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宁乡一中2009年11月高三调研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湖南宁乡一中2009年11月高三调研试题(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湖南宁乡一中2009年11月高三调研试题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谥号(shì)创伤(chuāng)迄今(qì)书声琅琅(lǎng)B、漂泊(ó)否泰(pǐ)编纂(zuǎn)干练坚决(gàn)C、绯闻(fēi)赍赏(jī)彤云(tún)泅水划船(qiú)D、懿范(yì)捧袂(mèi)坍缩(
试题预览
湖南宁乡一中2009年11月高三调研试题
语   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谥号(shì)     创伤(chuāng)        迄今(qì)        书声琅琅(lǎng)
B、漂泊(bó)      否泰 ( pǐ )           编纂(zuǎn)     干练坚决(gàn)
C、绯闻(fēi)       赍赏(jī)              彤云(tún)      泅水划船(qiú)
D、懿范(yì)      捧袂(mèi)           坍缩(dān )     咬文嚼字(jiáo)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庆功会上,几杯酒下肚后,他感到一股热气从胃里冒出,直冲头顶;然后逐渐发散到 四肢,身心随之发烫,慷慨豪迈之情犹然而生。
  B.目前,出口疲软,消费低迷,种种手段难以促进经济增长,而固定投资常常能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因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C..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想要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取丰硕的成果,就要付出努力;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那只能虚度光阴。
  D.在骄阳的曝晒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庸倦无力,矜持的牡丹也耷拉下了高贵的头颅,失去了先前的神采。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进入高三以来,一向学习成绩平平的陈真特别刻苦,进步很大,真叫人不得不另眼相看。
 B.大自然的巧夺天工,造就了如诗如画的美景,置身在这里可以观赏到峥嵘群峰、莽莽森林、高峡平湖和飞流瀑布的壮美。
 C.合理的知识结构应是广博与精专的辩证统一,专与博都是相对的,应该相辅相成,协调发展。
 D.仿制古画还有一种情形,就是不署姓名,以假乱真,鱼龙混杂,骗取黑钱。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诚信教育已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因为诚信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而且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
B.电子机票的普及改变了以往必须面对面的购票方式,没有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这必将给代理人市场乃至航空销售市场格局带来巨大变化。
C、当代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要想获得成功,归根结蒂,取决于人的现代化建设,期待于人的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素质的优化和全面提升。
D.文学作品是作家以人类的社会生活为中心而进行的精神活动,离开了社会生活就不会有真正的文学活动的发生。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我不记得有比那天更蔚蓝更清新的黎明了!太阳刚从苍苍的山巅后面露出来,            ,使人感到一种甜美的倦意。
A.山顶的白云变成了玫瑰色,又从玫瑰色变成了紫色,最后又发出了金色的霞光
B.它那最初几道光芒的温暖跟即将消逝的黑夜的清凉交织在一起             
C.空气里弥漫着破晓的寒气,草上也蒙盖了灰色的露水
D.它射下了几道微微温暖的光线,像火的带子一般贯穿了整个树林
二、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齐将马仙碑连营稍进,规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碑。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仙碑烧营卷甲而遁。英曰:“公伤矣!且还营。”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竞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为南衮州刺史。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北史•傅永传》,有删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渡南岸,当深处置之        置:放置
B.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   本:原来
C.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     徙:迁徙
D.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埤   将: 率领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 与道固俱降                 ②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B.①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
C.①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      ②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D.①公伤矣!且还营               ②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竞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
B、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篱/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竞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
C、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竞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
D、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竞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永年少时就武艺超群,但20多岁时却不能答对朋友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后来通过发愤读书,终于兼具文武之才。
B.傅永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他摸准了南齐入侵之敌的心理,巧置疑标,妙施伏兵之计,一战而大获全胜。
C.解涡阳之围时,在高聪等人不听从作战意见而导致战败后,傅永没有气馁,而是收拾残兵,利用伏击转败为胜。
D.傅永临阵勇猛过人,70多岁了还独自率领千余人与前来解围之敌决战,且不顾腿伤冲入敌阵,把敌人打得大败而逃。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3分)
(2)深沟固垒,然后图之。(3分)
(3) 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4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  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3分)
    答:                                                                 
                                                                              
                                                                              
12、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怀良辰以孤往,            。登东皋以舒啸,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3)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李煜《虞美人》)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自由和科学  爱因斯坦
我知道,要对基本价值的判断进行争论,是一件没有希望的事。比如,如果有人赞成把人类从地球上消灭掉作为一个目标,人们就不能从纯理性的立场来驳倒这种观点。但是如果有某些目标和价值是大家一致同意的,人们就能够合理地来议论达到这些目的手段。现在,让我们来指出两个目标,凡是读到这篇东西的人大概都会完全同意的。
第一,为维持全部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所必需的资料应当由总劳动量中尽可能少的部分来生产。
第二,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但只做到这一点还是不够的,为了得到满足,人还必须有可能根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和能力来发展他们理智上的和艺术上的才能。
其中第一个目标是要求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因为科学工作是一个自然的整体,它的各个部分彼此相互支持着,虽然支持的方式还没有人能预料到。但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具有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我所理解的自由是这样的一种社会条件:一个人不会因为他发表了关于知识的一般和特殊问题的意见和主张而遭受到危险或者严重的损害。这种交换的自由是发展和推广科学知识所不可缺少的,这件事有很大的实际意义。首先它必须由法律来保障。但单单靠法律还不能保证发表的自由,为了使每个人都能表白他的观点而没有不利的后果,在全体人民中必须有一种宽容的精神。这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是永远不能完全达到的,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如果要保证第二个目标,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那么就必须有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而没有这第二种外在的自由,发表的自由对他就毫无用处。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
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以得到改进。
1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促进一切科学工作是达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一个目标的要求。
B.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后,理智和艺术的能力就能够得到发展。
C.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对于科学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法律的保障和全体人民的宽容精神对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具有重要的意义。
14、下列对第二种“外在的自由”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工作之余还有可能从事个人的活动,属于第二种“外在的自由”。
B.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爱因斯坦所指出的第二个目标的基本前提。
C.第二种“外在的自由”与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相辅相成,都有助于科学的发展。
D.第二种“外在的自由”是实现合理分工和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
⒖除“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外,根据文意,还需哪些条件才能使“创造性思想”尽可能得到发展?(6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16.作者为什么说“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此时的美超过一切”?(4分)
答:                                                                      
                                                                               
17.文中第3段在表达上有哪些特色?有什么表达效果?(6分)
答:                                                                      
                                                                              
18.“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为何称之为“灯盏”?(6分)
答:                                                                       
                                                                              
19.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请结合全文探究并分条加以概述。(6分)
答: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做1题,6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一则小故事,在空格处续写上恰当的句子,表达出你的感悟。
有位军人曾经写到他在军中服役时看到的戏剧性一幕。
一次,阿拉巴马州红色军工厂举行阅兵仪式。检阅官是位上校。一切进行得都很顺利,但当上校走到某位士兵面前时,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突然厉声命令道:“把口袋上的扣子扣好!”那位士兵非常慌张,结结巴巴地问道:“现在吗?长官?”“当然,马上!”上校回答。于是,士兵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把上校口袋上的扣子扣上了。                                    
                                                                               
                                                                               
 
(2)阅读下列新闻,写一篇100字左右的短评。
 央视网消息(中国新闻):2010年公务员考试的报名还有2天就截止了,来自各地相关部门的最新统计显示,报考岗位冷热不均,有个别岗位甚至没有一个人通过审核。
    从之前几天的报名情况来看,热门职位竞争越发激烈。截至发稿时,在全国范围内“领跑”众多报名岗位的是厦门海关“现场监管”一职,5561:4的报考比例无岗能及。而南京地区最热的岗位则是国家土地督察南京局的督察室主任科员一职,有707人争抢这一职位。
    热门职位热得不一般,冷门岗位也有不少。在南京,国家审计署驻宁特派员办事处副主任科员、下关国税局税收征管员等一些岗位由于其专业性强,学历与基层经验要求高等原因,至今报名者寥寥,通过审核人数仍然为0。
    据了解,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比今年多出20万人,而此次公务员录取人数却只增加了1500余人。面对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也有许多考生有意避开海关、国税以及商检等热门职位,报考符合相对冷门也符合自身条件、专业和爱好的职位。
七、写作(60分)
21、请以“出格”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2009年11月高三调研试题
语 文 答 案
题次 1 2 3 4 5 6 7 8 9 总分
答案 B C C C B C C C A  
1、B(A书声琅琅(láng)C彤云tóng D坍缩 tān)
2.C(A油然而生B立竿见影,D慵倦。)
3、C(A句“另眼相看”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应改“刮目相看”。B句“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不能用于“大自然”,应改“鬼斧神工”。C句“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D句“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应改为“鱼目混珠”)
4、C(A语序逻辑错误改为“不仅体现了公民的基本道德素质,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整体形象”。B“空间”不能与“地域”并列。D 搭配不当,“文学作品是……精神活动”主宾搭配不当。)
5、B(A、C两项的主语和前后文内容不衔接,D项比喻的内容和下文不吻合。)
6、C流放
7、C、都作副词:于是(A“与”介词:跟/连词:和;B“以”介词:用/介词:凭;D“且”副词:暂且/表让步的连词:尚且。)
8、C(标点: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竞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
9、A(“不能答对朋友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问题”,理解有误,应为“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
10、(1) 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深”、“让”、“报”各1分,共3分)
(2)深挖沟壑,固筑壁垒,然后图谋解救涡阳之围。(“深”、“固”用作动词,各1分,“图”1分,共 3分)
(3) 以前汉高祖摸着脚趾头,是不想被人知道自己受了伤。我虽然地位低微,但也是国家的一个统帅,怎么能给贼寇(敌人)留下个射伤我朝大将的名    声呢!( “不想被人知道自己受了伤”1分,“下官虽微,国家一帅”转折关系1分、“奈何”1分,“伤将之名”1分,11、(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2分)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2分)
  (2)运用烘托(映衬、衬托)手法,(1分)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总无声”衬“啼杜宇”,而啼声“催成清泪”)。(2分)
12、(1)或植杖而耘耔/临清流而赋诗 (2)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猿猱欲度愁攀援
(3) 雕栏玉砌应犹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3、B  选项中“就能够”和B选项中“只要……就……”语意绝对化
14、D  与倒数第二段末句“如果合理的分工问题得到解决,技术的进步就会提供这种自由的可能性”意思不同。
15、⑴增进一切有关自然规律的知识,也就是要促进一切科学工作。
⑵人在获得生活必需品的前提下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
⑶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
【解析】本题答案遍布全文,首先根据提干要求,结合文意,找到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提炼。相关的句子有“满足物质上的需要,固然是美满的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要使一切人的精神发展成为可能……人不应当为了获得生活必需品而工作到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个人活动的程度”“ 但如果要使科学思想、哲学和一般的创造性思想得到尽可能快的进步,那就必须始终不懈地去争取这种自由”“ 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以得到改进”。
16.因为它的独立存在体现了山村的岑寂(2分)(如答“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得1分),揭示了到了秋日一切美艳都归于素洁,归于自然的道理。(2分)
17、运用比喻、对比(虚实结合)等表达技巧。(1分)选取山村秋收后一家人围聚炉火和谷仓的典型场景进行描写。(1分)渲染了温馨、喜悦、满足、实在的氛围。(2分)揭示出希望不落空才会快乐的道理。(2分)。
18.秋天的果实或劳动的结晶(意思对即可)。(1分)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因为灯盏发出光和热,给人温暖,让人心里踏实,(2分)使人充满喜悦、看到希望,(1分)这些与秋天的果实、劳动的结晶给人们的感受相同,二者有相似点。(2分)
19.①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由繁华、虚浮而归于本真的过程。
②生命的追求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过程。
③生命在追求过程中,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固然令人欣喜;即使达不成目标,只要经历过,奋斗过,也可以无愧无悔。(每点2分)
20、(1)答案示例:这位军官一眼就看出了士兵制服上的问题,却丝毫没留意自己制服的问题。(2分)有时候,我们也是这样:别人的缺点总是那样扎眼,对于自己的缺点却总是难以觉察。(2分)别再总是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先处理好自己的缺点,再去善意地提醒、指正别人。(2分)(角度来自材料言之成理亦可)
(2)答案提示:①冷热不均的现象折射出“官本位”意识,应着力于约束政府及其官员的权力,重视公共权力监督体系的构建,加强公务员公仆意识的培养。
②冷热不均的现象折反映出大学生就业观亟待改变,就业不只是寻求“金饭碗”,更要有利于事业的创造及个人的发展。③冷热不均的现象折反映出大学专业开设与学习及大学生的实践等诸多问题,大学专业与社会需求应统一。(如答案不在上述提示之内,言之成理也可)
21、写作提示:.“出格”,意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又可解为越出常规,做得过分。
2009年湖南高考作文阅卷评分标准
今年作文评卷,网上记分标示区分为以下三块:
内容等级分,0——25分;
表达等级分,0——25分;
发展等级分,0——10分。
各标示区没有分等,但作文评分,仍按分项分等进行,请大家严格按分项分等标准评分。
错别字、不够字数、没有标题、自拟标题的,在基础等级之表达项中扣分。(错别字,3个扣1分,没有标题或自拟标题的扣3分)
基础等级部分
1.内容部分:以“题意”和“内容”为重点,全面衡量。“题意“‘内容”中有一项在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泰州市二○○九年初中语文模拟试题八(上)』  下一个『湖南省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