情做成功,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谁敢不尽力?(任:任用。责成:要求成功。信:确实,必定,一定。孰:谁。不力:不尽力。)
(2)杜黄裳善于随机应变,有辅佐帝王的雄才大略。性情儒雅澹泊,不曾触怒别人。(达:通晓。权:权变,灵活。王佐:辅佐帝王。雅澹:儒雅澹泊。忤物:触怒别人。)
8、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9、作者用落雁、明月和芦花这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
凄凉冷清的意境,表达了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漂泊悲苦之情。
10、略
11、(1)、AD(B第一段没有总领全文,暗示主题的作用。C集贤桥没有表现兄弟情。E本文风格并不绚丽飘逸)
(2)(6分)要点:①指出修辞手法(2分);②能结合词句作具体、合理赏析(2分);③语言表达通顺(2分)。
(3)、(6分)①家乡的桥给江南水乡的人们提供了交通方便。②家乡的桥景色优美,富有诗情画意。③家乡的桥记载了家乡的辉煌历史。④家乡的桥记录了作者的成长经历。⑤家乡的桥记录了感人的亲情。⑥家乡的桥给作者以深刻的教益。(每点1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得满分) 
(4)、(8分)要点:①明确表述评价的具体内容(2分);②指出评价对象的特点(3分);③针对评价对象的特点谈自己的看法(3分)。
12、B   13、D 14、  B 
15、(1)  冲击社会稳定;导致众多文明疾病的出现;古代文明的完全消失
    (2)  生态意识;保护绿色生态资源;防止境外生态入侵
16、略 (121.22.8.158)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09-10学年九年级上语文期末考试卷』  下一个『江西南丰一中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