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八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详解与练习整体感知《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首句总领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怀。中间部分承前文,具体描绘山川景色之秀美。作者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
试题预览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课文详解与练习

整体感知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首句总领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怀。中间部分承前文,具体描绘山川景色之秀美。作者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特别是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结尾则用两个反问句,一个感叹句直接表达被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和赏月的欣喜。
学法指导
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读懂全文,并积累文言词语。在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以至成诵。分别了解两位作者的生平和文章的写作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把握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特别是《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只有在了解作者被贬黄州这一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才能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理解结尾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的深刻意蕴。学习《答谢中书书》时,要体会作者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所达到的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和图画美。体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两篇文章的语言均凝炼动人,要抓住精彩语句加以赏析,体会语言之美和用词之妙。
庖丁巧解牛
文题解读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回信,信中称赞江南山水之美,文辞清丽。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写的游记。承天寺,湖北黄冈市南一寺庙。夜,指游玩时间;记……游,表明本文是游记。
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有《陶隐居集》。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宋代著名文学家,与父洵、弟辙,号称“三苏”。二十岁中进士,多次在朝廷中做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多遭贬谪,一生坎坷。1101年,遇赦北归,七月卒于常州,谥“文忠”。苏轼的思想较为复杂,儒、释、道对他都有影响。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全集》传世。 
背景纵览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这类作品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美学价值的精品。陶弘景给谢中书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衙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跟流放差不多。
字词梳理
1、字音
秣(mò)弘(hóng)夕日欲颓(tuí)藻(zǎo)荇(xìng)寝(qǐn)
2、多音字
都dōu(都去)横 héng(横竖) 与 yù(参与)   相 xiāng(互相)
dū(都市)    hèng(蛮横)      yǔ(与人为善)   xiàng(相马)
3、词义
欣然:高兴的样子。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相与:共同,一起。           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
仙都:是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 晓雾将歇:清晨的雾气快要消散。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五色光辉:课文中形容石壁色彩的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五色。光辉,交相辉映。
4、一词多义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音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音yǔ,和、跟,)
寻 寻找怀民(找,找到)
    寻病终(不久,副词)
闲人 农忙无闲人(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闲人免进(与事无关的人)
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能从容留连光景的人)
5、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只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月色入户 (古义:多指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课文详解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这一句为第一层,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仰视与俯视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山、水相映成趣,创造出一个清新雅静的美好境界。]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五色。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此句用平远、高远的视角写极目远眺所见。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两岸犹如悬着两幅锦幛,上有蓝天作背景,下有流水作衬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更加绚丽动人。]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时,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歇,消散。)[此句描写了晨昏变化之美。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入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这时原来潜游水底的鱼跃出水面,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晨景热烈欢悦,暮象清静幽寂,给人以不同的美的感受。][以上二至五句为第二层,作者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在是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欲界,人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景物的妙处了。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此句感慨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景物的妙处,以此收束全文,表达作者能够从山川风物中发现无尽乐趣的自豪之感,期望与谢灵运相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最后两句为第三层,以感慨收束,表达了作者能够发现山川景物之美的自豪之感,期望与谢灵运相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这天夜里,脱衣准备睡觉,看到月光洒进房间(十分优美),就愉快地起床,外出散步。欣然,高兴的样子。)[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第一层(1——3句):叙事,点出夜游的时间和起因。首先交代了赏月的时间、原因。这段表明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竟无人与之共享其乐,于是便去承天寺找张怀民。念,考虑,想到。)[“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章也显得跌宕起伏。作者也许在想: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这才有了下文的“寻张怀民”,下笔轻淡,实则意味深长,体现一种心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有睡下,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寝,睡。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里。)[月光下的漫步,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中的月光清澈透明,水中交错着藻荇的倩影,其实不过是竹影和柏影罢了。空明,形容水的澄澈。藻荇,均为水生植物。)[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当两人“步于中庭”的时候,目光为满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种错觉:“积水空明”,空明的能够看清横斜交错的各种水草。院子里怎么会有藻、荇之类的水草呢?抬头一看,看见了竹、柏,同时也看见了碧空的皓月,这才醒悟过来:原来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了。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耳。(哪一夜没用月?什么地方没有竹柏?但像我们这样的闲人却不可多得呵!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寥寥数语,表达了作者复杂难言的感情。全文写人都在突出一个“闲”字。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于是,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各种微妙复杂的感情都融入了似真似幻的月色之中了。当时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他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旷达向上的胸襟。][以上为第二层,写“我”寻朋友张怀民夜游的事。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各种微妙复杂的感情都融入了似真似幻的月色之中了。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延伸拓展]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某种思想感情。作者的处境和遭遇不同,即使是相同的景色也会有不同的思想感情发生。如本文的月色就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感知,也就有了不同于别人的思想感情。
写作特色
《答谢中书书》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记承天寺夜游》
⑴文章处出扣住“月”字写夜游,且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语言高度凝练传神。
⑵写景、叙事、抒情紧密结合,令人回味无穷。
主旨探究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如下表述: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回信,信中称赞江南山水之美,传达出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达作者寄情自然美景以排遣忧郁的豁达宽广的胸襟。
对本文的主题你是怎么看的呢?
更上一层楼
筑基达标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夕日欲颓(tuī) B沉鳞竞跃(jìng) C藻荇交横(xìng) D何处无松柏(bǎi)
解析:A项有误,颓应读tuí。
答案:A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四时俱备(全,都) 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指鱼)
C念无与为乐者(怀念)相与步于中庭(互相扶持) D五色交辉(辉映)四时俱备(四季)
解析:C项中“念”意思应为“考虑,想到”;“相与”意思为“共同,一起”,故选C
答案:C
3、翻译下列语句。
⑴实是欲界之仙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句中重点词语“欲界”“但”“耳”的准确含义。
答案:⑴实在是人间天堂;⑵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清闲人罢了。
4、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自康乐以来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A                    B
    自三峡七百里中        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                        D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念无与为乐者
解析:A项两个“自”均为“从、由”之意;B项“朝”“晓”均为“早晨”之意;C项“至”“到”均为“到达”之意;D项第一个“与”意思为“欣赏”,第二个“与”意思为“和”,故选D。
答案:D
5、与课文原句一致的一项是(   ) 
A怀民亦未寝,相于步于中廷。 B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
C实是欲界之仙都。          D 清林翠竹,四时具备。 
解析:A项中“相于”应为“相与”,“廷”为“庭”;B项中“如”字后缺少“吾”字;D项中“清林”应为“青林”,“具备”应为“俱备”;故选C。
答案:C
 
综合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0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              解释下列句子的大意。
⑴高峰入云,清流见底_______________。⑵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两句话中没有生僻字,比较好理解。但在翻译时要注意句子的流畅和简洁。
答案:⑴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⑵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10、              在《三峡》一文中,作者也用四字句分别描写了山、水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与本文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析:解答此题,需要也其他课文相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方可。
答案:“隐天蔽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8、文中哪几句话描写了色彩缤纷、绚烂辉煌的图景?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可以从宣昭表示色彩的词语角度入手考虑。
答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9、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⑴本文是谢中书给陶弘景写的一封书信。()
⑵文章以感慨开端,又以感慨收束,前后照应,结构严谨。也表达了希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的心意。()
⑶文章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传达出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之感。()
解析:A项有误,本文是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答案:⑴× ⑵√ ⑶√
10、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拓展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注意展开联想与想像,70字左右。
解析:不要写成原文的翻译,要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答案:略。
(二)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面的问题。
苏轼
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⑵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⑶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⑷_________。⑸何夜无月?⑹何处无竹柏?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补出文中横线处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名句的默写,注意字形要正确。
答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2、本文通过对__________的描写,流露出作者遭贬后____________的心理。
解析:概括内容,结合背景体会作者心情。
答案:月夜美景,抑郁
13、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贬官黄州时期。
(B)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C)“欣然”与“念无与为乐者”都是心理描写,前者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后者写出他遭贬后的寂寞之感。
(D)    ⑸⑹⑺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解析:B项理解有误,作者自称“闲人”也包含了对自己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答案:B
14、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⑵怀民亦未寝_____________
解析:结合原句大意来理解、掌握。
答案:⑴只是;⑵睡。
15、写出本册外描写“月”的古诗词。(至少两句)
⑴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考查诗词积累。要选择自己最拿手的来写。
答案: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等等。
 二、语言运用
16、从下列词语中任选3个,写一段不少于30字的话,要求语意连贯。
风和日丽      清幽       姿态万千    熠熠夺目    参差不齐    跳跃 
解析:此题考查我们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能力。注意围绕所给词语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美好的图画,然后把它描写下来。注意字数限制。
参考答案:风和日丽的春天,我们相约踏访以清幽著称的青城山,初春的山花犹如跳跃的火焰,映入眼帘。 (110.245.206.19)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八年级 上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诗歌鉴赏专题练习』  下一个『八年级上册复习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