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一中09-10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山东省泰安一中09-10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卷(高二上册 鲁人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山东省泰安一中09-10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卷2009.10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1、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纤(xiān)细 挟(xié)带 踮(diǎn)脚 吸吮(yǔn)B、温驯(shùn) 怏怏(yàng) 跛(ǒ)脚 逮捕(dài)C、桎梏(kù) 殓衾(qīn) 恐吓(hè) 慰藉(jiè)D、看押(kān) 绿
试题预览
山东省泰安一中09-10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试卷
2009.10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
一、
1、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纤(xiān)细 挟(xié)带 踮(diǎn)脚 吸吮(yǔn)
   B、温驯(shùn) 怏怏(yàng) 跛(bǒ)脚 逮捕(dài)
   C、桎梏(kù) 殓衾(qīn) 恐吓(hè) 慰藉(jiè)
   D、看押(kān) 绿(lù)林 横(hèng)祸 咋舌(zé)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为虎作伥 融汇贯通 娇嗔 坟茔
   B、梳装打扮 缘木求鱼 憔悴 怂恿
   C、撼天动地 不知所措 蠕动 装璜
   D、回光返照 不可思议 遐思 惋惜
3、下列句子中熟语使用正确的一句(     )
   A、我们的法律一下子在这些新问题前变得手足无措,或无能为力。
   B、几分钟前在拍卖会场被别人动辄用万为单位叫价的“唐三彩”顷刻间当成一堆一文不名的瓦片。
   C、这些死的惨象就像惊心动魄的钟声,警告风烛残年的我,快要不久于人世了。
   D、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本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4、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这幅画是我在大学读书时恩师______的,多年来,虽四海漂泊,但我一直珍藏着它。
   (2)今年我将利用寒假,专程去_______阔别已久的,让我朝思暮想的老师。
   (3)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发生了人类因感染禽流感死亡的病例,生物学家就如何避免感染禽流感提出了几点__________。
   A、馈赠 看望 建议
   B、惠赠 探望 建议
   C、惠赠 看望 提议
   D、馈赠 探望 提议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B、说实话,当时对自己的稿子能否被利用,没抱太大的希望,因为那时经常在该报发表文章的都是一些大家。
   C、“200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华益慰医生,从医五十六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了伟大的人格力量,被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D、一个刚会走路,在生命黎明的小孩,也会看他的远方;一个走过长程,进入生命黄昏的老人,仍会怀抱着他的远方。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漫议中国“鼎”
鼎在中国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食品。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记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鼎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粘土烧制的陶鼎,后来又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演变为传国的重器了。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毫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从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鼎自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后,“鼎”字也被赋予了显赫、尊贵、盛大等政治引申意义。譬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时期、鼎力相助、三足鼎立、问鼎等等。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是文明的见证,又是文化的载体。根据禹铸九鼎的传说,可以推想,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铜鼎,它呈长方形,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颂鼎等都是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鼎和其它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商周时代的典章制度和册封、祭祀、征伐等史实,而且还把西周时期的大篆文字传给了后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鼎也因此更加身价不凡,成为比其它青铜器更为重要的历史文物。
美学家李泽厚认为,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主要代表,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是我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最具审美价值的工艺品。现代汉字中的“鼎”字,虽然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缘、隶书等多次变化,但仍然保留着“鼎”这一事物的风范和形体特点,其物其字几乎融为一体,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在我国已传承至今。
由于自古以来,鼎就是我国一种庄严的重要礼器,象征着祖国昌盛、稳固、团结、统一和权威,亦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故在当今一些重大外交场合和国家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中,都会由鼎来唱主角。
上世纪1995年10月21日,在联合国总部纽约,为庆贺联合国50华诞,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尊青铜巨鼎——“世纪宝鼎”。该“世纪宝鼎”是具有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采用整体铸造,一次浇注成功。鼎身高2.1米,象征21世纪。姿呈三足鼎立,双耳高耸,满身纹饰。有金文:“铸赠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五十华诞。”鼎底座高0.5米,2米见方,上铸56条夔龙纹饰,象征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鼎的整个造型,雄伟祥和,气势宏大,古朴典型,美观庄重。
2006年1月1日,我国以法律形式规定免征在我国已征收了2600年的农业税.同年9月29日,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的一尊“告别田赋鼎”问世了。这是一位普通农民用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庄重的方式来铭记这一千古盛事。
6、下列对“鼎”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鼎最初是古代的烹饪之器,后演变为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B、鼎最早是用粘土烧制,叫陶鼎,大约在4000多年前发展为用青铜铸造的铜鼎。
   C、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既见证了中华古代文明,又传承了中华悠久文化。
   D、鼎作为传国重器,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7、下列各项中不能表明“鼎是一种重要礼器”的一项是(     )
   A、商灭夏,九鼎迁于商都毫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
   B、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
   C、我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了“世纪宝鼎”,庆贺联合国50华诞。
   D、河北首灵寿县农民王三妮铸“告别田赋鼎”,铭记我国免征农业税这一盛事。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商周时代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典章制度史实,形成了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
   B、“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器,鼎腹内有“司母戊”三字,表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造。
   C、李泽厚认为,鼎以其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成为我国最具审美价值的青铜工艺品。
   D、“世纪宝鼎”是体现我国商周青铜工艺风格的艺术精品,其夔龙纹饰、三足鼎立造型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三、(共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徐晃字公明,河东扬人也。为郡吏,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拜骑都尉。太祖讨奉于梁,晃遂归太祖。
易阳令韩范伪以城降而拒守,太祖遣晃攻之。晃至,以书飞矢城中,为陈成败。范悔,晃辄降之。既而言于太祖曰:“二袁未破,诸城未下者倾耳而听,今日灭易阳,明日皆以死守,恐河北无定时也。愿公降易阳以示诸城,则莫不望风。”太祖善之,韩遂、马超等反关右,太祖至潼关,恐不得渡,召问晃。晃曰:“公盛兵于此,而贼不复别守蒲坂,知其无谋也。今假臣精兵渡蒲坂津,为君先置,以截其后,贼可擒也。”太祖曰:“善。”使晃以步骑四千人渡津,遂破超等。
复遣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羽围仁于樊,又围将军吕常于襄阳。晃所将多新卒,难与羽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贼屯偃城。晃到,诡道作都堑,以示截其后,贼烧屯走。晃得偃城,两面连营,稍前,去贼围二丈所。贼围头有屯,又别屯四家。晃扬声当攻围头屯,而密攻四冢。羽见四冢欲坏,自将步骑五千出战,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或自投沔水死。太祖令曰:“贼围堑鹿角十重,将军致战全胜,遂陷贼围,多斩首虏。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于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晃振旅还摩陂,太祖迎晃七里,置酒大会。太祖举卮酒劝晃,且劳之曰:“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时诸军皆集,太祖案行诸营,士卒咸离陈观,而晃军营整齐,将士驻陈不动。太祖叹曰:“徐将军可胃有周亚夫之风矣。”
性俭约畏慎。将军常远设哨,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常叹曰:“古人患不遭明君,今幸遇之,当以功自效,何用私誉为!”终不广文援。太和元年薨,谧曰壮侯。
(选自《三国志•徐晃传》有删节)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假臣精兵渡蒲坂津 假:假如
   B、遂陷贼围 陷:攻破,攻克
   C、士卒咸离陈观 陈:通“阵”
   D、将军常远斥侯 远:远远地派出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徐晃虽是武将却有谋略的一组是(     )
①为郡吏,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拜骑都尉。
②晃至,以书飞矢城中,为陈成败。
③晃到,诡道作都堑,以示截其后,贼烧屯走。
④晃击之,退走,遂追陷与俱入围,破之。
⑤太祖叹曰:“徐将军可谓有周亚夫之风矣。”
⑥先为不可胜,然后战,追奔争利,士不暇食。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12、下列对原文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命攻打易阳时,徐晃先采用攻心战术招降了韩范,后向太祖陈述此举作用,得到了太祖的肯定。
B、潼关大战,徐晃建议派遣一支军队作为先头部队从蒲坂津偷渡,以切断敌人与后方的联系,此举收到奇效。
C、樊城、襄阳战役中,徐晃表现有勇有谋,太祖称赞他功劳超过古代的孙武、穰苴,有西汉名将周亚夫之风。
D、徐晃屡立战功,却从不居功自傲,从不延揽个人声誉,在个人交往上小心谨慎,竭诚报效明君。
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共24分)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共10分)
(1)愿公降易阳以示诸城,则莫不望风。(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盛兵于此,而贼不复别守蒲坂,知其无谋也。(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樊、襄阳,将军之功也。(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新晴野望
王  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尘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每空1分)
   (1)民生各有所乐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岂余心之可惩?
   (2)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______________,妾当作蒲苇。______________,磐石无转移。
   (4)______________,只把春来报。______________,她在丛上笑。
五、(共12分)
16、仿照画线句将其转换成两个具体的意象,使其表述生动形象。(4分)
我明白,就算美好的事业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那么这一辈子也不是就没有指望了,因为前面的路还长。
我明白,就算________________,就算________________,那么,也不是说它们这一辈子就没有指望了。
17、把下面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4分)
①那些果子,有的还没熟透,有的掉在了半路上。
②我突然听到了那茂密的果林里传来悠扬的牧童的笛声了。
③我轻轻将它们摘下,放进一只只竹筐里。
④就因为这是个收获的季节吧,路上到处都是忙忙碌碌的人。
⑤我把装得满满的一筐筐果实放到你家里。
⑥收获了,我去果园采摘果实。
⑦它们挂在枝头,有的被绿叶挡住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它的主要信息。(20字以内)(4分)
“利用影视、网络等现代传媒,以学者独特视角和通俗表达来拓宽文化的辐射面,这是一种文化对接,是文化启蒙!”对文化遗产研究情有独钟的冯骥才委员,毫不犹豫地积极评价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传播。他说,“青少年吃着汉堡包之类舶来文化的‘粗粮’长大,与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疏离太久,需要有人做工作把传统与现代对接起来。文化应该并且能够走出书斋和校园,走向社会大众。”尹继佐、莫美娟、郭华三位代表认为,这当中体现的是社会的进步。一方面,新媒介使文化可以面对更广泛的受众,让思想传播更迅速,但另一方面,杨伟光、冯骥才等委员也指出:“一定要防止商业化的过度炒作,让文化启蒙者更扎实地做启蒙工作,而不是制造卖点。否则,文化产品难免步入从‘热销’到‘滞销’再到‘削价处理’的消费周期,我们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建树,而是狗熊掰苞米,掰一个丢一个!”
六、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9——22题。(共18分)
雨和瓦
苏 童
20年前的雨听起来与现在有所不同,雨点落在更早以前出产的青瓦上,室内的人便听见一种清脆的铃铛般的敲击声。毫不掩饰地说,青瓦上的雨声确实像音乐,只是隐身的乐手天生性情乖张喜怒无常,突然地它失去了耐心,雨声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你怀疑如此狂暴的雨是否怀着满脸恶意,然后忽然地它又倦怠了,撒手不干了,于是我们只能听见郁积在屋檐下的雨声听凭惯性滴落在窗前门外,小心翼翼地,怀着一种负疚的感觉。这时候,沉寂的街道开始苏醒,穿雨衣或者打雨伞的人踩着雨的尾巴,走在回家的路上。有个什么声音在那里欢呼起来:雨停了!回家了!
智利诗人聂鲁达是个爱雨的人,他说,雨是一种敏感、恐怖的力量。他对雨的观察和总结让我感到惘然。是什么东西使雨敏感?又是什么东西使雨变得恐怖?我对这个无意义的问题充满了兴趣。请想象一场大雨将所有行人赶到了屋檐下,请想象人们来到屋内,再大的雨点也不能淋湿你的衣服和文件,那是什么东西替代我们去体会雨的敏感和恐怖呢?
有一年夏天我爬上河对面水泥厂的仓库屋顶,准备练习跳水的时候,我头一次注意到我家屋顶上的那一片蓝黑色的小瓦,它们像鱼鳞那样整齐地排列着,显出一种令人意料的壮美。对于我来说那是一次奇特的记忆。奇特的还有那天的天气,一场暴雨突然来临,几个练习跳水的男孩子干脆冒雨留在高高的仓库顶上,看着雨点急促地从天空中泻落,冲刷着我们的身体。
那是我唯一一次在雨中看见我家的屋顶,暴雨落在青瓦上,溅出的不是水花,是一种灰白色的雾气。然后雨势变得小一些,雾气也就散了,那些瓦片露出了它简洁而流畅的线条。我注意到雨水与瓦的较量在一种高亢的节奏中进行,无法分辨谁是受害的一方。肉眼看见的现实是雨洗涤了瓦上的灰土,因为那些阵年的旧瓦突然焕发出崭新的神采,在接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雨水冲洗后,它们开始闪闪发亮,而屋檐上的瓦楞草也重新恢复了植物应有的绿色。我第一次仔细观察雨水在屋顶上制作音乐的过程,并且有了新的发现:不是雨制造了音乐,而是那些瓦对雨水的反弹创造了音乐。
说起来是多么奇怪,我从此认为雨的声音就是瓦的声音,无疑这是一种非常唯心的认识,这种认识与自然知识已经失去了关联,只是与某个记忆有关。记忆赋予人的只是记忆,我记得我20年前的家,除了上面说到的雨中的屋顶,还有我们家洞开的窗户,远远地,隔着茫茫的雨帘,我看见了母亲,她在家里,正伏在缝纫机上赶制我和哥哥的衬衣。
现在我已不记得那件衬衣的去向了,我母亲也早已去世多年。但是20年前的一场暴雨使我对雨水情有独钟。假如有铺满青瓦的屋顶,我不认为雨是恐怖的事物;假如你母亲曾经在雨声中为你缝制新衬衣,我不认为你会有一颗孤独的心。
这就是我对于雨的认识。这就是我对于瓦的认识。
19、具体说明第一段描写中写出了“雨”的那些特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第二段和上下文有什么联系?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说明下面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雨停了!回家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作者对“雨”的看法和聂鲁达对“雨”的看法,是不同,还是相同或相近?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上有一条醒目的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应该说,这一格言道出了人们获取知识之途的真谛,许多事实充分告诉我们: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
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和认识吗?请以“闻•见•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文章要与话题有关,不少于800字。
 
2008级高二第一学期语文单元学情检测
答 题 纸
题号 四 五 六 七 总分
得分

四、(24分)
13、(10分)
    (1)(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8分)
    (1)(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2分)
16、(4分)就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就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4分)




六、(18分)
19、(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自我诊断
教师评语

 
2008级高二第一学期语文单元学情检测
参 考 答 案
一、
1、D(吸吮shǔ  温驯xùn  桎梏gù)
2、D(A会;B缘;C潢)
3、C(A、“手足无措”比喻遇事慌张,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形容人,不能形容法律;B、“一文不名”,是指一文钱没有,形容极为贫困,可改为“一文不值”;D、“文不加点”形容思路敏捷、明晰,写文章不用修改涂抹,很快写好)
4、B(“惠赠”,敬词,指对方赠予,有谦敬意;“馈赠”,无谦敬意味。“探望”,多指远道;看望是到长辈或亲友处去问候起居情况。“建议”,侧重于向有关人或部门反映自己的意见或主张,提出办法,多半是供参考的,语气比较和缓客气;“提议”,侧重于提出意见供大家讨论,多与会议、商讨等活动过程联系,多半是正式的意见,语气较郑重。)
5、D(A、偷换主语;B、“能否”改为“能”;C、“塑造”和“人格力量”搭配不当)
6、D(鼎作为重要的礼器,是和平、发展、昌盛的吉祥物代表)
7、A(表明“鼎”是一种传国重器)
8、B(A原文是“把西周的大篆文字传给后世”,后来“形成具有很多审美价值的金文书法艺术”;D、不是因“其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而成为我国最早审美价值的青铜工艺品,无因果;D、造型没有象征意义)
9、A(假:动词,借。)
10、C(C“以”皆为率领之意,介词。A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转折,却。B介词,向;介词,比。D连词,并且;副词,况且。)
11、D(①只是一般经历;④主要表明徐晃英勇;⑤只表明徐晃治军严明。)
12、C(太祖称赞他有周亚夫之风,是因他治军严明。)
13、(1)希望您招降易阳来给各城看,那样他们没有不望风而归的(4分,降、示、望风及句式)
   (2)您在此布置重兵,而敌人不再另外分兵守卫蒲坂渡口,可知他们缺乏谋略。(4分,盛,别,无谋及句式)
   (3)保全樊城、襄阳,都是将军你的功劳啊。(2分,全,功)
14、(1)分别是“明”和“出”(1分),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象:田野外,阳光照射下的“白水”更加明亮夺目;雨后的群山,在阳光下“碧峰”秀出,更县层次感。(3分)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2分)这样写的好处: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给前面所绘的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2分)
15、(1)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2)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3)君当作磐石,蒲苇纫如丝
   (4)俏也不争春,待到山花烂漫时
16、娇嫩的蓓蕾在没来得及开放前就已枯萎,涓涓的细流在没走出沙漠前就已断流。
17、⑥⑦③⑤①④②(4分,错一处即不得分)
18、文化传播,要市场更要品位。
19、(1)雨的声音:像清脆的铃铛、像鞭炮一样当空炸响。(2)雨的节奏:由舒缓到急促再到舒缓。(雨的过程:由小到大再到小到停。也对。)(3)雨的性情:乖张、喜怒无常。(雨的声音,2分;雨的节奏和雨的性情,各1分。没有分析,该点不能得分。)
20、本段提出对聂鲁达的质疑,与上下文相呼应提出自己的看法。段末句“屋檐”“室内”等话语,呼应第一段的“听雨”描写;“什么东西”等话语又引起下文的“观雨”。这段文字,启发读者思考“瓦”的作用,使“听雨”“观雨”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的观点,有力地突出了中心思想。
21、描写遇雨的行人在雨停后的喜悦心情,暗示了“瓦”为人遮风挡雨的作用。(喜悦心情,2分;暗示内容,2分。)
22、言之成理即可。(能够结合文本,合理分析两人所描述的雨的特点、作用,得4分。能够结合文本,合理说明作者质疑聂鲁达和写雨的目的、作用,得2分)
参考意见:我们认为,作者质疑聂鲁达只是说“让我感到惘然”。文中的“雨”,“乖张”“喜怒无常”,有时甚至“狂暴”,应该和聂鲁达所说的“敏感”“恐怖”相同或相近。作者质疑聂鲁达是为了突出瓦的作用、意义。文中的“雨”,不仅指自然的雨,还包含人生的风雨。作者歌颂的是“瓦”。它,是家、亲人,特别是母亲(母爱)的象征。它遮住了雨,给人安全、幸福。
23、(略)
【参考译文】
    徐晃字公明,河东扬地人。早年在郡里做小史,因随车骑将军杨奉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授予为骑都尉。太祖在梁地讨伐杨奉,徐晃就归顺了太祖。
    易阳令韩范诈称拿城来降却又拒守城池,太祖派徐晃前去攻打,徐晃兵临城下,给韩范写了封信,用箭射入域中,为他陈明利害,劝韩范投降。韩范被说服后改变主张,徐晃就接受了他的投降。过后徐晃向太祖进言说:“如今二袁(袁谭、袁尚)还没有被击败,没有攻下的各个城池都在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鲁人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江苏省陆慕高级中学09-1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测试』  下一个『山东省泰安一中2010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