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市诗山中学2010届高三上期中考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南安市诗山中学2010届高三上期中考试卷(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南安市诗山中学2010届高三上期中考试卷语文命题人:洪培欣南安市诗山中学hpxgp@126.com一、 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琵琶行》白居易)(2)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李商隐)(3)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
试题预览
南安市诗山中学2010届高三上期中考试卷
语   文
命题人:洪培欣 南安市诗山中学  hpxgbp@126.com
一、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琵琶行》  白居易)
   (2)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  李商隐)
   (3)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辛弃疾)
   (4)纵—苇之所如,_________。(《赤壁赋》  苏轼)
   (5) ________,未云何龙?(《阿房宫赋》  杜牧)
   (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________。(《师说》  韩愈)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2-4题。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初为明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顺治三年,师定福建,琅从芝龙降。从征广东,戡定顺德、东莞......成功窜踞海岛,招琅,不从。成功执琅,并絷其家属。琅以计得脱,父大宣、弟显及子侄皆为成功所杀。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时成功已死,其子锦率众欲犯海澄。琅遣守备汪明等率舟师御之海门,斩其将林维,获战船军械。七年,琅密陈锦负隅海上,宜急攻之。召诣京师,上询方略,琅言台湾计日可平。事下部议,寝其奏。二十年,锦死,子克爽幼,诸将郑国轩、冯锡范用事,内阁大学士李光地奏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上复投琅福建水师提督,谕相机进取。二十二年六月,琅自桐山攻克花屿、猫屿、苹屿,乘南风进泊八罩。琅遣游击蓝理以乌船进攻,敌舟乘潮四合。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督战不少却,遂取澎湖。克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克爽率属剃发,迎于水次,缴延平王金印。台湾平。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弃。并绘图以进,上命允行。琅又疏请克爽纳土归诚,应携族属俱诣京师。诏捷克爽公衔。人谓琅必报父仇,将致毒于郑氏。琅曰:“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③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节选自《清史稿•施琅传》
[注]①郑成功(1624—1662)南明抗清、收复台湾的名将。父郑芝龙降清,他坚决反对,率兵人海。康熙元年(1662),他击溃荷兰殖民者,占领了台湾。②施琅(1621—1696)清代将领,曾为明总兵郑芝龙部将。治军严,善水战,率清军攻下澎湖,进入台湾,加强了清廷对台湾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开发。③衔恤茹痛:恤,哀伤;茹痛,忍受苦痛。
2.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并絷其家属         絷:拘囚、拘禁
B.督战不少却         少:稍微
C.迁水师提督         迁:降职
D.事下部议,寝其奏   寝:停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两次写到任命施琅为水师提督,可见这两次中间,施琅曾经被免去水师提督。
B.郑锦曾想进犯海澄,被施琅打败。二十年以后郑锦去世,大学士李光地认为收复台湾的时机已到,力奏收复台湾,并推荐了施琅。
C.施琅明白台湾的重要性,它虽然是一个远离大陆的海岛,但它关系着苏浙闽广四省的安危,所以对台湾是绝对不能放弃的。
D.郑克爽降清了,有人认为施琅这下子一定要替父报仇了,但他深明大义,并未如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流矢伤目,血溢于帕,督战不少却。(3分)
译文:                                                             
②绝岛新附,一有诛戮,恐人情反侧。吾所以衔恤茹痛者,为国事重不敢顾私也。(6分)
译文: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约游春不去   朱淑真
邻姬约我踏青游,强拂愁眉下小楼。
去户欲行还自省,也知憔悴见人羞。
【注】在封建礼教的压力下,诗人由父母作主嫁给一个情意不合的市井无赖,遭受了种种凌辱虐待,生活及心情均十分痛楚。
(1).本诗第二句“强”字,表现力极强,请结合全诗加以说明。(3分)
                                                                   
                                                                   
(2).有人评价此诗后两句心态的变化描写得含蓄婉曲,颇得含而不露之妙。简要分析这两句诗是如何描写心态变化。(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中有“伏龙风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之说,其中“伏龙”指诸葛亮,“风雏”指徐庶。徐庶后虽被曹操用老母赚取,但终生不曾为曹操设一谋,最终死于落凤坡。《三国演义》
B.一个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起了谋财害命的想法,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骗她说是安眠药,要她放到商人的茶杯里,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就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毒死了。《复活》
C.“上帝啊,您怎么能这样对待您的妻子和女儿呢!”葛朗台太太有气无力地说“以后不会了,不会了,”箍桶匠叫道,“你看吧,可怜的太大。”他到密室去,捧回来一把金路易,洒到床上。……
葛朗台害怕妻子死了遗产被女儿分走。为了让妻子身体好起来,他给她们金币,让她们高兴,以确保妻子能好好地活着,她的财产也能好好地握在自己手里。(《欧也妮•葛朗台》)
D.甘果瓦误入乞丐王国,按乞丐王国的规矩,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绞索配对,要么跟王国中的女人攀亲。这千钧一发之际,爱丝美拉达挺身而出,当场举行婚礼。以摔瓦罐的方法决定婚姻的期限是四年。善良的少女同意与他结为夫妻,只是为了救他一命,把他带回家中,供以食宿,但不与他同房。《巴黎圣母院》
E.堂吉诃德第二次出游被打得满身是伤,爬不起来,被过路的邻居回家。他的家人和朋友痛心他竟被骑士小说毒害到这等程度,就把他积存的骑士小说以及书房全部烧掉。但他还是顽固地认为“世上最迫切需要的是游侠骑士,而游侠骑士道的复兴全靠他一人”。《堂吉诃德》
7.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1)简述黛玉之死。(第九十八回)
(2)简述觉民逃婚的情节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篇第二》
子曰:“君子和③而不同④,小人同而不和。” 《子路篇第十三》
【注释】①周:合群。②比:音bì,勾结。③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④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孔子主张的“周”、“和”就是要取消等级观念,
B. 君子无论和什么人交往都能一视同仁,从不拉帮结派;小人却总是喜欢和自己相近的人结成小圈子,一起排斥异己者。
C. 党同伐异几乎是人类难以消除的天性,孔子却把这称之为小人行径。
D.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从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相反。
(2)结合上面两选段,分析选段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 “君子”观。(3分)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本文所谈论的就是对历史有所“解释”的叙述的历史学。我们可以把历史学称之为解释的艺术,亦即历史学就是使用艺术化的手法来为今天的人解读过去的人和事,最终帮助今天的人更好地认识自身,在一个更广泛和完整的层面上参悟人性。文学,特别是小说则是通过解读小说空间中的人及其行为来帮助现实的人更好地认识自我。两者在对人的关注上是完全相同的。
在解释手段上,史学和文学也有着极大的相似。文学,以及我在这里所主张的那种叙述的历史学,都不否定外在于人的力量的存在,但是二者都认为只有经过人的表达,我们才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些力量。而那种剥离了人的“结构——分析”的历史研究,却把这些外在力量抽象化和神秘化了,只是增加了我们认识历史的难度,从而使我们距离真实越来越远。
如果历史和文学在本质和手段上有着这么多的类似,那么二者间的界限就显得很模糊。历史解释的开始和完成取决于历史学家的“情节化”,即历史学家如何去配置这些元素以形成情节。这样,经过史学家的情节配置,对历史的读者而言,死的历史材料就变成了活动的历史剧,历史在这一刻复活。这个过程和小说家搜集素材,然后通过艺术加工形成一个情节曲折动人、包含深刻寓意的故事是完全一样的。
就目前而言,新的叙述的历史学呈现出一些特点。第一,在历史中的伟人和强者之外,它把目光投向普通人;第二,它并不完全排斥分析,而是将其作为一个有用的手段来处理资料;第三,受现代小说和心理分析学说的影响,它探索人的内心及潜意识,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拘泥于史实;同时,在文化人类学的影响下,试图通过具体的人的行为来揭示象征意义。最后,新的叙述的历史学讲述一个人、一件事,但不是仅仅为了这个人、这件事而发,而是希望借此更好地理解过往社会和文化的内在机制。
任何一门人文学科都不可能永远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中,越来越多的史学家已经看到大众需要一种令他们有兴趣去欣赏、去感悟的历史。在这个时刻,历史学重归“叙事本位”,并从文学和其他学术中汲取营养,从而创造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美感和深度的叙述的历史学,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历史学是解释的艺术,它使用艺术化的手法来为今天的人解读过去的人、事和物。
B.历史学剥离人的“结构——分析”,将外在于人的力量抽象化,对真实的历史进行情节配置。
C.文章期盼着史学与文学完美结合,从而创造出一种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美感和深度的叙述的历史学,作者把它称着“现代叙史”。
D.当代叙述历史学借鉴和运用文学手段,探索人的内心及潜意识,而且运用文学手段试图借助具体的人的行为来揭示象征意义。
E.当代叙述历史学既注意叙写伟人和强者的故事,也注意叙写普通人的故事,而且可以用分析的手段来叙述这些人和事。
10.联系全文看,作者提倡的史学和文学有哪些相似之处?(3分)
                                                                      
11.最后一节,作者说的重归“叙事本位”历史学是怎样的历史学?(4分)
                                                                       
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儿行千里  范春歌
    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
    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雨丝纷飞。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楼上的阳台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结局重逢。当儿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
    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行于全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
    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的时候,发现年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
    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
    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
    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
    1998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惯了油画笔的母亲为我赶织了一双厚厚的羊毛袜子。当时考察队发的靴子没有女性的尺码,是母亲织的那双厚毛袜才使我的一双脚在男式靴子里没有打晃。在南极大陆的暴风雪中跋涉的时候,冰雪毫不留情地灌进了靴子结成冰砣,也多亏母亲给我的羊毛袜让我的双脚抵御了南极的冰寒。
    四年前我受报社的派遣到海外追访郑和下西洋遗踪,连续三年在印度洋沿线的亚非国奔波。每次出发的时候,母亲都要帮助我准备行囊。她既担心携带的物品多累坏了我,又担心哪一样物品没带上,路上会诸多不便。于是,放进行囊中的每件物品都要掂量再三。将近七旬的老人了,她甚至还吃力地将沉甸甸的行囊试着背到瘦弱的肩上,体验我将承受的分量。
    我想起了徒步穿越中国的途中倒在罗布泊的余纯顺,他倒下的那年,社会对他的赞颂对他的宣传达到沸点。那年我恰好在上海,他的家乡。经人指点我找到了他的家,上海一条弄堂里一间简陋的房子。屋子虽小,但因为只有他父亲一人而显得空空荡荡。老人低着花白的脑袋正在凝视儿子背着行囊的照片,此刻市内举办的余纯顺徒步中国事迹展览正观者爆满。当时正午已过,听说老人还没有吃午饭,我走进厨房发现只有一把青菜,就帮老人煮了一碗清汤面,老人端着碗仍吃不下,他睁着昏花的双眼望着我说:“人们夸倒下的是个英雄,对我这个父亲来讲,死去的是一个儿子啊!”
    我永远记住了那句话,正如我难忘阳台上亲人注视我远去的背影一样。
    有一年的夏天,我遇到一位长年穿行在中国大地的背包族,和我一样被人们称为所谓的“行者”,他拿出一个旅途留言簿希望我在上面写几句话,我说就不用写了吧,有件事你记住就行——在路上常给母亲打个平安的电话。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表达了对母爱,对亲情的赞美,呼吁大家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亲情,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B.“多少年行色匆匆地穿行于全中国的地图”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志在四方、热衷于工作的青年形象。
    C.“一年又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一句,写出了作者对故去的亲人在情感上的愧疚,表达了作者对逝去亲情的珍惜和眷恋。
    D.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例如写母亲吃力地试背沉甸甸的行囊这一细节,就很好地刻画出既平凡又伟大的母爱,让人觉得真切可感。
E.作者直接引用了余纯顺父亲的话,明确的表达了作者对余纯顺行为的不理解,同时也呼吁社会不要盲目的去赞美那些忽略亲情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
13.文中写作者少年时看过的一部外国影片,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14.《论语》中说“父母在,不远游”,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出门旅游,外出打工,异地上学,出国留学……人们有太多的理由离开亲人。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大气人生  夏明亮
马寅初于1882年6月24日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酿酒作坊主家庭。父亲把继承家业、进一步振兴家声的希望寄托到他身上。对于父亲的安排,少年马寅初表示不满。在父亲鞭打逼迫下,他毅然跳入江中,以死抗争,幸而被人救起。终于,由人作保,16岁的马寅初踏上了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艰辛之路。他先后在上海育英书馆、天津北洋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勤奋苦读。其间,马寅初的父亲与他断绝了一切经济联系,这给马寅初的求学造成了很大困难,但他历尽苦辛,百折不挠。
毕业后,马寅初于1916年回到阔别多年、灾难深重的祖国。他欣然接受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担任了无职无权的北大经济系教授。
在长期的观察研究过程中,马寅初深入了解并掌握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官僚资本聚积财富的内幕材料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大发国难财的罪恶事实。对此他深恶痛绝,大加鞭挞。
蒋介石政权慑于马寅初在国内外的崇高威望,只好采用软的一手,欲派马寅初出国考察,并许以驻美大使职务。马寅初向社会各界严正声明:“有人想要封住我的嘴,不让我说话,这办不到!”他断然拒绝这个“美差”,斩钉截铁地回答蒋介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难当头,我决不离开祖国!” 
在对马寅初采用拉拢、利诱、收买、威胁等手段统统失败之后,蒋介石黔驴技穷,终于使出了他的看家本领——动用宪兵,秘密逮捕马寅初,在集中营关押近5年。出狱后,他照例发表文章,到处演讲。在演讲时他干脆事先写好遗嘱。当时上海各界爱国人士曾联名赠送给他一块大横匾,上书“马首是瞻”四个大字,可谓直抒民意。 
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人口已达6亿,并且以每年l300万左右的速度在继续剧增。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年届古稀的马寅初立即投入到人口学研究领域。经过5年的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1957年7月5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新人口论》。提出,在中国,控制人口已是刻不容缓!并提出了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建议—一定期进行人口普查,建立人口动态统计;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对人口控制要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实行行政干预,并辅之以经济措;实行普及应用节育方法等等。
国内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针对一些歪曲事实、以势压人的批判,马寅初公开声明:“我认为这不是一个政治问题,而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学术问题贵乎争辩,愈辩愈明,不宜一遇袭击,就抱‘明哲保身,退避三舍’的念头。相反,应知难而进,决不应向困难低头。”
他坚定地说:“人口问题,在中国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以及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大事。我已经研究并发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我有责任说出来,并坚持到底。”
12.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为经济学家,马寅初不仅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在艰难的境遇中体现出了高贵的品质。 “马首是瞻”就是人们对马寅初爱国行为的褒奖。  
B.马寅初抨击蒋介石,主要是因为蒋介石维护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利益,大发国难财,而不只是出于私怨。
C.新中国成立不久,马寅初就预警了人口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得实行计划生育的建议,而批判马寅初使中国失去了及时控制人口数量的机会。
D.国内在学术界掀起的针对《新人口论》的大批判,开始还是纯粹的学术争论,但很快演变成了一场政治运动。马寅初并不屈服,表示要坚持到底。 
E.在关系自己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马寅初始终坚持自己人生理想,一次又一次作出了令世人惊叹的抉择,表现出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满腔赤诚。  
13.  马寅初一生作出了多次重要抉择,结合本文,简要概括。(4分)
                                                                      
                                                                      
14.  文章题为“大气人生”,“大气”包含着马寅初的哪些品质?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6分)
                                                                       
                                                                       
五、语言文字的运用(10分)
15. 右图是2008年全国农运会会徽设计,请根据图面内容写一段设计说明,字数在60字左右。(3分)(图案颜色提示,从上到下分别为蓝、黄、绿三色)
                                                               
                                                                      
16.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最近,微软公司宣布,将为使用正版windows系统的用户提供免费杀毒软件下载。2009年10月20日,360安全中心发布永久免费杀毒软件。360总裁承诺,要把免费做到极致:不做任何限制,不附加任何条件,可随时随地下载安装,而且终身免费使用,并抛弃了收费杀软标志性的“激活码”。公司特别打出“全球范围内第一款永久免费”的宣传语。 
材料二:江民和金山两家公司明确表示暂时不会推出长时间免费杀毒软件服务。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杀毒软件的运营模式决定了其特点。和其他行业用户越多成本越低不同,杀毒软件的用户越多,厂商投入的服务成本也会相应上升,达不到盈利的目的,不改变运营和盈利模式,杀毒软件很难做到永久免费。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2)请你谈谈对免费杀毒软件这一现象的看法。(150字以内)(5分)  
                                                                       
六、作文(7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都读过秦观的《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些词句总是能引出我们许多的感慨:什么是“短暂”,什么是“永恒”?……而这些感慨恐怕也不仅仅是关于爱情的。
请以“短暂与永恒”为话题写—篇文章。
[注意] ①所写出内容必须在话题的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南安市诗山中学2010届高三上期中考语文科参考答案
二、 古代诗文阅读(27分)
1. (1)唯见江心秋月白  (2)庄生晓梦迷蝴蝶  (3)气吞万里如虎  (4)凌万顷之茫然    (5)长桥卧波  (6)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2.(3分)C(迁:升迁,提升。)
3.(3分)B(“二十年以后”不对,应为“康熙二十年”。)
4.①(3分):眼睛被飞箭射中,鲜血从头巾上流下来,但他继续督战,没一点儿退却。(关键词:“矢”“溢”各1分,句意通顺1分)
②(6分):孤岛台湾刚刚回归,一旦发生杀戮的事情,担心人心不会顺从。我忍受哀伤和苦痛的原因,是以国事为重,不敢顾及私怨啊(关键词:“新”“人情”“反侧”“重”各1分,句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    
施琅,字琢公,福建晋江人。早先任明朝总兵郑芝龙部下左冲锋。顺治三年,清军平定了福建,施琅随郑芝龙降清。跟从郑芝龙征战广东,平定了顺德、东莞等地。郑成功占据了海岛台湾,要招纳施琅,施琅不听从。郑成功捉拿了施琅,并拘禁了他的家属。施琅用计得以逃脱,他的父亲太宣、弟弟施显以及他的子侄都被郑成功杀害。康熙元年,施琅被提升为水师提督。当时,郑成功已死,他的儿子郑锦带领部下打算进攻海澄。施琅派遣守备汪明等人带领水军在海门抵挡,杀死了郑锦的将领林维,缴获了战船武器。康熙七年,施琅秘密向皇上陈奏郑锦在海上据险顽抗,应抓紧时间攻打郑锦。皇上召施琅到京,向他询问平定台湾的方法策略。施琅说,台湾很快就可以收复。皇上将收复台湾之事下到部里商议,部里止息了施琅的奏议,康熙二十年,郑锦病死,他的儿子克爽尚年幼,将领郑国轩、冯锡范负责军务。内阁太学士李光地呈上能够平定台湾的奏本,据此又推荐了施琅(以前他的水师提督之职被裁掉)。皇上再次任命施琅担任福建水师提督,并伞令他见机进军攻取台湾。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从桐山发兵攻占了花屿、猫屿、草屿,顺着南风进军并停泊在八罩。施琅派遣游击将军蓝理用快船进攻,郑军军船乘着潮水从四面汇合。施琅坐着主帅太船;中进对手水阵中,眼睛被飞箭射中,鲜血从头巾上流下来,但他继续督战,没一点儿退却,终于攻取了澎湖列岛。郑克爽非常惊恐,于是派遣使者到施琅军中求降。施琅向皇上送了陈述受降的奏本,皇上同意他的意见。八月,施艰带着清军进入鹿耳门,到了台湾。郑克爽率领部属剃了头发,在水次迎接施琅,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期中试卷


上一个『霍邱一中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  下一个『宁波效实中学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