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学案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后赤壁赋》学案
(高一必修一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饣甫糟啜酉离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
试题预览
凡 物 皆 有 可 观 苟 有 可 观 皆 有 可 乐 非 必 怪 奇 伟 丽 者也 饣甫 糟 啜 酉离 皆 可 以 醉 果 蔬 草 木 皆 可 以 饱 推 此 类 也 吾 安 往 而 不 乐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26.给第一段文字加上标点。
2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美恶之辨战于中(中间) B. 物有以盖(遮蔽)之矣。
C. 彼挟其高大以临(府视)我 D. 则我常眩乱(迷乱,迷惑)反复
28.翻译
①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②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
阅读《石钟山记》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石钟山记(第一段) 苏 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9.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文: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
3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这种)说也,人常疑之 B.余韵徐歇(停止)
C.自以为得之(代指“遗踪”)矣 D.桴(木制的鼓槌)止响腾
31.本段是全文的第一段,作者从石钟山的 开始入笔,以两位古人“郦元”和李渤的观点为引子,其中后者是 (填赞同或反对)前者的观点,作者对二者的观点持 态度。这一点从文中 这句话可以判断。(4分)
阅读《方山子传》,回答下面的问题:
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①。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②,闾里之侠皆宗之③。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④”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⑤,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⑥,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⑦,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注释】
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俠,喜替人排忧解难。③ 闾里:乡里。④ 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⑤ 岐亭:镇名,今湖北省麻城县。⑥ 前十有九年:即嘉祐八年(1063),作者任凤翔府签判。⑦ 河北:宋代路名,治所在今河北省大名县。
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稍壮,折节读书
③方山子傥见之欤 ④欲以此驰骋当世
33.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他植者则不然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①呼余宿其家 ②其皆出于此乎
3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译文:
②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译文:
35.阅读全文填空:(4分)
作者表面上写 ,实际上是悲 。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6.这篇文章寥寥数语,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段,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一个典型特征: ,作者赏明月,看松柏,自放于山水之间,这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 的情怀。 (121.14.246.50)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苏教版
高一
必修一
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
乳源中学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
』  下一个『
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七年级上册第一次阶段性检测试题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