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日常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日常阶段测试
试题
名称
《六国论》日常练习(高二选择性必修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同步达纲练习】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洎(jì)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奉之弥(mí)繁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率(lǜ)赂秦耶C.暴(bào)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则获邑(yì)D.胜负之数(shǔ)思厥(jué)先祖父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划
试题预览
【同步达纲练习】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洎(jì)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     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
C.暴(bào)霜露     革灭殆(dài)尽之际     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       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
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划线字,意义全相同的一组(    )
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3.选出划线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5.下列句中划线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            D.①⑤⑨
6.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邯郸为郡                      ④圣人之所以为圣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7.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    )
①句读之不知②唯弈秋之为听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皆不可限以时月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⑥其势弱于秦
⑦唯利是图⑧吞舟是漏
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
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
8.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①思厥先祖父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⑤

阅读下面一段选文: 
      ①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③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⑤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⑧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⑨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⑩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9.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理”字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C.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D.我知种树而已,理, 非吾业也 
 10.本段层次切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1.对本段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D.这一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简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愈寒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怎么)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1.解释加点词语:
①子与我衣    与:                 
②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爱:                  
③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    必定:              
④若夫欲利人之心    利:                
2.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
3.下列对“道其不济夫”的译文,最符合原来意思的一项是(    )
A.我说的道理不是行不通呀    B.我的学说难道不会成功吗
C.我的主张大概不会实现了    D.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
4.本文表现了戎夷的什么精神?
                                                                        
                                                                        
 
【学科渗透训练】
我国古代有一位作家这样评论秦的灭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这句话出自(      ),该作者是     朝的     ,请选择(    )
A.《史记》  西汉  司马迁            B.《过秦论》  西汉  贾谊
C.《后汉书》  西汉  班超            D.《阿房宫赋》  唐  杜牧
2.从经济学角度看,秦灭亡的原因是(    )
A.秦统治残暴                        B.农民起义结果
C.秦苛捐杂税沉重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
3.从哲学角度看,秦灭亡体现的哲理是(    )
A.先有内因,后有外因                B.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D.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
 

所以说戎夷肯定能让世道安定,但没有证明 至于说到想让别人得到好处的想法 那是没有人可以超过他了! 
【原文】
  戎夷违齐如鲁①,天大寒而后门②。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③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④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⑤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太息叹曰:“嗟呼!道其不济夫⑥!”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编辑本段]
【注解】
  ①违齐如鲁:离开齐国到鲁国。
  ②后门:城门已经关闭。
  ③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④不肖:不贤。
  ⑤恶:相当于“何”。
  ⑥道其不济夫:道义大概是行不通了。 
[编辑本段]
【翻译】
  戎夷(人名)离开齐国去鲁国,(遇到)天气非常寒冷但是却在城门关闭后才到。和一个弟子一起住在野外,天更加寒冷了,(他)对弟子说:“您给我衣服,我可以活;我给您衣服,您可以活。我是国家有名的学士,为了国家 而舍不得死。您是微不足道的小人,不值得爱惜。您把您的衣服给我吧。”弟子说:“既然是小人,又怎么可能会给国 家有名的学士衣服穿呢?”戎夷叹息道:“唉!世道这么颓败吗!”脱下衣服给了弟子,到半夜便死了。(他的)弟子便保住了性命。至于(戎夷)想让别人得到好处的想法,没有人可以超过他了。 
[编辑本段]
【感受】
  乍看戎夷的这一段话,让人觉得他狂妄而自私!但当看到他最后的行动是,我们便被他感动了,无法不为他的诚实和高尚而震撼和惭愧!戎夷他用生命证明了自己确实无愧于“国士”之称! 
[编辑本段]
【理解】
  表现了戎夷“心忧天下,舍己为人”的精神 
  戎夷思想周全,舍己为人 
  徒弟背信忘义,是个小人
  此外师傅的行为可以分为前半段与后半段来分析。前半段的行为可以是一种出于求生的本能,而且认为人活着就得有价值,没有价值的人可以为有价值的人牺牲。后半段。等到弟子用自己的理论驳斥自己的时候,就为了捍卫自己的理念而自我牺牲了,具有某种程度的利人行为。 
  弟子的行为,一方面表现了不愿意为别人牺牲的自利倾向,另一方面又利用师傅的理论驳斥师傅,表现了狡黠的特点。
参考答案
【同步达纲练习】
1.A  2.C  3.B  4.C  5.C  6.C 7. C 8. C 
 9.B  10.A   11.D(以散文为主,简杂骈句)   
【创新能力训练】
1.①与:给,给予;②爱:吝惜、珍惜;③必定:必然(一定)安定(治理好);④利:有利于。  2.A  3.C  4.表现了戎夷心忧天下(心系天下,心怀天下)、舍己为人(利于他人、利于弟子)的精神。
【学科渗透训练】
1.D  2.D  3.C (219.134.236.18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 日常阶段测试


上一个『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08-2009学年度第三学段高二语文考试卷(必修5)』  下一个『《阿房宫赋》日常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