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中学月考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东兴中学月考试卷(高二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09学年东兴中学高二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笑靥(yè)栖(xī)息险衅(xìn)岿(kuī)然不动B.熨(yù)帖鸱鸮(xiāo)谂(shěn)知桀(jié)骜不逊C.龟(ɡuī)裂小觑(qù)纤(xiān)手长歌当(dàng)哭D.红缯(zēng)犄(jī)角款塞(sè)茕茕(qió
试题预览
2009学年东兴中学高二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笑靥(yè) 栖(xī)息    险衅(xìn)      岿(kuī)然不动
B.熨(yù)帖    鸱鸮(xiāo)    谂(shěn)知     桀(jié)骜不逊
C.龟(ɡuī)裂    小觑(qù)    纤(xiān)手     长歌当(dàng)哭
D.红缯(zēng)   犄(jī)角   款塞(sè)       茕茕(qióng)孑立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位诗人作品的语言风格是多样的:有的绚丽多姿,有的质朴无华;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委婉含蓄;有的平易近人,有的险怪奇特。
B.“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耸人听闻。
C.人生中,拖我们后腿的东西很多,那就是患得患失、瞻前顾后、惊慌失措……如果舍弃不了蝇头微利,就无法获取大的成功。
D.她们两人的舞蹈动作,一个轻快活泼,一个优雅柔美,可说是半斤八两,让裁判难以抉择。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残疾人参与体育运动,是用身体和意志,证明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是用精神和毅力,表现自己的人格尊严、突破生命局限的志气和勇气。
B.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天然气价格及天然气利用,将有计划提高天然气的价格,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C.对调整高考录取方案,有人认为最好能对选修科目按分数划等级,有人认为可以按文理分别划线,这样才比较公平。
D.据初步分析,已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

4. 下面句子顺序的排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道路结冰       ②南来北往的列车受阻  ③郑州火车站措手不及致使站台服务几乎瘫痪  ④大量旅客改乘火车出行  ⑤高速公路封闭,民航机场停航   
⑥11月11日起,河南省境内连降大雪至暴雪  ⑦火车晚点,旅客滞留
A. ⑥⑤③②①④⑦   B. ⑥①⑤④③②⑦  C. ⑥②⑦①⑤④③  D. ⑥⑤④③②①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12分)
文化要发展 环境需宽松
当下,“文化”成为最热的词之一。人们现在都同意,“文化”很重要,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增强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已成热门话题。但这种共识其实是相当模糊的,很多争议正因此而生。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包括这几天引发如潮批评的“中华文化标志城”项目,但讨论的背后都离不开对“文化”概念的深层次辨析。
“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作家池莉对“中国文化的远去”深感忧虑。这种忧虑肯定不止她一个人有。
文化内涵十分宽泛庞杂。我们所言的“传统文化”其实仅是纸上记载的“文化”,而且多半是今人带着有色眼镜改造过的“文化”。
从今年开始,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可以放假了,我们因此就能接续传统吗?凭空造起一座“文化城”,炎黄子孙就能拥有精神家园吗?那些主持孔子或其他某子祭拜典礼的官员,对孔子或某子的精神思想有多少理解?讲庄子的于丹登上了福布斯财富名人榜,讲三国的易中天粉丝如潮,说明国学复兴了吗?
我们先得搞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什么是我们当下的文化,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文化,我们可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文化。
文化是不断变迁的,而且这种变迁并不完全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个族群的文化会与环境不断发生互动。在当代世界中,我们的文化将如何演变,将来形成一个怎样的格局、得到怎样的结果,我们需要思考,政府也可以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但结果无法断言。
思考和追求时,我们需要正视三个问题:一、发展文化是为了什么?为了人的幸福,还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抑或为了方便治理?二、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是什么?三、政府在塑造文化方面的可能性和限度在哪里?
文化的演变有自身规律。如果不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所谓复兴就可能变成复古——复古不一定不好,但别打着复兴的旗号忽悠人。如果不尊重文化进化的自然规律,所谓建设文化就可能变成戕害文化。
拿现在人们纷纷说要复兴的国学为例。据学者研究,中国历史上国学最繁荣的时期有三个,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清末民初,这三个时期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权威破碎,人们思想上的禁锢被打破,因此迸发出灿烂的创造之光。 
文化需要繁荣和发展,但如何给文化发展一个宽松的环境,如何更加解放思想,也许是更需要我们各方人士共同思考研究的问题。(本文来源:2008-3-15中国青年报  有删节)
5、从原文看,下列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
A、学繁体字,背《弟子规》,恢复唐装,开国学班,行祭拜礼。
B、于丹和易中天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庄子和三国。
C、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D、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

6、下列不属于“文化”成为人们热门话题理由的一项是(   )
A、发展文化可以使人幸福,增加财政收入,方便治理。
B、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因此形成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C、中国有极好的传统文化,但没有注意保留,忘记了旧的,又没有建立起新的。
D、近年来,围绕“传统文化”生出的热闹一场接一场,引发了人们对“文化”概念深层次辨析的讨论,人们迫切希望政府有一个明确的主导方向。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传统文化也是族群文化,但发展传统文化,除立足自身实际外,还必须考虑世界的现实和大势。
B、文化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并且需要宽松的环境,如果权威加以干预,那么,建设文化就可能成为戕害文化。
C、“文化”很重要,也需要发展,但如何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即使是政府也还没有一个主导的追求方向。
D、解放人们思想,创造一个发展文化的宽松环境,比思考发展文化的方式更重要。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传统文化”都是用繁体字记录的,所以,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也就把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了。
B、建一座“文化城”确实不能说明炎黄子孙拥有了精神家园,但如果我们不建文化城,不写繁体字,不开国学班等,文化是肯定不能得到继承发展的。
C、于丹、易中天的成功,不能说国学已复兴,但他们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值得提倡。
D、如果有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更加解放,那么,文化是可以出现在繁荣和发展的。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宋必达,字其在,湖北黄州人。顺治八年进士,授江西宁都知县。土瘠民贫,清泰、怀德二乡久罹寇,民多迁徙,地不治。请尽蠲①逋赋以徕之,二岁田尽辟。县治濒河,夏雨暴涨,城且没。水落,按故道疏治之,自是无水患。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自福建出攻掠旁近地,江西大震,群贼响应。宁都故有南、北二城,南民北兵。必达曰:“古有保甲、义勇、弓弩社,民皆可兵也。王守仁破宸濠尝用之矣。”如其法训练,得义勇二千。及贼前锋薄城下,营将邀必达议事,曰:“众寡食乏,奈何?”必达曰:“人臣之义,有死无二。贼本乌合,掩其始至,可一鼓破也。”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已而复率众来攻,巨炮隳雉堞,辄垒补其缺,备御益坚。会援至,贼解去。或言于巡抚,县堡砦②多从贼,巡抚将发兵,必达刺血上书争之,乃止。官军有自汀州还者,妇女在军中悲号声相属,自倾橐③计口赎之,询其姓氏里居,护之归。  
县初食淮盐,自明王守仁治赣,改食粤盐,其后苦销引之累,必达请以粤额增淮额,商民皆便。卒以粤引不中额,被论罢职,宁都人哭而送之,饯贻皆不受,问道赴南昌。中途为贼所得,胁降不屈,系旬有七日。忽夜半有数十人持兵逾垣入,曰:“宋爷安在?吾等皆宁都民。”拥而出,乃得脱。
既归里,江西总督董卫国移镇湖广,见之,叹曰:“是死守孤城者耶?吾为若咨部还故职,且以军功叙。”必达逊谢之。既而语人曰:“故吏如弃妇,忍自媒乎?”褐衣蔬食,老于田间,宁都人岁时祀之。越数年,滇寇韩大任由吉安窜入宁都境,后令④踵必达乡勇之制御之,卒保其城。 
注:①蠲(juān):免除。 ②砦:通“寨”。 
③橐(tuó):口袋。  ④令:宁都县令。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清泰、怀德二乡久罹寇      罹:遭遇    B.请尽蠲逋赋以徕之       逋:拖欠
C.巨炮隳雉堞                隳:毁坏    D.及贼前锋薄城下         薄:削弱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必达刺血上书争之,乃止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B.宁都人哭而送之            余扃牖而居
C.必达以义勇横击之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吾为若咨部还故职          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江西宁都条件恶劣,清泰、怀德两乡寇患频仍,百姓生存艰难,许多人迁离家乡,宋必达到任后,把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
B.耿精忠反叛,响应者甚众,势力很大。当叛军攻至宁都时,地方上的营将不知所措,然而,宋必达却镇定自若,沉着指挥,终于化解了危机。
C.宋必达因擅自要求百姓改食淮盐,被朝廷罢职,然而,百姓仍然十分爱戴他,纷纷赠送礼物,要为他饯行,他一概不受,体现出两袖清风的高洁品质。
D.宋必达的宁都保卫战影响深远,江西总督对他极为钦佩,甚至想要帮助他官复原职,但宋必达委婉拒绝了。

1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⑴中途为贼所得,胁降不屈,系旬有七日。(3分)
 译文:                                                            
 ⑵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3分)
 译文:                                                             
 ⑶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鲁周公世家》)(3分)
译文: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月夜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杜甫                                                                               王维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独在异乡为异客,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每逢佳节倍思亲。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遥知兄弟登高处,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月夜》写作时,杜甫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虚幌:薄帷。
(1)杜诗与王诗在写法上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2)两首诗均用一“独”字,请分析这一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4分) 
                                                                        
                                                                        
                                                                        
五. 课文默写(每空1分,共5分)
1.
2.
3.
4.

六.语言运用题(8分)
12.新闻点评就是用简约的文字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请点评下面这则新闻。要求:语言简洁,态度鲜明,不超过30字。(4分)
据报道,如今南京街头小商店林立,店名也千奇百怪,好多店主明确表示,为了增加商店的个性,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增强他们的记忆力,进一步促进生产蒸蒸日上,他们在店名上着实花了一番功夫,有人给服装店名名“衫国演绎”,水果店叫“榴莲忘返”,饭店叫“食全食美”,游戏厅叫“一滴血”“死光光”“大屠杀”等等。

                                                                 

13.以形象化的语言描绘抽象的情思,可使读者获得更鲜明的印象和更具体的感动。例如用“母爱是阳台上晒干的衣服,暖暖的,充满太阳的气味”,比“母爱是世间最温馨无私的爱”更加具体可感。请你仿照上面例句,选取“友情”、“悲伤”中的一个,根据你的体会,进行形象的描写。(4分)
                                                                                
                                                                                




一.现代文阅读必考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共20分)
故乡在远方
张抗抗
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淳的西子湖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
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
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屑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我究竟来自何方?
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森林火车、如塄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作者在文章前一部分写到了新会、洛舍、杭州的景色和自己的感受,请概括说说作者眼中这三个故乡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点,作者对这三个故乡的内心感受又有哪些相似性。(6分)
答:                                                             
                                                                 
2.作者情感上最倾向于哪一个故乡?为什么作者最倾向于这一个故乡?(4分)
答:                                                            
                                                                 
3.作者在文中说,“我究竟来自何方?”题却作了肯定的回答:“故乡在远方。”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故乡有着怎样的认识?(4分)答:                                                               
                                                                
                                         
4.为了表达对远方故乡的追寻,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二.课文默写(每空1分,共5分)
1.
2.
3.
4.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60分)

  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嘲笑的是他们所不了解的东西。 --歌德 

  世界上总有一半人不理解另一半人的快乐。--电影《爱玛》 

  对人的了解是通过心,而不是通过眼睛或智力。--马克吐温 
读了上述文字,你一定会有所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注意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220.165.3.211)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2009年九年级语文读书竞赛试卷(含答案)』  下一个『高一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