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一中09-10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重庆市一中09-10学年高二语文10月月考(高二上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秘密★启用前2009年重庆一中高二级月考语文试题卷2009.10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第1至17题为选择题,51分;第18至27题为非选择题,99分,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第1至第17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试题预览
秘密★启用前
2009年重庆一中高二级月考
语 文 试 题 卷 2009.10

语文试题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第1至17题为选择题,51分;第18至27题为非选择题,99分,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第1至第17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18至26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荫凉(yìn)    纤维(xiān)    为虎作伥(wèi)    牝鸡司晨(pìn)
B.劲旅(jìng)   挨打(ái)      对簿公堂(bó)     箪食壶浆(sì)
C.辟谣(pì)     气氛(fèn)     自怨自艾(yì)     方兴未艾(ài)
D.角斗(jiǎo)   裨将(pí)      处心积虑(chǔ)    长吁短叹(xū) 
2.选出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踯躅   踟蹰   肇事   自出机纾   断壁残垣
B.仓促   沧桑   窈窕   否极泰来   蹑手蹑脚
C.报复   抱负   樊笼   平白无故   甘败下风
D.摈弃   屏气   搏彩   撤销处分   扬长而去
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的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①前不久,这里曾山洪______,致使公路堵塞,交通瘫痪,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②事前做好准备,就______临阵慌乱。
③“哎哟,您老打角落里坐着,身子还______不?”
A.爆发 不至  舒畅         B.暴发 不至  舒坦 
C.暴发 不致  舒坦         D.爆发 不致  舒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在甲型流感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到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B.那年我25岁,多少年夙兴夜寐的,换来一个硕士学位,额上的抬头纹分外明显,脚下却半步也不敢停歇。
C.再完美的机制也得靠人去操作,一旦机会主义,暴利主义成为心底横行之猛兽,即便要付出天大的代价,破坏制度与规则者也会前赴后继。
D.一直以来,我们都信誓旦旦:电影是一门艺术。
5.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我想养只鸽子,让它生鸽蛋给小孩儿玩。可是目前严重的问题是,有没有壁虎,假定有了,会不会偷鸽蛋?
B.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最有代表性的作品:《音乐之声》、《王子复仇记》等等,为什么令人百看不厌?这首先得归功于本子做得精彩。
C.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政治的清明和文化的复兴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D.雉鸡、野兔要白天打,野猪、狐、獾、狼要夜里打:打猎的讲究不少。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相传经孔子修订。
B.《离骚》,中国古代最长的政治抒情诗,《楚辞》名篇,屈原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C.《孔雀东南飞》,中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最早见于汉代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D.《古诗十九首》,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刘勰称其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称其“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大学教育的主旨,在于培育能积极推动民族进步的一代新人。“一代新人”具有领受现代文明之精神、在道德上自觉自律的独立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又能够在平凡的工作中发挥其个性和才华,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脚踏实地的贡献。因此,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专家与知识分子这两个概念并不重合。术业有专攻,固然是重要的,但未必就能从中形成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气质、天下关怀的人生态度和敢于怀疑、敢为天下先的批判精神。如果大学只能培养出与社会的多元职业结构相一致的各类专家,那么,我们民族的精神存在将不再可能在一个特定的人群中获得其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一旦民族的所有成员都被充分融入到社会的利益体系中去,社会的良知就将失去其表达器官,民族的命运将被无声地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大学通识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守护知识分子代代相继的可能性。而这个目标,在今天已被逐渐遮蔽了。对大学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价标准,已被纳入了学分制的轨道。这是一种单纯的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要限制其弊端已经非常困难。因此,对于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正是一条可以救治眼下的机械、呆板的学分制弊端的现实道路。
年轻一代的大学生不得不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十分现实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与志存高远的人生理想相矛盾,绝不意味着他们将来仅仅是能够谋生或得到较高收入的专业人士。真正的青春饱含生命的热情,能够运用思想、提出理想并且为实现理想而从事生命奋斗。
守护中国知识分子的继续存在,是理解大学推行通识教育意义的必要高度。通识教育成功与否,将对中国大学的前进和它们在全球化背景中的国际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个没有文化自觉的大学,在国际竞争中的实力,在根本上就是可疑的。如果我们更关注的只是大学的当下排名,却遗忘了在这种排名背后的真实基础,这将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任何一所大学,其国际排名的真实基础,都在于有一个卓然自立、具备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这个群体能够为自己民族的文明发展、并仅仅因此也能为人类文明的进展作出贡献。
7.下列对“今天重提‘知识分子’这一概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原因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知识分子具有独立的人格、民族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B.知识分子是与专家并不重合的概念,具有独特含义。
C.大学过分注重培养适应社会多元职业结构的各类专家。
D.大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市场经济中获取自己地位的能力。
8.下列对“文化自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视对通识教育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的探索。
B.重视对具有文化创造力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培养。
C.注重培养大学生高远的人生理想并激发其生命热情。
D.注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地位与国际竞争中的实力。
9.下列观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民族精神的知识分子而非术业有专攻的专家。
B.通识教育的价值之一在于突破单纯功能主义的教学体制,力保知识分子群体的存在。
C.目前大学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偏离社会良知,导致民族命运被操纵于资本逻辑之手。
D.通识教育的推行,能够提升中国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三、(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10~17题。
张自新传    [明]归有光
张自新,初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①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髫龀丧父,家计不能支。母曰:“吾见人家读书,期望青紫②,万不得一。且命已至此,何以为书?”自新涕泣长跪,曰:“亡父以此命鸿,且死,未闻有他语,鸿何敢忘?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夜归,则正襟危坐,啸歌古人,飘飘然若在世外,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兄为里长,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搒掠无完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
自新视豪势眇然不为意。吴中子弟多轻儇③,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议论古今,意气慷慨。酒酣,大声曰:“宰天下竟何如?”目直上视,气勃勃若怒,群儿至欲殴之。补学官弟子员,学官索贽金甚急,自新实无所出,数召笞辱,意忽忽不乐,欲弃去,俄得疾卒。
归子曰:余与自新游最久,见其面斥人过,使人无所容。俦人广坐间,出一语未尝视人颜色。笑骂纷集,殊不为意。其自信如此。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沦没至此,天可问邪?余悲自新之死,为之叙列其事。
(选自《震川先生集》卷二十六,有删节)
[注]①屹屹(yìyì):同“矻矻”,勤奋不懈的样子。
②青紫:古代只有公卿才能佩服青紫印绶,因借以指称高官显宦。
③轻儇(xuān):轻佻,不庄重。
10.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了:明白,了解
B.不知贫贱之为戚也             戚:忧愁
C.县吏怪其意气                 怪:责怪
D.见其面斥人过                 面:当面
11.下列语句都能表现张自新才华出众的是(     )。
①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
②与其兄耕田度日,带笠荷锄,面色黧黑。
③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
④以自新之才,使之有所用,必有以自见者。
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⑥性方简,无文饰。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④⑥    D.③⑤⑥
1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字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兄为里长                     ②非为织作迟
③冶鲜好衣服,相聚集           ④会不相从许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1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年丧父的张自新没有因母亲的看法而放弃学习,坚持耕读,啸歌古人,幽然自得。
B.张自新对吴中子弟的亵语不以为意,也不理解,所以无法与他们交流。
C.作者对张自新的坎坷经历和怀才不遇深有感慨。同情他的病故,写了这篇传。
D.文中选取张自新读书敏慧,耕读奉母等几件事来塑造人物,选材典型,形象饱满。
孟德传   [宋]苏辙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张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书《孟德传》后     [宋] 苏轼
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以为虎畏不惧己者,其理似可信。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然囊余闻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选自《东坡全集》,有改动)
1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吐利胀懑,无所不至                利:通“痢”,腹泻
 B.逡巡弭耳而去                      逡巡:因犹豫而徘徊的样子
 C.德自分死矣                        自分:自己料想
 D.至以首觝触,庶几其一惧            庶几:差不多
15.对文中划线句子,下列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
B.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
C.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
D.然世未有见虎而不惧者/则斯言之有无终/无所试之。
 16.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表明孟德“生存艰难”和“无所畏惧”的一组是(     )。
A.既为兵,不获如志                  惟山之深者往焉
B.一日十病十愈                      须臾奋跃,如将搏焉
C.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      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
D.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了解到它们大多有能辨识人气的习性。
B.宋孝孙认为孟德不像是恶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并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C.苏辙认为孟德是有道之人,孟德意识不到自己的浩然之气,而外物感觉得到。
D.苏轼的《书<孟德传>后》写了一则小儿不知道怕虎而虎也没伤害小儿的故事。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29分)
18.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且鸿宁以衣食忧吾母耶?(3分)


(2)子由书孟德事见寄,余既闻而异之。(3分)


19.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梁园:又名睢园,是西汉梁孝王刘武营建的游赏廷宾之所,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1)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4分)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2分)


20.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2分)


(2)这两首诗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它们运用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并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2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11分)
(1)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诗经•氓》)
(2)日月忽其不淹兮,               。惟草木之零落兮,                 。(《离骚》)
(3)            ,池鱼思故渊。……             ,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
(4)《短歌行》中抒发了曹操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的两句诗是:                ,                。
(5)            ,新妇起严妆。           ,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
(6)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札札弄机杼。(《迢迢牵牛星》)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走出地平线    贾宝泉
记得少年时代,自己刚刚懂得一些世事的时候,就常常这样问自己:我能够走出地平线吗?
站在故乡原野上向四周望去,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向天宇望去,也有一个灰蒙蒙的大圆环绕着我。这两个大圆本是重合着的。孩童的时候,看见这个大圆就有了一种庇护感、安全感;后来年岁渐长,便以为它是鸟之笼了。少年人有的是烂漫的奇思,在一个红花黄叶点缀秋光妁清晨,我忽然异想天开:走,到地平线外看世界去!
在村头钓土丘上向南眺望,有一个小村于正好坐落在地平线上。我走进那个村子,并没有看见一条灰蒙蒙的线从街中穿过;原来,它还在遥远的天边上。我又继续向它走去,它也继续向后退去,它和我就这样不离不弃,如影随形。我感到了地平线对人的愚弄。它实在是刺痛了一个无知而自尊的少年的心。
后来,我慢慢地发现,在平地上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高山上就不是;在晴朗天气中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阴雨天气中就不是;孩子认为是地平线的地方,在大人眼里就不是;在视力正常人眼里是地平线的地方,在视力不正常者眼里就不是。原来,地平线并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只不过是一种视感罢了。再往深处去想,它竟是大地对人类的一种安慰呢!球形的大地使每一个人都以为自己的立足点高于别的地方,与这种居高临下的心态相适应,就出现了在你周遭的地平线。
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平线,都有属于自己的封闭的圈——由自己建构的环形山,谁想让自己的“环形山”里面积大些,谁就得站得高些。视野越开阔就越看得清地平线。然而,不少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连地平线也不曾见过。他们平素里放眼环睹,见到的无非是重楼千尺,高墙四壁,人车争路。把地平线还给孩予吧。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
随着视野的延展,当我把视点移向别人,移向身外的广大世界,我郁闷的心似乎八面来风了。原来,地平线竟是以自我为中心览世阅人的产物,是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只要这个立足点不变,就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圈子。以自我为中心,即使你的身躯很魁伟,看到的也仍然是一个圈子;而当你想到身外还有别人,想到别人也在审度这个世界,你就全知道,在别人目力不及之处,你就在他的地平线之外;当你想到这星球上的芸芸众生,每一个人都有视物极限,你不会知道,我们脚下的大地每一处都是地平线;当你懂得任何事物都是功与过的双面体,想到儿时虽然没有追上地平线,却凭借它的诱惑,它的前导,走出了父母温暖的怀抱,看到了别处的村落,看到了吹蒲公英的牧童和收获太阳花的村姑,河上人家的粗布帆和缓缓转动的风车木轮,还知道了太阳花又叫望日莲,你又会对地平线表示百倍的感谢了。
人之所以感觉到世界环闭,人生在世如藏身巨蚌之一隅,或许,是他的思想还没有冲破牢笼?
冲破思想牢笼,就要扩展自己的襟怀,就要想到这星球本是众人的星球。我不敢说,立身于圣洁的珠穆朗玛女神高入云霄的肩上,是否看得见地平线,但是我敢断定,在茫茫星际飞行的太空船上,是决然看不到地平线的。
22.文中的“地平线”有哪些含义?(4分)


23.文章以“走出地平线”为题目又有哪些好处?(4分)


24.如何理解“人,只有感到了圈子的存在,才有可能走出圈子”这句话的含义?(4分)


25.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分)


26.下边的诗句中可以用来揭示本文的主旨的有(   )(   )(选两项,4分)
    A.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D.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E.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六、写作(本大题50分)
27.阅读下面的一首词,根据词的内容将它改写成一篇现代散文。
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要求:1.题目自拟;
2.立意自定;
3.不得抄袭;
4.不得少于600字。







 
2009年重庆一中高2011级月考(本部)
 语 文 试 题 答 案 2009.10

1、答案A。(B簿bù,C氛fēn,D角jué)
2、答案B。(A 自出机杼,C甘拜下风,D博彩)
3、答案C。(“暴发”、“爆发”两词都有突然猛烈发作的意思,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不致”表示不会引发某种后果,“不至”规范用法应为“不至于”,表示不会到达某种程度。“舒畅”指舒服畅快或开朗愉快,多形容心情、精神,“舒坦”指心情舒展,感觉满意,多用于口语,与“舒服”同义。)
4、答案B。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A 左右为难: 左也不好,右也不是。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与语境不符合。C前赴后继:形容连续不断投入战斗,奋勇冲杀向前,褒义词。D信誓旦旦:形容誓言诚恳可信,而句子想要表达的是“信念坚定”之意。)
5、答案D。冒号表示总括上文。(A陈述句误用问号。B冒号需管到句末。C括号里是引文出处,应置于引号之外。)
6、答案C。徐陵为南朝陈时人。
7、C。        8、D。         9、B。
10、答案:C。C项中“怪”在此处应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可解释为“以……为怪”或“为……而感到怪异/奇怪”。
11、答案:A。
12、答案:D。①②不同,前者指“做”“当”,后者是介词,表原因,“因为”;③④不同,前者指互相,后者偏指一方。
13、答案:B。对应位置在第三段,原文为“吴中子弟多轻儇,冶鲜好衣服,相聚集,以亵语戏笑,自新一切不省,与之语,不答”;“不答”是“不想回答、理睬”或“不愿回答、理睬”,而不是无法与他们交流。
14、答案D。此句主语为虎,“庶几”表示希望、企图之意。
15、答案B。
16、答案C。(A项:①信息在第一段:“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句子是说其志向没能实现; B项:②信息在第一段:“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这是孟德介绍猛兽情况;D项:②信息在第三段:“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是本文作者的评论感想。)
17、答案B。(宋孝孙并没有派人向上级报告。原文在第二段:“知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大意是孟德被捕后,知州让他作为自首者将其安置在泰州。该项无中生有。)
18、(1)况且我难道能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宁……耶”译为“怎么能……呢”或“难道能……吗”;“以”译为“因为”;“忧”在此处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担忧”“让……担忧”。)(每点1分)
   (2)子由写的《孟德传》寄来了,我已经听说了这件事并且对此感到讶异。(“书”名词作动词,“写”;“见”指代“我”;“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异”)(每点1分)
19、(1)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更加突出了梁园的萧条(荒凉)。(4分)
(2)这首诗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2分)
20、(1)喜悦、赞赏;贬斥、嘲讽。(2分)
(2)前者用了比喻,后者用了拟人。(2分)前者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后者由柳枝的随风摇摆、披拂不定联想到没有节操、反复无常的小人。(具体分析给2分)
21、(1)泣涕涟涟,载笑载言           (2)春与秋其代序,恐美人之迟暮
(3)羁鸟恋旧林,暧暧远人村       (4)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5)鸡鸣外欲曙,著我绣夹裙       (6)纤纤擢素手
22、“地平线”既指一个人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2分),又比喻人的思想局限性(2分)。
23、“走出地平线”,就是指人应当跳出自己的圈子,“冲破思想的牢笼”,“扩展自己的襟怀”(2分);以此为题,语言形象生动,又揭示了文章的主题(2分)。
24、人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思想局限性(2分),然后才有可能超越自我,才能使自己的思想认识达到新的境界(2分)。
25、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剖析了自己对地平线的理解由“远眺世界的目力极限”到“人的思想局限”的思想发展历程。(2分)文章围绕“走出地平线”这个中心,层层递进,突出了“冲破思想牢笼,就是要扩展自己的襟怀”这一主题。(2分)
26、BD。(每项2分)
27、略。
参考译文:
张自新,原名鸿,字子宾,苏州昆山人。自新年少读书,聪明绝伦。古《经》中有疑惑难解之处,学友们茫然呆立而无所获,自新随口而答,仿佛很平常很熟识的一样。他性格方正诚实,没有丝毫的矫饰。看见他的人没有不讥讽的,把他看作是乡下人。同舍的书生晚间读书,疲倦而睡去,自新用灯架扔(以提醒他),油污满桌子,他严肃恳切地提出批评,仿佛老师一样。幼年丧父,家计不能支撑,母亲说:“我看见人家读书,宛如捕风捉影,期望做大官,万人中不过一个。况且我们家命运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为什么读书呢?”自新哭泣、长跪,说:“亡父用这来嘱咐我,将离人世时,没有听说别的话,我怎么敢忘却呢?况且我难道因为衣食的缘故而使母亲忧劳吗?”他和他的兄长耕田度日,戴着斗笠扛着锄头,脸色黧黑。晚间归来,就正襟危坐,吟咏古人的诗文,飘飘然仿佛在尘世之外,不知道贫贱是一种悲戚了。
他的兄长是里长,乡里多有逃亡之人,租税没地方来。每到年终,官府催交租税,把他拷打得体无完肤。自新就到县衙代哥哥受刑,而把哥哥藏匿到别的地方去。县吏为其意气而感到奇怪,刚要施与杖刑,他就阻止了,问:“你是什么人?”自新说:“我是里长,本是一名书生。”县官让他试写一篇文章,他马上就写成了,县官安慰他,并免去了对他的刑罚。
自新看那些权豪势要之人,淡然不放在心上。吴中子弟大多轻薄浮滑,穿着光鲜华丽的衣服,聚集到一处,用猥亵的语言玩笑,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上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浙江省余姚中学09-1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质检』  下一个『重庆市一中09-10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