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郡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湖南省长郡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卷(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长郡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试卷语文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语言知识与运用(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颛顼 自诩 勖勉 絮语  嘘寒问暖B、绦虫叨教韬略波涛饕餮之徒C、霰雪唏嘘迁徙畏葸洗劫一空D、爇香懦弱偌大诺言唯唯诺诺答案:B(均读tāo,A
试题预览
长郡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试卷
语  文
命题人:高三语文备课组
[时间  150分钟               总分   150分]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颛顼    自诩    勖勉    絮语   嘘寒问暖
B、绦虫     叨教     韬略     波涛     饕餮之徒
C、霰雪     唏嘘     迁徙     畏葸     洗劫一空 
D、爇香     懦弱     偌大     诺言     唯唯诺诺
答案:B(均读tāo, A、颛顼 xū  自诩xǔ 勖勉xù  絮语xù 嘘寒问暖xū 
C、霰雪xiàn   唏嘘xī   迁徙 xǐ  畏葸 xǐ   洗劫一空xǐ    D、爇香ruò   
懦弱 nuò   偌大ruò     诺言nuò    唯唯诺诺nuò)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袍泽     观摩     蓬头垢面       顾明思义 
B.悭吝     风靡     省吃简用       未雨绸缪 
C.伦常     冥顽     山洪暴发       辗转反侧 
D.梗咽     签署     恶贯满盈       变换莫测
答案:C(A顾明思义——顾名思义,B省吃简用——省吃俭用,D变换莫测——变化莫测)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人类最好的天堂和最舒适的伊甸园就是我们赖以      、繁衍的地球。
(2)如果东张西望,道听途说,   得不到什么完全的知识。
(3)事前有周密的规则,遇事有果敢的决心,就不至于    左右为难了。
A.栖息    决然   举棋不定           B.生息   决然   举棋不定  
C.栖息    绝然   畏首畏尾           D.生息   绝然   畏首畏尾 
答案:B(“生息”,生活生存,生长繁衍,多指人口;“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绝然”“决然”都是副词,可以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绝然”有断然、绝对的意思,如“第一个穿过山峡的人,绝然不是最后一个”。“决然”有两种意思,一是形容很坚决,如“决然返回”,二是表示必然,此处表必然。举棋不定:比喻临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畏首畏尾:形容“瞻前顾后”,疑虑重重,作事胆小。)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人生难免不会陷入困境,但无论遭受多少艰辛苦难,只要心中还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就能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

B. 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并非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
C. 态度就像磁铁,尽管我们的思想是正面抑或是负面的,我们都受到它的牵引。而思想就像轮子一般,使我们朝一个特定的方向前进。
D. 这是一次周期更久远的轮回,一个古老的民族,借一次伟大的盛会,重新找到并毫无保留的宣示了自己在世界中应有的地位。

答案D(本题考查辨析语病的能力。A 不合逻辑,联系语境,应去掉“不会”。B用语赘余,“并非”即“并不是”的意思,应去掉“并非”后面的“是”。C关联不当,“尽管”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与下文转折连词相呼应,前后构成让步转折关系,而本句应为无条件关系,可将“尽管”改为“不管”或“不论”。)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在祖国即将迎来60华诞之际,再次伫立黄河之畔,一生心系考古、足迹遍布中国的冯老感慨不已: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啊,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都与您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流出了       ,流出了         ,流出了         。
A.黄皮肤人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人的群落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黄皮肤人的群落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人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答案:D(解析:按照句子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应该是“黄土地——黄皮肤人——黄河古文化”,故选D。)

二、现代文(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血液清洁”是近年日本流行的健身健美全新理念,也是防病保健的基础,医学界喻称“血液革命”。有关专家认为,经常检测血液是否清洁,保持血液清洁流畅,及时清除血液污垢,改善血液循环,有益预防常见疾病,延缓血管硬化,维持血管弹性,让人活力充盈,焕发生机,推迟衰老。
    自从1628年英国医师、生理学家哈维提出“血液循环”的科学新概念以来,人们对防病保健有了新的认识。心脏节律性的搏动,推动血液在血管系统中按一定方向循环往复地流动,这就是血液循环。不过当时人们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医师、生物学家马尔皮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实了哈维的正确推断。血液循环一旦停止,机体各器官组织将因失去正常的物质运转而发生新陈代谢的障碍。同时体内一些重要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将受到损害,尤其是对缺氧敏感的大脑皮层。只要大脑中血液循环停止3分钟,人就会丧失意识;血液循环停止4—5分钟,半数以上的人发生永久性的脑损害;停止10分钟,会毁坏人绝大部分甚至全部智力。
血液受到污染,失去应有的清洁度,会变得粘稠,流动不畅。所有杂质都会聚集到身体某处,机体功能下降,进而引发各种疾病。如胆固醇中和了中性脂肪,积聚在血管内侧沉淀下来,血管变狭窄,失去柔韧弹性,处于脆弱易裂状态,从而导致动脉硬化,易诱发脑中风和冠心病。在血管分界处的毛细血管一旦被堵,会引起脑血栓和心肌梗死。过多的尿酸若聚集在脚趾上,还会诱发痛风。所以,血液清洁不单指血液顺畅流动,还包含血液中各种成分发挥的作用正常。
血液能准确反映身体的一些潜在病症,血液稍不正常,所有器官都会患病,像心情不佳、睡眠不好、身心疲惫、精力分散、头晕、恶心等。那么,如何鉴别血液是否清洁?血液粘稠就是警告信号之一。人们在生活中常有许多不良习惯,比如进食速度过快;极少吃蔬菜,尤其是黄绿色蔬菜;不喜欢吃水果、酸奶;常吃方便面或快餐;经常吃油炸食品;鱼吃得少,肉吃得多;经常吃甜食;喝水少;晚8点钟以后吃饭次数过多;经常酗酒;一天吸烟10支以上……这些不良习惯,易使血液受到污染。英国《自然》杂志不久前刊登美国斯坦福大学专家的试验报告说:“人体衰老并非完全因为器官老化,血液受污染是其更重要的原因。倘为年老者输入年轻人的血液,其可望快速恢复年轻,这对研究人体衰老现象很有意义。”
                                         (选自《知识窗》:《血液清洁焕发生机》)
6.下列有关“血液清洁”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血液清洁”被医学界喻为“血液革命”,它是预防常见疾病的基础。
B.如果要保持“血液清洁”,就应该及时清除血液污垢,改善血液循环。
C.血液如失去清洁度,会变得粘稠,将会直接导致脑中风等疾病的产生。
D.血液清洁不单是血液要顺畅流动,其中各种成分发挥的作用也要正常。
答案:C(“直接导致各种疾病”不对,原文说“所有杂质都会聚集到身体某处,机体功能下降,进而引发各种疾病”。)

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哈维提出“血液循环”概念后的30年里,人们对这一概念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
B.血液循环一旦停止,包括大脑在内的机体各器官组织就会因此发生新陈代谢的障碍。
C.如出现了心情不佳、睡眠不好、头晕、恶心等症状,就说明人体血液情况不正常了。
D.常吃方便面或快餐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容易影响血液清洁度,严重时还会引发疾病。
答案:C(原文说“血液清洁稍不正常,所有器官都会患病,像心情不佳、睡眠不好、身心疲惫、精力分散、头晕、恶心等”。所以血液清洁不正常可表现为“心情不佳、睡眠不好、身心疲惫、精力分散、头晕、恶心等”,但反之不必然。)

8.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 马尔皮基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否则这一理论将永远不会得到证明。
B. 经常酗酒吸烟,易使血液受到污染;戒烟戒酒,血液就不会受到污染,粘稠度也不会增加,那么血液就会清洁流畅。
C. 科学研究证明,人体衰老不是因为器官老化,而是因为血液受到污染。如果能够保持血液清洁,则人体就不会衰老。
D. “血液清洁”是一种健身健美的新理念,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所以要想防病保健,延缓衰老,就要保持血液清洁。
答案:D(A 永远不会得到证明,错。B 戒烟戒酒,血液就会清洁流畅,错。C  人体衰老不是因为器官老化,错。原文“并非完全因为”。)

三、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9分,简答题4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 完成 9~13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己,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信                  信:诚信。
B.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表示轻微的转折。
C.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喜欢,高兴。
D.进兵北略地                  略:掠夺、夺取。
答案:A(信:信物)

10.对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③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         ④使工以药淬之
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答案:C(①连词,表示并列;②连词,表示修饰;③④均是介词,表示凭借:用,拿)

11.下列对这段文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了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
B.面对燕国的危机形势,太子丹心急如焚,虽然不忍心派荆轲身赴险境,但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也不得不催促荆轲尽早实施刺杀秦王的计划。
C.秦王不仅杀害了樊於期的父母和族人,而且还想斩草除根,因此不惜血本悬赏捉拿樊於期,致使樊於期逃到燕国。
D.为了能够增加刺杀秦王的成功机会,太子丹用重价从赵国徐夫人处购买了一把用毒药浸泡过的天下最锋利的匕首。
答案:B(张冠李戴,搞错了对象。太子丹“不忍”,是不忍心用樊於期的头作信物)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3分)
译文: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3分)
 译文:                                                                           
(3)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3分)
译文:                                                                                  
答案:(1)就是太子不说,我也要来拜见您了。(只是)现在前往却没有什么信物,那么就无法
接近秦王。(得分点:“微”“谒”“亲”)
(2)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得分点:“穷困”“以”“更”)
(3)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不是有这个心思呢?
(得分点:“然则”“见陵”和后一句的句式语气)

13.结合全文分析:这段文字主要通过那些描写手法,刻画出樊於期怎样的形象?(4分)
答:                                                                               
答案: 这段文字通过对樊於期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一个侠义、刚勇的
武将形象。(答出“语言”“动作”各计1分,答出“侠义”“刚勇”各计1分)
译文:
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全部占领了赵国的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教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就是太子不说,我也要来拜见您了。(只是)现在前往却没有什么信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来悬赏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母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乐意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部。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不是有这个心思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进一步说:“这是我日夜为之咬牙痛心的事,而今日才得听到您的指教!”于是就割颈自杀死了。
太子听到这个消息,急速驾车赶去,伏在(樊将军的)尸体上痛哭,非常悲哀。事已至此,无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起樊於期的头,装在匣子里封好它。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天下锋利的匕首,得到了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买下,让工匠用毒药浸泡。用这把匕首杀人,(杀人)只要沾血人就会死。于是打点行装派荆轲上路。 
四、古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4.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7分)
楚江怀古(其一)   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1)“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这是晚唐诗中的名句,请从画面描写的多角度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赏析。(4分)
答:                                                                   
                                                                        
(2)“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田同之《西圃词说》),试分析“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一联中景中含情的深味。(3分)
答:                                                                   
                                                                        
                                                                               
【参考答案】(1)一句写听觉,一句写视觉;一句写高处,一句写低处;一个写外物,一个写自己;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参考答案】(2)一轮明月从广阔的洞庭湖上升起,深苍的山峦间夹泻着汩汩而下的乱流。“广泽生明月”的阔大和静谧,反衬出诗人远谪异地的孤单萧索;“苍山夹乱流”的迷茫与纷扰,深深映照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纷乱彷徨。

15、古诗文默写。(6分,每空1分)
(1)古诗默写。(必须默写)
碧云天,               ,西风紧,                。                 ? 都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2)古文默写。(共两段,任选一段默写)
①杜牧曾在《阿房宫赋》中连续用几个四字短语描摹阿房宫的辉煌建筑: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              ;各抱地势,                  。
                                                    (杜牧《阿房宫赋》)
②呜呼!                        ;                       ;并力西向,                         。              
( 苏洵《六国论》)
参考答案:(1)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2)①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钩心斗角  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本题考查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错一个字该空不给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文章)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倾听那涛声
蔡永祥
  ①听涛山,是湘西凤凰古城内的一座小山,依江而立,佳木葱茏,兰蕙芬芳,山泉淙淙。1992年5月10日,这座山显得格外庄严肃穆。享誉中外的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在北京病逝四周年后,由夫人张兆和将骨灰捧回家乡,来此安葬。这颗生于斯爱于斯的灵魂,终于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 
②沱江的水,进入凤凰城时,绕了个圈子,拐了个弯,江水由此变得缓慢。它原来就清清凌凌、清亮可人,流动起来也是一副大家闺女的样子,温温柔柔、不紧不慢。几乎听不到涛声。流着流着,就到了跳岩处。一流到跳岩这里,就拥挤了起来,一起吼叫起来,显得异常热闹。白色的浪花高高飞舞,隆隆的涛声响彻云天。仿佛这涛声,就是专门让沈老听的,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是啊,沱江甘甜的江水,哺育了沈老,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沈老在《心与物游》的开头这样说:“我的生活与思想皆从孤独得来,而这点孤独与水不能分开。” 
③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在沱江边,他度过了充满传奇色彩的童年。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兴味盎然地习读着凤凰城内外,那本由自然和人事写成的社会大书,那无数平凡而新鲜的事物,总是牵动着他好奇的目光。沈从文先生默默观察着小城镇的众生百态,也在静默中明白了很多事情。这为他以后的文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④1924年沈从文先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主要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语言格调朴纳传神,句式简峭,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给人教益和启示。 
⑤沈从文先生魂归凤凰,他的骨灰一半撒入沱江之中,一半安葬在听涛山上。沈老墓地前临清澈亮丽的沱江,背靠风景秀丽的听涛山,四季鸟语花香、风光如画。这是一座别具一格的坟茔,没有凸起的坟土,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一块自墓穴后凿取来的不规则的天然五色巨石肃然矗立,成为沈老先生坟墓的独特标志。正面刻有沈老富有哲学内涵的手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是真性情的沈从文先生晚年对人生的彻悟。用他儿子沈龙朱的话说:“我觉得父亲在晚年的时候有一种对世事的洞彻,他已经能超越他的际遇看人看事了。”背面刻有沈从文姨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先生撰书,沈从文侄女婿、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刘焕素教授镌刻的挽联:“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蕴涵“从文让人”之意。又是沈老一生的真实写照。读其文、听其言、观其行,沈老之所以能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敬仰,得到众多文人骚客的祭拜,不能不引人深思。一位中国文坛上的大师,生前没有显赫的地位,死后在自己喜爱的听涛山上也仅仅占了这么小小的一个地方,真是与众不同、“亦谦亦让”的沈从文! 
⑥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先生,在这儿画上了他人生的句号。“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就回到故乡”,出生在凤凰的著名国画大师黄永玉这样写道。 
⑦2007年5月20日,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骨灰也被亲人捧着从北京移居听涛山。
⑧暮色中,沱江的水面上飘起了高高的一层白雾,如若仙境一般。这时的涛声也显得格外清晰、委婉,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旁边的听涛山更加寂静,仿佛它也知道,有一对思乡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倾听……
(选自2008年《散文百家》,有改动)
[注]三生石,传说中立在奈何桥边的一块大石头,能照出人前世的模样。

16.结合上下文,说说“自从沈老长眠于此,这涛声仿佛就带着感情了”的含意。(4分)
答:   
  
答案:沱江的涛声饱含着沈老对家乡的一片热爱之情和他魂归故里的无限欣慰;(2分)也饱含着故乡人民对沈老的无限敬仰与热爱。(2分)

17.文章为什么称听涛山为“归根山”,沱江水为“忘情水”?(4分)
答:   
  
答案:因为沈从文一直念念不忘故土,在他死后四年终于魂归凤凰,叶落归根,所以作者称他安葬着的听涛山为“归根山”;(2分)沱江水让沈从文一生魂牵梦萦,不能忘怀,而今沈先生倦游归来,依山傍水,夙愿终于了结,灵魂可以安息。(“忘情”有告慰安息之意。)(2分)

18.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答:   
  
答案:开头的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氛围,为写沈从文对故乡山水的思念和死后归葬听涛山作铺垫。(2分)结尾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听涛山的宁静祥和,委婉地表达了对沈从文高尚人格的赞美(或答:委婉地表达了对逝者安息的祝愿)。(2分)结尾与开头的环境描写相照应,使结构更完整;紧扣文题,深化了文章的主题。(1分)

1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倾听那涛声”有哪些含义。(4分)
答:   
   
     
答案:①幼年的沈从文在沱江的涛声中成长,习读自然与人事两本大书。
②离开凤凰的沈从文思念故乡,沱江不息的涛声一直在他的梦里。
③沈从文归葬听涛山后,终于可以日夜静静倾听沱江的涛声。
④瞻仰沈从文的墓地,感悟他深邃的思想和伟大的人格。(每点1分,意对即可)
六、文章赏析(14分)
20.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4分)
(1)试析《倾听那涛声》的巧妙构思
(2)试析《倾听那涛声》的语言特色
[赏析提示]
(1)巧妙构思
一、双线并行,首尾圆合。本文以“涛声”意象为明线,勾勒出沈从文从出生在“连绵不息的涛声”里到成年,从走出湘西到“倦游归来”“安葬在听涛山”“枕着涛声”安息的人生历程。又以沈从文寄情山水、魂系故乡的深情为暗线,表达了这位湘西游子的赤子之心,以及人们对这位大师的文学成就、高尚人格的由衷赞美。文章以沈从文魂归故乡“枕着涛声在这里永远安息”开头,又以“听涛山更加寂静”,“一对思念的人儿正在静静地倾听”收尾,前后呼应,意境融合,情深意挚,余味绵长。
二、借“山水”传情,以“坟茔”赞人。沈从文的一生与湘西的山水不可分割,他生于斯长于斯,写山水恋山水,最终魂归依山而傍水。作者以“听涛山”“沱江水”为象征性的意象,把沈从文的人生与凤凰的山水融合起来,山水相依,物人相恋,情景交融。同时,文章借助于沈从文简洁质朴的“坟茔”、自然厚重的“五彩石”,以及含义隽永的“墓志铭”,凸现出沈从文崇高的文学地位和超凡脱俗的伟大人格。敬仰之情,深蕴其间。
(2)语言特色
一、典雅生动。全文无论写景、叙事、论人还是抒情,用语皆典雅秀丽而不失生动。写景如“佳木葱葱、兰蕙芬芳、山泉淙淙”,四字成句,音韵谐美,用词雅秀;叙事如“他在沱江连绵不息的涛声中,兴味盎然地读着凤凰山外”,仿佛人、涛、山融为一体,共享融融之乐,生动亲切。
二、沉郁深挚。 本文语言沉郁深挚,无论写景叙事论人,语言饱蘸深情,读来令人备受感染。文中写水,“拥挤起来,一起吼叫”,写出水仿佛湘西人民饱含对沈从文的深情;写涛声“宛若不加修饰的苗家山歌”,动人心魄。“一直在沈老的梦里啊”“真是与众不同、‘亦谦亦让’的沈从文”,更是深挚沉郁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武汉市2009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二)语文试卷』  下一个『人教版8年级下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