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2009─2010学年度上期高三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重庆市巴南区2009─2010学年度上期高三半期考试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重庆市巴南区2009─2010学年度上期高三半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①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②将选择题答在答题卷的表格内,将第Ⅱ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卷指定的地方。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
试题预览
重庆市巴南区2009─2010学年度上期高三半期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①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②将选择题答在答题卷的表格内,将第Ⅱ卷的答案写在答题卷指定的地方。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褊小(biăn)   伫立(zhù)  忖度(duó)  吞言咽理(yè)
B.缱绻(quǎn)  哂笑(shěn)  梵语(fàn)  轻鸢剪影(yuān)
C.谲诈(jué)   箴言(zhēn)  累(lěi)赘    妍媸毕露(chī)
D.干瘪(biē)     咀嚼(jué)  精髓(shuǐ)  数见不鲜(xi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羁旅 座右铭 出类拔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B.洗练 伤脑筋 穷兵黩武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C.洞悉 百叶窗 钟鼓馔玉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D.涕泗 推销员 洗尽尘滓   仰之弥高,钻之弥艰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胡锦涛以中国国家主席身份前往美国的匹兹堡参加G20峰会,其实是用行动对中美贸易争端做出保证——中国愿意开放经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B.针对运动员违规服药不断的现状,国际泳联宣布,将在明年4月初于莫斯科举行的第七届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上施行尿检和血检相结合的药检手段。
C.对于当前流行的某些大部头系列图书,有人认为内容扎实、叙述从容,也有人认为行文拖拉、不利阅读,两种意见针尖对麦芒,僵持不下。
D.德国诗人歌德作《浮士德》延续六十年之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一切优秀的作品,都不是侥幸偶得之物,而是不辞艰辛惨淡经营的成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重庆市检察机关指控,杨天庆等人涉案罪名多达十项,涉黑组织纪律严明,短短几年时间里,利用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竟然敲诈勒索了数百万元。
B.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构筑数字化的生活平台,需要一种强有力的介质与高科技生活相接,这种介质就是网络接入和支持平台。
C.经考古专家20多年的整理、研究和发掘,被学术界评定为我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考古获得—系列重大成果。
D.美国对中国出口轮胎实施为期3年的特保制裁,此举把中国产轮胎拒之于美国大门之外,将导致中国每年出口超过二十亿美元以上的损失。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 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 
植物为什么会“犯困”
     植物“犯困”,即植物睡眠,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睡眠运动。它既是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也是一个科学家们数十年来积极探索的科学之谜。
     每逢晴朗的夜晚,细心观察会发现,一些植物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比如合欢树,它的叶子由许多小羽片组合而成,在白天舒展而又平坦,而一到夜幕降临,那无数小羽片就成双成对地折合关闭,就好像被手碰过的含羞草。花生也是一种爱“犯困”的植物,它的叶子从傍晚开始,便慢慢地向上关闭,表示要睡觉了。酢浆草、白屈菜、羊角豆等也是会睡觉的植物。
     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娇嫩艳丽的花朵似乎更需要睡眠。比如生长在水面的睡莲花,每当旭日东升,那美丽的花瓣就会慢慢舒展开来,似乎正从甜蜜的睡梦中苏醒过来;而当夕阳西下时,它便闭拢花瓣重新进入睡眠状态。由于它“昼醒晚睡”的规律性特别明显,故而获得了“睡莲”的芳名。各种各样的花儿,睡眠的姿态也各不相同:蒲公英入睡时,所有的花瓣都向上竖起闭合,看上去象一个黄色的鸡毛帚;胡萝卜花则垂下来,恰似一个正在打瞌睡的小老头……
     植物的睡眠运动会对它本身带来什么好处呢?为了揭开这个谜底,科学家们进行了难以数计的研究与实验。
最早发现植物睡眠运动的是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一百多年前,他在研究植物生长行为过程中,曾对69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观察,发现一些积满露水的叶片,因为承受水珠的重量而运动不便,往往比其他能自由运动的叶片容易受伤。后来他又用人为的方法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达尔文虽然无法直接测量叶片的温度,但他断定,叶片的睡眠运动对植物生长极有好处,也许主要是为了保护叶片,抵御夜晚的寒冷。
     达尔文的说法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没有足够的证据,所以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最初,解释植物睡眠运动最广泛的理论是“月光理论”。提出这个论点的科学家认为,叶子的睡眠运动能使植物尽可能少地遭受月光的侵害。因为过多的月光照射,可能干扰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损害植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然而,使人们迷惑不解的是,为什么许多没有光周期现象的热带植物同样也会“犯困”?这一点用“月光理论”就无法解释清楚。
     后来科学家又发现,有些植物的睡眠运动并不受温度和光强度的控制,而是由叶柄基部中一些细胞的膨压变化引起的。如合欢树、酢浆草、红三叶草等,通过叶子在夜间的闭合,以减少热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尤其是合欢树,叶子不仅仅在夜间关闭、睡眠,当遭遇大风大雨时也会逐渐合拢,以防柔嫩的叶片受到摧残。这种保护性的反应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科学家们提出一个又一个观点,但是仍没有一个圆满的解释。正当他们感到困惑的时候,美国科学家恩瑞特在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后提出了一个新的解释。他用一根灵敏的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结果发现,呈水平方向(不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的温度,总比垂直方向(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的温度要低1℃左右。他认为,正是这仅仅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相同的环境中,能进行睡眠运动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与其他不能进行睡眠运动的植物相比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还发现了一个有关植物睡眠的有意思的现象:植物竟与人一样也有午睡的习惯。植物午睡的时间,大约在中午11时至下午2时。此时,叶子的气孔关闭,光合作用明显降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科学家认为,植物午睡主要是由于大气环境的干燥、炎热引起的。午睡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抗衡干旱的本能,为的是减少水分散失,以便在不良环境中生存下来。
     看来,植物为啥“犯困”的说道还真不少呢? 
 (选自《科学大观园》)
5.对植物“犯困”现象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植物“犯困”,即植物睡眠,是指植物到了一定的时间需要睡眠的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
B.植物的叶子和花都“犯困”,都需要睡眠。如合欢树、花生、酢浆草等植物的叶子,睡莲、蒲公英、胡萝卜等植物的花都有睡眠运动。
    C.最初解释植物“犯困”的最广泛的理论是“月光理论”──叶子的睡眠运动能使植物尽可能少地遭月光的侵害。但这一理论不能解释所有植物的“犯困”。
D.达尔文经过观察和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叶片的睡眠运动对植物生长极有好处,主要是为了保护叶片,抵御夜晚的寒冷。
6.对植物“睡眠运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研究发现,合欢树、酢浆草、红三叶草等植物是通过叶子在夜间的闭合来减少热量的散失和水分的蒸发。
    B.有些植物的睡眠运动并不受温度和光照强度的控制,而是由叶柄基部中一些细胞的膨压变化引起的。这一发现推翻了“月光理论”。
    C.合欢树的叶子不仅在夜间关闭、睡眠,当遇到大风大雨时也会逐渐合拢,以防柔嫩的叶片受到摧残。这是适应环境的一种保护性反应。
    D.在相同的环境中,能进行睡眠运动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进行睡眠运动的植物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合欢树遇到大风大雨时叶子会逐渐合拢,含羞草被人用手碰触时叶片收拢,都是为了防止柔嫩的叶片受到摧残,这是植物的一种自我保护。
B.植物睡眠有利于其较快生长,也更增强了生存竞争能力,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更应多培育有睡眠运动的植物。
    C.因为过多的月光照射,可能干扰植物正常的光周期感官机制,损害植物对昼夜变化的适应,人类应该尽量阻止月光对植物的照射。
    D.不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的温度比进行睡眠运动的叶子的温度要低1℃左右:而正是这微小的差异,阻止或减缓了叶子的生长,因而,我们应多培植叶子呈垂直方向生长的植物。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①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②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略有删节)
 [注]  ①追和(zhuīhé):根据前人所写某首诗或词的原韵或诗意写成的诗或词,称为“追和”。如李贺写有《追和何谢〈铜雀妓〉》一诗、李之仪有追和李白的《忆秦娥》。
②黾勉(mǐnmiǎn):努力。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是时,辙亦迁海康            迁:搬家
B.渊明临终,疏告俨等          疏:写信
C.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忤:抵触
D.其必有以处之矣              处:立身
9.下面五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明东坡追和陶渊明的原因的一组是 (     )
①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   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  ③渊明作诗不多,然   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④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   ⑤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  
A. 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10.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人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文言文翻译断句(10分)
  (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3分)
   译:                                                                       。
②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4分)
   译:                                                                       。
  (2)用“/”给文中画“    ”的文字断句。  (3分)
然 自 其 斥 居 东 坡 其 学 日 进 沛 然 如 川 之 方 至 其 诗 比 杜 子 美 李 太 白 为 有 余 遂 与 渊 明 比。
1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问答问题。(6分)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晴天本无雨,夏夜本无霜”中的“雨”和“霜”其实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答:                                                                   。
  (2)诗歌中哪一个字可以统领全诗?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4分)
   答:                                                                     
                                                                          。
13. 文学常识与诗文填空。(6分) 
(1)南朝诗歌题材较为狭窄,追求华丽辞藻。待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歌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胸襟。故此,四人被称为“                  ”。
(2)         代表作品有:两部著名的学术论著《谈艺录》《管锥编》,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人•兽•鬼》和长篇小说《围城》。
(3)李白《将进酒》中化用曹植的名句,表现有志难展又纵酒恣欢的句子是          
                      ,                         。
(4)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17题。
中国人的山水观
                                   罗兰
 (1)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西方人别是抱着征服的“壮志”。
 (2)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为傲。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缈、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说是“寻幽探胜”。“寻”与“探”,都意味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赞叹激赏之情。唐朝诗人常用山林来造境,以表达他们的禅思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的生机,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是在入世的生活中,奋斗浮沉之余,给自己的心灵寻访一个自由逍遥、无人干扰的空间,使人间桎梏得到解脱。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3)再看中国人对水的态度,也与西方人有所不同。我常觉得中国人都是天生的道家,而道家哲学的具体象征就是“水”。从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到庄子的《秋水》,借河伯与海若来比喻见识的小与大,再到《渔父》,借江上渔父来象征一种不屑世俗仪节的超然,都是用“水”来给人造成浩阔博大的思想境界,然后才对照出个人的渺小。因此,中国人游山玩水的“玩”,是“玩味”的“玩”,而不是介入其中的玩。文人乘月泛舟,静态多于动态,用心灵多于用体力。最高境界的“玩水”,是像苏东坡《赤壁赋》里的玩法,足静观的。由观赏“澄江似练”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而想象到自己可以“羽化而登仙”,最后体悟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思。用这种哲思表面对世界宇宙,则不会演变成杀伐黩武或破坏自然生态的可怕结局。   
 (4)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我们几乎可以从日常一切活动之中提炼出令人感动的意义。即使游玩,也不强调表面的体力活动:历夹丈人与武人都不鼓励匹夫之勇,他们饮酒是为了赋诗,游山是为了寻真,玩水是为了旷怀,郊游是为了陶冶性灵。旅行家徐霞客或许比较特殊,他是为了探寻地理山形,不是纯欣赏.但也未闻他以“征服某山”自我夸耀,他只是向大地求知而已。
 (5)中国人欣赏山水的态度也可以从山水画中看出。国画中绝少穷山恶水,纵使孤峰插云,仍不会给人险恶的感觉。故宫博物院坟藏的后人临摹王维的“雪石图”、燕肃的“寒岩积雪图”,都只使人觉得幽静之至,却又深藏着生机,而不使人感到惊惧可畏,望而却步。这是中国古人借艺术所表达的对世界的善意与爱惜,显现温柔敦厚之美。使人无论读诗看画,在孤高超逸之中却能感到无限的温和与安慰。
(6)“征服”,是人与自然站在敌对立场,来显示人类的强大。事实上,人类只可以“到达”却不可能“征服”。用“征服”的心情.专找穷山恶水去冒险,和中国式的游山玩水,在趣味上和格调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敌对,后者是爱惜。
 (7)人类有史以来,确实克服了无数自然界的阻力,创造了文明,这是值得夸耀的一面,但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因“征服”而贬损了对自然界的欣赏,固非人类之福;因“征服”破坏了自然界运行的秩序,恐怕更是人类之祸了。
14.中国人对山水的“纯欣赏”态度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文意概括作答。(6分)
 答:                                                                      
                                                                         。
15.结合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⑴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征服’而后快的敌意。
 答:                                                                    。
⑵文章第⑷段中举旅行家徐霞客为例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                                                                      
                                                                            。
16.本文行文自然,层次清楚,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6分)
 答:                                                                      
                                                                             。
17.文章结尾作者说“人类真正的成功,还是要与自然合作而善用自然”,你怎样看待这个观点?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4分)
 答:                                                                      
                                                                              
                                                                            。
六、(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8.仿照下面语段中“当……说……,我懂得了……”的句式,另外写两个句子,注意前后文语意要连贯。(4分)
书是我的精神支柱,它重塑了我的灵魂。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女性的自尊;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懂得了做人的
价值;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每读完一部书,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
19. 本着简明的原则,下面一段文字中画横线的词语,有的必须删去,有的不能删去。请把它们找出来,将序号分别写在横线上(可删可不删的不写出来)。(4分)
为了①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日前,市黄梅戏剧团将②派出由二十名青年演员组成的③演出队伍,奔赴大别山区进行④慰问演出。演员们深入田间地头、乡村街道、敬老院、和⑤学校,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⑥节目。通过⑦演出,拉近了青年演员与群众的距离,也使演员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答:必须删去的是                 ;不能删去的是                  。
20.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用一个单句给“3G”下定义。(不超过60个字)   (4分)
 ①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简称“3G。“3G”在1985年由国际电信联盟(1TU)提出,其标准化工作于1997年开始逐渐进入实质阶段。
 ②“3G”融合了电信和电脑技术优点,可以传送质量稳定的视像、语音和文字资料,速率达到当前一般移动电话的200倍。
 ③“3G”与前两代移动通信系统相比,能够通过用户的手机或掌上电脑等通信装置,为用户提供高速无线上网业务和多媒体业务。
 ④“3G'’通过卫星移动通信网与地面移动通信网的结合,形成一个对全球无缝覆盖的立体通信网络,实现人们全球漫游的通信理想。
答:3G是:                                                              
                                                                         
                                                                        。
21.仿照下面的示例,从“南辕北辙”、“精卫填海”、“东施效颦”中任选一个成语,为它写一段新解。要求:①解说合理,富有新意;②语言准确,观点鲜明;③句式和字数不要求和示例相同。(4分) 
      示例:
成语:守株待兔
新解:万事无绝对,一切皆有可能。历史都有惊人的相似,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重蹈覆辙者屡见不鲜,更何况是兔子? 
    成语:           
    新解:                                                                   
                                                                             。
七、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失而复得,不期而遇,有惊无险,柳暗花明──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可惊可喜的事情,一次惊喜,一份感动,一种享受……在我们的生命中令人惊喜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但惊喜之后,我们也有思考,有感悟,有收获。
请以“享受生命中的惊喜”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感情,也可以发表议论,阐明观点,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命题:彭存明)
重庆市巴南区2009─2010学年度上期高三半期考试
参考语文答案 
1.B.(A.吞言咽yàn理  C. 累léi赘 D.干瘪biě/精髓suǐ)
2.C(A.粹—萃;B.常一长;D.艰—坚)
3.A(保证:确保既定的要求和标准。主权国家领导人在外交辞令中不应用此词。应改为“承诺”。“承诺”:对某项事务答应照办。B.施行:按某种方式或办法去做;法令、规章自公布之日起发生效力;执行。C. 针尖对麦芒:比喻双方争执时针锋相对,各不相让。D. “惨淡经营”,形容极端艰苦地从事诗文创作也形容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
4.B(A项:不合逻辑,“敲诈勒索”是“不正当的手段”,但决不能用“正当”限制,语法上是搭配不当,逻辑上是限制不当。C项:语序不当,应将“整理、研究和发掘”改为“发掘、整理和研究”。D项:“超过”“以上”重复)
5.D(“令人信服”错;“主要是为了保护叶片,抵御夜晚的寒冷”一句,据原文只是一种可能)
6.B(最后一句“这一发现推翻了‘月光理论’”错。)
7.A(B.“环境日益恶化”与“培育有睡眠运动的植物”文中无此意。C.“人类应该尽量阻止月光对植物的照射”不当。D.从原文看,温度只是“阻止或减缓了叶子的生长的重要因素”,并非唯一因素;另外与“应多培植叶子呈垂直方向生长的植物”也不能形成因果关系)
8.A(迁:贬谪)
9.D(①与东坡追和陶渊明的原因无关;④是说明把和诗编成集子并抄录下来的目的)
10.C(“性刚才拙”非苏轼的评价,是陶渊明自己认为)
11.(1)①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看上去消瘦而实际上丰腴。
②子瞻做了三十多年的官,被管监的官吏置于屈辱、困顿的地位,最后还是不能悔改,以致(因而)陷入大难之中。(4分,“为……所”“悛”“以”翻译错误该句不得分。)
   (2)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
参考译文:
东坡先生被贬谪到儋耳,他把家安置在罗浮山下,只和幼子苏过挑着东西过海。在儋耳,他住的是用茅草、竹子修的房屋,每天吃的是苦菜和芋头,心中没有那种住室堂皇、食物精美的想法。子瞻平日没有什么特殊的爱好,只是把史地著作当作园囿来游览,把文章当作音乐来欣赏,到了这时也全都停下来了,他只是喜欢写诗。他写的诗精深华妙,并未显出老年人那种衰弱疲惫的精神状态。
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很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即使是曹植、刘祯、鲍照、谢灵运、李白、杜甫众位诗人,都赶不上他。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几十首,至于那些得意之作,自认为在渊明面前并不觉得很惭愧。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如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第三、五单元试题』  下一个『外国小说欣赏单元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