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外国语学校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厦门外国语学校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高三下册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厦门外国语学校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2009.5.27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6分)(1)长太息以掩涕兮,。(屈原《离骚》)一肌一容,,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2)木直中绳,,其曲中规。(《荀子•劝学》),吾
试题预览
厦门外国语学校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 2009.5.27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题)(6分)
(1)长太息以掩涕兮, 。 (屈原《离骚》)
一肌一容,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杜牧《阿房宫赋》)
(2)木直中绳, ,其曲中规。 (《荀子•劝学》)
,吾未见其明也。 (韩愈《师说》)
(3) ,凌万顷之茫然。 (苏轼《赤壁赋》)
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4)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诗经•氓》)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涣由此显名。
州举茂才①,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岁余,征拜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②千数。
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槃桉③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永初二年,邓太后诏曰:“夫忠良之吏,国家所以为理也。求之甚勤,得之至寡。故洛阳令王涣,秉清修之节,尽心奉公,务在惠民,功业未遂,不幸早世,百姓追思,为之立祠。自非忠爱之至,孰能若斯者乎!今以涣子石为郎中,以劝劳勤。”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
【注】①茂才,即“秀才”。②醊 (zhuì,又读chuò),祭祀时把酒洒在地上。③槃桉
(pánān),盛祭物的木盘及放置祭品盘的几案。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 致:前来
B.不见侵枉,故来报恩 见:被
C.今以涣子石为郎中,以劝劳勤 劝:规劝
D.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 故:已故
3.以下各组句子,直接表现王涣“尽心奉公,务在惠民”的一组是(3分) ( )
①晚而改节,敦儒学 ②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③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⑤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⑥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5分)
(2)自非忠爱之至,孰能若斯者乎!(4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泊 歙 浦
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3分)
(2)请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中“惊”字的好处。(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大获全胜。赵云救出刘备,逃往白帝城。陆逊引兵追击,误从死门进入了诸葛亮布下的石阵(名“八阵图”)幸得诸葛亮岳父黄承彦引领,才从生门而出.得以逃脱。 (《三国演义》)
B.《子夜》最后一章里,吴荪甫、赵伯韬当面交锋.赵伯韬以借款给危机中的益中公司作为“和解”的借口,实际上是在进一步完成他的吞并计划。吴荪甫只好屈服,抛下妻子离开上海。 (《子夜》)
C.“寂寞啊!我们的家庭好像是一个沙漠,又像是一个‘狭的笼’。我需要的是活动,我需要的是生命。在我们家里连一个可以谈话的人也找不到。”
这是因为闹学潮,觉慧被祖父关在家里时写下的一段日记。在家里,他常常看到的是许多毫无表情、似笑非笑的脸,有时候他实在忍耐不下去了,便愤愤地说:“等着吧,总有一天……” (《家》)
D.甘果瓦误入乞丐小偷们聚居的圣迹区。按照圣迹区的法律,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绞索配对,要么跟乞丐王国中的女人结婚。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爱斯梅拉达接受了甘果瓦的求婚,宣布愿意做他的妻子,婚期五年,但两人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夫妻。 (《巴黎圣母院》)
E.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第三次到监狱来探望她的时候,已经戒了酒,还答应在医院里做杂务工,但拒绝接受他的求婚。 (《复活》)
7.简答题。(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 (5分)
(1)《红楼梦》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纠葛,请简述他们的人生结局。
(2)梳妆匣是《欧也妮•葛朗台》中的重要道具,请简述围绕梳妆匣前前后后发生的事情,以及梳妆匣的最后去处。
第(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1)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有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意思就是说,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实现“和”。儒家思想是十分强调“礼”的,而“礼”的运用,又以和睦为贵。
B.选段中的“小大由之”,是总结上文。这里的“由之”是“遵循这个原则”的意思。儒家认为:“礼”是为了“和”,“和”最重要,事事都要讲“和”。
C.儒家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D.“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乃至全社会的和谐。
(2)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是逐步显现的,比如说造船技术,指南定向技术,测量技术等发展推动了地理的大发现,地理的大发现不光促进地球科学、天文学、航海学、天气预报学以及造船技术等发展,而且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和世界市场的出现。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的进步,都对社会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给人类的生活、生产带来难以估量的变革与革命。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推动了激光、通信产业的发展,原子理论的发展导致核能军用和民用。固体物理学的发展,导致了半导体、晶体管、集成电路,磁存储材料,计算机技术,还有超导以及现在比较热的太阳能电池等等产业的发展。在当今世界,任何重大的科技创新都离不开科学创新的支撑,技术的进步不但为生产力也为科学创新提供了新的手段与动力。科学也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牛顿力学对物质及其物质规律的认识促进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并且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基础;达尔文进化论揭示出生命发生演化的规律,颠覆了西方人长期信奉的神创论;基因结构与功能的发现,揭示了生物的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的分子基础及变化规律。
科学研究表明土地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又证明,单纯依靠资本和熟练劳动无法保持竞争力。当今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也说明了光靠虚拟经济投机操作,而失去科技进步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新的革命,同样也是难以为继的。知识成为创造新财富的核心与基础,创新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当然关键还是创造知识的人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创新为民为宗旨,应该是中国当代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观的核心。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价值内涵还在不断地扩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知识基础和根本支撑。科学技术还改变了人们的发展观,地球科学进展在消除了人类对于自然恐惧的同时,也告诫人类地球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警示人类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要爱护这个地球。1963年,美国的生态学家发表了《洁净的春天》这部著作,摒弃了传统粗放式的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开启了环保运用的先河。环境科学的发展,揭示出人类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有些破坏是不可逆的,人类应该敬畏和尊重自然。科学的进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使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认知自然、开发自然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协调和进化。
9.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造船技术,指南定向技术,测量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的生活、生产带来难以估量的变革与革命。
B.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推动了激光、通信、计算机技术等产业的发展。
C.达尔文进化论揭示出生命发生演化的规律,充分说明了科学也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
D.失去科技进步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新的革命,虚拟经济投机操作是难以为继的。
E.《洁净的春天》这一著作,使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从认知自然开发自然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协调和进化。
10.最后一段中,作者对“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发展观”提出哪些主要见解?(3分)
11.综合全文内容说说科学有什么价值,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能全选。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雅 盗
余新锋
满目芦花,天高地阔。乘舟在清粼粼的古河道中,士子李涉油然而生诗情。
这是一个美丽的秋天,年轻的江南才俊李涉由扬州赴长安赶考。
船到途中遇到大风,李涉刚让船家把船泊在江边,便见一条小船飞也似的向他这边靠近,船上十来个人正大声吆喝:“留下买路钱!”
李涉打个寒噤:“我命休矣!”连忙道:“我一介书生,并无金银财宝,大王莫伤我们性命!”
为首的虬髯汉子笑道:“我何曾要你性命?借几两银子度日罢了。”
李涉道:“小生李涉,是进京赶考的扬州士子,身上只带些许盘缠,大王若要,拿去便是了。”
“李涉?”那虬髯汉子道,“莫不是那善咏梅花,人称‘李梅花’的扬州才子李涉?
李涉慌忙道:“小生正是李涉……李梅花。”
那汉子喜道:“早闻先生诗名!我也是爱诗之人,只因官税繁重,官府盘剥,无奈做了强人……先生既是当今诗坛才俊,请题一诗,权且当作买路钱吧。”
李涉大喜:“只要不伤我们性命,随便怎样都行。”
虬髯汉子道:“只请先生题诗!”
李涉喏喏。当下遥望天边,便口占一诗:“两年为客悲秋凉,千里孤舟济水旁。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好诗!”虬髯汉子复诵三遍,叹道,“明日便是重阳,我该回去与老父一起插莱萸了!多谢赠诗,就此别过!”说罢掉船而去。
李涉长出一口气:“好险!正要回舱,忽见那汉子又驾着小船飞速折回,不禁魂飞魄。
“先生勿惊,我只想跟先生说一句话。”虬髯汉子道,“李先生此番进京,定能金榜题名,他日为官,还望勿忘天下黎民苍生!”
李涉正不知如何作答,只听他一声唿哨,船在江中飞也似的去远了……
李涉入京后,抖擞精神,果然高中进士。十多年苦心经营,宦海沉浮,终于官至司刑少卿。也就在那一年,衣锦还乡的李涉又经水路回扬州省亲。
船经济水,在一条三叉水道,忽听一声唿哨,四周钻出数条小船,一条虬髯汉子喝道:“留下买路钱来!”
车涉定晴一看,喝道:“莫要胡来!还认得本官吗?”。
那汉子定睛瞧了半天:“莫非是扬州李涉……李梅花?”
李涉拈须而答:“本官正是司刑少卿李涉。”
虬髯汉子高声说道:“李先生果然高中,仕途得意!不知先生都为天下苍生黎民做了哪些事?”
李涉张张嘴,不知如何作答。
虬髯汉子笑道:“既然跟大人如此有缘,此番还是请大人题诗一首做买路钱、如何?”
“大胆!”李涉怒道,复一想,又强笑道,“草莽之徒也配谈诗!”吩咐随从:“把昨日写好的一诗拿出来!”
几个随从依言抽出箱子里一条白绢,只见上面写道:“及第全用十政官,金汤镀了出长安。船头渐八扬州廊,为报时人洗眼看!”
虬髯汉子道:“李大人可否把此诗送给小人?”
李涉说:“既如此,送与你吧!”
那虬髯汉子接过诗绢,突然往江中一丢!
李涉大愕间,那汉子道:“扬州李梅花变成了只懂衣锦还乡抖威风的粗俗之徒,全然没了梅花的气度。他的诗嘛,当然也只配投到江中付与秋水了!李大人,小人不才,也送你一首诗做回扬州的盘缠吧!”
在一帮水寇的哈哈欠笑声中,虬髯汉子高声道:“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十载长安方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吟罢,虬髯汉子唱起了橹歌号子,船似飞矢,在芦苇中转眼就没了踪影……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虬髯汉子人在江湖,却能心忧天下苍生黎民;李涉居庙堂之高,却只懂衣锦还乡抖威风:从而批判了社会的黑暗。
B.上京赶考的李涉初次遇上虬髯汉子的慌忙与第二次遇上虬髯汉子时拈须而答,可以看出十多年的宦海沉浮,让李涉变得成熟与镇定。
C.本文最后一段写虬髯汉子将李涉的诗绢往江中一丢,然后哈哈大笑,边歌边橹,消失在芦苇之中,既是表现虬髯汉子对李涉的讽刺,也是对自己把希望寄托于李涉这类人身上的否定。
D.本文两次写到李涉写诗,既在情节上做了呼应,又表现了人物思想上的变化,并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E.本文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水乡美丽的景色,既交代故事的背景,也烘托了虬髯汉子“雅盗”的形象。
13.李涉长出一口气:“好险!”正要回舱,忽见那汉子又驾着小船飞速折回,不禁魂飞魄散!
“先生勿惊,我只想跟先生说一句话。”虬髯汉子道,“李先生此番进京,定能金榜题名,他日为官,还望勿忘天下黎民苍生!”
请说说这两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4分)
14.根据文本,结合时代、生活,探究李涉由“李梅花变成了只懂衣锦还乡抖威风的粗俗之徒”的原因。(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科学家与首相
在十九世纪末的苏格兰,有一位贫苦农夫叫弗莱明。有一天,他和自己的妻子带着只有7岁的儿子正在田里收拾农活。忽然听到附近的泥沼地里有人发出呼救的哭泣声。他和妻子立即放下手中的农具,迅速跑到泥沼地边,发现一个男孩掉进了粪池里,孩子已经被粪水污泥淹到了胸口,眼看一个活生生的小生命就要被吞没了。他毫不顾忌地跳了下去,奋力将那个男孩救起来。妻子赶快提来了清水把孩子身上的污泥冲洗干净,孩子脱离了生命危险。
孩子告诉农夫,他跟随家人从这里经过,父母看到这里风光很好就让他随处走走,没有想到不小心掉到了粪池里。农夫看着孩子向父母所在的地方走去,然后埋头继续收拾自己的农活。
不久,一位高雅的绅士驾着一辆华丽的马车来到了弗莱明所住的农舍,彬彬有礼地自我介绍说,他就是被救男孩的父亲,特地前来道谢的。他的太太感激不尽地从马车上拿下来很多名贵的礼品。这位绅士表示要以优厚的礼金报答他对儿子的救命之恩。农夫却坚持不受,一再申明:“我不能因救了你的小孩而接受报酬,我们这里的任何一个人遇到了都会这样做的。”
他们正在互相推让之际,一个农家少年突然从外面走进屋来。绅士瞥了一眼便问道:“这是你的儿子吗?”农夫很高兴地点点头说:“正是。”绅士接着说道:“那好,你既然救了我的孩子,那就也让我为你的儿子尽点力,让我们订个协议吧,请允许我把你的儿子带走,我要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假如这个孩子也像他父亲一样善良,那么他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位令你感到骄傲的人。”鉴于绅士的诚意,农夫只好答应了他的提议。
绅士非常讲信誉,不但把农夫的孩子送到学校读书,而且一直供他到圣玛利医学院上学。这个农夫的孩子不是别人,就是后来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
1928年,弗莱明在实验室研究葡萄球菌时,因为没有盖好仪器盖子,致使楼上培养的青霉菌飘落到仪器中。奇迹发生了,因为青霉菌的到来,葡萄球菌竟然全部不见了。弗莱明经过进一步的试验证实,青霉菌当中的“青霉素”,是葡萄球菌的克星,并能杀灭多种细菌。于是,第一种抗生素就这样被发明出来了。后来又经过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和德国生物学家钱恩的进一步研究完善,于1941年开始用于临床,并于1943年逐渐加以推广。青霉素被公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原子弹和雷达相并列的第三个重大发明。青霉素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发明以来,挽救病人生命数以亿计。弗莱明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并被公认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百位名人之一。而那个绅士,就是英国上议院议员丘吉尔,他那个被农夫从粪池里救起的儿子,就是后来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二战时期的盟军领袖,首相丘吉尔爵士。
二次大战期间,已经当上英国首相的丘吉尔出访非洲时,不幸罹患肺炎,生命垂危。肺炎在当时属绝症,医师均束手无策。紧急时刻,弗莱明从英国赶来,使用自己刚刚发明的青霉素,治好了丘吉尔的病。丘吉尔紧紧握住弗莱明的手说:“谢谢你,给了我两次生命。”弗莱明微笑着回答:“不用客气,第一次是我的父亲救了你,但这一次是你的父亲救了你。”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农夫弗莱明毫不犹豫地跳进粪池里救起一个素不相识的孩子,这样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情,却未料到后来会对人类世界发生如此重大的影响。
B.掉进粪池孩子的父母没有尽到家长的责任,险些让孩子丧命,为了减轻自己的罪过,不惜用优厚的礼金收买农夫以封嘴,不让事态扩大。
C.绅士知恩图报,带走农家少年亚历山大•弗莱明,让他接受良好的教育,终于使他成为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弗莱明后来发明了青霉素,为人类造福。
D.丘吉尔大难不死,终有后福。他成为英国著名的政治家,二战时期的盟军领袖,英国首相。这是农夫弗莱明有先见之明,所以当年舍身救人,在所不惜。
E.本文通过记叙弗莱明、丘吉尔两家人互助互爱、与人为善的真实故事,重点勾勒了弗莱明父子俩可亲可爱、朴实无华的慈善人家的感人形象。
13.农夫弗莱明坚持不受厚礼,却同意让绅士带走自己的孩子,这是为什么?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4分)
14.这里所叙述的事情,经历并不复杂,但却很感人,从某种角度说,它对人类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请依据文章内容,并结合实际,探究文中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你受到了什么启迪?
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5.新华社记者从3月19日召开的福建省残联工作会议了解到,第五届全国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全国特奥会”①)将于明年9月在福州举行。请你给本届全国特奥会拟一条能体现特奥会的体育精神的口号。(不超过20个字)(3分)
【注】①特奥会: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专为智商70以下、年龄8周岁以上、在一年内接受过8周以上特奥运动项目训练的智力残疾儿童以及成人提供运动和比赛的活动。
16.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7分)
《文汇报》4月8日:最近,起点中文网以“80后”和“90后”为主,进行了一次家族状况网络调查,在面对“你知道你爷爷或奶奶的姓名吗”这个问题时,有42.1%的调查参与者选择了“不知道”!
新浪博客4月10日:有网友说,(爷爷奶奶名字)知道有什么用?不能张口说出来的!到时候告诉自己的小孩,他也记不住了,人都没见过呢?!
(1) 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2) 你对上述材料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5分)
六、写作(7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70分)
有人说要敬畏法律,因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惩恶扬善的同时,又能给人警戒;有人说要敬畏自然,因为自然造福人类,也能报复人类;有人说……你敬畏什么呢?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的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得抄袭。
厦门外国语学校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参考答案
1.(6分)(1)哀民生之多艰尽态极妍(2)輮以为轮小学而大遗(3)纵一苇之所如只是当时已惘然(4)舞榭歌台夙兴夜寐(每处1分,有错、漏、添字的该处不得分) 2.(3分)C(应为“勉励”) 3.(3分)B(①说的是他改节的事,⑤和⑥从侧面突出王涣“尽心奉公,务在惠民”的特点) 4.(1)官员询问这样做的原因,(百姓们)都说平常带米到洛阳,被士卒衙门抢夺,常常要损失一半。(“咸”、“为……所”、“恒”、“亡”,各1分,译句通顺1分)(2)如果不是忠心爱民到了极点,谁能像这样(受到拥戴)呢!(“自”、“之”、“ 孰若”,各1分;译句通顺1分) 5.(6分)(1)(3分)诗人运用了“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展现了深秋时孤舟旅泊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身为游子的羁旅愁怅之感。(点出3个意象1分,4个以上意象2分,指明情感1分)(2)(3分)“惊”为“惊醒”或“惊起”之意。深夜的涛声惊醒了夜泊江边的作者。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江声”人格化,与寒江有机融合,寒上加寒,展现出广阔凄清的背景。“惊”字表现出游子夜中被涛声惊醒,更感旅况凄凉的情态。(析字1分,修辞手法分析1分(也可答动静结合,或反衬),结合诗句分析合理1分) 6.(5分)B、D.(B、吴荪甫、赵伯韬当面交锋,赵伯韬以借款给危机中的益中公司作为“和解”的借口时,吴荪甫并没有屈服,而是孤注一掷,做最后的决斗,但因为大势已去,几欲自杀,不得不携妻离开上海。D,这时甘果瓦并没有向爱斯梅拉达求婚,婚期也不是五年而是四年。)(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7.(5分)(1)在贾宝玉、薛宝钗结婚的喜庆时刻,林黛玉在潇湘馆中凄然死去,死时直叫:“宝玉、宝玉,你好——”。(2分)贾宝玉后来和贾兰一同参加乡试,中了举人,却从此走失,后来贾政在风雪中看见他和一僧一道飘然而去。(2分)薛宝钗虽然怀了身孕,但只得独守空房。(1分)(人物结局大致了解即可,不必拘泥细节) (2)梳妆匣原是查理母亲留给他的,查理去印度前把它送给了欧也妮,(1分)一天,欧也妮与母亲在欣赏梳妆匣时,被葛朗台撞见了,他抢夺梳妆匣,(1分)欧也妮以自杀反抗,葛朗台太太晕过去,葛朗台才住手。(1分)七年之后,查理回国,要收回梳妆匣,(1分)欧也妮让德-篷风把梳妆匣交还查理。(1分) 8.(6分)(1)B“事事都要讲‘和’”与下文“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的主张相违背。(2)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9.(5分)BE(B.光电效应理论的推动发展,不含计算机技术;E.《洁净的春天》是开启了环保的先河,没有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就不存在“使人类……协调和进化”。) 10.(3分)地球科学的发展,警示人们要爱护地球;环境科学发展,告诉人们要敬畏和尊重自然;科学的进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使人类从认知自然、开发自然,到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协调和进化。(答对一点得1分) 11.(4分)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对社会生产力产生巨大影响,给人类的生活、生产带来难以估量的变革与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改变了人们的世界观;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发展观,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答对一点得1分) 甲、(15分)12.(5分)B.D.(B.“李涉变得成熟与镇定”说法不当,李涉是变成抖威风的粗俗之徒;D.“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说法不对,并没有升华了文章的主旨。)(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3.(4分)在情节上起伏跌宕,张驰有度(1分),又为下文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1分);在内容上,与下文李涉高中进士,居庙堂之高,却只懂衣锦还乡抖威风,进行对比;(1分)既批判了社会的黑暗,又刻画了人物形象(1分)。 14.(6分)李涉由李梅花变成了粗俗之徒的原因:(1)社会大环境的黑暗,封建社会的学子考取功名就是为了光耀门楣,衣锦还乡,生活在这样时代的李涉不能幸免; (2)官场这个大环境,李涉“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宦海沉浮”,在官宦生活中,仅有的才华也消失殆尽;(3)生活而言,李涉由一个并不富裕的学子,金榜题名,生活环境的变化让他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4)李涉高中之后,不思进取,固步自封,自以为是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
厦门双十中学2009届高三热身考试题
』  下一个『
2009年安徽省蒙城六中中考语文模拟试卷(最新原创)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