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试卷(初三上)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期中考试试卷(初三上)(九年级上册 部编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09.11命题人:初三年级组积累与运用(24分)1.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1)旁wù (2)恣suī (3)阔chuò2.解释下面文段中加点的词。(3分)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1)度: (2)信: (3)出:3.用课文原句
试题预览
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09.11
命题人:初三年级组        
积累与运用(24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3分)
(1)旁wù         (2)恣 suī           (3)阔chuò          
2.解释下面文段中加点的词。(3分)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1)度:           (2)信:              (3)出:               
3.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足蒸暑土气,                  。
(2)              ,人迹板桥霜。
(3)                ,只有香如故。
(4) ,童稚携壶浆。
(5)池上碧苔三四点,                 。
(6)更深月色半人家,                  。
(7)出师一表真名世,                   。
(8)                  ,奉命于危难之间。
(9)《出师表》一文中表明诸葛亮无意于功名利禄的句子是              ,           。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参加义务活动,大家随波逐流,纷纷表示赞同。
B.国外大面积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这消息真耸人听闻,大家一定要加强自我防护。
C.他喜欢妄自菲薄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D.北京奥运场馆“鸟巢”与“水立方”虽出自不同设计师之手,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5.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各造一个句子,表达你对“承诺”的理解。(2分) 
承诺不是蓝天上的一白云,逍遥飘逸; 承诺不是______________,                。 承诺如同珍珠,它的莹润是蚌痛苦的代价,也是蚌的荣耀; 承诺如同______________,                      ,                         。 
6. 把下面这则消息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2个字)(2分)
曾经孕育北京城深厚历史文化的什刹海,将重现昔日荷花飘香、“舻舳蔽水”的场面。目前北京市已经投入力量整治这一地区的环境,以期在不久的将来,把什刹海建设成为以湖光山色为基调、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区。 
    什刹海位于北京古城的核心位置,元大都的兴建,就是在这个天然湖泊的东侧划出一线纵贯南北的建筑轴线并与其相切而进行营造的,其切点就是去年年底修缮如初的后门桥。 
    北京市还计划逐步实现什刹海东侧景观的恢复和开放;完成古代商业街——烟袋斜街的整治;建成“银锭观山”等一批标志性雕塑;恢复荷花市场,内建一座仿古戏台;使对外开放的恭王府、醇亲王府成为传统艺术博物馆。 
答:                                                                    。
7. 阅读《水浒》选段,完成下列题目。(2分)
     大怒,揸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的那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下当门两个牙齿。小二爬将起来,一道烟跑向店里去躲了。店主人那里敢出来拦他。金老父女两个忙忙离了店中,出城自去寻昨日觅下的车儿去了。且说    寻思,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迳到状元桥来。
(1)选段横线上指同一人物,该人物是              。(填上人名)(0.5分)
(2)上述情节出自《                       》(故事情节,0.5分),表现了该人物                        
                                        的性格。(1分)

二.阅读与赏析。(40分)
(一)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8. 阅读上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3分)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夜                  的景象。(2分)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1分)
                                                                                
(二)杜畿传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举孝廉,除汉中府丞。会天下乱,遂弃官客荆州,建安中乃还。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免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肠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宫,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三国志• 魏书• 卷十六》,有删改)
9.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少孤,继母苦之  苦:           ②会天下乱  会:              
③荀彧进之太祖   进:            ④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  诣:            
10. 与文中畿亲见为陈大义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B.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C.好为《梁父吟》                        D.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1.翻译下面这个句子。(3分)
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
答:                                                                    。
12. 根据课文,请你说说杜畿是个怎样的人? (2分)
 答:                                                                     。  
(三)气温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 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 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不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3.第②段画“       ”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4.下面句子出自选文第⑥段,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15.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渡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请你提出两条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2分)
                                                                            
                                                                            

(四)“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汪金友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的很高,策划的很好,但一到实际上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相对于父辈,现在的青年人大都生长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里。没有缺过吃,没有缺过穿,没有吃过苦,没有发过愁。从小到大,一直被关心和照顾。书倒是读了不少,但路却走得不多。所以当他们即将走出校门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补上“走路”这一课。勇敢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广阔的天地去。把“万卷书”融入到“万里路”上,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在为找工作奔波。有的投了简历,石沉大海;有的参加了面试,未破聘用。但这只是万里征程的第一步。此处不行,就到彼处;高处不行-,就到低处;闹处不行,就到静处。说不定,越是偏僻和陌生的地方,越有好风景。越是在基层,越能够磨练意志、施展才华、增长本领。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                         (《人民日报》2009年5月25日,有改动)
16.认真阅读全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2分)
                                                                         
17.开篇引用胡总书记话的作用是:(2分)
                                                                          
                                                                                       
18.首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此句观点的一项是(      )(2分)
A.李时珍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尝遍百草,数十年如一日搜集整理、笔耕不息,终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B.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亲自到室外观测气候,进行记录,为我国气象规律的探索留下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
C.梁启超小时读《史记》能背诵十之八九,善于总结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精读和略读,还要熟读成诵、做好读书笔记。
D.司马迁10岁开始“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完成史学巨著《史记》打下坚实基础。
(五)向生命鞠躬
张强
①早就想带儿子爬一次山。这和锻炼身体无关,而是想让他尽早知道世界并不仅仅是由电视、高楼以及汽车这些人造的东西构成的。只是这一想法的实现已是儿子两岁半时的初冬季节。
②初冬的山上满目萧瑟。刈剩的麦茬已经黄中带黑,本就稀拉的树木因枯叶的飘落更显孤单,黄土地少了绿色的润泽了无生气。因此,当儿子发现了一只蚂蚱并指给我看时,我也感到十分惊讶。我想,这恐怕是山上唯一还倔强活着的蚂蚱了。
③我蹑手蹑脚地靠近,它发现有人,蹦了一下,但显然已经很衰老,才蹦出去不到一米。我张开双手,迅疾扑过去将它罩住,然后将手指裂开一条缝,捏着它的翅膀将它活捉了。
④我觉得就这样交给儿子,会被它挣脱,于是拔了一根干草,将细而光的草秆从它身体的末端捅进,再从它的嘴里捅出——小时候我们抓蚂蚱,为防止其逃跑都是这样做的,有时一根草秆上要穿六七只蚂蚱。蚂蚱的嘴里滴出淡绿的液体,那是它的血。
⑤我将蚂蚱交给儿子;告诉他:“这叫蚂蚱,专吃庄稼,是害虫。”儿子似懂非懂地点头,握住草秆,将蚂蚱盯了半天,然后又继续低头用树枝专心致志地刨土。儿子还没有益虫、害虫的概念,在他眼里一切都很新鲜。
⑥“跑了!跑了!”儿子忽然急切地叫起来。我扭头看见儿子只握着一根光秃秃的草秆,上面的蚂蚱已不翼而飞。我连忙跟儿子四处找。其实蚂蚱并未逃出多远,它只是在地上艰难地爬,间或无力地跳一下,因此我很轻易就发现了它,再—次将它生擒。我将蚂蚱重新穿回草秆,所不同的是,当儿子又开始兴致勃勃地刨土时,我没有离开,想看看这小玩意儿究竟用何种方法逃跑的。
⑦儿子手里握着的草秆不经意间碰到了旁边的一丛枯草,蚂蚱迅速将一根草茎抱住。随着儿子手抬高,那穿着蚂蚱的草秆渐成弓形,可是蚂蚱死死地抱住草茎。难以想象这如此孱弱受着重创的蚂蚱竟还有这么大的力量!
⑧儿子的手稍一松,它就开始艰难地顺着草茎往上爬。穿出它嘴的草秆在一点儿一点儿缩短,退出它身体的草秆已被它的血染得微绿。
⑨我张大嘴巴,看得出了神。我的心被悲壮的蚂蚱强烈震撼。它所忍受的疼痛我们人类不可能忍受。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也不可能发生。
⑩我相信,自己正在目睹一个奇迹,我想这是并非所有人都有幸目睹的生命的奇迹。等蚂蚱终于将草秆从身体里完全退出后,反而腿一松,从所抱的草茎上滚落到地上。它一定是筋疲力尽了。
○11儿子手握着草秆再没有动。原来他和我一样,在呆呆地盯着蚂蚱的一举一动,并为之震惊。
○12我慢慢站起来,随即向前微微弯腰。儿子以为我又要抓蚂蚱,连忙喊:“别,别,别动它!”我明白儿子的意思。
○13但是,儿子大概永远也不会明白我弯腰的意思。我几乎是在下意识地鞠躬,向一个生命、一个顽强的生命鞠躬。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9年第6期)
19.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2分 )
答:                                                                       
                                                                           
20.第②段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                                                                       
                                                                            
21.这篇小说哪一个词最能表现蚂蚱生命力的顽强?文中的哪一个细节可以证明?(2分)
答:                                                                        
                                                                            
22.根据这篇小说的内容,依次填写出“我”对蚂蚱情感态度变化的词语。(3分)
答:             →难以想象→              →            →鞠躬
23.怎样理解小说结尾“鞠躬”一词的含义?(3分)
答:                                                                        
                                                                           
24.在“我”看来,蚂蚱是害虫,专吃庄稼,因此用草秆穿透它的身体给儿子玩。你对“我”的做法是否赞同?为什么?(2分)
答:                                                                       
                                                                           
三.表达与交流(66分)
25.综合性学习
材料一:俗话说“助人为快乐之本”,西方也有谚曰“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材料二:据《燕赵都市报》报道好司机田国峰停车救人反被诬陷肇事,遭数人殴打入院治疗20天 ,由此有人说“好心没好报”。
材料三:10月24,湖北长江荆州段2名儿童落水,十几名大学生手拉手下水救人,儿童获救,但最终三名大学生应水流过急,溺水身亡。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情况你会施予援手吗?请你联系以上材料,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达你的思想,字数80字左右。





2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作文。(60分)
傍晚,园丁到花田散步,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的花草树木都郁郁寡欢,缺乏生机,询问之后才知道,橡树自怨没有松树俊秀,所以感到遗憾;松树又恨自己不能像葡萄那样多结果子,因此显得郁闷……而在花园的一个角落,有一棵小草,在夕阳中开着灿烂的花朵。
园丁欣喜地问:“你那么渺小,为何却能开出这么美好的花朵?”小草微笑着说:“我不是橡树,也不是松树,我只是一棵小草,所以,我就尽力地开好我这朵花,快乐地做好我自己。”
根据上述内容,请以“快乐地做好我自己”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③书写要规范、工整、美观的。 (58.214.8.58)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九年级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强化训练』  下一个『2010届安徽省芜湖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月考试题月考人教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