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北京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北京版(高二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二语文综合复习及模拟试题(二)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综合复习及模拟试题(二)【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2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A.气氛(fēn) 粗糙(cāo) 鳞次栉(zhì)比B.屏藩(fān) 押解(jiě) 沸(fèi)反盈天C.偈(jì
试题预览
高二语文综合复习及模拟试题(二)人教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综合复习及模拟试题(二)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
一. 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气氛(fēn) 粗糙(cāo)  鳞次栉(zhì)比
B. 屏藩(fān) 押解(jiě) 沸(fèi)反盈天
C. 偈(jì)子 鞭笞(chī) 钟灵毓(yù)秀
D. 雉(zhì)墙 汇兑(duì) 觥(gōng)筹交错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联袂     独当一面     威摄       越俎代庖
B. 枢纽     纷至沓来  桎梏 拾人牙秽
C. 揠抑 过犹不及  猾黠 作茧自缚
D. 敷陈 殒身不恤  桀骜 不瘟不火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 假日里,我们来到民俗村,__________这里风味小吃的滋味。
② 诵读诗歌,有助于欣赏它的优美意境,感受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_________。
③ 许多探险者和旅行家描写极光时往往显得语竭词穷,只好说些“无法以言语形容”之类的话作为__________。
A. 领会 熏陶   遁辞
B. 领略 熏染   托辞
C. 领会 熏染 托辞
D. 领略 熏陶 遁辞
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报纸的编辑说:为了方便人们按图索骥,不遗漏每一个精彩的瞬间,报纸特别登出了选手们进行比赛的时间。
B. 别人送给我的东西,即使不值钱,我也敝帚自珍,因为礼轻情义重嘛!
C. 他是一位乐于助人的青年,只是因为欠缺某种能力,以致有时有劲使不上,感到爱莫能助。
D. 为本刊撰搞,一定要针对具体而微的问题,能有亲身体会更好,切忌空泛冗长。

二. 诗歌鉴赏:
(一)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 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2. 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二)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人开篇用十分凝炼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彩一一得到了表现,为全诗营造了悲凉的氛围。
B. 颔联采用了拟人衬托的手法,摹声绘态,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沉郁悲凉,怆然至极的情感。
C. 颈联的“万里”“百年”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上写出作者的苦痛,并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 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
2. 找出全诗的诗眼,并写出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强化它的?(至少写出五方面)
                                                    
                                                   
 
(三)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山房”:士大夫的别墅;“春事”:春天的景色。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1. 概括《山房春事》这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                                         
2. 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                                         

(四)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问题:试谈谈这首词怎样表达词人的志向和情操? 
                                                  

(五)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上片开头两句写夜深人静。其中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               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                 。   
2. 下片“ 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           的修辞方法和             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         ,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三.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完成题目:
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开宝中拜参知政事。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之器也。”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意以属端。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虑与寇准同到,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太宗从之。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①。一日,内出手扎,戒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端益谦让不自当。初,李继迁②扰西鄙,保安军奏获其母,至是太宗欲诛之。以寇准居枢密副使,独召与谋。准退,过相幕,端疑谋大事,曰:“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若军国大计,端备位宰相,不可不知也。”准遂告其故。端曰:“何以处之?”准曰:“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端曰:“必若此,非计之得也。愿少缓之,端将复奏。”入曰:“昔项羽得太公,欲烹之。高祖曰:‘愿分我一杯羹。’夫举大事不顾其亲,况继迁悖逆乎?陛下今日杀之,明日继迁可得乎?若其不然,徒结怨仇,愈坚其叛心尔。”太宗曰:“然则何如?”端曰:“以臣之愚,宜置于延州以亲其心,而母死生之命在我矣。”太宗抚髀称善,曰:“微卿,几误我事。”即用其策。至继迁之子竟纳款请命,端之力也。
① 建明:即建白,陈述意见或有所倡议。
② 李继迁(963—1003):北宋时党项族人,西夏国的建立者,与北宋时战时和。
1. 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宗欲相端              相:察看
B. 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 押:率领
C. 李继迁扰西鄙 鄙:边境
D. 夫举大事不顾其亲 亲:父母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 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
② 边鄙常事,端不必与知
③ 欲斩于保安军北门外,以戒凶逆
④ 必若此,非计之得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①④/②/③ D. ①/②/③/④
4.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表现吕端“小事糊涂”或“大事不糊涂”的性格的一组是(    )
① 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
② 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清简为务
③ 时同列奏对,多有异议,惟端罕所建明
④ 必若此,非计之得也
⑤ 继迁之子竟纳款请命
A. ①③④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③④
5.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端有宰相的气度,因而受到赵普的称赞,同时得到太宗的赏识,但也有人认为吕端为人办事糊涂,在解决了这个问题后,太宗决意任命他做宰相。
B. 吕端很注意团结其他人士,他首先提任宰相,引起寇准不平,于是吕端请寇准参与国家大事,与他一起上朝登政事堂,消除了寇准的不平。
C. 同僚们上奏章应对时,常常提出不同的见解,只有吕端很少这样做,因为他不愿意人云亦云,步人后尘。
D. 吕端知道太宗要处死李继迁之母后,谏以有关项羽、刘邦的典故,力陈杀死李母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反会激化矛盾,他建议善待李母,果然成就了国是。

四. 现代文阅读
冰雪里的灵魂 
夏立君 
① 李陵小时候,祖父李广一定与他一块朗读过《诗经》中那篇有名的《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对诗意似懂非懂的李陵看着祖父微微翕动的嘴唇,感到祖父的表情是那深沉而又奇怪,祖父好似看到了血光冲天,好似看到了无边雪原,好似看见了自己留在苍茫大地上的无数脚印。李陵从祖父的声调里听出了这首诗的美。李广对李陵说:从前有一个人,离开家非常久非常久,当他回来的时候,他发现他家没有了,他的家已经被人做田地来耕种了,黍和稷都长得很高了。小李陵似乎明白了:人不能离家太久,更不能一辈子不回家。 
② 公元前99年秋天,李陵率五千步卒出击匈奴,出河西,临大漠。冬天很快降临了,寒潮一阵一阵从漠北扑来。这是一个与他过不去的冬天。至浚稽山一带,在两座峰峦之间,李陵部众与单于率领的三万匈奴骑兵遭遇。一场惨烈的厮杀之后,单于很快发现他这三万骑兵竟不足以制服李陵五千步卒。单于让部队后撤,很快调来八万余骑,摆成合围之势,紧紧咬住李陵。突围,突围!李陵此时惟一的念头就是突围。英勇的将士击退了匈奴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可单于的包围圈越勒越紧。李陵抽出一支箭,又抽出一支箭。他的箭率领着千百箭飞向敌阵。可是,忽然之间,他的箭袋空了。他高呼:箭,箭,快给我箭!可是,几乎在同时,将士们的箭袋全都空了。五千将士的五十万支箭全飞向了匈奴人。从此,李陵一生都没有摆脱赤手空张空弓的感觉。他下令解散部队,各自突围。匈奴将士簇拥着单于很快来到李陵跟前。李陵和单于互相看清了对方的面孔。李陵控住马,望一眼天空和大地,望一眼南方,深深叹息一声,下马,投降。 
③ 李广如此忠义,他的孙子李陵却投降了。武帝对此耿耿于怀。那些从前赞扬李陵的人现在都说李陵的坏话,他们知道皇帝愿意听什么。武帝问颇有些书生气的司马迁对此事有什么看法。司马迁说:“李陵事亲极孝,与人交往恪守诚信,为国家奋不顾身。这次出征,虽身陷绝境,但杀敌数量巨大。他不死,可能是图谋将来有机会报答陛下……”武帝不喜欢这几句话,司马迁受了宫刑。不久,李陵遭受灭族之祸,老母娇妻幼子弱弟都被杀掉了。……两千年来,面对李陵这个名字,人们一直是一咏三叹。人们在心灵里为李陵辟出了隐秘的一角。体制总是塑造适合它需要的偶像,而李陵在体制的冷硬面孔之外。 
④ 李陵在匈奴生活了约二十年,最后死在那里。匈奴人埋葬了他,匈奴人为他哭泣。他的躯体上覆盖着厚厚的冰雪。一个蒙羞的灵魂,一个堆积着厚厚冰雪的灵魂,一个插着无数把刀的灵魂,在两千多年前安息了。他埋骨在哪里谁也不知道。重视葬地是农耕民族的传统,他已融入了游牧民。而他前半生所在的那个民族却不能忘记他。隔着两千多年的岁月,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异样的感受?人们感受到了李陵灵魂里的冰雪。李陵似乎永远在历史深处沉思默想。我感到历史一直在打扮李陵,但与打扮任何历史人物不同,人们念说着李陵时,总是颤动着那根最敏感最多情的神经。面对李陵这个投降者,人心竟知道了羞愧。人们企图以个人的方式,以一己的情感,融化李陵灵魂里的冰雪。而李陵在冰雪中远去,远去。人们一直遥望着的,是那一个背影。
(节选自《散文》2002年11月号) 
1. 文题“冰雪里的灵魂”中“冰雪”有哪几层含义?试谈谈你的看法。 
                                             
2. ④段中说“李陵这个名字为什么总给人异样的感受”,你是如何理解“异样的感受”的? 
                                             
3.“融化李陵灵魂里的冰雪”一句表达了人们对李陵什么样的情感? 
                                             
4.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  
A. 本文的开头引用了《诗经•黍离》中的诗句,姜夔在《扬州慢》中也曾提及“黍离”之悲,两者都寄托了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B. ③段“体制总是塑造适合它需要的偶像”中的“偶像”包含了这样一些人物,如苏武、岳飞、文天祥等。 
C. 就“李陵事件”而言,汉武帝更关注的是如何维护皇权,认为臣子应该“杀身成仁”;而司马迁对李陵的投降给予了充分的理解,认为他“将以有为也”。 
D. 文章两处提到了李广,作者借助对比手法,将李陵放在李广的对立面上,更突显了李广的忠君爱国,展现了其民族气节。 
E. 本文作者一面将笔触深入进过去,生动再现了李陵投降的史实,一面则用现代人的目光重新审视“成仁取义”的实质,字里行间含蓄地表达了对李陵的理解与同情。 
五. 语言使用:
1. 将下面几句话改写成一个单句,个别的词语可以改换,但原意要保留。 
近几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性文化及21世纪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纪的观点,十分流行。西方一些学者也持有此类观点。对此,我则持怀疑态度。
  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则简迅的要旨,不超过15个字。
  日前,云南大学一位教授指出,在中国,最强有力的工人组织莫过于工会,现实的状况却是民营、外资企业中,普遍没有工会组织,即使有,部分工会也是操纵在资方手中,发挥不了维护工人权益的作用。
据统计,中国目前还有1亿多劳动者游离于工会之外,其中大多数是在非国有企业的外来务工者。他们没有加入工会,也没有规范的行业组织,权益无法得到维护。
虽然许多民工认为协商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他们苦恼缺乏维护他们权益的工会组织以及专业的法律顾问。由于法律程序时间过长和业主不愿对簿公堂,民工通常不会求助于劳动监察和仲裁机构。这时如果有行会组织提供义务法律咨询,指导其和业主谈判协商,相信劳资纠纷等问题能够很快地解决,民工们的权益能够得到维护。
  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作文(60分)
  23. 以前人们总爱说“好酒不怕巷子深”,而今天我们经常听到“亮出你自己”这样的广告词。诚然,以前的说法和今天的广告词都有道理,但面对现实,它们又让我们感到似乎都存在着某种不足之处。想必你在这方面会有思考或体验。请以上述说法或广告词(也可二者兼及)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 立意自定。
②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 题目自拟
④ 不少于800字。





 
【试题答案】
一. 基础知识:
1. B(押解jiè)
2. D(A. 摄 慑 B. 秽 慧 C. 揠 偃)
3. D(“领会”的对象是事物的精神;“熏染”多指坏的,“语竭词穷”应配以“遁辞”)
4. A(“敝帚自珍”说的是对自己东西的珍惜,“感到爱莫能助”中“感到”赘余。“具体而微”的“具体”是“具备形体”的意思。)
二. 诗歌鉴赏:
(一)
1. 答: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2. 答: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二)
1. B
2. 悲 漂泊之悲  多病之悲   孤独之悲   家国之悲  霜鬓之悲   断饮之悲
(三)
1. 物是人非,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
2. 作为一首吊古之作,诗人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手法适用得十分巧妙
(四)
全词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词句写出了梅的风格神韵,写出梅花的高风亮节。其实这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表现了绝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谄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五)
1. 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
2. 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三. 
1. A(“相”意动)
2. C(“微卿”的“微”为“要不是”,“微太子言”的“微”为“即便……不”)
3. B(因果/假设/目的)
4. D(②和④均有“大事不糊涂”之意,③为“小事糊涂”)
5. D(A. 中“太宗决意任命他做宰相”在“解决了问题”之前; B. 中“引起寇准不平”不合原文; C. 中“他不愿意人云亦云,步人后尘”之说不当)
四.
1. ① “冰雪”暗示了李陵远离故土,最后客死在北方;② 李陵一直生活在叛国的阴影中,这是“一个蒙羞的灵魂”,“冰雪”象征着他所承受的冷眼和指责。 
2. 李陵是一个勇的战将,值得人们称道。但他又是一个降者,人们为此而羞愧。 
3. 李陵毕竟是力战而降,从现代人性观的角度看,生命的价值理应得到重视。所以,人们对李陵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4. AD(A项中“本文的开头引用了《诗经•黍离》中的诗句”的作用是伏笔,暗示了李陵悲剧性的命运。D项中的对比,重在表现李陵,李广只起衬托作用。)
 
五. 
1. 我对近几年来十分流行的西方一些学者也赞同的中国传统文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主导性文化及21世纪将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纪的观点持怀疑态度。
2. 民工呼唤维权的工会组织。

六. 
略 (218.76.216.133)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高二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二)人教实验版』  下一个『高一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二)人教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