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一中2010届高三语文第四次阶段考试人教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阶段测试
试题
名称
河北省保定一中2010届高三语文第四次阶段考试人教版(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保定一中2010届高三第四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试卷说明:本试卷共八页,二十一道试题,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其中第Ⅰ卷为选择题,请将答案用2B铅笔规范填涂在答题卡上,w.w.w.k.s.5.u.c.o.m第Ⅱ卷为笔答题,请将答案用0.5毫米及以上书写黑色字迹的水笔或签字笔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40分钟第
试题预览
保定一中2010届高三第四次阶段考试
语文试题

试卷说明:本试卷共八页,二十一道试题,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其中第Ⅰ卷为选择题,请将答案用2B铅笔规范填涂在答题卡上,w.w.w.k.s.5.u.c.o.m第Ⅱ卷为笔答题,请将答案用0.5毫米及以上书写黑色字迹的水笔或签字笔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试卷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40分钟 

第Ⅰ卷(共33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阴霾      张驰有致      媲美(pì)        相形见绌(chù) 
B.草坪      流光溢采      涨幅(zhǎnɡ)     若即若离(jì)
C.蝉连      金榜题名      透露(lòu)       含英咀华(jǔ) 
D.峰会      蛛丝马迹      折腾(zhē)       喟然长叹(ku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全球约有8000万只被囚禁的动物有机械重复活动的习惯,尽管这与动物原有的行为大相径庭,但人们还是认为,它有助于动物适应狭窄或枯燥的环境。
B.在灿若群星的世界童话作家中,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所以卓尔不群、久享盛誉,是因为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C.卡夫卡的尸体被运回布拉格的时候,那里的人们还不清楚,运回来的是一位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一样举足轻重的划时代的作家。
D.近几天我们走访了四所学校,这只是管中窥豹,还不能说已经全面掌握了全市各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作为消费者,你是否想过,正是某些畸形的消费需求刺激了商业经营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者既是受害者,又是自己的加害者。
B.“9•11事件”后,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三国关系进入微妙阶段,美、印、巴关系尽管何其暖昧,但美国与印度将走向军事合作的态势已相当明朗。
C.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出口依然保持持续增长势头,今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与去年同期相比,同比增长7.5%。
D.最近一段时间,中科院以及北大、清华等学府纷纷出台自己的学术戒律,力图在学术腐败成风的情况下,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傍晚,  a   ,   b   ,  c   ,这时候的大川河真是具有无法比拟的绝妙色调。我凭着渡船的舷,无意中举目眺望着那  d  的河面,  e   ,在黑糊糊的房子上空,看到  f   ,我禁不住流下泪水。① 夜幕徐徐降临         ② 夜雾渐合                   ③ 晚霞余辉未尽
 ④ 一轮明月徐升         ⑤ 在那深暗的绿波远处         ⑥ 河面上的水气冉冉而上
A.a②   b⑤   c⑥   d①   e③   f④     B.a①   b⑥   c③   d②   e⑤   f④
C.a②   b④   c③   d⑤   e①   f⑥     D.a①   b④   c⑤   d③   e②   f⑥
5、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B.公司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作常抓不懈。 
C.《新华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由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魏建功主持编纂。正因为是“大家编小书”,才使得一本小小的工具书历经数十年而不衰。
D.“为了正确地深入地发掘生活的真理。”杜鹏程同志在谈自己感受的一篇文章(《思想与感受》,1958年1月号《人民文学》)里强调地说:“就必须有科学的世界观。”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建筑审美冲突是建筑审美差异性的必然结果和现实表现。建筑审美冲突既反映了性质相异的建筑审美文化之间的联系,也体现了不同群体的建筑审美意识、建筑审美标准的相互区别和个性特征,是建筑审美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之一。
建筑审美冲突集中表现为群体性冲突。依据社会心理学,“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集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一方面,群体内部具有建筑审美的共同性。由于群体是一种现实存在的、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他们有着共同的需要或相近的兴趣,有着相同或相近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使得群体内形成共同的建筑审美观念和建筑审美趣味。另一方面,不同群体之间的建筑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存在冲突和差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审美群体小型化,审美趣味个性化和多样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正如有论者认为:“民族作为审美群体,将日益丧失它的一体化结构,而不断地分化组合为越来越小、也越来越多的审美群体;世界范围内将不断出现跨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审美意义上的个体组合和群体组合,而构成新的审美群体。”审美群体的分化和重组必将导致建筑审美的新图景,必将导致建筑审美更大的差异性和更广泛的多样性。
若对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细加分析,则可发现,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总是通过区域性冲突、时代性冲突、民族性冲突和阶级性冲突而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来。
首先,审美文化具有区域性,建筑审美也必然出现区域性冲突。普列汉诺夫曾经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制约的。”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由于是特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因此在具有一定开放性的同时,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当外来审美文化传入时,区域文化的封闭体系就会产生一种排外性,必然产生审美冲突。
其次,建筑审美的群体性冲突表现在民族性上,或称民族性冲突,这与区域性冲突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特定的民族必定有其独特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趣味,其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也一定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可以说,人类的审美活动总是渗透着民族精神,体现出民族特点的。我们从古希腊罗马建筑的柱式,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即可感受到建筑审美文化的民族性冲突。就是在中华大地上,合院式、干栏式、帐蓬式、吊脚楼式、碉楼式……,在一一述说着中华建筑审美文化的民族性格和独特魅力。
6、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既有的一定的开放性,又有一定的封闭性。
B.由于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既有一定的开放性,又有一定的封闭性。
C.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首先具有开放性,然后又具有封闭性。w.w.w.k.s.5.u.c.o.m
D.由于产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首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然后又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7、下列对“建筑审美冲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筑审美冲突必然会产生建筑风格上的排它性。
B.建筑审美冲突源于建筑审美情趣和标准的差异性。
C.建筑审美冲突会促进建筑审美文化的发展。
D.建筑审美冲突主要表现为群体性冲突。
8、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建筑审美冲突与区域文化的封闭性有关,因此体现不同审美习惯与审美趣味的建筑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区域内。
B.审美文化具有区域性,审美文化也具有民族性,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前者主要表现为开放性,后者主要表现为封闭性。
C.审美趣味越来越多样化,审美越来越个性化,审美群体越来越小型化,这与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与信息时代的到来有关。
D.审美群体的分化和重组导致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跨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新的审美群体。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张仪者,魏人也。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败约后负,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上谒求见苏秦。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惠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w.w.w.k.s.5.u.c.o.m
(《史记•张仪列传》节选)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行:行动       B.因而数让之曰        让:谦让
C.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柄:权柄       D.今君已用,请归报    报:报答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乃自令困辱至此                         B. 奉以车马金钱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 方且报德,何故去也                     D. 我不盗而璧,若笞我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某所,而母立于兹   
11、下列各项中对原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相怀疑张仪并拷打他,张仪并没有怀恨在心,反而提醒他应注意防范秦国进攻他的国家。
B.苏秦和张仪是老同学,最初苏秦帮助张仪求得秦国的职位,是为了让他帮助自己保住“合从”的结果。
C.对于苏秦的帮助,张仪表示理解,并且同意在苏秦在世的时候不取赵。
D.张仪为人能屈能伸,明晓形势,其才能并不象他自己谦虚的那样在苏秦之下。 

第Ⅱ卷(共117分)
四、(共25分):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⑴ 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5分)
                                                                                  
⑵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求益,反见辱,怒。(5分)
                                                                                  
13、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每空1分,共5分):
⑴ 同是天涯沦落人,                。(白居易《琵琶行》)
              ,丘峦崩摧。              ,訇然中开。(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⑵ 是故                      ,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诗经•氓》)
园日涉以成趣,                 。策扶老以流憩,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共10分):
楚江怀古①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②不见,竟夕自悲秋。
【注释】① 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县尉,写下了《楚江怀古》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② 云中君:云神。“云中君”为《楚辞•九歌》篇名,此处指代诗人屈原。
⑴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是晚唐诗中的名句,除“对仗”外,本句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如何?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4分)                                                                                   
                                                                                  
                                                                                   
⑵ 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6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共22分):
巍峨大禹陵      黄意明
   ⑴ 大禹陵在绍兴市东南会稽山,禹陵旁有禹庙,为供奉和祭祀大禹之所。大禹,姓姒氏,为黄帝之玄孙,帝颛顼之孙。据史书记载,大禹治水时,曾到过当时的古越茅山,并更名茅山为会稽。禹继帝位后十年,东巡至于会稽而崩,葬于此,故称禹陵。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为一时盛事。后代帝王也多有祭祀,百姓则每年都要举行祭禹活动。有“北祭黄陵,南祭禹陵”之说。
⑵ 沿着禹陵石阶缓缓而上,两旁山色青青,气象庄严肃穆。进入禹庙大殿,大禹塑像高大威武,朝服冕旒,神情庄重。背后绘有九把斧凿,象征大禹疏通九河的功绩。两旁有两联曰“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惟微见道心”,“不矜不伐拜嘉言贤无遗野四海攸同,乃圣乃神疏九河人免为鱼万世永赖”,对大禹生平作了一个很好的概括。
⑶ 面对巍峨大禹陵,我不禁陷入深思。
⑷ 在历代帝王中,大禹四千年来一直受到人民的尊敬,历代香火绵延,而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也对他推崇备至,把他作为古代贤君的代表,这无疑和大禹平成水土、疏通九河的功业有关,同时,也由于在大禹的身上体现着一种后世儒家的理想精神。据《史记》记载,“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亹亹穆穆”,本身即是一种道德和法度的象征。当舜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禹在接受了治水重任后,深知任务的艰巨性,首先是以一种克己恭敬、精勤不懈的态度来从事工作的。传说中,他的父亲鲧是用获取上帝息壤的办法来堙堵洪水的,这是一种把希望寄托在神物上的态度,以为沾取天帝的灵光,就能大功告成。大禹则不然,他知天命而尽人事。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自己以身作则,身先士民,“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陆行乘车,水行乘船,山行乘檋(jú,一种登山鞋),泥行乘橇;左准绳,右规矩,行山弑定高山大川”。另一方面,则对未知的自然规律采取一种敬畏的态度,“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富室致费于沟域”。所谓“鬼神”后人常解释为造化之迹,也即是当时人们尚未能弄懂的自然现象。大禹广纳嘉言,细察地理。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轻妄,而是一种孜孜砣砣、谨慎务实的精神。这种现实精神正是后世儒家所推崇的。
⑸ 体现在大禹身上的另一美德,则是他不伐善、不矜能、虚己求贤的谦虚态度,而这种态度,同样是后代儒家修身之基。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大禹当然明白他所从事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必然充分依靠民众的力量和智慧,所谓“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尚书•皋陶谟》)。因此他蓑衣芒鞋,不辞辛劳,向田夫野老、民间贤达请教,尽可能地采纳各种合理意见,以至于“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尚书•大禹谟》)。凡有功,不自居;凡有过,不自免,“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尚书•大禹谟》)。这种虚怀若谷、不自满、不浮夸的品质,正是中国文化对圣贤的要求。而由此形成的君子在位、小人在野的局面,又是儒家贤人政治的理想状态。
⑹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禹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化身,在禹的身上寄寓着儒家以道自任的思想和对天道的体认。当舜之时,滔滔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人或为鱼鳖。自然灾害直接导致了政局不稳、人心不安。人心不安,以使人们无暇顾及对“天道”的体认、真理的追求,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而大禹于沧海横流之中,以身体力行来体现中正之道,既不骄傲,也不轻信,精诚专一,不稍懈怠。大禹治水的过程,既是造福于民的过程,同时也是王道的推行过程,更是古代君子内圣外王人格的实现过程。人或为鱼,其实暗示着原有价值的“礼崩乐坏”。而人居平土,鱼归水渊,则暗示着秩序的重建,礼教的确立。大禹的身上,寄寓着中国文化的理想。
⑺ 走出禹庙,春风骀荡,搭起不久的祭台宛在,可见功过自在人心,这时便很自然地想起辛弃疾的词《生查子》:
悠悠万世功,砣砣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15、文中第4自然段中说“也由于大禹的身上体现着一种后世儒家的理想精神”,这种“后世儒家的理想精神”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分条回答。(6分)
                                                                                  
                                                                                  
                                                                                   
16、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人们对大禹推崇备至,把他作为古代贤君的代表,除了大禹建立的功业外,还有哪些原因呢?请分条回答。(6分) 
                                                                                  
                                                                                  
                                                                                   
17、文章末尾引了辛弃疾的《生查子》一词,起到什么作用?(6分)
                                                                                  
                                                                                  
                                                                                   
18、这篇文章是一篇游记,与一般游记相比,本文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呢?(4分)
                                                                                  
                                                                                  
                                                                                  
六、语言运用(共10分):
19、在一次辩论会上,主持人讲了下面一个故事,请你根据以下内容引出甲、乙两方辩题。要求:双方辩题语言要简洁,每个辩题不超过10个字,具有可辩性。(4分)
两个失败者沮丧地躺在屋子里,同时看到下面的情景:
一只蜘蛛要在天棚的拐角处结网,它向另一面墙壁荡过去,在即将接近那面墙壁的一刹那,它掉了下来——这是它第七次失败了。蜘蛛的举动触动了他们。
甲说:可敬的蜘蛛,你怎么那么自信而执著?我难道不如一只蜘蛛吗?我要振作起来!
乙说:可怜的蜘蛛,你只要稍微改动一下爬行的方向,就可以成功。我是人,不是蜘蛛,我要重新选择方向!w.w.w.k.s.5.u.c.o.m
甲方辩论题目:                                                                    
乙方辩论题目:                                                                    
20、根据上下文意,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使内容相对,句式一致。(6分)
江南文化与西北文化是特色迥异的两大体系。比之以人物,若江南文化是眉清目秀、伶牙俐齿的才女,西北文化则是粗犷豁达、驰骋沙场的武将;比之以季节,若江南文化是           、
                ,西北文化则是           、                  ;比之以宋词,若江南文化是           、                  ,西北文化则是           、                   。
七、作文(共6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新春,小爬山虎要长大了。妈妈告诉他屋顶上有更美丽的风景,但要观赏到它却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于是小爬山虎便沿着墙壁往上攀援了。墙角的竹笋嘲笑他柔弱才疏、动作迟钝,路边的小草讽刺他胸怀野心、趋炎附势,低矮的牵牛花则羡慕他坚毅有力、能爬高墙。在太阳伯伯和风姑娘的鼓励下,小爬山虎终于爬上了屋顶。举目四望,虽然视野开阔了,可风景似乎不如想像的那样美丽,小爬山虎不免有点失望和怅惘。突然楼上一个孩子推开窗,看到葱郁的绿叶,高兴地对爷爷说:“多好的爬山虎啊,夏天我们有阴凉了。”小爬山虎听了心里甜甜的,一时百感交集,陷入了沉思……
生命是多方的,生活是多彩的,认识是多元的。在人生的旅途上和成长过程中,你应该也有类似小爬山虎的见闻和感受,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寓意,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选文体,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字数不少于800字。



保定一中2009—201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四次复习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第Ⅰ卷(共33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5分):
1.D【A.“张驰有致”应为“张弛有致”;B.“流光溢采”应为“流光溢彩”,“即”应为“jí”; C.“蝉连”应为“蝉联”,“露”应为“lù”】
2.C【举足轻重:指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作家的创作从世界文学发展的角度看,有重要位置;但不是他们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A.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也形容彼此矛盾,相去很远。B.卓尔不群:品德、才能超过一般,与众不同。D.管中窥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3.A【B.“尽管”与“何其”搭配不当;“美、印、巴关系”放在“尽管”后面。C.“与同期相比,同比增长7.5%”,语义重复,应去掉“与同期相比”或“同比”。D.成分残缺或搭配不当,应为“廓清弥漫在学术及科研领域的道德迷雾”。】  
4.B    
5.C【A.问号改逗号。B.“年结算制度”后的顿号改逗号。D.“真理”之后句号改为逗号,“强调地说”后用逗号。】
二、科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6.B
7.A【排它性会产生冲突,冲突不会产生排它性,冲突在文中意为相互矛盾,不一致】
8.C【A.原文说“区域文化的封闭体系就会产生一种排外性,必然产生审美冲突”,但并没有说在一个区域内不能同时存在体现不同审美习惯与审美趣味的建筑,文章最后举例可印证此说不正确,为强加因果。B.文中在讲到审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时候强调了它是特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并且辩证地阐述了它既具有开放性,也必然具有封闭性,选项说区域性为开放性,民族性为封闭性,是张冠李戴。D.原文只是表述为“必将”,不是“已经”】
三、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9.C【A.行:品行。B.让:责备。D.报:回复】
10.D【而,均为第二人称代词,你的。A.乃:却;于是,就。B.以:介词,用;介词,表原因,因为。C.且:时间副词,将要;副词,况且。】 
11.A w.w.w.k.s.5.u.c.o.m
第Ⅱ卷(共117分)
四、(共25分):
12. ⑴ 您当初和苏秦交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什么不前往交游,来谋求达到您的愿望呢?
⑵ 张仪来的时候,自己认为是苏秦的老朋友,想求取好处,反而被他羞辱,很生气。
13. 略
14. ⑴ 两句诗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广泽生明月”,“广泽”即广阔的洞庭湖面是静的,“明月”本来也是静的,但一个“生”字,赋予了明月以活泼泼的生命,将其冉冉升起的动感写出来了,该句以动写静,描绘出了洞庭湖的阔大与静(1分);“苍山夹乱流”,“苍山”是静的,“乱流”是动的,该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青山茫的苍,江流的喧闹(1分)。两句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幅阔大的楚江月夜山水图,给人以无限的遐想(1分)。(意思接近即可,答白描酌情给分)
⑵ 诗题怀古,实是抒发自己的感情,自己仕途失意,泛游楚江,听到“猿啼”,看到“微阳”、“乱流”等萧瑟清冷的暮秋景色,让诗人倍感寂寞悲凉,对景怀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来。“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他想起屈原《九歌》中的“云中君”。然而,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诗人自然更是感慨丛生了。(2分)全诗以悲愁作结,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爱慕、缅怀之情(2分),又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2分)。(意思接近即可)
五、现代文阅读(共22分):
15. ① 禹本身即是一种道德和法度的象征。② 他以一种克己恭敬、精勤不懈的态度从事工作。③ 他知天命而尽人事,一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对未知的自然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日常阶段测试


上一个『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期中语文试题』  下一个『江西省新建二中2010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人教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