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丑下练习及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单元练习
试题
名称
公孙丑下练习及答案(高三选择性必修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公孙丑下练习(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
试题预览
公孙丑下练习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面各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人和”思想的具体运用。
B.孟子提倡仁政,因此反对一切战争。
C.孟子认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中,“人和”是起决定作用的。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的意思是“援助少到极点时,连自己的内亲外戚也会反叛他”。
2、翻译: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结合上面的选段,你认为下面选段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二)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日:‘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1、下面各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臻运用逻辑学中的”两难推论法”向孟子提出一道难题。
B.孟子是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决定是否接受国君的馈赠。
C.“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表明君子要保持君子的尊严,不能为了金钱而把自己当商品卖。
D.孟子认为他接受宋国、薛国国君的钱是对的,不接受齐宣王的钱也是对的。
2、翻译: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3、不管是孔子还是孟子,他们的立身处世都能既坚持原则又通权达变,除了本段,你是否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
                                                                                   
                                                                                

(三)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朝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1、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多的有才能的人来做
C.如果是自己不能自作主张,为什么不辞职
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2、翻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3、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根据原文回答:孟子向齐王陈述了什么?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
                                                                                  
                                                                                   
                                                                                   

(四)齐人伐燕。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1、下列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在混乱的战国,可以用非法手段讨伐非法诸侯
B.孟子认为要讨伐不义之诸侯,要有一个规矩,一个秩序
C.孟子善于用类比,说理浅显易懂
D.孟子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是一个法治问题
2、翻译:(1)彼然而伐之也
                                                                               
(2)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3、孟子是认为燕国可以讨伐,杀人犯可以杀掉吗?为什么?
                                                                                   
                                                                                
(五)孟子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后,人民都仰望着他。
B.孟子指出,现在的君子,岂止是坚持错误,竟还为错误找借口。
C.在古代君子和现在君子犯错鲜明的态度对比中,孟子间接提出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D.孟子不认为周公有过错。
2、翻译: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3、在文中提出了什么观点?
                                                                                  
                                                                                   
(六)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1、下列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阐明的是孟子忧国忧民的坚定信念和伟大抱负。
B.在孟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不怨天尤人的优良品德。
C.在孟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以德行仁政”的作风。
D.文段反映孟子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
2、翻译: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3、上述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用自己的话回答)
                                                                                  
(七)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
   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 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赔。”
1、翻译: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赔
                                                                              
2、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上面一段内容选自《论语(八佾)》,孔孟二人在对待父母的丧事上有何异同?
                                                                                     
                                                                                 
                                                                                 
(八)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1、下列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尹士认为到自己误解孟子,因此他惭愧地说“士诚小人也。”
B.孟子不考虑个人的小节,他考虑的是在齐国实行“王道”造福老百姓。
C.从上面文字可看出,孟子在对待是否留在齐国的问题上没有原则性,比较犹豫,这和他一贯所坚持的原则不同。
D.孟子迟迟没有离开齐国,是希望齐宣王能够改鲜易辙,这样就可以实现他的理想。
2、翻译: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公孙丑下参考答案
(一)1、B
2、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
3、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人心的向背。

(二)1、B
2、没有理由却要送给我一些钱,这等于是用钱来收买我。哪里有君子可以拿钱收买的呢?
3、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三)1、D
3、内容:孔距心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救济,而孟子自己通过牧羊作比,使孔及时醒悟。
目的:让齐王明白无论是官员还是国君,都要有责任心,不要对百姓的生死不负责任、无动于衷。仁政爱民,是上至帝王,下至官员都应自觉履行的基本德行。

(四)1、A
3、不是,孟子认为要讨伐不义的诸侯,必须是为“天吏”,要杀掉杀人犯,须是执法部门的人。孟子在此提出了一个实际上的法治问题。

(五)1、D孟子认为周公的过错是可以原谅的
3、孟子在文中提出了知错必改的观点

(六)1、C
2、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的心怀或“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七)2、二人都认为丧事是“孝心”的重要体现,须真正表达对失去亲人的悲戚和悼念,坚持了礼制与财力许可这两条基本原则。
孟子认为只要是礼制和财力两方面许可,就要尽力做得好一些。孔子认为丧礼与其铺张浪费,宁可悲哀可度。他更重视的是内在情感方面,而要求在物质方面节俭办事,反对丧事过分大办,铺张浪费。

(八)1、C (222.77.69.9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选择性必修 单元练习


上一个『黄冈武穴市大金中学2009年秋九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