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文复习题集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文复习题集(九年级下册 鄂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文复习题集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文复习题集整理时间:2008-12-21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习题。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2分)A.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未能远谋B.又何间焉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弗敢加也万钟于我何加焉D.忠之属也属予作文以记之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试题预览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文复习题集
鄂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古文复习题集
整理时间:2008-12-21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习题。
1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2分)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小惠未徧          徧:   同“遍”,普遍          
(2)彼竭我盈          盈:   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
①又何间焉          间:参与    
③神弗福也          福:保佑    ④牺牲玉帛     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翻译:  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翻译: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译文:这是对百姓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
5,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第一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竭尽了。

19.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B   】
A.何以战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 /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4.○1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3分)
答:○1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2既克,公问其故。
                                                                       
21.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5分)
曹   刿:   具有爱国思想,且政治上拥有远见的卓识的人。
鲁庄公:    政治上缺乏远见,目光短浅,但能善于纳谏 
阅读《子鱼论战》,完成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不鼓不成列。(进攻)                     B,三军以利用。(凭借)
C,爱其二毛,则如服焉。(爱护)             D,寡人虽亡国之余。(虽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鼓声宏大以鼓士气,鸣鼓进攻未成列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2,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
○3, 君未知战。  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君王不懂得作战啊。强敌的军队,在险隘的地方不能成列,这是上天在赞助我们。
3,文章中的宋襄公以为哪些人不属于攻击的范围?
受伤的敌人   年纪老的人     没排成阵列的敌人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第一段的意思。
叙述泓水战争经过及宋公惨败的结局。
5,“泓水之战”宋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本文作者对宋襄公持怎样的态度?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没有抓住有利战机,没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坐失良机。   批评    详写子鱼的反驳   宋公:不重伤,不禽二毛。驳:且今……服    不以阴隘,不鼓不成列。驳:   敌之人……三军以……
6、课外延伸:
. 下面是一段简短的议论性文字。参考提示,为语段的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一句概括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
   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假如  蔡桓公能听取扁鹊的劝诫,又何至于落个病入膏肓的下场。(1) ?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如果齐桓公不听邹忌之谏,又哪能战胜他国于朝廷。(2) ?综上所论,不难看出  只有善听,才能事成(3) 。
   提示:吴王夫差-伍子胥     蔡桓公-扁鹊       宋襄公-子鱼
   鲁庄公-曹刿     齐威王-邹忌       唐太宗-魏征
                                                                           
7.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8.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9,选出下面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  C  )
A,忠之属也。     B,夫战,勇气也。    C,何有于二毛?       D,夫大国,难测也。
10,长勺之战与泓水之战的形势和结果有什么异同?

11,子鱼和宋襄公在作战策略上的分歧是什么?子鱼是怎样批驳宋襄公的观点的?他对宋襄公的态度是怎样的,你怎样看出来的?

12:分析: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是“人和”,曹刿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作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他们的观点有没有矛盾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13, 下列加点的字的用法与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 )
A,楚人伐宋以救郑。             金鼓以声气也。
B,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            敌之人,隘而不列。
C,既济而未成列。                 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D,及楚人战于泓。                   何有于二毛。
14,下列句子都反映了子鱼军事思想的一组是(  A  )
A,声盛致志,鼓  可也。    B,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C,既陈而后击之。    D,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       E,利而用之,阻隘可也。
a,ABE         b,BD         c,CDE       d,ACD
15,同样选择了后发制人的战术,长勺之战与宋楚泓水之战的结果完全不同,这对你的学习、生活有怎样的启发?
1. 学习生活中,不能抓住有利的时机,就会让我们的学习、事业错过发展的机会,有时会让人抱憾终生。故而我们无论办什么事,要抓住有利的时机。



阅读下面《曹》与《子》两个文段,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文】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泓:泓水   (2)既:尽,完了   (3)济:渡过   (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  (5)陈:同“阵”,摆好阵势。
1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公将鼓之 (击鼓(击鼓进军))    (2)宋人既成列(已经)
15.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他)下车察看齐军战车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阵容
(2)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
16.用原文语句答题。(3分)
甲文中“齐师败绩”是因为鲁国抓住了发动进攻的时机:齐人三鼓。乙文中“宋师败绩”是因为宋公错失了发动进攻的时机:(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2))既济而未成列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完成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B.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C.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D.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1)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直,我也不敢放松直至抄完。
 (2)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还是获得了学识。
 (3)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也就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他人了。
3.第二段作者通过自己与他人哪两方面的对比来说明精神的寓有可以弥补物质的贫乏?(2分)
吃  穿
4、作者在文中没有泛泛讲道理,而是联系自己学习生活的实际,向马生叙述了自己的读书生活和苦学态度,从中我们体会作者以求学为乐的学习态度,据此,请以“读书”、“学习”为中间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表达一下你读完此文后的收获。
上联:发奋读书勤为径;      下联:    努力学习苦作舟。
5、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     只要想学习,时间总会有的 
6、“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照应。
 不是,他这是 自谦之辞       
7,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求教;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当代中学生应该有怎样的苦乐观?
  当代中学生已无宋濂读书时的苦,条件优越多了,但外界的诱惑和自身的毅力方面,也可算是当代中学生学习当中遇到的苦,当代中学生也应有宋濂的刻苦精神。
8,《送东阳马生序》从得书困难、叩问困难、从师艰难、生活困顿等四个方面,叙述了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9,请你从积累的诗文和名言中,写出两句有关“勤学”的句子。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0,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教师面前是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
嗜学,从书中找寻乐趣,值得提倡。    尊师是必要的,然“不敢出一言以复”却大可不必,学生需要提问、质疑,否则,怎能有创新呢?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录毕,走送之(  跑(赶快))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等待)   
③媵人持汤沃灌(  浸泡)     ④左佩刀,右备容臭(气味  香气)
23、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A     】      (2分)
A、既加冠                 宋既成列
B、益慕圣贤之道           杀数人,胡虏益解  
C、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D、卒获有所闻             士卒不尽饮
24、翻译下面句子。(2分)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我)心中有足够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
①     刻苦学习             ②   博览群书               ③     虚心求教               
26、本文与《黄生借书说》虽然着眼点不同,但两文某些观点仍有其共同之处,请概述。(3分)
答:都表达了鼓励晚辈勤奋学习,勿虚度年华的观点。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余幼时即嗜学     “爱好”或“特别爱好”“喜欢”
 (2)录毕,走送之      跑
(3)媵人持汤沃灌       热水
15.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像这样
16.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2分)
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17.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3分)
(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
18.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3分)
(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 (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 (3)学习要敢于发问 (4)学习要有主动性 (5)学习要勤奋刻苦 (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5.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B  )(2分)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6.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2分)
A.  烨然若神人                    B. 腰白玉之环
     判若两人                          腰缠万贯
C.  右备容臭                      D. 主人日再食
     臭气相投                          再接再厉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①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译:到了住所(客舍),四肢(冻得)僵硬不能动弹。
②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译:我(求学时)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8.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3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9.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成语: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头悬梁,锥刺骨    闻鸡起舞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C   )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D   )
(2分)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的意思。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答: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6.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B  叩:请教)(2分)
  A.录毕,走送之  走:跑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7.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A)(2分)
  A或遇其叱咄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或王命急宣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8.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文:我住在客金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或主人每天只提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等分点:“逆旅”1分;“日”或“再”1分;语意连冠1分)
9.思索作者的求学经历,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谈所获得的启示。(3分)
    答:围绕勤学苦学,览群书,尊师好学,家贫嗜学,乐以忘优等,言之有理即可。符合文意,观点明确1分,联系实际且表述清~—2—ffo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完成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     长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  偏爱             
(3)朝服衣冠    服:穿戴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能够在公共场合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受到下等奖赏。
 3、“门庭若市”的字面意思是门口就像集市一样。现在用来形容人很多很热闹。
4、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邹:以家事喻国事    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心劝谏
5、阅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忠言,用心是好的,但却难以达到目的,听者未必接受。我们不妨采用合理的方法,合适的语言,使听者乐意接受,来个“忠言顺耳” 
6.邹忌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邹忌由自己的妻、妾、客讨好逢迎自己想到王手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也会讨好逢迎大王,由此他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
7.齐王纳谏之后取得了哪些成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政治清明,局面稳定 ,国家繁荣 
8.邹忌成功说服齐威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怎样的启示。
劝说要注意方法,语言要委婉,使人乐意接受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 分》 
① 臣之妻私臣( 偏爱)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③ 王之蔽甚矣((受)蒙蔽 )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传)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 分)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翻译:一年以后,即使想要进谏,也受什么可说的了。 
13.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 3 分》 
邹忌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言辞委婉地进行劝说,既不失对齐王的敬重,又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并愉快地接受了意见。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5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身高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
 (3)王之蔽甚矣          受蒙蔽而不明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我的妻子认为我比徐公美,是因为偏爱我啊。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19.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4分)
邹忌劝说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



8.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窥:察看             蔽:受蒙蔽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彩美丽。
10.在生活中,你有时也会遇到不切实际的赞美。请结合上文内容说说你应当如何正确对待这种赞美?(2分)
面对不切实际的赞美,我们要冷静思考,实事求是。


⒓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朝服衣冠             穿戴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偏爱
⒔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B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  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皆朝于齐  朝而往,暮而归
⒕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满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或:一年以后,就是想说,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
⒖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  切身经历   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  齐王纳谏  及其结果。
⒗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9.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
    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11.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文:我与徐公相比,谁更美?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译文:所有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
1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2分)
    答: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1分),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阅读《李将军列传》,完成练习
一,解释以下加点的字。
(1),乃自以精兵走之。走:追击
(2),今乃得一当单兵。当:对抗 
(3),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谢:辞别
(4),大将军使长使持糒醪遗广。遗:送给
二,比较并写出下列各组词语的意思。
(1),数:广数自请行。(   多次     )                    以为李广老,数奇。(   命运的定数     )
(2),得: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  俘获    )            今乃得一当单于。(      得到  )
(3),将: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  率领    )      诸将多中首虏率。(  将领        )
(4),没:中石没簇。(  陷入      )                     是时广军几没。(     覆没      )
(5),见:其射,见敌急。(  看见       )                 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     见过    )
(6),辞:固自辞于大将军。(    不接受      )              口不能道辞。(    言辞         )
三,翻译以下各句。
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上面的人本身行为正当,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他本身行为不正当,即使三令五申,人家也不会信从。
2,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子、李子都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踩出一条小路。
3,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那或许是他的忠实的心肠已经被士大夫信赖的缘故吧。
4,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广必生致之”!
匈奴首领单于一向听说李广有才干,命令属下:“得到李广一定要想办法活着送来。”
5,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他带兵宽缓而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并乐意为他效力。
6,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
李广的部下都很恐慌,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冲进敌军。
7,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李广一边策马奔驰,一边拿匈奴士兵的弓箭射杀追赶的骑兵,因此能够逃脱。
8,文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李广为人廉洁,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吃喝与士兵一样。
五,结合全文回答:
1,你认为李广的悲剧是谁造成的,为什么?

2,课文主要记叙了李广的哪几件事?试作简要概括。
定襄之战 胜而无功, 北平一战,殊死搏斗,迷路失机,愤然自刎
3,课文第6节,作者是怎样来表现李将军的大智大勇的?

4,细读课文,你觉得李广有哪些特点,你最欣赏的是他的什么性格特点,为什么?
忠贞爱国,处危不惊,廉洁爱兵,骁勇善射
5,作者对李广的态度怎样?你是从哪些语句了解的?
是认同和赞扬的,最后一段中的议论:传曰:“……”
6,匈奴的君王对李广为什么要“必生致之”?用自己的话回答。

7,文中写李广一生中所经历的最后三次战斗,这三次战斗的写作,有详有略,请你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咏月诗两首》
1, 对《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A, 这是一首乐府诗,作者吸取了南朝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了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秘。
B, 本诗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表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苦短的慨叹。
C, 构思精巧,此诗既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同时又以月亮为景物描写的主体和引发感喟、抒写情思的依托,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使全诗显得浑然一体。
D, 此诗格调宛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
2::“可怜楼上月徘徊”与“可怜春半不还家”中的两处“可怜”在含义上有什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鄂教版 九年级 下册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中考模拟\2010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A』  下一个『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