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高三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中国民居文化”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10届高三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中国民居文化”(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中国“民居文化”及建筑艺术专题高考阅读训练车城高中高三语文组  王丽 组编 2009/10(一)2008江苏高考卷附加试题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6、27题。  留存至今的古镇,是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古镇大多有独特的建筑风貌、街巷格局和有关的民间传说。古镇保留了旧时代的生活痕迹,徜徉
试题预览
中国“民居文化”及建筑艺术专题高考阅读训练
车城高中高三语文组  王丽 组编 2009/10
(一)2008江苏高考卷附加试题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6、27题。
  留存至今的古镇,是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古镇大多有独特的建筑风貌、街巷格局和有关的民间传说。古镇保留了旧时代的生活痕迹,徜徉在古镇老街,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古镇延续着的城乡商品交流,构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一环。古镇往往是中国文化主要的传承所在,也是文人荟萃之地。古代著名书院和藏书楼大都位于宁静又不失文化氛围的集镇,许多著名学者文人也都生长在古镇的小巷中,名人故里成了世人瞻仰的胜地。中国民俗文化保留最多、展示最集中之地,也是介于城乡之间的集镇。古镇上逢年过节的祭祀,庙会和迎神赛灯的游行,婚丧喜事的筵宴,都反映了民俗传统的绵延赓续。随着人口增多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一些古镇在改造中填河扩路,建设现代化住宅小区;有的为了大造商业街,扩建名人故居,而把居民搬迁一空;有的过度开发旅游,甚至建起了大型游乐场。这就造成一些古镇特有的情韵不复存在。
26.从材料看,古镇一般有什么样的特点?(6分)
答:

27.结合材料,说说应当如何保护古镇。(9分)
答:

 
(二)2008上海卷试题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5分)
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②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③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王国维说过“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夸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
④城市新地标必须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近年虽也有不少成功的尝试,由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例。该建筑地处著名的苏州园林忠王府和拙政园旁边,楼层不高,灰白色调,青砖铺地,窗格透绿,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完全融为一体。它继承了苏州园林和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的灰白色调和传统的粉墙黛瓦非常协调。不仅如此,城市新地标还应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的建筑群。前者为欧洲古典建筑,凝重、端庄、厚实,代表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而后者多为造型奇特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富有现代感,代表了九十年代浦东开发以后的新上海形象。这两组地标都切合上海海派文化的历史文脉,又互为映衬,以黄浦江为界,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双城记”,成为今天上海最显著的标志。
⑤强调城市新地标要与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不是说一味复古,不要创新,只是说创新首先要有个文化底色和基调,这个底色和基调就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世博中国馆的设计体现了这一思路,如国家馆的“故宫红”色调就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但无论国家馆还是地区馆又都不是一味复古,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和谐一致。世博中国馆的建设,将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留下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也给今天和未来的上海留下一座新的城市地标。
1.第②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      。(2分)
2.第③段“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一句中“败笔”的意思是           
                    (2分)
3.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历史文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
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之标征”。
D.城市新地标与历史文脉相协调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调。
4.阅读第④段,简述城市新地标与原有地标之间的关系。(3分)


5.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80字左右)( 5分)



(三)安徽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每题3分)。
徽派建筑的文化意蕴
    徽州古建筑作为中国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地理环境为依托,以其自然文化作底蕴,呈现出其居住建筑的人文底蕴。
    徽州民居在外观上第一眼的印象是:青瓦、白壁、黑墙边。徽派建筑取材单纯为砖、木、石,不论普通民宅、富豪大院或是官府门第,乃至祠堂、庙宇、亭阁,都一概用小青瓦;石牌坊、石桥、石勾栏,都保持青石、麻石等纯石质材料的质地感,而不施丹青;门楼、门罩的砖雕也不以五色勾画;隔扇、粱架的木雕也保留木质纹理的天然色泽,处处呈现出质朴的自然美。徽州民宅的整体色彩是黑白相间,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统一的建筑色调。这一色调,使人联想起太极图的阴阳鱼:单纯得一目了然,又神秘得高深莫测,表现出历史悠久的东方美学“道法自然”的文化底蕴。徽州民宅几百年来一直保持这种石质、木质及砖瓦之质的美,色彩素雅淡秀,不能不说是受老庄美学的影响。 
    徽州民居讲究宅内陈设,摆置得体成了宅院整个建筑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居民文化生活的一种表现。宅内陈设的突出部分是厅堂,位于整栋建筑的中轴线上。多数设楼上楼下两层:上层为陈设祖宗牌位焚香祀祖处,下层为生活起居聚亲待客处,也是重点装饰、注重文彩之所。正面“太师壁”上高悬匾额,下挂中堂对联;紧贴“太师壁”摆一狭长条桌(俗称“画条”)。桌正中摆一长鸣钟,“长鸣’’谐音“长命”。钟两边,东置花瓶,西置雕花架玻璃镜,取“东平(瓶)西静(镜)”之意,“钟声瓶镜”谐音“终生平静”、“岁岁安详”。条桌前摆八仙桌及太师椅,厅堂两侧设茶几及座椅,侧壁上挂名人字画,厅堂的柱面则多挂制楹联。如,“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善为至宝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淡饭粗茶有真味,明窗净几是安居”。这些楹联从内容到形式显然都浓化了徽州村落民居那种恬淡、宁静、幽清的氛围,使人忘却烦嚣,使人心平气和,使人安详知足,使人率真超脱,使人不再束缚于名缰利锁,而知足于粗茶淡饭、细水长流,借一卷图书、一管秃笔、一把锄头,且耕且读,乐享天年。这种氛围给人的印象是,人与自然无时无地不在息息相通;人在此确实成了自然之子,而自然在此又成了人的无体无肤之母,天人感应进而达到天人合一。因此,徽州民居村落受着千百年来徽州古文化的陶冶,尤其是室内的环境艺术语言也凝聚着不同时期的建筑追求,确实有助于实现人类一直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整体和谐的理想。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认为。人主宰自然这种狂热是欧洲科学思维最有破坏性的特点之一,而主张万物为一体,主张保护自然则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今天,人们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也觉察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受到破坏,开始重新寻求与自然的对话,希望找回对生活的直觉,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寻求根源。越是古老的艺术,越能引起心理的饥渴;越是古朴的造型,越能感受神灵的默化。徽派建筑集徽州大地山川之灵气,融古徽州社会风俗之精华,体现出徽州文化传统那种天人合一的景观美,因此,在旅游开发上有着丰蕴的意义和价值。作为黄山脚下新一代的徽州人,在“打好黄山牌”的同时,要“做好徽文章”,促进黄山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1.从原文看,下列对“徽派建筑的文化底蕴”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徽派建筑取材单纯为砖、木、石,保持材料的质地感;建筑色彩摒弃浓墨重彩,以黑白相间为整体色彩,呈现出对东方美学“道法自然”观点的追求。
B.徽派建筑讲究宅内陈设,如挂名人书画,挂制楹联,营造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表现出古徽州居民恬淡、宁静、幽清的生活情趣。    
C.徽派建筑在宅内设计中,以“长鸣”谐“长命”,以“钟声瓶镜”谐“终生平静”“岁岁平安”。这一民俗文化反映了徽州居民某些消极的迷信思想。
D.徽派建筑无论是建筑用材还是宅内陈设,均显现出徽州文化传统中那种天人合一的景观美,表现了古徽州居民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2.从原文看,下列对“越是古老的艺术,越能引起心理的饥渴”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只有古老的艺术,才能引起人们的心理饥渴,才能满足人们的心理欲望。
B.建筑艺术的古老与否是衡量其价值大小的标准,徽派建筑的价值就在于古老。
C.徽派建筑因古老而人文意蕴丰厚,因人文意蕴丰厚而能“引起心理的饥渴”。
D.徽派建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文意蕴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
3.依据原文提供的信息选出对作者观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徽派建筑不仅给人审美上的愉悦,还能给人心灵的陶冶,使人率真超脱,因此,在旅游开发上有着丰蕴的意义和价值。 
B.徽派建筑虽然风格独特,意蕴丰厚,但随着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其生活价值也将日渐丧失,而仅作观赏之用供人们旅游。
C.徽派建筑“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掘并研究它,有助于实现人类一直追求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整体和谐的理想。
D.徽派建筑堪称中国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在旅游开发上极具价值,合理科学地开发,可以促进黄山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四)散文阅读题
第一大题:          远去的周庄
                                王本道
  自幼生活在北方都市,却偏偏喜欢江南水乡的情调。每每听到江南丝竹或是苏州评弹那缠绵婉丽的乐曲,眼前便梦幻似的出现黛瓦粉墙、长街曲巷小桥流水式的江南风光。“绿杨深浅巷,清翰往来舟”、“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诗句,还有陈逸飞、吴冠中等著名画家的丹青妙笔,为我提供了对江南水乡广阔的想象空间。
  今年初夏,真的去了一次周庄。正午时分,我们顶着炎炎烈日,走过很长一段茶楼、酒肆、歌舞厅的“长廊”,终于见到了那方心仪已久的土地。我看到了拱桥、小巷、骑楼、石街……古董般的建筑格调,水巷之中摇曳的小船,曲巷老屋的沧桑,古朴之中透着似曾相识的亲切。正待细细地寻觅昔日梦中的幻景时,思绪却忽然被阵阵鼎沸的嘈杂声惊扰。循声望去,那嘈杂之声出自古巷两旁鳞次栉比的食坊、酒楼,出自密密麻麻的摊床、卖店,出自人头攒动的各色游客组成的长街人海。泅在万花筒似的人流之中,我左顾右盼,汗水早已浸透了衬衫。尽管老宅仍如聊斋故事中那场景的格局,然而眼前的人流、物流早把老街那仅有的一线天光塞得满满当当,我心中禁不住涌出一种淡淡的失落和迷惘。
  周庄,你似乎并非我心仪已久的模样。你那恬淡宁静的氛围在哪里?你那由古运河的浸染而生出的沁人心脾的情致在哪里?
  走出摩肩接踵的古巷,我和朋友来到水巷码头,想感受一下“船从家中过”的滋味,于是攀上了一只漆得明黄的木船。船家是一位四、五十岁的胖女人,头上蒙一块印花毛巾,身着靛蓝裤褂,当地人称做船娘。枯坐船头,蓦地想起在一幅油画里认识的周庄:古老的运河之上,横跨着垂直相联的两座拱桥,粉墙黛瓦静静地倒映水中。如今,我正乘船行进在那画境之中。然而,双桥犹在,但古运河那清粼粼的流水却被一艘接一艘的木船遮盖得严严实实,哪里还有倒影可寻?周庄可寻?
  周庄,这就是你吗?你那神秘幽远如江南丝竹的水韵在哪里?沿河旧屋的雕花格窗中那一张张灵秀的笑脸在哪里?“山温水软似名姝”说的是水乡以柔见长的特色,这当然是名副其实的。这里的名产,如丝绸刺绣、糯米甜食、地方戏苏昆剧、评弹的曲调都是细腻的、软软的,就连说话的声调也是吴侬软语,温文尔雅。在古镇逗留期间,忽然想起了缠绵凄婉的苏州评弹,于是便在街巷里寻找演唱评弹的说书馆院。然而走遍旧巷老宅,竟然一无所获。只有林林总总的歌舞厅、卡拉OK厅不断散放着强烈的“蹦的”噪音。
  周庄,我不敢置信,这块土地竟是你的名字。你那“犹抱琵琶半遮面”在哪里?你那“歌管楼台声细细”在哪里?
  于迷惘、混沌之中,我走出了周庄古镇,一颗心也一直在下沉着。有人说,周庄并没有变,桥还是那些桥,屋还是那些屋,水还是那方水。这话也许并不错。周庄的格局、框架乃至躯壳的确还都是明摆着的,那黛瓦粉墙的做工似乎还大大超出了旧时的工艺。遗憾的是,这一切都被“现代化”的色彩所涂抹,所淹没。古运河仍在,儒雅已无;双桥、旧巷仍在,遗风尽失。匠气的装饰,喧哗的商贾,把我以往梦幻之中的繁华幽雅变得奢靡浮躁,恰似让天生丽质的少女穿上了艳俗的服装,让人望而生厌。
  周庄———我半个世纪朝思暮想、梦萦情牵的一方水土。诸多神交已久的先师为我描绘过你的芳容,各路文友向我诉说过你的娟秀。吴冠中先生甚至有“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的结论。但这或许是对往日周庄的怀念,或许是对未来周庄的希冀罢。时下,紊乱无序的游人向这里涌流,无孔不入的商海在这里泛滥,如何还能保住这片人间的“净土”?
    我曾几次去过西欧,对那里文物般的老城十分惊叹:街巷、河流、老屋,狭窄的疙疙瘩瘩的路面以至整个城区的格局,都原汁原味地保存着,老屋仍是世袭的主人,店铺还是当年的规模,就连三、四百年前邮局的邮筒,以及开启邮筒的钥匙至今仍然完好地使用着。而我们呢?
  去了一次周庄,了却了多年的夙愿。然而在我心海的里程中,周庄却渐渐远去了。尽管这样,我依然相信,周庄,是固有的周庄,她有些扑朔迷离,但她英灵仍在。
  归来兮,梦里周庄那水村山廓、寻常巷陌、子夜吴歌……
1.纵览全文,分别概括出作者梦幻中和现实中周庄的特点。(4分)
梦幻中的周庄:                                                              
                                                                            
现实中的周庄:                                                                
                                                                            
2.结合文意,说明“周庄却渐渐远去了”的含义。(4分)
答:
                                                                           
3.作者在文中大量使用问句,这些问句的使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
答:                                                                          

4.结尾作者讲述去西欧所见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


第二大题:        绝版的周庄
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
    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以致使你这样沧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周庄,我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象的还要动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
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有人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眼前即刻闪现出古苏州的模样。是的,苏州脱掉了罗衫长褂,苏州现代得多了。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已远不是躲在深闺的旧模样。这样,周庄这位江南的古典秀女便名播四海了。然而,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正在周庄四周崛起,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
    参加“富贵茶庄”奠基仪式。颇负盛名的富贵企业和颇负盛名的周庄联姻。而周庄的代表人物沈万三也名富,真是巧合。代表富贵茶庄讲话的,是一位长发飘逸的女郎,周庄的首席则是位短发女子,又是巧合。富贵、茶、周庄、女子,几个字词在春雨中格外亮丽。回头望去,白蚬湖正闪着粼粼波光。
    想起了台湾作家三毛,三毛爱浪游,三毛的足迹遍布全世界,三毛的长发沾的什么风都有。三毛一来到周庄就哭了,三毛搂着周庄像搂着久别的祖母。三毛心里其实很孤独。三毛没日没夜地跟周庄唠叨,吃着周庄做的小吃。三毛说,我还会来的,我一定会来的。三毛是哭着离去的,三毛离去时最后亲了亲黄黄的油菜花,那是周庄递给她的黄手帕。周庄的遗憾在于没让三毛久久留下,三毛一离开周庄便陷入了更大的孤独,终于把自己交给了一双袜子。三毛临死时还念叨了一声周庄,周庄知道,周庄总这么说。
    入夜,乘一只小船,让桨轻轻划拨。时间刚过九点,周庄就早早睡了,是从没有电的明清时代养成的习惯?没有喧闹的声音,没有电视的声音,没有狗吠的声音。
    周庄睡在水上。水便是周庄的床。床很柔软,有时轻微地晃荡两下,那是周庄变换了一下姿势。周庄睡得很沉实。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鞋子多半旧了,沾满了岁月的征尘。我为周庄守夜,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灿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如同我。我知道,打着鼾息的周庄,民族味儿很浓。
    忽就闻到了一股股沁心润肺的芳香,幽幽长长的经过斜风细雨的过滤,纯净而湿润。这是油菜花。早上来时,一片一片的黄花浓浓地包裹了古老的周庄。远远望去,色彩的反差那般强烈。现在这种香气正氤氲着周庄的梦境,那梦必也是有颜色的。
坐在桥上,我就这么定定地看着周庄,从一块石板、一株小树、一只灯笼,到一幢老屋、一道流水。这么看着的时候,就慢慢沉入进去,感到时间的走动。感到水巷深处,哪家屋门开启,走出一位苍髯老者或纤秀女子。那是沈万三还是迷楼的阿金姑娘?周庄的夜,太容易让人生出幻觉。
 19(4分)周庄的特点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分)
答:


 21.文章题目“绝版的周庄”的意思是什么?(6分)
答:

 2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中“仍是明代的晨阳吧”,“仍是”指周庄仍保留了古建筑群的原貌,“明代的晨阳”暗示周庄主要是明清建筑风格。
   B、文章第二段中两次说到“我来晚了”,既表明了“我”与周庄相遇太迟的遗憾,又点出了周庄的景观已有被破坏的地方,表达出“我”见不到它的原始面貌的痛惜。
   C、“周庄睡在水上”一是点明时间是夜晚,为下文守夜、梦境作铺垫,二是暗指周庄是水乡,又与文章第四段中“白蚬湖正闪着粼粼波光”相照应。
   D、“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灿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是说明周庄连一株移植的花都很刺目,何况“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对周庄“操守能持久吗”的疑虑。
   E、“慢慢地沉入进去”是说在安静的夜晚,面对周庄的自然、人文景观,使“我”想到周庄的人文历史、超越时间的阻隔,融入到历史的氛围。
   F、文章对周庄没有实景描绘,然而它浓郁气氛的营造,极具韵味的渲染,让人更从心灵深处体味到周庄的自然、人文景观之美。
第三大题:
一个人的城市:梁思成百年祭
主啊,伟大的城池
都已土崩瓦解;
最伟大的一座仿佛刚逃离火灾,——
什么慰藉都无从令它开怀,
它们短暂的时日正在流逝。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定时祈祷文,第四十三节》
  ①梁思成先生生于1901年,如果活着,应是一百岁了;最应该纪念他的不是我们,而是一座城市—北京。为了留住一座经典的城市,他付出了一个人所能付出的最高昂的代价。
  ②但北京城还是消失了,只残留在一些人的梦中。瑞典学者喜仁龙在其所著的《北京的城墙和城门》(1924年)中为我们留下了关于北京墙城门唯一详实的记录:“从西侧,全部建筑一览无余,使你可以看到永定门最美丽、最完整的形象。宽阔的护城河边,芦苇挺立,垂柳婆娑。城楼和弧型瓮城带有雉堞的墙,突兀高耸,在晴空的映衬下显出黑色的轮廓。城墙和瓮城的轮廓线一直延续到门楼。在雄厚的城墙和城台之上,门楼那如翼的宽大飞檐,似乎使它直插云霄,凌空欲飞。这些建筑在水中的侧影也象实物一样清晰。每当清风从柔软的柳枝中梳过时,城楼的飞檐等开始颤动,垛墙就开始晃动并破碎……”
  ③这真是美得令人心碎的描绘。梁思成在论述北京的古代城市建筑规划之完美和建筑艺术成就之高时,也曾这样感叹:“北平的整个形制既是世界上可贵的孤例,而同时又是艺术的杰作。城内外许多建筑物又都是在历史上、建筑史上、艺术史上的至宝……它们综合起来是一个庞大的‘历史艺术陈列馆’。从保护历史和艺术的角度出发,绝不应当破坏这个全世界保存最完好的体系,因为历史的文物对于人民有一种特殊的精神影响,最能触发人们对民族对人类的自信心。”
  ④梁思成早在40年代就已清楚意识到中国城市已经走到传统与现代化的临界点,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北京城的都市化进程。他深知作为一个科学家,其不可推卸的责任是用智慧和知识将传统与现代化相融,单凭对中国建筑美感的依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实际利益面前向历史的责任和审美的需求让步。于是他在《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一文中指出:“保存城墙丝毫不会妨碍未来日益繁忙的交通,从经济角度考虑,拆除城墙要用炸药,运输城砖也浪费人力物力。不但是庸人自扰,简直是罪过的行动了。”那如何解决庞大的政府行政中心区的用地问题与旧城区的矛盾呢?1950年2月,梁思成和居住在南京、曾留学英国的著名建筑家陈占祥一起交了《关于中华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即著名的“梁陈方案”,提出在旧城外的西侧另辟新区。旧城留下,新建一个新中国的政治心脏,而一条便捷的东西干道连接新旧二城,如扁担一样担起中国的政治心脏和中国的城市博物馆。这样不仅可以使办公区有足够的面积和发展余地,避免人口过密,控制车辆的合理流量,还可以一劳永逸地保护旧北京的建筑文物不遭破坏。除了保护文物的原则之外,梁思成认为一个市镇最理想的布局是要让居民“安居乐业”,现代化的城市更要以人民的安适与健康为前提。北京的城墙可以建成环城公园,这将是一个长达39.75公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立体公园。“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息。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远眺,俯视全城,可见西北苍苍的西山,东南无际的平原。居住于这座城市的人民可以这样接近大自然,胸襟壮阔”。但是,急速前进的历史和匆忙的决策,彻底淹没了梁先生的建议和童话般的憧憬。当时,北京市市长彭真这样说:毛主席希望有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他说他希望从天安门上望去,下面是一片烟囱。于是梁陈方案当即被否定。
  ⑤接着,对梁思成的批判开始了。许多年以后,我看到了著名的《论梁思成对建筑问题的若干错误见解》(何祚庥,原载《学习》杂志1955年第10期)一文,文中列举了梁思成的几大错误:第一,是不适当地、片面地强调了建筑的艺术性,颠倒了建筑学中美观和适用、经济的正确关系;第二,是在建筑形式上的复古主义;第三,所谓建筑上的‘文法’、‘词汇’论乃是一种形式主义的理论。最后将上述的几大“错误”归结为“梁思成的错误思想根源——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和“违反总路线、违反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错误”。盲目的狂热和无知淹没了一切有历史责任感的呼声,无论他的出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上册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09年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下一个『2009第八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阅读70篇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