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石室中学高三2010级2009~2010学年度上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四川石室中学高三2010级2009~2010学年度上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高三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石室中学高三2010级2009~2010学年度上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第Ⅰ卷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侥幸/角色车辙/折戟沉沙瞠目/交口称赞侥(jiǎo)幸/角(jué)色,车辙(zhé)/折(zhé)戟(jǐ)沉沙,瞠(chēng)目/交口称(chēng)赞B盘踞/拮据癖好/否极泰来摒弃/敛声屏息盘踞(jù
试题预览
石室中学高三2010级2009~2010学年度上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第 Ⅰ 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侥幸/角色      车辙/折戟沉沙     瞠目/交口称赞
侥(jiǎo)幸 / 角(jué)色,车辙(zhé) / 折(zhé)戟(jǐ)沉沙,瞠(chēng)目 / 交口称(chēng)赞
B  盘踞/拮据      癖好/否极泰来     摒弃/敛声屏息
盘踞(jù) / 拮据(jū),癖(pǐ)好 / 否(pǐ)极泰来,摒(bìng)弃 / 敛声屏(bǐng)息  补充:摈(bìn)弃
C  怆然/创伤      蛊惑/余勇可贾     诘问/开花结果
怆(chuàng)然/创(chuāng)伤,蛊(gǔ)惑 / 余勇可贾(gǔ),诘(jié)问/开花结(jiē)果
补充:结(jié)果:①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优良的成绩,是长期刻苦学习的~;②用在下半句,表示在某种条件或情况下产生某种结局:经过一番争论,~他还是让步了。③把人杀死。(多见于早期白话)
结(jiē)果:长出果实。
结(jié)识 :相识并往来。 结(jiē)实
D  蹩脚/别扭      干涸/曲高和寡     徜徉/逢场作戏
 蹩(bié)脚/别(biè)扭,干涸(hé)/曲高和(hè)寡,徜(cháng)徉/逢场(chǎng)作戏
 躄(bì):仆倒;腿瘸。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
A.黄山以其巍峨奇特的石峰、苍劲多姿的青松、水质清净的温泉和波滔起伏的云海闻名于世,不愧是誉满全球的旅游胜地。
涛:大的波浪。波~、惊~骇浪;滔:大水弥漫。~~不绝、波浪~天
B.合肥新机场建设如火如荼,它的建成将使我省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有助于安徽在中部地区的新一轮竞争中夺得头酬。
凸显:清楚地显露。草地上~~一座花坛。
凸现:清楚地显现。一排校舍中~~出图书馆的高楼。
突显:突出显露。手臂上~~一条条青筋。
C.电影《梅兰芳》真实再现了京剧大师梅兰芳截然不同的两面人生:舞台上神采飞扬光鲜亮丽,生活中木讷寡言不黯世事。
D.从南方的冰天雪地到汶川的断壁残垣,2008年,我们艰难跋涉;从奥运圆梦到“神七”翱翔(注意:遨游)太空,2008年,我们激情飞扬。
【答案】D【解析】A.“波滔”应为“波涛”;B.“头酬”应为“头筹”(第一名);C.“不黯”应为“不谙”(熟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在某些传染病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体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B.有人把那些只读书而不假思索的人称为“书橱”,也有人称这种人为“书虫”、“书迷”、“书呆子”。
C.再完美的机制也得靠人去操作,一旦机会主义,暴利主义成为心底横行之猛兽,即便要付出天大的代价,破坏制度与规则者也会前赴后继。
 D.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挥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答案】A.左右为难: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解析】B.不假思索:假:假借,依靠。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不能用来直接形容人。 C.前赴后继:赴,向前冲前面的冲上去了,后面的紧跟上来。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褒义词。此处感情色彩不当。D.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写字、写文章、画画快)。就:成。此处望文生义。应为“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4.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和”字为核心创意,既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彰显了奥运新理念,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如潮。
B.大学毕业生不应该只关注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群体、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C.小品《不差钱》对“不差钱”的反复宣称,既表达了对某些宰人商家的抗议,也反映了正在奔小康的农民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自觉自为。
D.今年4月底,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相继爆发了甲型N1H1流感,世界卫生组织对此高度重视,并迅速采取了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
【答案】C【解析】A.句式杂糅。“获得了群众的好评”或者“群众的好评如潮” 。B.语序不当。“群体、社会、他人”应为“社会、群体、他人”或者“他人、群体、社会”;另外也有三个概念分类不当的问题。D.歧义。“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可有两种断层方法,理解为“墨西哥”全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也可理解为“墨西哥和美国”都只有部分地区。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儒学“和”之道的诠释与反思
    “天”、“人”、“和”是儒学之道的三个构成性要素;天道、人道、和道是儒家训义的三个最根本方面。“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成为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
    “和”并非孔子的发明。出现在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不过这一汉字常常被用来表征一个更古老、更复杂的由“龠”与“禾”组成的汉字“龢”。在甲骨文中,作为象形文字的“龠”指示着一种乐器,可能是一种短笛或有两个或三个管孔的排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汉字“龢”在《说文解字》中被界定为“和众声”。
    远古时期,人们普遍认为音乐是与“和”紧密关联的,如《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在古代,原初的音乐是宗教与社会仪式的一部分。礼与乐的共同作用确立了和:“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进而,礼乐也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孔子相信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认为音乐不仅能够调节人的情感,而且能够于混乱中致有序。
    从音乐的角度看,“和”被扩展而意味着一种不同元素的结合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个新的统一体得以产生。儒家学者有意识地将“和”与“同”区分开来,认为两个事物间的“同”是对一事物业已具有的特性的简单复制,而“和”则是创造新的事物。在这一意义上,“和”就是“生”、“化”、“大”。
    表现在人的品性中,“和”是一种内在状态,即所有情感的表达都遵循中道原则。儒家认为,在内心修习“和”,我们就会更有德行;若反其道而行,则必将损害德行。这样,“和”就等同于美德,并被视为所有美德中最重要者。在儒家学者看来,德行天生就具有政治上的意义。作为最高美德,“和”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有序与和平的实现必须内外兼修。正如儒家学者将政治视为教化的一部分,“和”也成为道德修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主要目的。《周礼》记载,周王“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要于内在、外在中体觉“和”,人们就必须在重塑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更具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深化自身对世界的理解,克服自我的本性。如此,作为最高理想的“和”就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在这一意义上,“和”有时也被称为“中和”。透过“中和”概念,儒家表明,“和”是一切存在和行为的中心,具有先天的中心性与均衡性。
早期大儒们宣扬的“和”的学说在后期新儒家那里获得了发展。新儒家学者不仅将“和”作为一个核心概念,还将它视为一种激发儒家学术的精神,一种策动儒家实践的活力。他们相信,“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节选自《新华文摘》)
5.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儒家早期宣扬的“和”的理论的一项是(   )
A.认为“和”是所有关系的根本性法则,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B.认为“和”与音乐紧密关联,而音乐在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C.认为“和”是最高美德,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的安宁是必不可少的。
D.认为“和”是最高理想,与自然、政治、伦理及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息息相关。
【答案】A【解析】根据最后一段,后期新儒家把和看成是“一切德行得以完全实现的动因”。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的理想能激励着人们为了获得安宁和谐而不断地纠正混乱、无序。
B.在儒家看来,“和”是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
C.“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人们相亲相敬也就有了社会的和谐。
D.两个事物间的“和”可以理解为对事物各自特性的相加。
【答案】D【解析】“和”不是对事物特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创造新的事物。

7.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之所以提倡和,其唯一目的是希望帮助统治者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青铜铭文中的汉字“和”由一株植物与一张口组成,据此可知,儒家对和的原初理解与音乐无关。
C.根据《礼记》所言:“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可以推断,儒家早就认识到,音乐不但反映了“和”,而且通过触及人心、匡正行为创造了“和”。
D.在当今社会提倡“和”,足以使我们摆脱冲突和混乱,缓解紧张的社会关系,消除冲突的社会根源。
【答案】C【解析】“通伦理”就是匡正人们的行为,创造和谐的社会秩序。A“唯一目的是”信息绝对化,根据第一段,“和”是儒学之道的最高点,成为天道与人道有机结合的支撑点,据此可知,“和”也是为了处理好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B“和”常常被用来表征“龢”字,而“龢”是“和众声”之意,所以儒家对“和”的原初理解与音乐有关;D在当今社会提倡和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冲突的社会根源。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形作动),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於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人有明珠,没有不视之为宝贵的,如果拿去弹射鸟雀,这难道不是很可惜吗?何况人的性命比明珠珍贵,见到金银钱帛不惧怕法律的惩罚,立即直接收受,这就是不爱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弹射鸟雀,何况更加珍贵的性命,怎么能用它来博取财物呢?群臣如果能够全力竭尽忠诚正直,有益于国家,利于百姓,那么官职爵位立即就可以得到。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可为笑。一律不能用这种受贿的手段求取荣华富贵,随便就收受财物。赃物贿赂暴露以后,自身也将受到损害,确实是可笑的。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此岂是解爱财物?贪财的人并不真正懂得吝惜财物。例如内、外朝官五品以上的,俸禄优厚,一年所得到的收入,那数目本来就多。如果收受别人的财物贿赂,不过得到几万,一旦暴露出来,俸禄就会被削除,这难道是懂得吝惜财物吗?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谋求小的收入却失掉了大的利益。从前公仪休生性喜欢吃鱼,但他不收别人送的鱼,他就能长久吃得上鱼。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迳(同“径”,小路),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诗经》说:“大风生成因为有隧道,贪财的人败坏同类。”这确实不是错误的话。过去秦惠王想征伐蜀国,不知道去蜀国的路径,就雕刻了五头石牛,在牛尾后放着黄金,蜀国人见了,以为石牛会拉出金子。蜀王派遣五个力士拉石牛进蜀。道路修成,秦军随后进攻,蜀国于是灭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汉朝大司农田延年贪赃三千万,事情败露后自杀身死。如此之类的事情,哪里能够记得完!
若能小心奉法,常如朕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这话可以深以为戒。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大丈夫怎么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呢?”
古人云:“鸟栖於林,犹恐其不高,复巢於木末;鱼藏於水,犹恐其不深,复穴於窟下。然而为人所(被)获者,皆由贪饵故也。”古人说:“飞鸟栖息于树林,唯恐树木不高,所以在树木的顶端筑巢;鱼藏于水中,唯恐水不深,所以穴居于水底洞穴中。但是还是被人们捕获,都是因为贪吃食饵的缘故。”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现在大臣接受任命,身居高位,领取厚禄,应当履行忠诚正直,遵循无私清廉,这样才能没有灾祸,长守富贵啊!古人云:“祸福无门(途径),惟人所召(招致)。”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以博财物耶                    博:增加
B.禄秩优厚                        秩: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                规:谋求
D.事觉自死                        觉:败露
【答案】A【解析】博取。
博:①形容词,多、丰富,例如“渊博”“博大精深”;②动词,通晓,例如“博古通今”;③形容词,宽大,例如“峨冠博带”;④动词,博弈、博彩、博得、博取。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答案】B【解析】注意审题,要求选择贪鄙的恶劣后果。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答案】D【解析】“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错。鸟居高木,鱼藏深水,以避免为人所获。但仍被人抓获,是因为贪食诱饵。

第Ⅱ卷(共120分)
四、(共23分)
11.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用斜线(/)断句(不是翻译)(2分):
 若 徇 私 贪 浊 非 止 坏 公 法 损 百 姓 纵 事 未 发 闻 中 心 岂 不 常 惧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如果徇私贪污,不只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让人知道),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
(2)翻译:
①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4分)
翻译: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且”、“为”、“丧”、“亡”各1分。其余大意正确即可。
②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4分)
翻译: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因为”亦可)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陷”、“贪冒”、“夫”“何以……异”各1分。其余大意正确即可。

12.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①—②题。(8分)
送沈子福之江东
【唐】王维
杨柳 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柳枝词
【宋】郑文宝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 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注释】①罟(ɡǔ)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②临圻(qí):地名。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①这两首诗都以送别为题材,诗人都借杨柳这一诗歌传统意象表达情感。王诗首句点题,郑诗题目寓旨。(2分)
②这两首诗的后两句,诗人都将自己无形的感情化为有形的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6分)王诗以新奇的比喻,把无形的惜别之情比作眼前无处不在、无边无际的春色(1分),从江南到江北,一直陪伴在友人身边(1分),表现出对友人惜别之情深厚(1分)。郑诗把原本无形无象的“离恨”,化为可以运载的有形有量之物(1分),仿佛画舸载着诗人的离恨驶向江南(1分),表现出离愁的深重(1分)。(意思对即可)
补充:效果:将离愁别恨这种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的惜别与不舍之情。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2)古人喜欢用“水光接天”的景象来描写壮阔宽广的生动意境。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展现了一幅意境深远的深秋江天图;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营造天姥山神奇瑰丽的世界;柳永《雨霖铃》借“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辽阔深远的空间极写离愁之深;苏轼则在《赤壁赋》中描绘了月下长江“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水天一色、浩浩渺渺的迷人美景。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更是渲染出一派物是人非悲戚凄凉的意境。

五、(22分)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14-17题。
泰山很大 
汪曾祺
    描写泰山是很困难的。它太大了,写起来没有抓挠。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閟宫》:“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这倒也是一种办法。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就只好狗一样地乱叫。杜甫诗《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注]。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装疯。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閟宫》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说得对的。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那不大适用。
    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
    我是写不了泰山的,因为泰山太大。我对泰山不能认同。我对一切伟大的东西总有点格格不入。我十年间两登泰山,可谓了不相干。泰山既不能进入我的内部,我也不能外化为泰山。山自山,我自我,不能达到物我同一:山即是我,我即是山。泰山是强者之山——我自以为这个提法很合适,我不是强者,不论是登山还是处世。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一个平常的、平和的人。我已经过了七十岁,对于高山,只好仰止。我是个安于竹篱茅舍、小桥流水的人。以惯写小桥流水之笔而写高大雄奇之山,殆矣。人贵有自知之明,不要“小鸡吃绿豆——强努”。
    同样,我对一切伟大的人物也只能以常人视之。泰山的出名,一半由于封禅。封禅史上最突出的两个人物是秦皇、汉武。唐玄宗作《纪泰山铭》,文词华缛而空洞无物。宋真宗更是个沐猴而冠的小丑。对于秦始皇,我对他统一中国的丰功,不大感兴趣。他是不是“千古一帝”,与我无关。我只从人的角度来看他,对他的“蜂目豺声”印象很深。我认为汉武帝是个极不正常的人,是个妄想型精神病患者,一个变态心理的难得的标本。这两位大人物的封禅,可以说是他们的人格的夸大。看起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封禅实际上都不怎么样。秦始皇上山,上了一半,遇到暴风雨,吓得退下来了。按照秦始皇的性格,暴风雨算什么呢?他横下心来,是可以不顾一切地上到山顶的。然而他害怕了,退下来了。于此可以看出,伟大人物也有虚弱的一面。汉武帝要封禅,召集群臣讨论封禅的制度。因无旧典可循,大家七嘴八舌瞎说一气。汉武帝恼了,自己规定了照祭东皇太乙的仪式,上山了。却谁也不让同去,只带了霍去病的儿子一个人。霍去病的儿子不久即得暴病而死。他的死因很可疑,汉武帝究竟在山顶上鼓捣了什么名堂,谁也不知道。封禅是大典,为什么要这样保密?看来汉武帝心里也有鬼,很怕他的那一套名堂并不灵验,为人所讥。
    但是,又一次登了泰山,看了秦刻石和无字碑(无字碑是一个了不起的杰作),在乱云密雾中坐下来,冷静地想想,我的心态比较透亮了。我承认泰山很雄伟,尽管我和它整个不能水乳交融,打成一片。承认伟大的人物确实是伟大的,尽管他们所做的许多事不近人情。他们是人里头的强者,这是毫无办法的事。在山上呆了七天,我对名山大川、伟大人物的偏激情绪有所平息。
    同时我也更清楚地认识到我们微小,我们平常,更进一步安于微小,安于平常。
    这是我在泰山受到的一次教育。
    从某个意义上说,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
   (节选自《汪曾祺散文•泰山片石》,有改动)
   [注]洒狗血:(戏曲演员)脱离情节而卖弄滑稽、武艺或做过火的表演。
14.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泰山很大”的?请加以归纳。(6分)
【答案】从不同文化人对泰山的描述,写泰山境界宏大;从不同帝王的封禅,写泰山政治文化内涵博大;从作者的认识变化,写泰山对人的巨大的心灵震撼。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文章共有8个自然段,分3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1-3自然段,写不同的人对泰山发出不同的描述,表现泰山宏伟阔大,实在难以描写。其中第1段选取《诗经》、汉武帝、杜甫、李白、张岱;第2段选取徐志摩、周作人;第3段选取作者自己。
第二部分是第4自然段。通过唐玄宗、汉武帝、秦始皇等伟人们对泰山的封禅的神秘,突出泰山的政治色彩,彰显其博大的政治内涵。
第三部分是包括5-8自然段。通过作者自己二次登山的感悟,写泰山使“我”受到教育,从偏激走向平和,显出泰山的人文魅力。

15.“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这句话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承上启下(2分):一方面,它承接上文(1分),是对上文不同文人所写泰山的归结(2分);另一方面它开启下文(1分),交代了作者自认为写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1分),进而转入对泰山封禅的叙写(1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在文章的第二段段首,那么它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毫无疑问应该是承上启下(过渡)。
题目要求作简要分析,就应该把上文(尤其是上一段)的大意,和下文(尤其是下一段)的大意概述出来,也就是说明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

16.结合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泰山是一面镜子”。(6分)
【答案】无论是文人、帝王还是游客,泰山都照出了他们各自的不同。
从杜甫、李白等人描写泰山的诗文中,照出了他们不同的思想、才情、风格和气质;
从秦皇、汉武的封禅行为,照出了他们人格夸大的一面和虚弱的一面;
从作者(再次)登临泰山,照出了他的偏激和最终安于微常。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首先结合语境,“泰山是一面镜子,照出每个人的价值”,这是一种比喻说法,把泰山比喻成镜子,不同的人在泰山面前,都现出不同的形状。筛选出文中的主要信息,会发现作者主要写了文人、帝王和我三类人,文人详写杜甫与李白,帝王详写汉武帝与秦始皇。在泰山面前,杜甫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者,李白底气不足;秦始皇中途退回,显出伟人虚弱一面,汉武帝心理变态,把封禅搞得神秘莫测;我则在泰山的反观中,从偏激趋于平和,认识自己微小平常,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浏阳一中、田家炳实验中学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联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重庆市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