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莲塘一中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江西省莲塘一中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莲塘一中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供题:熊云文2009年8月第Ⅰ卷(36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削减(xuē)桎梏(ɡù)熏陶(táo)一丘之貉(hé)B.整饬(chì)纤维(qiān)渐染(jiān) 靡靡之音(mí)C.优劣(lüè)拘泥(nì)装订(
试题预览
莲塘一中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供  题:熊云文     2009年8月

第Ⅰ卷(36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削减(xuē)   桎梏(ɡù)    熏陶(táo)    一丘之貉(hé)
B.整饬(chì)    纤维(qiān)  渐染(jiān)   靡靡之音(mí)
C.优劣(lüè)      拘泥(nì)    装订(dīng)   蜚声文坛(fēi)
D.忖度(cǔn)   绯闻(fěi)    泠然(léng)  孝悌忠义(t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装潢       驾御      毕恭毕敬     百尺竿头,更近一步
B.宣泻       简朴      攻城掠地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C.荟粹       桥墩      朗朗上口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D.针砭       闲暇      书声琅琅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有些企业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前,开始着手解除那些工龄即将满十年的员工的劳动合同,以     未来的经济补偿风险。
②现在我对于教课似乎      些,准备也觉得容易,但将上课堂时,心中仍不免忐忑。
③北京市知名食品企业与北京食品研究所,历时近两年,研发了200多个样品,从中      出第一批“新北京特产”。
A.规避    熟悉   遴选       B.回避    熟习   遴选
C.规避    熟习   筛选       D.回避    熟悉   筛选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减少了旧本中拖沓冗长的回放交代,以几分钟的舞台呈现,对全剧情节做了有力铺垫,收到了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B.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文不名的瓦片。
C.在北纬30度线上,奇观绝景比比皆是,如中国的钱塘江大潮、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南美的玛雅文化遗址等。
D.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受了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当地各级领导殚精竭虑,含辛茹苦,始终奋战在第一线,赢得了老百姓的广泛称赞。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人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B.依据纪律处罚办法,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并罚款人民币4万元。
   C.铭文中记载有关西周王朝单氏族内容的铜器,在这27件眉县青铜器发现之前已先后出土了40多件。
     D.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
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6.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7.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引:率领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徙:迁移
C.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夺:改变
D.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的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           此其为饜足之道也。
B.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C.许割江南以封权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D.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1.以下六个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骨鲠之臣”的一组是(    )
①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②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③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④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⑤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⑥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于直言。文帝问天下“风教”,他大胆进言,以“但见亡国之语耳”回答;明帝时,他以“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提出恳切建议,深受人主的器重。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1)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3分)
                                                                                          
(2) 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3分)
                                                                                         
(3)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4分)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2分)
答: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4分)
答:                                                                  
15.文学常识和名篇填空。(8分)
①代表元杂剧最高成就的是关汉卿的《       》和           的《西厢记》。
②今也制民之产,                            ,                      。
③                    ,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④《兵车行》的警策句是:                              ,                           。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7—20题。
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
裘山山
①八月,我又去了西藏。当我从成都那片常年灰暗阴沉的天空下,走进高原的阳光里,一眼看见那片熟悉的蓝天,呼吸到那缕清冷的、却是无比新鲜的空气时,我就知道自己一直在渴望着与它重逢。我忍不住张开整个身心对它说:你好,西藏!
②神奇的高原带着一种永恒的苍凉站在我的面前。这苍凉中蕴含着人类难以征服的力量,蕴含着我无法了解和进入的神秘。广袤的天空下,人和土地的比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天空和大地永远在目光的最尽头相逢,呈现出一种真正的博大和苍凉。
③但对于常人来说,这种博大和苍凉常常会令内心产生恐慌。在一次去往日喀则的途中,我们停车在路边。左右两侧是漫漫的沙砾地,目力所及处几乎没有一丝生命的痕迹。我独自远离了汽车和同伴,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突然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恐慌,感到自己很渺小,渺小到只剩下一个念头。在这片土地上,人唯—能做的事情就是让自己活下去。我因此崇敬那些能够活下去的人,崇敬那些从生下来就被搁置在这儿并能够活下去的人,他们是这片土地上最美的风景。
④他们独自行走在路上,从偏远的土墙泥屋走向高高山顶的喇嘛寺庙。他们也许衣衫褴褛,也许饥肠辘辘,但他们目标明确,步履沉稳,他们的目光越过人类的头顶直视天边。他们用前半生辛勤劳作,后半生去走朝圣的路。我之所以说“走朝圣的路”而不说“去朝圣”,是因为他们往往死在路上。
⑤所以每当我看见他们独自行走,或一走一拜时,心里就会涌起一种敬意和感动,就会问自己:什么是你的朝圣之路? 这个时候就会感到自己的俗处,只能从人的生存本能去考虑,没有一种能在大自然面前保持镇静和平衡的精神世界,没有一种能与这自然对应的坚定信仰。
⑥每每行走在渺无人烟、旷达无垠的高原,每每看见旷野中偶尔闪现的绿树和灌木,每每看见牛粪镶嵌在围墙上的藏民院落,每每看见猎猎飘扬在路上、河上、山顶上的五色经幡,甚至每每看见从山上横冲下来漫过公路的泥沙,我常会觉得自己被放逐了,因此而淡化了生存以外的欲念。人一旦从种种欲望中挣脱出来,从种种俗利的淹没中挣脱出来,就会感觉到一种彻底置身于自然的舒畅。在这种时候,人的心灵往往会抹去岁月的泥沙,以纯净的声音和自然对话。
⑦记得在去往藏北草原的途中,我一直静静地望着起伏无尽的草原和草原尽头的雪山。山顶很白很硬,山下的草地却很绿很柔和。我久久地注视着,忽然觉得心里有些异样。雪山和草原在那一刻呈现出一种奇异的光亮,仿佛在回应我的心境。我觉得心里一阵阵发热,几乎落下泪来。我知道自己在那一刻与自然融合了,在那一刻与自然有了真诚的对话。这是—种对故乡的情感,它令我倍觉亲切。
⑧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这世间有一种使我们一再惊奇而且使我们感到幸福的可能性——在最遥远、最陌生的地方发现一个故乡,并对那些似乎极隐秘和最难接近的东西产生热爱。          
⑨在这个地球上,能使人产生故乡感觉的,不止那方渗透着血脉的泥土,还有一片能与你心灵相通的天空。也许在西藏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自然并不只是个客观存在,而是具有神性和灵魂的自然。在这里,与自然的对话,就是与灵魂的对话。
⑩是的,西藏,它是我灵魂的故乡。
⑾从西藏归来,忽然之间就淡漠了许多欲望。临走之前的种种念头和怨艾,仿佛都被那高处的风吹走了,只留下一种单纯的感觉。
⑿重新走在纷纷攘攘的都市,重新见到一张张熟面孔,重新听到一些熟识的和生涩的消息,令我感到我被甩出原生活轨道的这段时间,这里是多么的热闹而又无聊。我又回到了原来的轨迹上,又夹在了走时看的那本书中间。
⒀西藏给予我的启示,似乎无法带出西藏。它超重,超大,以至使我无法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份财产带在身边,只能经常攀上去,感受它,然后搁下它。    
⒁它如同故乡一样无法携带呵。但它的气息已随我而来,我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嗅着它的气息而生活,抵御都市对我的中伤。待到它的气息渐渐弱小时,我会再次踏上与它重逢的旅途,一次又一次。
16.作者为什么会对那些朝圣的人们充满敬意和感动?(6分)
答:                                                                                  
17.第⑥段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                                                                                   
                                                                                       
18.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作者为什么把西藏比作“灵魂的故乡”。(6分)
答:                                                                                 
                                                                                       
                                                                                       
1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文章开篇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出自己对西藏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B.“最美的风景”,既指这里的人们是土地上风景的组成部分,也赞美了他们顽强的生命力。
C.文中“神秘”“神性”“喇嘛寺庙”“经幡”等词语,都暗示了宗教对作者灵魂的净化作用。
D.作者引用黑塞的话,强调心灵的故乡隐藏在陌生而遥远的地方,它使人们感到惊奇而幸福。
E.“都市对我的中伤”,指纷纷攘攘的都市生活会让人产生许多欲望和怨艾,污染人的心灵。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20.把下面的长句加以改写,用三个连贯的短句来表达,使意思更加容易理解。(不可改变原意,可增减必要的词语)(5分)
有关医学专家鉴于目前我国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比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范围内调查得出的30%高出20%—50%这一现象,忠告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勿再滥用抗生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下面材料,用一个单句概括出主要信息。(4分)(不超过15字)
语文教育有三重境界:“人技教育”、“人格教育”和“人生教育”。“人技教育”侧重于给学生以生活技能,“人格教育”注重将语文养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人生教育”则引导学生最终把“语文素质”(包括知识、技能、思想、精神、人格、信念等等)与自己的人生融为一体。如果说“人技语文”给学生以“真”,“人格语文”给学生以“善”,那么,“人生语文”则将学生引向生命之“美”。

七.(60分)
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惟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何不摘梨以解渴?”他回答:“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他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请以“我心有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参 考 答 案
一、15分,每小题3分
1.A【纤(xiān)维  靡靡(mǐ)之音  订(dìng)绯(fēi)  泠(líng)然】
2.D   驾御(驭)  近(进);  泻(泄)   掠(略);
  粹(萃)   失(时)
3.C   回避:让开、躲开(对象一般是人或问题);规避风险(固定搭配)
       教课在此处是一种技术,故用熟习;     遴选:选拨(人才),泛指挑选
筛选:利用淘汰的方法挑选。此处两者皆可用。
4.C  以一当十:形容人勇敢善战,以少胜多。(与句意不合)
      一文不名:一个钱也没有,形容贫穷。含辛茹苦:长期经受艰辛困苦。(多指抚养人成长)
5.答案C。
A项的错误比较明显,犯了一面和两面不相应的错误。B项缺少动词“给予”的宾语中心语“处罚”。D项缺少主语,主语被状语掩盖住了;或将“对”删掉,让 “法律水平”作主语。
二、(12分,每小题3分)
6.C(“格律诗取代了自由诗”有误)
7.D(A对“对《主诗经》兴趣的降低”理解有误,B原因是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C《文心雕龙》只指出转变后的状况)
8.C(不能因为二者的并存而否定对语言形式追求而产生的二者互补共同促进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意义)
三、古文阅读
9.C(夺:耽误,“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夺”为“改变”。 )(3分)
10.B(B项均表顺承。A项第一个“为”表目的,可译为“来”,第二个“为”是动词,根据上下文可译作“建立”;C项第一个“以”表修饰,不译;D项第一个“所”与“仗”构成“所”字结构,第二个“所”与“为”一起表被动)
11.B(“骨鲠”是刚直的意思。①说明他有远见;⑥是对皇上的赞颂。 )(3分)
12.D (“都提出恳切建议”错)(3分)
四.13.(1)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太重”、“身蔽”、 “戒”为三个得分点。)(3分)
   (2)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垂拱而治的时候。(“恢弘”、“ 前绪”“诚”、为三个得分点。)(3分)
   (3)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有功”“封宠庆赏”、“不先知”、“非臣所率” 为四个得分点。)(4分)
14.(6分)(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     “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2分)
(2)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4分,第一点1分,第二点3分)
15.①《窦娥冤》     王实甫
②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③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④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五、(21分)
16.①他们有顽强的生命力   ②他们有坚定的信仰
③他们有执著的追求    ④他们没有俗利和杂念
(6分,答出任意三点给满分,照抄原句,分数减半。)
17.渲染环境的博大苍凉;表现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生命力的顽强;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5分,每点1分,一点一分,两点两分,三点四分,4点5分)
18.西藏是一个能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地方;
西藏让人淡漠生存以外的欲望,使人的心灵变得单纯宁静;
西藏成为人抵御城市中伤的精神力量。(6分,每点2分)
19.C  (暗示西藏风景对作者心灵的净化)
D (是为了说明作者把西藏当作故乡的原因:能进行心灵的对话。)(4分)
六、(9分)
20.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范围内调查得出抗生素使用仅为30%。
目前我国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已高达50%—80%。
因此,有关医学专家忠告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勿再滥用抗生素。(5分)
注:每一句1分,语序2分,如第三句的位置改变,扣2分。
21.语文教给学生真善美。(4分,“真”“ 善”“美”各1分,语言流畅1分。)
七.按高考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前来救援的步兵骑兵共有四万人,现在已到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带兵围攻樊城和襄阳。太祖认为汉献帝在许都,离关羽的军队比较近,想要迁都。蒋济劝阻太祖说:“刘备、孙权,表面关系亲近,实际上却各有打算,关羽军事上得势,这是孙权一定不希望看到的。可派遣人去游说孙权,劝他在后面偷袭关羽,许诺割让江南来赐封孙权,这样樊城的围困就自动解除了。”太祖按照他的话去做。孙权听了后,立即带兵向西偷袭公安、江陵。关羽于是被孙权擒获。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权力太大,国家就有危险,左右的人太受宠幸,皇上就会受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帝下召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当场有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在农闲时候,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下册 月考试卷


上一个『河南省长葛三高2009—2010学年高三第一次考试试卷语文试题』  下一个『南充市09-10学年度(上)高2010级八月八校联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