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利川一中08级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湖北利川一中08级高二上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二必修三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二2009—2010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时限:150分钟总分:150分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伶俜(pīn)窈窕(tiào)机杼(zhù)安步当车(dāng)B.悄然(qiāo)伯仲(zhǒng)怆然(chuàng)弄巧成拙(zhuó)C.教坊(fāng)柏森森(ǎi)锦瑟(sè)纤悉
试题预览
高二2009—2010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卷

时限: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基础部分(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伶俜(pīn)    窈窕(tiào)   机杼(zhù)      安步当车(dāng)
B.悄然(qiāo)  伯仲(zhǒng)  怆然(chuàng)   弄巧成拙(zhuó)
C.教坊(fāng)  柏森森(bǎi)   锦瑟(sè)       纤悉无遗(xiān)
D.嘲哳(zhā)   凝噎(yè)      纶巾(guàn)     雕栏玉砌(q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苍海     瓜州渡    陨命    青冥浩荡
B.台榭     幽愁      渌水    平心而论
C.寒喧     既使      烦躁    两全齐美
D.锻练     真缔      宣泄    招然若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发言者各执己见,二三其德。 
B.迎面走来一群十七八岁的女孩儿,她们一路打闹着,欢声笑语不断。正处在豆蔻年华的她们,着实让不少路人纷纷回头。
C.改革开放的成果越来越令人瞩目,许多来中国的人都有感于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的石破天惊的变化。
D.宝马公司如果早一点放下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架子,早几年进入中国,也许早已成为中国高档车市场的龙头老大。
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 前不久,温家宝总理说了他最担心的两件事:“其一是农民工返乡问题;其二是大学生就业
问题。”
B.“管锥”二字出自《庄子•秋水》,这是大家熟知的。钱钟书先生用“管锥”命名自己的著作,谦逊之外别有深意,带有反讽的意味。
C.2009年“3•15”晚会曝光了包括信息通讯、医药、公路、艺术品收藏……等几大行业的案例,引起了广大观众与网友的巨大反响。
D.李敖访问大陆时曾对媒体说,此行“不是怀乡,没有乡愁;不是近乡,没有情怯;不是还乡,没有衣锦;不是黛玉,没有眼泪。”
5.对下列诗句所用到的修辞手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樯橹灰飞烟灭                        ②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③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④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⑤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⑦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⑧古来万事东流水
A. ①⑤ / ②④ / ③⑧ / ⑥⑦
B. ①⑥ / ②④ / ③⑥ / ⑦⑧
C. ①⑤ / ②⑦ / ③⑤ / ④⑧
D. ①⑥ / ②⑦ / ③⑧ / ④⑤
6.读以下四首诗歌,与“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这一句意境相似的一首是
A.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B.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C.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D.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古典诗中的传释活动(节选) 
叶维廉 
    中国古典诗里,利用未定位、未定关系、或关系模棱的词法语法,使读者获致一种自由观、
感、解读的空间,在物象与物象之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我在“语法与表现”里曾经提出“松风”“云山”等中国古典诗中常见的词语,并说英文大多译作winds in the pines(松中之风)或winds through the pines(穿过松树的风),这种解读把“松风”所提供的“置身其间”、物象并发(既见松亦感风)的全部环境缩改为单线的说明。又如“云山”常被解读为clouded mountains(云盖的山),clouds like mountains(像云的山)或mountains in the clouds(在云中的山),但事实上,就是因为“云”与“山”的空间关系模棱,所以能够同时兼容了三种情况。像这样我们习以为常的词语,呈现在我们感受心境中的,是玲珑明彻的两件物象,我们活跃在其间,若即若离地,欲定关系而又不欲定关系。 
     我们再看两句诗被如此解读后的损失,便可以明白我为什么要在词语的模棱上做文章。“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如果解读成“落花里有一个人独立着,微雨里有成双的燕子在飞”,或再简化些如“有人独立在落花里,有燕子双飞在微雨中”。这样的解读我们总觉得不妥,好像损失了很多东西。原因是:在文言的句法里,景物自现,在我们眼前演出,清澈、玲珑、活跃、简洁,合乎真实世界里我们可以进出的空间。白话式的解读里(英译亦多如此),戏剧演出没有了,景物的自主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侵扰,因为多了个突出的解说者在那里指点、说明“落花‘里’,‘有’人……”。 
    但偏偏,我们年青人的入门书《千家诗》和《唐诗三百首》,部部都采取了这种解读方法,而把原有的传意活动,中国诗独特的观物、感物、表物的精华一扫而光。或者有人说,坊间《唐诗三百首》的语译都是由不正统的人为了读者的方便而做的,真正读诗的人不需要这种解读。事实上,以上的句例确实没有语译的需要,读者也自然可以直观而感的;但为什么又有这么多人提倡语译语解,而把原是“若即若离的、定位与不定位、指义与不指义之间”的自由空间改为单线、限指、定位的活动呢?这可以说是受了西方思想压迫后的一种矫枉过正的现象。 
    民初以来,五四左右,就有不少人开始指责中国语言缺乏逻辑,说中国画缺乏透视,仿佛西方的逻辑和透视才是表达的正途似的。不少语言学家便想着把中国语言“削足适履”地要配合西方的文法来说明,除了袭用了西方“关系决定性”很强的标点符号以外,还处处使到活泼泼而不必尽合文法的口语变为字字合文法的语言。(画透视的一节这里暂不讨论)影响所及,便是“中国诗句西方文法化”,如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1962,l979)。在该书的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节里,用的基本上就是西方文法的架构去分析中国诗的句法:f N—V—f N(f=形容词、N=名词、V=动词)。“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像这样的句法,中英文一般是共通的,问题不大。但像我前面讨论的例子,却不是这些文法构架可以解决的。由于王氏急于使句子合乎因果关系的逻辑,有很多句子的解读便无意中落入《唐诗三百首》语解的窠臼。最不妥当的是杜甫这两句“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被读为“风折之笋垂绿,雨肥之梅绽红”。在诗人的经验里,情形应该是这样的:诗人在行程中突然看见绿色垂着,一时还弄不清是什么东西,警觉后一看,原来是风折的竹子。这是经验过程的先后。如果我们说语言有一定的文法,在表现上,它还应配合经验的文法。“绿—垂—风折笋”正是语言的文法配合经验的文法,不可以反过来。“风折之笋垂绿”,是经验过的结论,不是经验当时的实际过程。当王力把该句看为倒装句法的时候,是从纯知性、纯理性的逻辑出发(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当然可以称它为倒装句法),如此便把经验的真质给解体了。

7.对第一段中划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古典诗中的“松风”在被翻译成英文后,成了“松中之风”或者“穿过松树的风”,这 
  种解读物象并发,让读者欲定关系又难定关系的全部环境变得简洁明了。 
B.“云山”英译后被解读成“云盖的山”“像云的山”“在云中的山”,恰说明“云”“山”空
间关系模糊,这是未定位、未定关系或关系模棱的中国古典词法语法的体现。 
C. 按作者观点,“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中的“岸花”“樯燕”不一定指“岸边的花”“樯上的燕”,“岸”与“花”、“樯”与“燕”的空间关系同样可以是多样的。 
D. 中国古典诗的词法语法让读者在玲珑明彻的两件物象与物象之间作若即若离的指义活动,使读者如同“置身其中”,能活跃地解读很多东西。
8.对于“逻辑和透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语言缺乏逻辑,中国画缺乏透视”是“五四”前后一些人的看法,他们盲目把西方
的“语言和逻辑”当作表达的正途。
B. 不少语言学家为使中国语言配合西方的文法作出了积极努力,不仅运用了西方的标点符号,
还处处使不合文法的口语变得字字合文法。
C. 王力《汉语格律学》在分析中国诗句法时,单一从语言的文法出发,没有配合经验的文法,
过于注重因果逻辑关系,对某些诗句的解读是不恰当的。
D. 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不应该从纯知性、纯理性的逻辑出发,而应使语言的文法配合经验
  的文法。
9.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在解读“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时,无需一个突出的解读者指点,如果读者凭借词
语的模棱,完全可以置身于真实的世界。
B. 中文和英文句法是有共通之处的,例如“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用中文和英文文法
架构解读是相同的。
C. “绿—垂—风折笋”是按照诗人经验过程的先后来解读,“风折之笋垂绿”是按照因果逻
辑推出的结论解读,这两种解读方式是同样有道理的。
D. 因为西方思想压迫,语言学家们只好“削足适履”地放弃文言文句法,配合西方文法。 
三.阅读《后汉书•宋弘传》(节选),完成10-12题(9分,每小题3分)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建武二年,代王梁为大司空,封旬邑侯。所得租奉分赡九族,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
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①,几能及杨雄、刘向父子。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帝每宴,辄令鼓琴,好其繁声②。弘闻之不悦,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今数进郑声③,以乱雅颂④,非忠正者也。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令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使反服,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中。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为公卿者。
【注】①洽闻:见多识广。②繁声:音律轻妙多变的乐曲。③郑声:原指春秋时代郑国的音乐,后世称淫靡之音。④雅颂:儒家所认为的正统音乐。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清行致称                致:得到
B.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    拜:任命,授予官职
C. 帝怪而问之               怪:责怪
D.而今数进郑声              进:演奏
11.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宋弘恪尽职守、不徇私情的一组是(   )
①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    ②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杨雄、刘向父子    
③谭至,不与席而让之曰    ④谭见弘,失其常度    ⑤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弘能恪守礼义,为人不苟。怒斥桓谭是其不苟处;引咎自责是其不苟处;面责皇帝,仍是
其不苟处。
B.桓谭受到宋弘的责备后,在朝廷宴会上,当光武帝命他鼓琴时,他见到宋弘而“失其常度”,
说明桓谭仍有羞耻之心,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C.宋弘多次举荐贤能,同时又是一位不循私情、正直不阿的良臣,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D.光武帝刘秀听了宋弘对自己的委婉的规劝后,便面有愧色,表示歉意,并有了“不复令谭给
事中”的实际行动,对于一个封建皇帝来说,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

第Ⅱ卷(共114分)
四、(18分)
13.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
景公问于晏子曰:“为政何患?”晏子对曰:“患善恶之不分。”公曰:“何以察之?”对曰:“审择左右。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
孔子闻之曰:“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1)何以察之?(2分)
   译文:                                                 
   (2)左右善,则百僚各得其所宜,而善恶分。(3分)
译文:                                                 
(3)此言也信矣!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3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①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②不相顾,临堂空复情③。
 
[注] ①要欲:好像   ②了自:已经明白   ③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4分)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


15.填空(8分)
(1)古代诗文有许多抒发人生感慨的名句,如屈原《离骚》中的“唯草木之零落兮,¬¬¬____①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世间行乐亦如此,_______②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______③________”。
(2)杜甫《登高》颈联是: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
(3)姜夔《扬州慢》词序中有“寒水自碧”句,意在反衬。杜甫《蜀相》也有“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一联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4)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词集名为《__________⑧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8分)

贝壳末碎
余秋雨
①小城萨拉曼卡十分紧凑,不管你怎么走,只要找得到中间像一个方形老城堡似的市政广场,怎么也迷不了路。几乎所有的街道都从那里伸展出来,每次走得有点迷糊了,就再回到那里重新开始,几次下来,已熟如故土,不再有迟疑的步履。
②但是,对于欧洲小城,千万不能这么套近乎。你以为已经了如指掌,实际上恐怕连边沿都没有摸着。特别是那些只给你提供一二个亮点的小城,更要另眼相看。一二个亮点,是醇化过后的简明,背后躲着大量被省略的文章。
③萨拉曼卡在市政结构上的亮点是那个广场,而在精神结构上的亮点却是大学。萨拉曼卡大学没有围墙,因此够不成表面上的中心。转弯抹角都是大学的某系某科,连城里的一切纪念品商店都在出售与大学有关的物件。
④事情一与大学相连,便立即变得深不可测,更何况萨拉曼卡大学是西班牙最古老的大学。我曾在一本历史书上读到过,哥伦布出发远航前为了进一步熟悉与航海密切有关的天文学知识,曾特地来到萨拉曼卡,与几位博学的修士探讨,这些修士,当时好像就是萨拉曼卡大学的教授。那么小小的萨拉曼卡,早在哥伦布时代就已经是学术研究中心,它在欧洲人发现新大陆之前已经对辽阔的未知世界有过推测和遥望,而且懂得从天文学的高度来设计航线。
⑤因此,它小不堪言又大而无边。
⑥哥伦布到这里来的具体行踪当然是不可能找到参证的了,但我愿意带着冒险家出发前的心境在这些安静的街道间走走,想想安适如何怂恿了冒险,小街如何觊觎着大海。
⑦正这么走着,我突然停步,在一个街口看到了一幢古老又巨大的建筑,浑身是古朴的土黄,但满墙却雕满了贝壳!对大海的渴望如此不言而喻,又把这种渴望展现得如此气派。我连忙拉住两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打听,他们说,这楼叫贝壳屋,建于十五世纪末,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我在心底暗暗一算,那正是哥伦布准备出发的年代。
⑧贝壳屋有台阶可上,无人阻拦。进去几步就是一个洞窟般的大厅,四周古柱森然。此时已是黄昏,天色黯然,大厅古柱间更是阴气森森,像是不小心误入了一个酋长的巢穴,一个恐怖的王府,但我心里明白,这王府的名称就叫时间。大厅有二楼,是长长的回廊,那里倒是泛出一些光来,使我还能在大厅古柱间辨别物象、轻步踩踏。
⑨左前方有了灯光,越近越亮,也开始有人,终于走进了一间有现代设施的厅室,看那文字标牌,原来是到了萨拉曼卡大学的公共图书馆。伸头一望,有不少学生在书库翻阅,至此我才明白过来,刚才穿越的古柱森然的贝壳屋,就是这个图书馆的门廊。
⑩那么,这个图书馆也实在太排场了。
○11哥伦布当年一定会来到这里。萨拉曼卡大学不大,贝壳屋当时新建,他没有不来的道理。这个航海迷一见满墙的贝壳一定笑逐颜开了吧!
○12五百多年来贝壳未碎、古柱未倒本是一个奇迹,更大的奇迹是五百多年后它们仍不以自身的资格让人供奉,只是默默的支撑在一起做了大学图书馆的门廊,就像一代元勋已经须发皓然还乐呵呵的为孩子们看家护院。
○13我猜想大学当局作这番设计是要让所有的青年学生每天走一走这门廊,但不知有多少学生能够体会,这里有一个巨大的象征。今天图书馆里的任何一本书都比不上墙上贝壳的年岁,而贝壳还只是路标,指引着更为悠久和未知的世界。因此,灯光明亮的现代书库只是白沫一闪,人类求知的道路仍然如古柱下无灯的恐怖,老墙上对水的渴念。等着吧,当今天自以为是的学者们全部退出历史,这满墙的贝壳仍不会破碎。

16、作者说,欧洲小城的“一二个亮点,是醇化过后的简明,背后躲着大量被省略的文章”。请简要回答:(1)“亮点”指的是什么?(2)“被省略的文章”比喻什么?(4分)
答:                                                                                     

17、就城市规模而言,萨拉曼卡确实“小不堪言”,为什么又说它“大而无边”呢?(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4分)
答:                                                                                     

18、萨拉曼卡城“贝壳屋”满墙雕饰的贝壳,请依据文意说说这“贝壳”在当初和现今的象征意义各是什么。(4分)
答:                                                                                     

19、文章第⑧段描写“大厅古柱”时渲染了“阴气森森”的悲怖氛围,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篇,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思考简答。(6分)
答:                                                                             
 
六.语言运用(12分)
20.注意下列句子相互间用语的逻辑照应,把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4分)
  ①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
  ②我们都知道,门和窗有不同的作用。
  ③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幽会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
  ④譬如从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⑤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
答:                                  

21. 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4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22.试在下面《执著》的短文空格内,填上适当的短语或名句,使之与上下文内容一致。(4分)
执著的故事不老,有女娲补天,有夸父追日,有       ①      ,有       ②      。
执著的人物不死,有闻鸡起舞的祖逖,有          ③         ,有面壁静修的达摩。
执著的佳句不朽,有“咬定青山不放松”,有“        ④         ”。
执著是殚精竭虑,义无反顾。
驰心旁骛,见异思迁的人执著不了,而执著不了的人也成功不了。
执著,一阕永无休止符号的进行曲。

七.作文(60分)
23.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可怕的尖毛草
非洲草原上的尖毛草,是非洲大地上生长的最高的毛草之一,有“草地之王”的美称,但是它的生长过程却十分怪异。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人们甚至看不出它在生长。在那段时间里,草原上的任何一种野草,长得都要比它旺盛,没有人能看出尖毛草会是今后的“草地之王”!
但在半年后,在雨水到来之际尖毛草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一尺半的速度向上疯长,三五天的时间,它便会长到一米六至两米的高度。
科学家研究表明,尖毛草其实一直在生长,但它不是在长身体,而是在长根部。在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尖毛草的根部长得超过了28米,无声无息地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一棵草,竟然有28米以上的根茎,这是多么罕见的现象。
当蓄积了足够的营养和和能量后,尖毛草便会一发而不可收,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一下子长成了草地之王。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或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21.234.17.196)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二 必修三 月考试卷


上一个『八上语文一单元试题』  下一个『自贡21中初2010级2009年下期学月检测试题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