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阶段测试091025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1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阶段测试091025(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1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科试卷091025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25分)一、(10分,1——2题3分,第3题4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怃然(wú)面面相觑(qù)含情脉脉(mò)前倨后恭(jū)B、喟然(kuì)毋庸置疑(wú)岿然不动(kuī)越俎代庖(páo)C、莞尔(wán)鳞次
试题预览
10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科试卷091025
                  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25分)
一、(10分,1——2题 3分,第3题4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怃然(wú)  面面相觑(qù)  含情脉脉(mò)  前倨后恭(jū)
   B、喟然(kuì) 毋庸置疑(wú)  岿然不动(kuī)  越俎代庖(páo)
   C、莞尔(wán) 鳞次栉比(zhì) 汗流浃背(jiá)  为虎作伥(chāng)
   D、畏葸(xǐ)  虚与委蛇(yí)  刚愎自用(bì)   自怨自艾( ài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霓虹灯      按步就班        天网灰灰         瓜熟蒂落
   B、抱佛脚      当仁不让        如火如茶         棉里藏针
   C、挖墙脚      沽名钓誉        文过饰非         前仆后继
   D、拌脚石      怙恶不悛        如法泡制         集腋成裘
⒊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4分)
   A、宝玉看了,赞不绝口,又说道:“妹妹这诗恰好只做了五首,何不就命曰《五美吟》。”于是不容分说,便提笔写在后面。
    宝玉看望了凤姐后又来到潇湘馆,见黛玉面带泪痕。宝玉劝黛玉不要作践了身子,急而生悲,滚下泪来。宝钗随后来到,二人共同欣赏黛玉才写的几首分别以西施等五位有才色的女子为题的小诗。命意新奇,宝玉题为《五美吟》。
   B、于是鲁肃邀请庞统入见孙权。施礼毕。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鬓,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周瑜死后,鲁肃欲把庞统推荐给孙权,可惜孙权不能慧眼识英雄,他见庞统相貌丑陋,而且口出狂言,心中不喜,不肯用庞统。后来庞统往见刘备,刘备与孙权不同,他第一眼看到庞统,相见狠晚,立刻重用了庞统。(《三国演义》)
   C、不料刚刚抬起头来,就看见前面走过两个人,是熟面孔!一位是韩孟翔,交易所经纪人,而且是赵伯韬的亲信,又一位便是李玉亭。
   从李玉亭那儿,吴荪甫得到了赵伯韬和尚仲礼将去充当买办的新消息,他的脸色骤然变了。他估量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只是盼望能在失败的废墟上再建立反攻的阵势。(《子夜》)
   D、他痴痴地立在天井里,看着觉新走开了,一个人没精打采走到花盆旁边。红梅枝上正开着花,清香一阵一阵地送到他的鼻端。他伸手折了短短的一小枝,拿在手里用力折成了几段,把小枝上的花摘下来放在手心上,然后用力一捏,把花瓣捏成了润湿的一小团。
   这段文字描写觉慧遭祖父训斥后,在大哥觉新的劝说下,为了免得给大哥带来更大的麻烦,决定暂且不出去的情景。(《家》)
   E、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来。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大有深意,忽见他又咽不住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  
    这段文字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宝玉挨打后,被抬回怡红院后,黛玉送来了丸药,且软语劝慰宝玉,一句“我们看着,心
二、(6分,每小题3分)
①中国历史传统富于传说性质的特点,使各种名列“正史”的著作也不能免俗。以居于“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为例,它就广采博纳了许多传说,并对其中的某些内容作了增删,叙述上更富于文学气。比如,秦始皇巡幸江东时,项羽夹在人群中观看,傲然评论道:“彼可取而代也!”英豪之气溢于言表。陈胜贫困时,对同伴说:“苟富贵,毋相忘。”气概相差一筹,只念念于个人能否翻身转运。而刘邦在咸阳看见秦宫殿的壮丽时竟失声大叫:“大丈夫生世,当如是也!”一脸的贪婪与鄙俗,气质更低下了。关于项羽、陈胜、刘邦这三位著名反秦领袖在失意时各言其志的这些传闻,前人往往视为司马迁个人的文学性笔法,把它解作一种人物性格的对比描写。其实差矣,司马迁在这里肯定依据了民间传说的某些材料,否则哪能描写得这样栩栩如生。
②《史记》中那些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并不是史学家司马迁一手“创作”的。离开民间传说的哺育,个人的想像是达不到如此多样化的地步的。司马迁曾以“网罗天下放失(佚)旧闻”作为自己治史活动的座右铭。他公开宣布,自己非常重视参考、吸收民间传说。再如《鸿门宴》这样的场景,当事人早已死尽,又无官方的详细记载予以披露,司马迁的想像力再丰富,也不可能活现出如此生动的个性冲突的戏剧性场面。其中“项庄舞剑”一段,与后代民间说书的风格十分接近,与其说是后来的民间说书艺人受了《史记》这部巨著的影响,还不如说二者同受汉代及以后的民间传说形式的影响。司马迁的这种态度,对以后史学界有直接影响。“二十四史”均不同程度地吸收了民间传说,以至于有志者完全可以从中勾勒出一部“中国正史中的民间历史传说大系”。当然,这还不包括那些为数更多的稗史、遗闻、野语、历史演义和历史剧里的历史传说。如果把二者加在一起,总量将在被视为“宝库”的希腊神话传说和印度故事之上。
③中国三千年以上文字记载的历史,产生了庞大的文献记录。从春秋时代,中国历史著作就一直没有断绝过,形成了传统。从汉朝始,每代统治者都要动用大量的人力进行官方的修史活动。民间的历史著述也很繁多。即使在社会动荡、文明解体的南北朝时代,这一传统也未从根本动摇。其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时间跨度上看,都十分惊人的历史记录体系。
4、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记》为代表的“二十四史”因为采用民间传说撰写历史,所以形成了我国历史传统富于传说性质的特点。
B.司马迁对项羽、陈胜、刘邦这三位著名反秦领袖的描写并不属于文学性笔法,只不过是采纳了民间传说的某些材料而已。
C.离开了民间传说,像司马迁这样的史学家就不可能撰写出真正的历史著作。
D.多样化的想像是司马迁能在《史记》中塑造出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二十四史”中大多数历史著作吸收了民间传说,所以据此编写出一部“中国正史中的民间历史传说大系”是完全可以的。
   B.《史记》是“二十四史”中首部借鉴民间传说来撰写历史的史学著作。
C.把“二十四史”中的民间传说和真实的历史故事加起来,数量将超过希腊神话和印度传奇故事。
D.官方修的所谓“正史”和民间的历史著作构成了十分惊人的历史记录体系。“正史”中的民间传说成分少一些,民间历史著作中民间传说则多一些。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6—8题。
尹思贞,京兆长安人。弱冠以明经第,调隆州参军事。属邑豪蒲氏骜肆不法,州檄思贞按之,擿其奸赃万计,卒论死,部人称庆,刻石叹颂。迁明堂令,以善政闻。擢殿中少监,检校洛州刺史。会契丹孙万荣乱,朔方震惊,思贞循抚境内,独无扰。
神龙初,擢大理卿。雍人韦月将告武三思大逆,中宗命斩之,思贞以方发生月[注],固奏不可,乃决杖,流岭南。三思讽所司加法杀之,复固争,御中大夫李承嘉助三思,而以他事劾思贞,不得谒。思贞谓承嘉曰“公为天子执法,乃擅威福,慢宪度,谀附奸臣图不轨,今将除忠良以自恣邪?”承嘉惭怒,劾思贞,为青州刺史。或问曰:“公敏行,何与承嘉辩?”答曰:“石非能言者,而或有言。承嘉恃权而侮吾,义不辱,亦不知言何从而至。”治州有绩,蚕至岁四熟,黜陟使路敬潜至部,叹曰:“是非善政致祥乎!”表言之。 
睿宗立,召授将作大匠,封天水郡公。仆射窦怀贞护作金仙、玉真观,广调夫匠,思贞数有损节。怀贞让之,答曰:“公,辅臣也,不能宣赞王化,而土木是兴,以媚上害下,又听小人谮以廷辱士,今不可事公矣。”乃拂衣去,阖门待罪。帝知之,特诏令视事。怀贞诛,拜史大夫,累迁工部尚书。请致仕,许之。思贞前后为刺史十三郡,其政皆以清最闻。
                                        (取材于《新唐书》)
注:发生月:(春天)萌发滋长的月份。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州檄思贞按之              按:审查
B.三思讽所司加法杀之       讽:讥刺
C.承嘉恃权而侮吾           恃:依仗
D.怀真让之              让:责备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擿其奸赃万计
其皆出于此乎
       公为天子执法,乃擅威福
       必以长安君为质, 兵乃出
不能宣赞王化,而土木是兴
弃甲曳兵而走
其政皆以清最闻
不赂者以赂者丧
8.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    )
A.尹思贞为官敢于惩办不法豪强蒲氏,后在非常时期能采取措施安定一方百姓。
   B.皇帝命令斩杀告发武三思谋逆的韦月将,尹思贞坚持主张,使韦
         月将得以不死。
C.武三思授意加害韦月将,尹思贞坚持争论,因斥责帮助武三思作恶的李承嘉而遭到报复。
D.尹思贞指斥窦怀贞滥用权力、兴土木讨好皇帝,因此被关押等候定罪。
      第Ⅱ卷(共125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9.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8分)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只矣,我未见之见也。”
子日:“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2分)
     译文:                                                    。
     ②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3分)
     译文:                                                    。
(2)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靠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                                                                                                                                                                       10.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6分)
武昌阻风
宋•方泽
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
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1)“江上春风留客舟”一句中的“留”字用得十分巧妙,请作
      简要赏析。(2分)
答:                                                                         
(2)诗人为什么要写“无穷归思满东流”一句?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答:                                                                         
11.默写名句(每题1分,共8分)
①.欲速则不达,                     。(《论语》)
②.                     ,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兮辞》)
③.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                。(《滕王阁序》)
④.                 ,                。天堑无涯。(《望海潮》)
⑤.想当年,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⑦.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             。(《赤壁赋》)
⑧. .长太息以掩涕兮,                       。(《离骚》)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温 软 的 稻 草 
                                                 詹 文 格
在物质丰盈的年代,我突然间想起了故乡那一堆堆温软的稻草。想起稻草,自然就想到那些农人,想起农人就想起我的父辈,想起父辈就想起耕耘和劳作。
相对于黄橙橙的稻谷而言,稻草总是容易被人忽略的部分,在讲究生产进度的年代,稻草这种耕牛的上等饲料,竟然弃之如敝屣,扔之毫不足惜,只有饱满的谷粒才能勾起农人对丰收的喜悦。稻草在很多时候就像长篇大作里的闲笔,显得可有可无。
故乡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大片的双季稻田就是农民一生的主战场,一代一代农人在田野里劳作,他们大多数连县城也没有去过一次,将劳苦的一生消耗在这片不算辽阔的田野里。早稻和晚稻就像生长在不同季节里的一对姐妹,一长一短是她们的宿命。有些乡间文人形容早稻像个红颜薄命的女子,短得如报刊上的小品文,刚一入眼就已到结尾,来不及让你思索和回味。早稻草因为生长期短,而且草秆纤维粗糙,个体短小而生硬,除了晒干后成为牛羊的饲料外,大抵没有太大的用场,因此常被撒入田中,当作绿肥还田。晚稻的生长期比早稻要长得多,一般都在两三个月,吸饱了阳光,占尽了岁月的风情,直至每年的10月中下旬才开始泛黄。当秋风把山川田野逐一摇醉的时候,晚稻就像T台上的模特,在蓝天下尽情张扬,喧闹的村庄里鹅飞雁叫,急不可耐的农人便肩披毛巾,头扣草帽,准备开镰收割了。收割晚稻是一年农事的压轴戏,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那个时候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脚踏式打谷机是秋收战役的重要武器,隆隆的打谷声里,农人的兴奋和欢乐很直白地写在布满汗水的脸上,他们不知疲倦地把丰收的果实运送回家,颗粒归仓。稻草却默默地躺在地上,翻晒几个时日,待稻草的水分被阳光悉数收走后,农人才尽心尽意地将它捆扎,垛在房前屋后的空场上,或高或矮的草垛就像一个个微缩的金字塔,为古朴的村庄镀上了一层丰收的色彩,添上了一种美妙的诗意。  
   
   安放在村口的草垛成群接队,有点像一群慈眉善目的老人。草垛是时光的看台,但并非寂静无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扛锄抡镐的农人不大在意它,但初冬时节的鸟雀会时常光顾这里,在此越冬的鸟儿会把家快速地安顿下来。稻草的柔软、温暖以及残存的一星半点谷粒,让安家的小鸟心里无比踏实。对于孩子们来说,草垛一直就是他们的乐园。躲闪、捉迷、抓特务百玩不厌。一惊一乍的笑声,就如山乡的抒情,摆上了精神的盛宴。
稻草是耕牛的粮食。隆冬来临,白雪皑皑,田野山川已很难找到完整的青草,此时早有筹备的农人便从草垛上扯下一捆稻草,撒在牛栏里。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那种从乡村根部生长出来的美食,让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的耕牛反刍着一年来的大小农事。
冬闲的雨天,金黄的稻草开始派上用场了。上下三重的老屋,聚集着一群精壮汉子,挥拳捋袖地忙活,他们有的高高抡起木锤,拼命槌打着稻草,有的在扭动木纽,将柔软的稻草拧成一股绳,然后把三股绳子汇聚一块,变成一根硕大的擂藤,伸展自如的擂藤是用来给牛拉犁的牵引。这个时候,人们才感到稻草的广泛用途。拔秧需要,绑菜需要,搓绳需要,编草鞋需要,生草菰需要,做东坡肉扣碗需要,集市上捆扎猪肉需要。在平原地带,稻草是农家做炊的柴火,尽管稻草火力不强,烧起来要专人侍候,有点麻烦,但它能让村庄上空一年四季飘起香甜的炊烟,烹饪出独特的农家风味。
我是睡在稻草上长大的一代。那时,农家的木板床像麻石一样坚硬,贫困的家庭状况只具备一床薄薄的老棉被用来遮盖。木板不仅生硬缺少弹性,而且无法达到防寒保暖,此时乡人便有了铺垫稻草的方法,温软的稻草带着土地与阳光的气息传递着不尽的温暖,安抚着贫困劳动者的精神和身躯。从此,嵴背再也不会硌得生疼,稻草之上留存着无数香甜的好梦,让贫寒的日子加快向前。
如今,生活愈来愈精致,享受着幸福时光的孩子们无法想象躺在稻草上的感觉和滋味,就连不少农民也远离了稻草,我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到从前的日子了。现在尽管享受着空调、电热毯,太空棉,蚕丝被,夜夜安睡在宽大的席梦思上,但仍然时时感到腰酸腿疼、失眠多梦,颈肌增生、腰椎间盘突出……想想那些与稻草同眠的日子,倒头便是呼呼大睡,现在不知是身体在快速衰老,还是精神已悄悄萎缩。

12.从文中看,作者对于稻草有哪些刻骨铭心的温软回忆?请分条概括。(5分)
答:                                                                         
13.文章写故乡“温软的稻草”,而第三段文字却主要写了稻子的丰姿和农人收割稻子的热闹场景,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4.根据文中内容,从表现手法及效果等方面赏析下面两句话。(4分)
①金黄色的地毯上到处滚动着豆粒般的农人。
                                                                              
②老牛蹲卧于闭风的墙角,不紧不慢地咀嚼着储满阳光的稻草。
                                                                              
15.有人评价此文:“因为朴素而逼近真实,因为真实而显现生活的本质。”请结合这句话探究原文是怎样表现“朴素”“真实”的“生活的本质”的。(5分)
答:                                                                          
六、本大题共3小题,共15分。
  16.互联网上的论坛是网民发表感言的地方。现在中国教育网的“文学天籁”论坛向大家征集话题“我最喜欢的课文”。请你仿照示例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篇课文,写上几句感言。要求语言精练生动,80字以内。(注意:不一定在句式上与示例完全相同,关键在于要针对课文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4分)
  示例:初读《阿Q正传》觉得阿Q滑稽可笑;再读,觉得阿Q质朴、愚昧、自私;多次阅读,发现《阿Q正传》就像一面人生的镜子,从中可以找到自己的身影。
  感言:                                                                        
17.请用简约的文字点评下面这则新闻。(4分)(不少于50字)
        据各大网站报道:从播种到出苗、历时半年多的史上最大的李白头像近日在李白故里——四川江油市的一块田野上逐渐清晰。800亩金黄色的油菜花与翠绿的麦苗使巨大的李白头像及“千年李白,回归大地”八个大字完美显现。据说,李白曾在江油度过其少年时代,该地年年都会举办纪念活动。此次活动的策划者称,他们将以“李白一张脸,占地
    八百亩”申报吉尼斯世界记录。
  答:                                                           
 18. 阅读下面的文本材料,回答问题。(7分)
中医是医学,也是文化,它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中医产生于长期养生治病的实践中,但当其在两千年前从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时,借助了当时的哲学、天文学、农学等成就,采取了“取类比象”(同类事物具有类似属性)的方法,被赋予了本民族文化的内涵。比如,中医把人体看做一个小自然,自然界的规律也体现其中,所谓“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经络气血”“寒热温凉”等。
但自19世纪末部分国人主张“全盘西化”以“强国”时,中医的困境就已开始了。进入20世纪以后,一些寻找中国落后挨打根源的知识分子,将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文化视为腐朽没落文化的代表,不加区分地踏在脚下。
此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代中国人,接受西方科学文化多,对传统文化反而日渐陌生。比如,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弱化,使得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古文为载体的中医理论,对多数民众无异于“天书”。加之,近代以来持续不断对“中医科学与否”的争论,使越来越多的国人对中医产生怀疑甚至抵触。
①. 阅读全文,谈谈中医“民族性”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                                   
②.针对上述材料,你探讨一下如何才能使中医走出困境。(4分)
答:                             
七、作文(70分)
    据说,在东南沿海一带,渔民在捕到螃蟹后,将螃蟹放进一个上小肚大的竹篓里面,第一只螃蟹放进去时,渔夫就用重物将口封住,当第二只、第三只放进去后,渔夫就不再盖重物了,因为,第一只即将爬出篓口的螃蟹,会被第二只、第三只螃蟹拉到篓底。如此下去,即使篓口没有盖盖子,但也没有一只蟹能够爬出去。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故事要叙述,有什么观点要阐发,有什么情感要抒写,请围绕上面这则材料,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科试卷答案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⒐(1)①                                    (2分)
         ②                                    (3分)
     (2)                                             
                                           (3分)
   ⒑(1)                                           
                                           (2分)
  (2)                                             
                                                   
                                           (4分)
⒒(8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12.                                               
                                                 
                                           (5分)13.                                                                                                             
                                                    
                                            (4分)
14.①                                                                       
                                            (2分)
②                                                   
                                           (2分)
15.                                                  
                                                 
                                                 
                                           (5分)
16.                                                 
                                                     
                                           (4分)
17.                                                 
                                                     
                                           (4分)
18.①                                                  
                                           (3分)
 ②                                                  
                                                      
                                            (4分)

       高三第二次月考语文科试卷答案
1. B (A、怃wǔ  倨jù  C、莞wǎn  浃jiā   D、艾yì )
2. C (A、步→部 灰→恢 B、茶→荼 棉→绵 D、拌→绊 泡→炮)
3.B、E(B刘备见庞统也是以貌取人,E黛玉应为宝钗)
4.D(A从全文第一句看,该项当为因果颠倒;B从原文来看,作者并未否认这种描写中的文学性笔法,只是说不是“司马迁个人的文学性笔法”,即不是个人创作,而是“肯定依据了民间传说的某些材料”来写的;C“不可能撰写出真正的历史著作”说法绝对化,应为“不可能写出这些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
5.B(A不是“大多数”而是“全部”;C应是“二十四史”中吸收的民间传说加上稗史、遗闻等;D“正史中的民间传说成分少一点,民间历史著作中民间传说则多一些”文中无此说。)
6.B(讽:暗示)
7.D(A项第一个“其”,代词“他的”,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B项第一个“乃”,副词“竟”,第二个“乃”副词“才”。
 C项第一个“而”表转折连词“却”,第二个“而”表修饰D项两个“以”都表因果关系“因”、“因为”之意。)
8.D(“因此被关押等候定罪”误,实为尹思贞闭门不出等候下罪,是抗争之举。)
9.(1)①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2分)
②士人有志于学习道理,却又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3分)
(2) 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加强自身修养是完全可以达到仁德的境界。(3分)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吗?我没有看到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有见过。”孔子说:“早晨知道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孔子说:“士人有志于学习道理,却又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10.(1)这句中的“留”字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江上风”注
     入人的思想情感,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主人殷勤留客之意。(2分)
    (2)写“无穷归思满东流”,以形象的比喻、夸张的手法表达诗人归心之切,从而衬托出武昌主人与客人情深意浓——“与君尽日闲临水”,衬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9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  下一个『宁夏石嘴山市第二十一中学2009年上学期七年级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