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检测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检测题(高一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总分为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只须交答题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A、踮脚(diǎn)围歼(qiān)缴械(xiè)鲜为人知(xiān)B、蛊惑(zhōng)创伤(chuāng)栏厩(jiǜ)两涘渚崖(zhǔ
试题预览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检测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总分为16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卷上,考试结束,只须交答题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踮脚(diǎn)        围歼(qiān)         缴械(xiè)     鲜为人知(xiān)
B、蛊惑 (zhōng)        创伤 (chuāng)      栏厩(jiǜ)        两涘渚崖(zhǔ)
C、诽谤 (fěi)           蜕变(tuì)          偌大(ruò)       遭受重创(chuāng)
D、罢黜 (chù)          吮血(yǔn)       扪参(shēn)      直栏横槛(kǎn)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最为困难的时候,这位母亲总是吃孩子们剩下的残羹冷炙。
B、在比赛后杜伊科维奇面对众多球迷的一片“下课”声不以为然,他反复强调,比赛后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
C、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
D、历经15年转型的痛苦与磨难,俄罗斯的经济、国际威望等方面逐渐得到认可,“俄罗斯重新崛起”在俄罗斯国内、中国,甚至在世界上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组是:(3分)
A、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弛,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B、本届大运会会徽、吉祥物设计的应征者大多是以大学里的青年教师为主,其他行业的也有,但不多。
C、能否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是实现2008年全年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
D、温家宝总理在新加坡会见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时谈到,希望加快东海问题的谈判过程,尽早实质性迈出步伐。
4、下面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解释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学习中记忆的数量(百分数),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记忆量变化的规律。













(1)图中揭示的遗忘规律是                            (2分)(不超过20字)
(2)针对这一规律,正确的应对措施是                                  。(2分)
5、按照下面句子的句式(我不是……也不是……而是……)仿写一个句子。(5分)
   例句:我不是价值连城的宝石,也不是一无所有的废铁,而是燃烧炉中的一块钢。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悦,顷之,拜受为少傅。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信者曰:“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悦服。以寿终。
(节选自《汉书•疏广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   徙:调职
  B.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敏:敏捷、聪明
  C.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     幸:宠幸
  D.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益:增加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顷之,拜受为少傅。    填然鼓之。
  B.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
  C.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今日饮食费且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疏广自幼勤奋好学,深明《春秋》,远方之人也来向他问学。其兄之子疏受谦恭谨慎而有口才。叔侄二人并为皇太子师傅,朝廷引以为荣。
  B.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
  C.疏广认为自己的金钱为朝廷所赐,应当自己用来颐养天年,因而回归故里之后,并未打算要将钱财留给子孙,每日均请亲朋故友宴饮娱乐。
D.疏广的子孙见饮食费用甚巨,就请人劝疏广多置田宅。疏广表示财产只能使子孙怠惰罢了,应当让他们自食其力,过与平常人相同的生活。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
                                                                     
(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三、古诗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①。
唯有落红官不禁②,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 ①建章:宫殿名。②官不禁:官府没有禁止。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说说第二句话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4分)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从下面所给的12个空格中选择8个填空(每空一分)。
(1)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张浦《五人墓碑记》)
(2)惟草木之零落兮,                    。 (屈原《离骚》)
(3)剑阁峥嵘而崔嵬,               ,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4)万里悲秋常作客,              。(杜甫《登高》)
(5)千呼万唤始出来,            。 (白居易《琵琶行》)
(6)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7)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晏殊《蝶恋花》)
(8)执手相看泪眼,            ( 柳永《雨霖铃》)
(9)落霞与孤鹜齐飞,               。(王勃《腾王阁序》)
 (10)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11)          ,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12)七十者衣帛食肉,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奥斯威辛的风       
高洪波
   ①2004年的10月,我独走欧洲,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 
   ②抵达华沙的当天夜里,我就向东道主提出一个要求:明年是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能否到奥斯威辛一看?说这话时,我不知道奥斯威辛距华沙有多远,更不晓得东道主的具体安排。波兰作协主席马列克沉吟着,翻译胡佩芳大姐也没接话茬儿。 
   ③几天时间匆匆过去,华沙的秋天留给我极美的印象,在一位演员的庄园里举行的诗人聚会让我领悟到老欧洲的独特魅力,而“华沙之秋”诗歌节在肖邦公园举行,诗意便愈加浓了几分。可我仍惦记着300公里以外的奥斯威辛。
   ④10月18日中午12时30分,我终于踏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那一天早晨秋雨绵绵,出门还带了伞,及至抵达奥斯威辛,却陡然狂风大作。胡佩方大姐说,奥斯威辛是个奇怪的地方,参观者常碰到阴雨连绵。她并没有陪我到奥斯威辛,她说她受不了心灵的折磨!
   ⑤这是一次奇怪而又匆忙的参观,毒气室、焚尸炉、铁丝网、岗楼、纹刑架,还有一个小院子里压成方块状的7000多公斤的头发……在27楼展览馆,我见到里面展出的一幅大照片:犹太妇女和儿童在德军枪口下高举双手,一个小男孩的目光中满是天真和无奈。这一幕极其令人震骇!在焚尸炉前,我和一群中学生共同走过,孩子们默默无语,我不知道他们心里想的是什么,但我的心底却陡然出现几句诗:
   此刻,我变成了一块巨大的海绵,
   迅速汲满了历史的汁液,
   我的指尖也开始流泪,
   为人类在那一个年代的无助与悲伤。
   ⑥天上有巨大的云朵掠过,秋风卷起落叶,风中有一种嚎叫和呻吟。在奥斯威辛,这人类为了消灭人类而手造的地狱里,我感到寒意袭人,是噩梦又是现实。真的可能是因为奥斯威辛长眠着100多万遇难者的冤魂,才形成了死一般的压抑、魔一般的恐怖,以及变幻无常的气候。
   ⑦风仍在高天咆哮,吹动我的头发,吹动我的衣衫,我不知道这愤怒的风起于何处又生于何时,只感到脚下的土地也在风中战栗,铁丝网和纹刑架在风中摇晃,集中营的游人们,想必心底的风暴更远胜于自然界的狂风罢! 
   ⑧事后,我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这样一行文字:“欧洲,一个美丽的深秋的中午,在大群中学生的簇拥下,我走在奥斯威辛的土地上,快步疾走,有一种逃亡的感觉。”
   ⑨当天我见到一位叫何敢的中国女留学生,她说曾经陪同一个代表团参观过奥斯威辛,然后连续难受了两个多月,以后再也不愿意去。由何敢联想到在波兰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胡佩芳大姐,她们对奥斯威辛的拒绝,是出于本能的对自己的保护。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地狱的别称,正像美国副总统切尼在2004年1月27日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纪念论坛上说的:“在欧洲的死亡集中营里,有人犯下了人类所不能想像的最严重的罪行。我们必须向下一代传递这样的信息:我们在这里感谢那些将我们从暴政下解救出来的解放者,同时我们必须有勇气阻止那些邪恶卷土重来。”
   ⑩奥斯威辛是个小镇,建镇在800年前,二战前被称为波兰的“犹太人城”,因为当时的1.23万人口中有7000名犹太人。现在小镇有些不堪历史重负,因为人们无法想像小镇如何在一个巨大的公墓旁生存。
   ⑾这当然仅只是游客的见解,事实上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
   
12.文章开头三节写出席第33届“华沙之秋”诗歌节的有关情况,有哪些作用? (4分)
                                                                                
                                                                                
13.(1)第五段中,作者是怎样写奥斯威辛集中营景象的?(2)“我的心底”陡然出现的几句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1)                                                                                 
(2)                                                                  
                                                                
14.(1)文中奥斯威辛的风有什么特点?(2)奥斯威辛的“风”有哪些含义?
(6分)
(1)                                                                                
                                                                                
(2)                                                                                
                                                                                
   15.(1)为什么胡大姐她们会“拒绝” 奥斯威辛,而“我”参观时也“有一种逃亡的感觉”?(2)作者说“正是由于奥斯威辛的存在,人类的良知才凛然长存”,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6分)
(1)                                                                                
                                                                                
(2)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  (18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学术通俗化不是学术娱乐化
    近些年,学术突然与大众亲近起来。不少具有“学者”身份的人,在电视上以时髦的话语方式,谈先秦诸子,谈三国风云,或古今中外无所不谈。出版界自然也不甘落后,趁机大出这类以浅显易懂而又充满噱头的方式谈论“学术问题”的书。有人对之非议,也有人出而辩护。辩护的理由是:学术的通俗化是必要的,学术走向大众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学术通俗化与学术娱乐化,是极易混淆却又大不相同的两回事。
    学术研究的目的,最终是要影响社会,影响大众的生活。实际上,我们赖以生存和生活的许多常识,当初都是高深的学术观点。抽烟有害,如今尽人皆知,当初却不过是实验室里的结论;人权的意识和观念,在中国也日渐普及,起先却仅仅是象牙塔里的呼声。学术的通俗化,其实一直以各种方式在进行着。过去的学者,是很注重这方面的工作的,他们往往一方面从事很专业很艰深的研究,一方面又致力于将自己专业艰深的成果尽可能向社会普及。这种普及性的著作,也能成为经典。费孝通、萨孟武,都是在学术上颇有造诣的学者,他们都另有多种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著作行世;至于他们的《乡土中国》、《水浒传与中国社会》这样的著作,则是在非专业的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结集,都是民国时期的“通俗经典”。
    在将学术通俗化时,必然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水平,必然要将那些最专业最难懂的部分牺牲掉。但这丝毫不意味着迎合大众、讨好大众。如果说,一个学者,在从事艰深的学术研究时,应该心怀一种神圣感,应该有着对学术的敬畏,那他在从事将学术通俗化的工作时,这种神圣感,这份敬畏之心,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学术通俗化,目的是在教育大众、启迪大众、唤醒大众,仍然是以对大众启蒙为目的。它不是要强化而是要摧毁、改变大众心中某些固有的东西。
    以这种眼光来看今日学术与大众的“零距离接触”,称之为学术娱乐化或许更合适。将学术娱乐化的目的,无非是名与利,迎合和讨好大众,就是他们的基本策略。大众最想听什么,听了什么最开心,他们就说什么。而将学术通俗化绝不这样。不妨以萨盂武的《水浒传与中国社会》为例。在这本通俗性的学术著作中,萨孟武对梁山泊集团予以坚决的批判和否定。他强调,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造反集团,不过是一个“流氓集团”。他从多方面分析了这种“流氓集团”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指出这种“流氓集团”在中国历史上屡屡起着极其恶劣的作用。这样一种对“梁山好汉”的评说,显然与大众心目中原有的情感观念相冲突。而萨孟武的目的,就是要摧毁改变大众长期以来对“梁山好汉”的仰慕崇拜,就是想清扫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水浒气”。如果让今天的那些热衷于将学术娱乐化的“学者”来讲《水浒传》,他们决不会这样讲。他们一定会极力歌颂“梁山好汉”的“义”与“勇”,一定不敢对他们的滥杀无辜、打家劫舍有半句微词。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名与利,他们就必须最大限度地迎合社会上的“水浒气”。为了讨得大众更多的喜爱,也不妨顺便称林冲为“帅哥”,说李逵是“猛男”。而大众呢,大众自然乐得合不拢嘴。在这合不拢嘴的过程中,大众身上原有的“水浒气”,就被进一步强化了。
16.根据文意,下列对“学术通俗化”的理解,确切的一项是(    )(3分)
    A.学术走向大众,影响大众的生活,与大众亲近起来,让大众最开心。
    B.将学术专业艰深的成果以“通俗经典”的形式尽可能地向社会普及。
    C.牺牲掉学术著作中那些最专业最难懂的部分,最大限度地满足大众的好恶。
    D.浅显易懂,但与大众心目中原有的情感观念相冲突,不会讨得大众的喜爱。
17.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如今尽人皆知赖以生存和生活的常识,都是由当初高深的学术观点,借助学术通俗化方式逐渐普及形成的。
    B.无论是从事艰深的学术研究,还是从事学术通俗化的工作,学者们都应心怀一种神圣和对学术的敬畏。
    C.今日学术与大众的“零距离接触”,常常以时髦而又充满噱头的话语方式,来解读古今中外的“学术问题”。
    D.对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水浒气”,将学术通俗化的学者和将学术娱乐化的学者持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18.文中两次例举《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各有什么作用?(6分)
答:                                                                     
                                                                             
                                                                             
19.为什么说学术通俗化与学术娱乐化极易混淆?二者有什么不同?(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华罗庚亲手推导“相对论”
    “文革”中,华罗庚先生曹一次次遭遇大会枇判斗争。贴大字报与上台“揭发、批判”先生的也有他门下的学生,那想必更令先生痛苦。
    当时,华先生兼任着中国科技大学的副校长。1967年深秋的一天上午,在北大读书的我溜出北大,一路骑车来到西郊公主坟的中国科技大学,走进了副校长办公室。两位副校长,严济慈教授与华先生,同室办公。我先向严先生鞠躬行礼,他微微点头,问过我的姓名后就不再和我说话。华先生则示意我在他身边的沙发上坐下。
    “近来外面有什么消息?”华先生问。
    我回答:“有人在批判爱因斯坦‘相对论’。”一个南方来的中学教师说“相对论违反毛泽东思想”,并用自己的实验数据来推翻相对论。科学院成立了“批判自然科学理论中资产阶级反动观点”的学习班,声称要“以毛泽东思想为武器,革‘相对论’的命”。有的文章历数“相对论”的“种种罪行”,扣上大帽子,如“主观主义”、“唯心主义”、“西方资产阶级的反动观点”等。
    “什么实验?”作为物理学家的严先生大惊,非常关注地追问。我回答:“那位老师在他家房梁上吊了个铅球,全凭目测观察得到些数据。”
    听了这个回答,严先生似乎大大放心了,说:“这样的实验产生的误差,恐怕是这个课题不能允许的!”
    华先生始终未发一言,他若有所思,和我说话显得心不在焉了。
    不久之后,先生约我见面,交给我一叠他写的密密麻麻的手稿,说:“请你帮我仔细验算一遍。”我仔细阅读先生的手稿,原来先生是在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重新推导出“相对论”的基本结论。
    爱因斯坦提出了两条基本原理作为讨论运动物体光学现象的基础。第一个叫做相对性原
理。第二个叫光速不变原理。先生则以光速最大并且不变为一个前提;再假设两个参照系,其中一个参照系对于另外一个参照系做匀速直线运动为第二个前提。从这两个前提出发,先生灵活地运用矩阵工具,描述物体、参照系的运动、速度等等,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与矩阵计算,最后的结论是:时间和长度都有相对性。它们的相对性表现为:时钟会因为运动而变慢,尺子在运动时要比静止时短。经典力学中的速度合成法因而也要重新认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基本结论呈现在先生笔下,先生异常坚定地告诉我:“爱因斯坦批不得!”他希望能够尽力去阻止那些只能令国际社会耻笑、国家声誉受损的荒唐事情的发生。
    在阅读过程中,我也确实发现许多小错,例如矩阵中数字的正负号,或者它们在矩阵中的位置。可是,所有的中间结果一点也不错。我问这是怎么回事,先生笑了:“所有的中间结果都是我早就看出来的,那些演算过程是写给别人看的。我算矩阵就跟你算数字一样。”
    先生的造诣非常人能比,对他来说直截了当的东西,别人可能觉得太跳跃了,他得给读者搭上几步“台阶”过渡。于是,先生随手填补些演算过程,那时候他不太上心,难免出些小错,无伤大雅。
20.这篇传记中有不少传神的人物神态刻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向严济慈教授“鞠躬行礼,他微微点头,问过我的姓名后就不再和我说话”,反映文革中人与人之间的戒备心理。
B.得知南方某教师的“实验”情况,严先生“似乎大大放心了”,这是因为他确信该实验简单幼稚,“相对论”不可动摇。
C.听说批判相对论,“华先生始终未发一言,若有所思”,他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在内心里考虑着如何维护“相对论”的问题。
D.“我”问华先生为什么推导有许多小错而“中间结果一点也不错”,华先生“笑了”,意味着这是有意为之,自己明知有错。
2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写科学院批判“相对论”,为人物的行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显示了身处逆境的华罗庚先生坚持科学精神的难能可贵。
B.华罗庚听说科学院批判爱因斯坦,“不久之后”就拿出了证明相对论的手稿,主要是表现他高超的数学水平。
C.当华罗庚先生处在恶劣的环境中,“我”却能冒险去看望他,从一个侧面衬托了先生卓越的科学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D.本文通过叙写一批科学家在“文革”的遭遇及其不屈的抗争,旨在揭露“文革”践踏科学、摧残人才、扭曲人性的罪行。
22.华罗庚是怎样“独创”性地推导相对论的?试分条加以概括。(6分)
答:                                                                     
                                                                             
                                                                             
23.文章关于华罗庚的几处语言描写,各表现了华罗庚的什么品质?请分别加以分析。(6分)
答:                                                                     
                                                                             
                                                                             
七、作文(70分)
请以“难忘那一瞬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一期末检测答案
1、 C
2、 C
3、 A
4、(1)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2)及时复习,及时反复(4分)
5、参考答案: 
   我不是挺立高山的巨石,也不是多姿多彩的顽石,而是宽广马路上的一粒石子。
   我不是辽阔无际的海洋,也不是屈身低洼的水沟,而是辽阔大海中的一滴水。
   我不是翱翔天空的雄鹰,也不是弱不禁风的羔羊,而是自由飞翔在天空中的一只小鸟。6. C(幸:皇帝到某地)7. B(第一句表方法,第二句表原因。A衬音助词;C都译成“因为”;D都译成“将要”) 8. B(“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不合文意)
  9(9分)(1)所以我很乐意与宗族乡亲共同享受他的恩赐,以此来过完我的余生,(2)我们复社里的品行可以成为读书人表率的人,替他们伸张正义。
[文言文参考译文]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少年爱学习,通晓《春秋》,在家里传授学业,学习的人从很远地方来。地节三年(前67),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后,疏广改任太傅。疏广哥哥的儿子疏受,他讲礼节做事恭谨,敏捷而又善辞令。汉宣帝幸临太子宫,疏受迎接拜见应对,以及设酒宴,捧觞祝寿,言辞礼节闲静文雅,皇上很高兴。不久,授疏受为少傅。太子每次朝见皇上,或进见父皇,太傅导于前,少博护于后。叔侄并为太子师傅,朝廷以此为荣。
    疏广叔侄做太子傅五年了,皇太子也已十二岁了,精通《论语》、《孝经》。疏广对疏受说:“我听说‘知足不会受辱,知止不会危险’,功成自退,这是自然规律啊。现在做官到二千石,官居高位,名望也树立了,像这样不离开,恐怕有后悔的事情,不如我们叔侄相随出官,告老回乡,以长寿命终,岂不是好事?”疏广便称说自己年老,上疏皇上请求退职。皇上因为他们的确年纪很大,都准许了。
疏广回到乡里,常令家人准备酒食,邀请同族以及旧日熟识的来家作客,一起快乐。他常问家里还剩多少黄金,并催促家人卖掉黄金来准备酒食。过了一年多,疏广的子孙私下对疏广信任的兄弟老人说:“子孙希望趁君健在时多立些产业根基,现在吃喝费用将尽。最好用您老的意思劝说他老人家买些田宅。”老人就在闲暇时向疏广谈起此事。疏广说:“我难道老糊涂了不顾子孙吗?我们家已有些田地房舍,让子孙努力耕种于其中,足够他们穿衣吃饭,同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一 下册 期末试卷


上一个『八年级(上)语文期中考试』  下一个『九年级语文竞赛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