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市2009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上虞市2009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高三总复习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上虞市2009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豆豉褫夺奢侈奇耻大辱B.氨基熟谙鹌鹑黯然失色C.卓越斟酌辅佐擢发难数D.铁锹荞麦蹊跷翘首以盼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很多粉丝跟某位网络作家跟了很多年
试题预览
上虞市2009年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调测试题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豆豉    褫夺    奢侈      奇耻大辱
B.氨基    熟谙    鹌鹑      黯然失色
C.卓越    斟酌    辅佐      擢发难数
D.铁锹    荞麦    蹊跷      翘首以盼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很多粉丝跟某位网络作家跟了很多年,了解他的每一部作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评委因阅读伧促误读作品或者说错了某一句话,就有可能引起网友的愤怒。
B.经济观察家指出,由于美国举债过度,赤字膨胀,近期甚至开动“印钞机”大举救市,未来势必出现美元急贬、全球金融动荡的局面。
C.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西藏民主改革50年大型展览”,让许多普通观众“走近西藏”;而在这场意义深远的变革中,最震憾人心的,是百万农奴命运的巨变。
D.一个地方特产品牌的壮大是需要过程的,就像一个人从瞢懂无知的婴儿到学富五车的成人一样,必然要经过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媒体一直在猜测朝鲜为何要进行卫星试射的原因,很多报道说得活灵活现,但却真假难辨。
B.风雨严寒挡不住回家的路,中国人对回家过年是如此一往无前,他们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真正坚守者和履行者。
C.小沈阳在小品《不差钱》中多样的文艺才能引得观众满堂喝彩,在这喝彩声中人们心中的所有烦恼都付诸东流。
D.汉语的方言各自别有趣味,记得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曾与人合作过一段关于方言的相声,听众无不莞尔而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地球一小时” 活动,将同时熄灭不必要的灯光一小时这种方式,呼吁全世界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都采取措施,投身到节能环保实际行动中。
B.原创网络文学市场发展迅速,产业化规模初现,利益诱惑令盗版作品充斥网络,原创网络文学侵权存在缺乏明确法律界定。
C.可以说,散文如果既接近了感觉,又贴近了直接的现实,直抵了事物的本质,我们就很容易窥见这种文字背后掩藏的那种更深的生存智慧和写作智慧。
D.据了解,深圳、上海部分公务员岗位试行聘用制,目的在于探索公务员在岗位选拔、职务任用和工作业绩考评等方面的竞争淘汰机制。
5.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春水船如天上坐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材料,请概括出文中所述的“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4分)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只要存在,便可能有接触;只要有接触,便有交流;只要有交流,便有变化。但是,从接触到交流到变化,中间有着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大体说来,两种不同文化(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由于婚媾、交通、贸易、扩张、侵略等原因而接触而互播时,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尔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而学习所取、交流所得,仍待经过自己文化传统这个“有机体”的咀嚼、消化和吸收,或者叫做整合,才会加入为传统的一个新成份,带来传统的变化。这时候,反观其与原型的同异,虽未必面目全非,常难免橘枳之感。这是历史和现实所已反复证明了并仍在证明着的。
过程是:                                                                     
7.就出行高峰期间乘坐公交车让座一事,网络上有些年轻人自发组成了“不让座小组”,声明要有选择地让座,坚决不让给某些老年人。而杭州十八位老人联名发出倡议,号召广大老年人错开高峰期出行。小小座位事关传统美德,让与不让考验两代认知。就是否让座,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70个字)(5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一般认为中国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与发达的神学讨论,但是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的《道德经》,却成就了道教。
 《道德经》与世界三大宗教的经典显然有明显的差异。《道德经》是作为哲学著作而不是神学著作被接受的,其间没有圣徒奇迹(哑巴说话、虎不食人……)的类似记载,有的是带概括的称颂。它既不要求特别的礼拜、诵读,也几乎没有规定任何忌讳与惩罚,更没有强调自身的唯一性。没有提出普度、拯救迷途者、要求众人皈依的意愿,也不具有己所欲必施于人的准征战(征服与强暴)倾向。
  然而《道德经》又确实具有中国式的宗教性,即它包含着中国式的对于世界和人生的终极眷注。
  这儿说的终极,首先是源头。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道,就是源头、本原,就是造物主。然而这个造物主不是人格化的,而是本质化概念化理想化的。
  道生一,同时道即一。道具有无所不包无所不主宰的性质,所以说道生一。而这个一又成为道的本质与效用,故说道就是一。这就是说,这里的道与一,都具有终极性、无限性、伸延性,所以是神性的,我曾不完全妥当地比喻过,道与一,就是中国神学中的上帝。
  老子又讲“道法自然”。本质化的“道”与原真性的“自然”紧密联结,带有彼岸性的终极与无限的探讨和显然是此岸性的自然结合起来的特点。而且,天才的老子早在两千数百年以前就明白,彼岸的一切只能通过此岸来把握,此岸的呈现即是彼岸的信息,彼岸的下载。“自然”是道之师,是根本的根本。《道德经》的本原论初始论是高度抽象的“道”,又是高度原真原生的自然。
  我们服膺于道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所不容,我们的人生,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莫不是大道的下载、演示与呈现。得到这样的认识,岂不与找到主、找到神、找到本源与归宿、找到信仰与依托一样地胸有成竹,开阔镇定,雍容明朗!
  《道德经》的另一大特色是它怀疑与警惕一切价值的偏执与过激,走向自然而然的本性的复归。
  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那是由于,有价值就有自以为是,有竞争,就有作伪,就有超过度而向反面的转化,就有诠释与判断之争。以善为目标的价值,有可能唤起人性恶的爆炸,这种情态,老子早就预见到、警惕到了。
    可见,《道德经》不像有些宗教以来世抹杀今生,不搞过分的清规戒律与繁文缛节,更不搞排他性征伐性,这使我国的道教成为富有生活气息的宗教。《道德经》终于帮助培育了一种真正中国式的宗教——道教,当非偶然。(选自王蒙《老子的帮助》一书,有删改)
8.下列不能说明《道德经》不同于世界其它宗教经典的一项是
A.《道德经》关注现实,不以来世抹杀今生,也没有过分的清规戒律与繁文缛节。
B.《道德经》是以哲学著作流传于世的,而不是作为神学著作为世人所接受。
C.《道德经》虽然更多概括的称颂而没有圣徒奇迹的类似记载,但其间不乏一些较为生动的叙述。
D.《道德经》不强调自身的唯一性,也没有要求众人皈依的意愿,更不具有排他性征伐性倾向。
9.下列对《道德经》中“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经》中的“道”是世界的源头、本原,是造物主,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B.《道德经》中的“道”其实是高度原真原生的自然,是中国式宗教对世界和人生的终极眷注。
C.《道德经》中的“道”具有终极性、无限性、伸延性等特点,可以说是中国神学中的“上帝”。
D.《道德经》中的“道”具有无所不包无所不主宰的性质,与显然是此岸性的自然结合在一起。
10.文章说《道德经》具有中国式的宗教性,以下不能体现“中国式”一项是
A.《道德经》中的“道”作为“造物主”,是本质化概念化理想化理念化的,不具有人格化的特点。
B.《道德经》主张本质化的“道”与原真性的“自然”紧密联结,强调彼岸的一切只能通过此岸来把握。
C.《道德经》怀疑与警惕一切价值的偏执与过激,走向自然而然的本性的复归,富有生活气息。
D.《道德经》与其它宗教找到主、找到神、找到本源与归宿、找到信仰与依托一样,认为人生是大道的下载、演示与呈现。
11.依据文意,从体现选文主旨或选文论述范畴角度给选文拟一个合适的标题。(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一小时的故事      凯特•肖班
①大家都知道马拉德夫人的心脏有毛病,所以在把她丈夫的死讯告诉她时是非常注意方式方法的。是她的姐姐朱赛芬告诉她的,话都没说成句,吞吞吐吐、遮遮掩掩地暗示着。她丈夫的朋友理查德也在她身边。
②要是别的妇女遇到这种情况,一定是手足无措,无法接受现实,她可不是这样。她立刻一下子倒在姐姐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当暴风雨般的悲伤逐渐减弱时,她就独自走向自己的房里,不要人跟着她。
③正对着打开的窗户,放着一把舒适、宽大的安乐椅。全身的精疲力竭,似乎已浸透到她的心灵深处,她一屁股坐了下来。
④她能看到房前场地上洋溢着初春活力的轻轻摇曳着的树梢。空气里充满了阵雨的芳香。下面街上有个小贩在吆喝着他的货色。远处传来了什么人的微弱歌声;屋檐下,数不清的麻雀在嘁嘁喳喳地叫。对着她的窗的正西方,相逢又相重的朵朵行云之间露出了这儿一片、那儿一片的蓝天。
⑤她坐在那里,头靠着软垫,一动也不动,嗓子眼里偶而啜泣一两声。她还年轻,美丽,沉着的面孔出现的线条,说明了一种相当的抑制能力。可是,这会儿她两眼只是呆滞地凝视着远方的一片蓝天,从她的眼光看来她不是在沉思,而像是在理智地思考什么问题,却又尚未做出决定。什么东西正向她走来,她等待着,又有点害怕。那是什么呢?她不知道,太微妙难解了,可是能感觉得出来。这会儿,她的胸口激动地起伏着。她开始认出来那正向她逼近、就要占有她的东西,她挣扎着决心把它打回去——可是她意志就像她那白皙纤弱的双手一样软弱无力。当她放松自己时,从微弱的嘴唇间溜出了悄悄的声音。她一遍又一遍地低声悄语:“自由了,自由了,自由了!”她的目光明亮而锋利,她的脉搏加快了,循环中的血液使她全身感到温暖、松快。
⑥她知道,等她见到死者那张一向含情脉脉地望着她、如今已是僵硬、灰暗、毫无生气的脸庞时,她还是会哭的。不过她透过那痛苦的时刻看到,来日方长的岁月可就完全属于她了。她张开双臂欢迎这岁月的到来。在那即将到来的岁月里,没有人会替她做主;她将独立生活。再不会有强烈的意志而迫使她屈从了,多古怪,居然有人相信,盲目而执拗地相信,自己有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在她目前心智特别清明的一刻里,她看清楚:促成这种行为的动机无论是出于善意还是出于恶意,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
⑦当然,她是爱过他的——有时候是爱他的,但经常是不爱他的。那又有什么关系!有了独立的意志,爱情这未有答案的神秘事物,又算得了什么呢!“自由了!身心自由了!”她悄悄低语。
⑧朱赛芬跪在关着的门外,苦苦哀求让她进去。“露易丝,你干什么哪?看在上帝的份儿上,开开门吧!”“去吧,我没事。”她正透过那扇开着的窗子畅饮那真正的长生不老药呢,在纵情地幻想未来的自由美好岁月,春天,还有夏天以及所有各种时光都将为她自己所有。她终于站了起来,在她姐姐的强求下,打开了门。她眼睛里充满了胜利的激情,搂着姐姐的腰,一齐下楼去了。
⑨有人在用弹簧锁钥匙开大门。进来的是布兰特雷•马拉德,略显旅途劳顿,但泰然自若地提着他的大旅行包和伞。他不但没有在发生事故的地方呆过,而且连出了什么事也不知道。他站在那儿,大为吃惊地听见了朱赛芬刺耳的尖叫声;看见了理查德急忙在他妻子面前遮挡着他的快速动作。不过,理查德已经太晚了。
⑩医生来后,他们说她是死于心脏病——说她是因为极度高兴致死的。
注:凯特•肖班(Kate Chopin, 1851- 1904)生活在19 世纪后半叶,曾被誉为“美国女权主义文学创作的先驱之一”。
12.指出第四自然段中景物描写采用的手法,并简析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13.“当暴风雨般的哀伤逐渐减弱时”一句中,用“暴风雨”来修饰“哀伤”有什么好处?“这种行为本身都是有罪的”中的“这种行为”指代内容是什么?(3分)
14.布兰特雷•马拉德的形象着墨不多,但给人印象深刻,请简要分析这一形象。(3分)
15.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小时内,“门”和“窗”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及,请结合文意指出这两个意象的含义及作用。(4分)
16.《一小时的故事》一经发表,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为议论的焦点。有人指责,有人赞赏,众说纷纭。你持怎样的观点,请作简要分析。(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陈轸者,游说之士。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争宠。张仪恶陈轸于秦王曰:“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将为国交也。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且轸欲去秦而之楚,王胡不听乎?”王谓陈轸曰:“吾闻子欲去秦之楚,有之乎?”轸曰:“然。”王曰:“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知之也,行道之士尽知之矣。昔子胥忠于其君而天下争以为臣,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原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闾巷而售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曲者,良妇也。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居秦期年,秦惠王终相张仪,而陈轸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陈轸使于秦。过梁,欲见犀首。犀首谢弗见。轸曰:“吾为事来,公不见轸,轸将行,不得待异日。”犀首见之。陈轸曰:“公何好饮也?”犀首曰:“无事也。”曰:“吾请令公厌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时为魏相)约诸侯从亲,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谓于王曰:‘臣与燕、赵之王有故,数使人来,曰:“无事何不相见”,原谒行于王。’王虽许公,公请毋多车,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明言之燕、赵。”
燕、赵客闻之,驰车告其王,使人迎犀首。楚王闻之大怒,曰:“田需与寡人约,而犀首之燕、赵,是欺我也。”怒而不听其事。齐闻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轸遂至秦。          选 自《史记•张仪列传》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轸重币轻使秦楚之间             轻:轻易,随便
B.曾参孝于其亲而天下原以为子     原:希望
C.吾请令公厌事,可乎             厌:厌恶,讨厌
D.犀首遂行,三国相事皆断于犀首   断:决断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忠且见弃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B.而使陈轸使于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王以其言为然,遂善待之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使人以事委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1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A.与张仪俱事秦惠王,皆贵重
B.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
C.秦惠王终相张仪
D.以车三十乘,可陈之于庭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张仪的诽谤,陈轸列举民间谚语,以说反语的方式打消了秦王的猜忌,使张仪的谗言不攻自破。
B.犀首在魏国未受重用,陈轸出使秦国路过魏国时,前去看望犀首,犀首非常感激,热情款待。
C.陈轸在说服犀首时,“欲擒故纵”,先顺着对方的话语展开,然后反戈一击,让对方言听计从。
D.《史记》中许多人物栩栩如生,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塑造了陈轸这个才能出众,但怀才不遇的人物形象。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今楚不加善于秦而善轸者,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
  (2)今轸不忠其君,楚亦何以轸为忠乎?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6分)
六幺令  夜泊袁江闻笛    (江藩)
梦回孤枕,惊起关山笛。蓬窗雨丝才住,渔火昏烟夕。多事《梅花三弄》,恼杀江湖客。酒肠偏窄,消愁无计,怎不教人早头白。   忽按商声侧犯,吹得苍崖裂。看取九折黄流,夜静鱼龙寂。听得更残漏转,蓦地伤离别。天边明月,凄凉如此,千里相思向谁说?
22.南宋词人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展现了人生三个不同的阶段:少年风流、中年飘零、老年寂寞。你认为本词写的是哪个阶段?哪些词句可以佐证?
23.有人认为本词意境、写法与张继的《枫桥夜泊》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有人认为江词比张诗更工。谈谈你的看法与理由。
(三)阅读《论语》中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请你细析以上三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的态度有何矛盾之处?
(2)对于孔子的矛盾态度,你是如何理解的?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苏轼《赤壁赋》)
(2)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 《雨霖铃》)
(3)孟尝高洁,      ;阮籍猖狂,                           (王勃《滕王阁序》)
(4)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      ,欲罢不能。         (《论语•高山仰止》)
(5)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                  (辛弃疾《菩萨蛮》)
四、作文
26.(60分)请以“无痕”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写出你真实的感受和认识。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4ABDD
5秋色人似画中游
6惊奇、观望—攻讦、拒斥、交流—消化、吸收
7略
8——10CBD
11文章主旨角度:《道德经》成就了中国式宗教——道教
论述范畴的角度:《道德经》与中国式宗教意识
12手法:衬托 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多角度写景,视觉听觉嗅觉结合
  作用:烘托欢快愉悦气氛  为下文人物心情的转变作铺垫。暗示人物获得自由的兴奋和舒适的心情
13暴风雨表面上式形容他的哭势,非常强烈、迅猛,深层是暗示她的悲伤如暴风雨似地来的猛去的快,是对下文人物心理转变的暗示
14他对妻子“一向含情脉脉”关心、爱护她,但是他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妻子,使其屈从,是专制、无视妻子人格的男人,他代表了男权社会的规范。
15这里的门与窗,具有象征意义。“门”折射出女主人公所经受的婚姻枷锁和残酷的社会现实,门内门外两重天;而“窗”反映了女主人公渴望平等与自由的一种美好心境。门和窗在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的法展。
16可以指责也可以赞赏,两种观点均可。指责的可从道德层面考虑,赞赏的可以从文章深刻阐述了女性追求平等和自由的主题角度考虑。
17——20CCDB
21(1)现在楚国并没有对秦国更亲善,却对陈轸很好,这是因为陈轸替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想得少。
(2)现在如果我对 我的国君不忠心,楚王又怎会拿我做忠臣看待呢?
22中年飘零阶段。“夜泊袁江闻笛”“江湖客”“怎不教人早头白”“伤离别”等词语可以看出
23.与张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对外部环境、气氛的渲染,刻画孤舟中的游子情怀。张继借落月、啼乌、霜、江枫、渔火、钟声等景物,江藩借助关山笛、蓬窗雨丝、渔火昏烟等景色,渲染了寂静的氛围,衬托出游子的孤寂情怀。
江词无论是体现的情怀还是写法,都较张诗更精。从情怀而言,江词下片在写两地相思,融入了游子与故乡亲人之间的相互思念,牵挂对方,两地相思,共享一轮明月,而人在旅途的孤寂与家人夜话的温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较张诗只是写自己的孤寂难眠有了更多的拓展。就写法而言,除了情景交融外,江词也运用了一些典故,如“关山笛”化用杜甫《洗兵马》“三年笛里关山月”的意境。
24.(1)跟端木赐言诗,是因为端木赐理解了《诗》有提高自身素养的作用,因为端木赐明白一个人除了有好的本质外,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跟卜商“言诗”,是因为他因由“礼后乎”的疑问,而使孔子明白礼后于仁义,即礼以仁义道德修养为基础的看法。
(2)不一样。孔子所遵循的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不同的学生,他着重的是不同的内容。从上面两则文字来看,子贡与子夏对诗的着重点不同,所以孔子不会教相同的内容。
25.(1)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2)多情自古伤离别  杨柳岸晓风残月
(3)空余报国之情;岂效穷途之哭
(4)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5)近乡情更怯  毕竟东流去。
参考译文
陈轸是个游说之士。他与张仪同为秦惠王做事,都受到重用,二人常常争宠。张仪向秦惠王讲陈轸的坏话说:“陈轸携带大量钱财随时出使于秦、楚两国之间,本应搞好两国的邦交。现在楚国并没有对秦国更亲善,却对陈轸很好,这是因为陈轸替自己打算多而替大王想得少的缘故啊。而且陈轸想要离开秦国投奔楚国,大王为何不让他离开呢?”惠王问陈轸道:“我听说你想要离秦投楚,有这回事吗?”陈轸答道:“有。”惠王说:“张仪的话果然被证实了。”陈轸说:“这件事不单是张仪知道,连路上的行人也尽都知道。过去伍子胥对他的国君忠心,因而各国诸侯争相拉他到本国为臣;曾参对他的双亲孝敬,因而各家父母都希望让他作为自己的儿子。所以被卖的仆妾不用走出家门街巷便被买去的,就是好仆妾;被丈夫抛弃的妇女能再嫁在本乡本里的,那是好妇人。现在如果我对我的国君不忠心,楚王又怎么会拿我做忠臣看待呢?忠心尚且被抛弃,我不往楚国又投奔何处呢?”秦惠王感到陈轸的话说得对,于是便很好地对待他。 
陈轸在秦国住了一年,秦惠王终究任用张仪为相国,于是陈轸投奔楚国。楚国并没有重用他,却派他出使秦国。陈轸路过魏国时,想要看望犀首。犀首推辞不见。陈轸说:“我是为要事而来,你不见我,我就要离开这里了,不能等到其它日子。”犀首便会见了陈轸。陈轸问:“你怎么喜欢饮起酒来了呢?”犀首答说:“没有事啊。”陈轸说:“请让我使你的事情多起来,行吗?”犀乎问道:“怎么办呢?”陈轸说:“魏相田需邀约各国诸侯合纵联盟结好,楚王持怀疑态度而不相信他。你去对魏王说:‘我与燕、赵两国的国君有旧交,他们多次派人来对我说“你闲着没事怎么不来见见面”,我希望到他们那里去拜见一下。’魏王即使同意你,你也不必多要车辆,只需把三十辆车子摆在庭院内,公开说要到燕、赵两国去。”
燕、赵两国的在魏国作客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忙飞车禀告各自的国君,两国都派人到魏迎接犀首。楚王闻知此事大怒,说:“魏相田需来与我结约,而他们的犀首却前往燕、赵两国,这分明是欺骗我啊!”楚王愤怒之下,不理会田需的建议,齐王听说犀首去北方,也派人把国事托付给他。犀首于是启程,燕、赵、齐三国的相国事务都归犀首决定。陈轸于是到了秦国。 (220.189.228.12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苏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河北省衡水中学08-0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沈东中学七年级下册知识竞赛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