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自编文言文训练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日常综合训练
试题
名称
初三自编文言文训练
(九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初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第二册(一)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
试题预览
初20篇文言文基本篇目练习
第二册
(一)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万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 解释划横线的词语。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__ _ __ ___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 __ ___ ___ __ __ ___
3.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___ __ __ ___
4.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 __ ___ __
5. 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 __ ___ ___ __
6. 黄发 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 __ __ ___ __ ___
7. 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 ___ __ ___ __
8.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___ __
9.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__ ___ ____ _
10.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 ___ ___ __
1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 ___
12. 此中人语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__ ___ __ ___
13.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___ __ __ ___ ___ __ ___ __
14.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__ ___ __ ___
15.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___ __ ___ __
16.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__ ___ ___ __ __ ___
二.解释下列句子.
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4.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5.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
6.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三.思考
1. 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2.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5.对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桃花源记》一文中进桃源一段描写了一幅理想社会中的生活图景,就是常说的“世外桃源”
B.一进入洞口,眼前就出现了一个开阔敞亮的境界,这就是桃花源。
C.“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中的“乃大惊”写出桃花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D.文中没有具体写渔人说的话,只用“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带过,这显示了作者行文的简洁凝练。
6.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得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二)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一 解释加点的词语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 ) ( )
2 鸿儒( ) 3 劳形( )
二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话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译文: 。
2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译文: 。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 。
4 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
三 请给文段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的意思。
。
。
。
四“调素琴”、“阅金经”分别照应哪句?
。
。
五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表达作用?
。
六 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对偶句?
。
七 请写出文章的中心句?
。
(三)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蕃: 2、染: 3、濯: 4、妖:
5、亭亭: 6、植: 7、亵: 8、鲜:
9、宜:
二、 翻译下列句子。
1、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4、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 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的句子分别有什么寓意?
(1)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
(3)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2、本文以 正面衬托莲,以 来反衬托莲,用意是什么?从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3、作者把“菊”比喻成“隐逸者”,是指 的人,把“牡丹”比喻成“富贵者,是指 的人,把“莲”比喻成“君子”,是指 的人。
4、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名篇,它借赞美 来歌颂
,表现了作者 。
5、点明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
6、作者在第1段中从 、 、 等方面描写莲的可爱形象,用莲来象征 。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8、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喜爱的原因。
。
(四)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 解释下列加划线的字。
1.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 __ __ _
2.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 __ __ _
3. 至于夏水襄陵,沿 溯阻绝 _ __ _ __ __ _
4.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_ __ _ __ __ _
5. 虽乘奔 御风,不以 疾也 __ _ _ __ _ __
6.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 __
7.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_ __ _ __ __ _
8. 清 荣 峻 茂,良多趣味 __ _ _ __ __ _ _ __ _ __ __ _
9.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__ _ _ __ _ __
10. 常有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 __ _ _ __
11.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 __
二.解释下列句子。
1.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6.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7.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9.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0..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12.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一. 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段写三峡地貌(描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这些语句侧重写山,突出三峡的_ ____ ___特点。
2.第二段写三峡的夏水,突出夏水怎样的特点: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唐代大诗人李白有一首诗与第二段文字所写的内容相同,这首诗是:题目:《_________》,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写三峡的冬春之水,突出了冬春之水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四段写秋水,由哪句可知?划出描写三峡秋天景象的语句,这些语句突出了三峡的秋天____ ___的特点,其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了_____ __气氛。
6.本文思路清晰,采用了____ ___结构。
7.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文章先总写三峡的全貌,“七百里”三字点明了三峡之长,“两岸连山”二句写出山多,“重岩叠嶂”写山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二句写谷深,突出了整个三峡的雄伟气象。
B.文章按照初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其壮丽景色。
C.文章写秋景时,运用了正侧结合的写法,其中正面描写的一句是从林寒涧肃,侧面描绘渲染了三峡秋景的肃杀气氛,也融入了作者的个人感受。
D.文章使用了大量极丰富表现力的词语,语言清新俊逸。
(五)记承天寺夜游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作者是 朝的 。本文的体裁属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
解( ) 欣然( ) 行 ( ) 念( ) 乐( )
遂( ) 寝 ( ) 相与( ) 空明( ) 交横( )
盖 ( ) 但 ( ) 闲人( ) 吾( )
三.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四. 阅读理解:
1. 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
2. 本文写月突出其 ,写境突出其 ,写影突出其 ,
写人突出其 ,写情突出其 。(请用一个字回答)
3. 作者为什么会想到夜里去寺庙游玩?
.。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
5. 段末几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 ”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又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6. 作者夜游时的感受是怎样的?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
第四册
(七)与朱元思书
风烟( )俱( )净( ),天山共( )色。从( )流飘( )荡( ),任意( )东西( )。自( )富阳至桐庐,一百许( )里,奇山异水,天下独( )绝( ) 。
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 )甚( )箭,猛浪若奔( )。
夹岸( )高山,皆生寒( )树。负( )势( )竞( )上( ),互相轩( )邈( );争高直指( )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 )响;好鸟相( )呜( ),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 )不穷( ),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 )心(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 )反( )(重点句)。横柯( )上蔽( ),在昼( )犹( )昏( );疏条交( )映( ),有时( )见( )日。
一、 在括号里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 翻译下列句子。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
3、负势竟上,互相轩邈。
译:
4、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译:
5、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伦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
6、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
三、阅读回答
1、文章第1、2句写的对象分别是什么?各表现怎样的心境?
答:第1句 。
第2句 。
2、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哪句?本文的描写的内容是什么?
答:
。
3、第二段写的内容是什么?它的特点表现在哪两方面?间接描写的句子是哪句?
答:
。
4、 第二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句式有什么好处?
答:
。
5、第二段描写富春江怎样的情态美?
答: 。
6、第三段写的对象是什么?从哪四方面描写?
答:
。
7、第三段开头写山形,这些山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把静山写动了,这有什么好处?
答:
。
8、第三段写林中的声音是为了表现山林的热闹吗?为什么?
答:
。
9、文章哪些句子从侧面描写山美?表现作者怎样的志趣?
答:
。
10、第三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句式有什么好处?
答: 。
11、在下列表现手法中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其作用。
比喻: 。
衬托: 。
夸张:
第五册文言文练习
(九)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四、 解释下列词语。
1、环: 2、尤: 3、蔚然:
4、深: 5、回: 6、翼然:
7、临: 8、作: 9、名:
10、辄: 11、意: 12、得:
13、寓: 14、霏: 15、开:
16、归: 17、暝: 18、晦:
19、芳: 20、发: 21、秀:
22、繁: 23、时: 24、穷:
25、负: 26、伛偻: 27、提携:
28、绝: 29、渔: 30、为:
31、冽: 32、山肴: 33、蔌:
34、杂然: 35、陈: 36、酣:
37、丝: 38、竹: 39、弈:
40、觥: 41、筹: 42、苍颜:
43、颓然: 44、已而: 45、翳:
46、去: 47、乐其乐: 48、谓:
五、 翻译下列句子。
1、 环滁皆山也:
2、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3、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4、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5、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6、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7、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日常综合训练
上一个『
九年级(上)语文第一、六单元试题
』  下一个『
必修二文言文过关练习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