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中学2009届高三第七次综合考试(语文)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江苏省盐城中学2009届高三第七次综合考试(语文)(高三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江苏省盐城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第七次综合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6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A.着数 着迷着急着手成春 不着边际B.搁浅奶酪贿赂洛阳纸贵一丘之貉C.禅让 蝉联 忌惮 箪食壶浆 殚精竭虑D.拙劣黜免  茁壮 相形见绌咄咄逼人2、下列各
试题预览
江苏省盐城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第七次综合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6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着数  着迷     着急     着手成春    不着边际
B.搁浅   奶酪     贿赂     洛阳纸贵     一丘之貉
C.禅让  蝉联    忌惮    箪食壶浆    殚精竭虑
D.拙劣   黜免   茁壮    相形见绌     咄咄逼人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善所致。
B、月球探测工程是我国进行深空探测所迈出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继人造卫星、载人航天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
C.在我国现阶段,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都要不断巩固和提高经济发展的成果,争取在2010年前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D.去年以来,由于日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钓鱼岛的问题上接连采取错误的举措,使中日关系正常发展受到严重干扰。
3、仔细观察下面这枚“国家节水标志”图标,请简要介绍图标内容,说出图标寓意。(5分)
图标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标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今,广告已经逐渐演变成一种文艺形式,有着独特的魅力。如联想电脑的“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宛西制药的“药材好,药才好”;山东省旅游的“走近孔子,扬帆青岛”等等。请从上述三则广告词中,任选一则来分析其创意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已矫然不群,邃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知雍丘县,御吏如束湿①,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时人莫知其故。伯雨下令纲舟②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伯雨首击章惇,曰:“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又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八上,贬惇雷州。
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诏迁给事中,密谕以默为要。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间,坐党事,削籍编管通州。为蔡卞所陷,与陈瓘、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奸人犹未甘心,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处之如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如其不然,其天杀无辜耶!”  
绍兴初,高宗诏赠伯雨直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采其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以告天下。淳熙中,赐谥忠敏。
(《宋史• 列传一百四》,有删改)
 [注] ①束湿:本义为捆扎湿物,湿物难束,须急捆之。指行为急切,也比喻行为严急苛刻。②纲舟:运送货物的船队。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崇宁间,坐党事             坐:掌管,主持
B.趣京师者护以出。           趣:通“趋”,趋向、奔向
C.若贷而不诛                 贷:宽恕,宽容
D.甫至,擢左正言             擢:提拔,提升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为蔡卞所陷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B.使其计得行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D.以此观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7.下列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任伯雨在主政雍丘县期间,境内不准过往的运送货物的船队过夜,县内得以太平,百姓家不用关闭门也很安全。
B.任伯雨在徽宗即位不久,就敢于大胆揭发长期把持朝政的章惇,做谏官才半年时间,就上疏一百多份,这些都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C.任伯雨秉公直谏,使大臣们极为畏惧,徽宗也为此担忧,暗中告诫他保持沉默,可他仍然忠心直谏,最后被革除官职。
D. 任伯雨遭奸臣陷害,自己被革职,儿子被捕,妻子又死了,他仍对朝廷忠心耿耿,徽宗重新起用了他,死后他被赐予“忠敏”的谥号。
8.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①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时人莫知其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早秋①
(明)袁凯
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共参差。
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
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
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尤多宋玉悲。
【注】①此诗为袁凯1356年所作,此时诗人正好40岁,人到中年;而1351年,韩山童等发动河工起义,1353年,张士诚率盐丁起兵,攻克高邮等地,1355年刘福通率红巾军起义,1356年朱元璋的军队攻下金陵。
(1)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诗有何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宋玉悲”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尾联在写法上的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人间如梦,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节选))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5)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俞《师说》)
(6)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前赤壁赋》)
(7)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_____________,众宾欢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8)如切如磋,_________________。(《诗经》)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23分)
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啧啧,真让人叫绝。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
⑤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那个时代是“百家争鸣”、思想之花竞相绽放的时代。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庄子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
⑥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
⑦不同的是屈原不象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
⑧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⑨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
⑩庄子和屈原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而今人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因为,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摘自《庄子文化》)
11.文章第一段中的“空巢”具有怎样的含义?并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前部分内容意在写庄子,可文章第三节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概括庄子和屈原在创作上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中的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末段划线句子包含着作者深沉的感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5分)
甲、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教养指数和文明的疾病
朱大可
①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据媒体报道,最近一项在1500名欧洲酒店经理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日本人当选世界最佳游客,中国人则在世界最差游客中名列第三。与此同时,外交部也公开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其间列举了19种寻求领事保护的常见问题,提醒本国公民出国时要在公共场合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如此等等。 
②关于中国人教养的海外指责,正在演变为一种喜剧式的笑声。在阿姆斯特丹最大的钻石专卖店盥洗室里,贴有唯一的中文告示是:“请不要站在马桶上!”这与其说是对中国游客的讽刺,不如说是对整个民族的劝谕。尽管法国人在上述排名中被列为世界最差游客,但只是因为他们拒绝说英语而已,法国人和英国人的教养,依然是全球公民的榜样。这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伟大成果。欧洲耗费了三百年的时间,完成了关于国民教养的塑造。后发民族俄罗斯,耗费一百多年向法国学习礼仪和音乐,日本人则先后向中国和欧洲学习技术、制度和教养,于是,这两个民族最终都“脱胎换骨”,摇身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③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个号称“礼仪之邦” 的文明古国,却逐渐丧失文明优势,成为教养指数低下的负面样板。问题的要害在于,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把粗鄙当豪情,把无知当朴素,把暴力当革命,把失礼当率真,把低俗当可爱,把仇恨当爱国,又把无耻当成了反叛?
④作为种族文明的个人表达,教养是礼貌、风度、修养、德行和健康心理的混合体。教养要求我们展开内省,明辨自身的社会角色,在捍卫主体自由的同时,尊重他人(其他生物)的权利和感受。教养是所有财富中最昂贵的一种。做一个有教养的中国人,比做一个有钱的中国人远为重要。教养应当与独立、自由、民主、正义、诚信和个人尊严一起,成为国民的核心价值。 
⑤毫无疑问,教养不是西方民族的文化专利,更与所谓“资产阶级思想”无关,而是人类文明的普世标准。教养和国家发达程度呈正比关系。它是文明的旗帜,并据此展示民族的精神高度。只有教养指数高涨的民族,才具备区域和全球领导力,并承担维系国际秩序的使命。而对于无教养的国度,任何华丽的“盛世叙事”,都只能是自我陶醉的幻梦而已。 
⑥作为一种优美的意识形态,教养不是政治规训和德育美育课程的结果。早在80年代,就已出现了“五讲四美”的口号,此后,以政治正确方式展开“精神文明”教育,耗费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结果却收效甚微,相反,由于互联网的无名氏效应,粗鄙化正在变本加厉。近年以来,第三代儒家崇尚恢复礼教,民俗学家号召保卫民俗,企图用磕头之类的礼仪来改造国民,提升国民的文明礼貌程度,却还是缘木求鱼,舍本逐末之举。政治灌输方式,易于引发民众的逆反心理,而恢复磕头礼节,则只能滋养新的奴性。此外,举止谈吐固然是灵魂的显现,但终究是教养的表皮,犹如那些华丽的衣物,可以脱卸和伪饰。只有教养本身才能直达灵魂,从内部解决文明的危机。 
⑦在GDP指数保持高位、奢侈品被大肆哄抬的今天,全民教养指数却在继续跌落,并有归零的危险,而我们竟然对此毫无警觉。应当感谢西方人,他们发现并警告了我们的疾病。但没有任何一种现成药方,能够挽救这濒死的教养。西方人费了三百年才养成的事物,我们要耗费更多的年份去重构。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事实。
(节选自《杂文选刊》2007年第11期)
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当前,我国的GDP指数一直保持高位,可经济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带动全民教养指数的同步上升。
B.养成良好的教养,重构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形象,没有任何一种药方,也非朝夕之功,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努力。
C.教养不是西方民族的文化专利,欧洲的俄罗斯可以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亚洲的日本和中国人也可以成为全球公民的榜样。
D.为了拯救民族教养,我们也曾采取过一些的行动,如开展“五讲四美”教育活动,恢复礼教,保卫民俗等,但收效一般。
16.文章开头第一句话说“中国人的礼貌,似乎已成民族自我整容的重大议题”,这里的“自我整容”的含义是什么?(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当代中国应该怎样重塑国民教养,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实用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游走钢丝
①陈逸飞走上艺术道路的第一个阶段,应该是1965年至1980年。陈逸飞自己习惯于把1966年至1976年称为他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并称这个阶段为“走钢丝般”的创作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他确实像在走钢丝。 
②1965年,陈逸飞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学部提前两年毕业,分配到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成为一名专业画家。这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并不那么顺利,因为很快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变化。 
③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来了,陈逸飞的家庭受到了冲击,陈逸飞的父亲是化学工程师,自然是逃脱不了的,可他却是这个家庭唯一有收入的人,这时这个家庭的状况可想而知。为了躲避“文化大革命”的更大冲击,陈逸飞白天躲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宿舍里画画,既是一种寄托,也是一种提高,到了晚上,就躲回家里。他父亲经常被红卫兵拉去批斗,罪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有这个家,是个相对安静的港湾。社会动乱,家庭受冲击,陈逸飞是在这种条件下坚持了自己的绘画道路。 
④能够从“文化大革命”的深重灾难中顶过来走过来,陈逸飞认为这跟他的为人有关系,他的做人原则是,做人做事不要做给别人看,要做得有意义,对社会有用。陈逸飞总结自己的青年时代。概括了三条:第一是做人“诚”字很重要,对人、对事、对事业都要讲一个“诚”字;第二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喜欢是与社会与时代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第三是要学习,学好了一门本领,才能够不落伍。陈逸飞认为,在追寻人生的道路上,还要有诚挚的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有了诚挚的性格,再加上从容的态度、积极进取、诚恳有为的精神,一旦拥有天时、地利、人和。就会获得成功。陈逸飞正是以这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行为从灾难中走出来的。 
⑤陈逸飞没有在“走钢丝般”的感觉中放弃,而是在逆境中寻找自己的艺术出路。这种特定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敲打,让他从另一个层面上识别和处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建立了特殊而鲜明的艺术色彩感,增添了艺术造型的厚度和硬度,善于对宏大场面作群体构建。特殊的历史阶段促使陈逸飞在人生沉浮和艺术沉思中早早成熟。 
⑥回顾那段特殊的历史,回顾那段历史中的艺术行为,很多艺术家都只能摇摇头说,那是一段被耽误的宝贵时光啊!很多艺术家则只能叹息说,那个阶段的所谓创作不堪回首,不值一提。陈逸飞不同,他把那段钢丝走完了,人们当时和现在都认为他的钢丝走得还行,还在钢丝上表演了一些特技和亮相的动作。他自己也从不把这段人生经历和艺术经历视为可悲可叹的蹉跎岁月,他倒是有些自豪。可能因为陈逸飞自小在上海长大,而上海是中国的城市里受西方文化渗透最深刻最广泛的地方,他的作品多少有些西方绘画艺术影响的痕迹。在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有些“西化”、“颓废”,这是有悖于那个历史阶段的。现在看来,正是陈逸飞多出来的这点西方文化营养,使他的画比人高出一筹。这也正是陈逸飞珍视那个阶段画作的缘由。
(选自《陈逸飞传(视觉人生)》,有改动)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965年,陈逸飞因为成绩优异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大学部提前两年毕业,分配到上海油画雕塑创作室,成为一名专业画家。 
B.陈逸飞自己习惯于把1966年至1976年称为他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其主要原因是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给了他许多独特的体验和收获。 
C.特殊的历史阶段,陈逸飞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等方面的深沉思考中早早成熟起来的。 
D.陈逸飞珍视那个阶段画作的缘由是,他的这些作品里建立了特殊而鲜明的艺术色彩感,对宏大场面作群体构建,比人高出一筹。 
16.陈逸飞把自己的第一个创作阶段称为“走钢丝般”的创作阶段,“走钢丝”是什么意思,请结合全文做具体解说。(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全文看,陈逸飞能够从许多艺术家认为的不堪回首的灾难中“走出来”,并且“表演了一些特技和亮相的动作”的原因有哪些?(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70分)
18.请以“推开你的窗”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语文附加题
注意事项:
由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解答,其他考生不做,本试卷总分40分,考试时间30分钟。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6分)
君古文、四六体,皆 能 自 发 其 思 通 乎 古 法 于 为 诗 尤 纵 才 力 所 至 世 人 心所 欲 出 不 能 达 者 悉 为 达 之 士 多 仿 其 体。故《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公卿,下至市井负贩,皆知贵重之。
(姚鼐《袁随园君墓志铭》)
20.写出“袁随园君”的姓名。(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袁随园君在古文与诗歌创作方面各有何过人之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著名篇阅读(15分)
22.下列对有关名著名篇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巴金的《家》中,觉新是性格内涵最为复杂的悲剧性典型。他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悲剧命运,但义对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处处忍让、顺从。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他终于觉醒,毅然投奔了光明。
B.《雷雨》中繁漪的性格具有爆发性,也具有毁灭性。曹禺说,她是一个具有“雷雨式性格的女人”。她的悲剧充分揭示了中国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及其生活的罪恶。
C.《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看到查理给欧也妮的梳妆匣“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纵” “扑”二字将他贪婪到发狂的形象活化到纸上。
D.《老人与海》中狮子象征着黑暗与暴力,马林鱼与鲨鱼都象征着大自然中的强者,桑提亚哥在海上的捕鱼经历则象征着人类的命运,是人生道路的一个缩影。
E.《哈姆雷特》中,父亲的突然去世,母亲的绝情改嫁,叔叔有可能就是杀害父亲的凶手,恋爱女友的发疯溺水而死……引发了哈姆雷特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23.简答题(10分)
(1)下列是《红楼梦》“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的一段判词,暗指《红楼梦》中两个女子的命运。请指出这两个女子是谁,并简述其中一个女子的身世与命运。(5分)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述《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主要情节。(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4~25题。
我国是一个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09届上海市高三语文十一校联考模拟卷』  下一个『灵丘一中2010年高三模拟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