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泸县六中高2009届语文模拟题二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四川泸县六中高2009届语文模拟题二(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四川省泸县六中高2009届语文模拟题二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其中有两种读音的一组是()A.自我解嘲中了解元浑身解数解囊相助B.数典忘祖如数家珍数码相机数见不鲜C.同舟共济济困扶危人才济济济济一堂D.将功赎罪将信将疑颇具将才将子无怒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迭
试题预览
四川省泸县六中高2009届语文模拟题二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是多音字,其中有两种读音的一组是 (   )
A.自我解嘲  中了解元  浑身解数  解囊相助
B.数典忘祖  如数家珍  数码相机  数见不鲜
C.同舟共济  济困扶危  人才济济  济济一堂
D.将功赎罪  将信将疑  颇具将才  将子无怒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迭宕  惦记  不省人事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B.肖像  洽谈  贪赃枉法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C.联袂  戍边  嘻笑怒骂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D.亟待  讥诮  宁缺毋滥  路见不平,拨刀相助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边城凤凰像一块磁铁久久地吸引着我们,但直到今年夏天我们才有缘去朝拜心仪已久的圣地。
B.他也一再表示自己一定要好好交代问题,认罪伏法,重新做人。
C.这个唐诗选本做到了披沙拣金,使读者能用很少时间领略唐代诗歌的精华。
D.海外游子真正乐不思蜀的寥寥无几,他们心中剪不断的是对故土刻骨铭心的那份思念。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其实,教科书只是给你提供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你完全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
B.我在这里并不想概括什么是数学文化,而只是就它对人类精神生活影响最突出之处展示一些看法。
C.不少研究鲁迅先生的资料表明:鲁迅先生越到晚年,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的思想就越来越更加明确,更加坚定。
D.具有二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古城苏州荟萃了江南园林的精华,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狮园等无不以流光溢彩的风姿为中外游人所倾倒。
5、下列关于“狂犬病”解说的排序,你认为最合适的一项是(   )
①家畜患狂犬病时,症状是食欲不振,看见水就恐慎,狂叫,痉挛,碰到人畜或其他物体就咬,最后全身麻痹而死亡
②人或其他家畜被患狂犬病的狗或猫咬伤时也能感染
③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狂犬病毒
④人患狂犬病时,症状是精神失常,恶心,流涎,看见水就恐怖,肌肉痉挛,呼吸困难,最后全身瘫痪而死亡。
⑤常见于狗、猫等家畜
A.③②①④⑤   B.③⑤②①④ C.④①③②⑤      D.③⑤②④①

二、(12分,每小题3分)
从根本上说,“健康”作为一个医学专有词汇,从未在中西方的价值关怀上使用过,而且也一直没有得到过正面确切的解释。亚里士多德说“身体上的长处就是健康,这是一种能使我们免除疾病,又能充分利用我们身体的状况”,而按照奥修的说法,“健康”像“爱”一样,是不可正面解释的,我们最后只能说,不生病就是健康。“健康”的这种无法正面界定,只能通过“免除疾病”去言说的思维方式,一方面说明“健康”必须有“疾病”这个词介入才能实现自身,另一方面则说明,“健康”只能在和疾病的较量中才能证明自己。这可能导致两种解释:一是“健康”将身心永远不生病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将消除疾病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但一个人永远不生病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种理想是不可能的——近于人的道德性的消灭“私心”是不可能一样;二是“健康”将肯定会以疾病出现作为自己的前提,然后显现出一种能与疾病打交道的能力——这种既包含疾病又能与之打交道并战胜之的状况,就是“健康”。而“不健康”,就是与疾病打交道的能力虚弱的显示。这样,“健康”的人是生病能自愈的人,而“不健康”的人则是始终在生病的人。“健康”的人不是将不生病作为自己的理想。相反,“不健康”的人倒反而可能在心理上视疾病为仇敌。更重要的是:如果一切自然性生命运动均摆脱不了“生老病死”,而“健康”的生命运动只不过显现为正常的循环,那么“健康”的生命就是指疾病的“消长”,而“不健康”的生命则是指疾病“长而不消”了。
以此原理来看人类文化现象,我们就可以说,健康的文明不是企图排除其“负效应”的文明,而是不至于使“负效应”战胜“正效应”的文明;在价值关怀上,我们所渴望建立的“新文明”,也不是一个集中西方传统之“精华”于一身的文明,而是一个肯定还会有新的“负效应”的文明。我想说的是:正因为“新文明”肯定会有“负效应”,它才是“可实现”的、值得我们去追求的文明;正因为“新文明”能够容纳其“负效应”,它才是能进行健康的生命运动、值得我们信赖的文明。如果说,一个“洁癖”的人、一个通过练功而得意自己连“感冒”都不会患的人,是一种病态的“健康”,而浑身沾有汗渍、灰尘以及随时可能会生病的人,才是自然性的“健康”的话,那么“健康”的文明其实并不是陶渊明、汪曾祺笔下的没有争夺和犯罪的完美的“桃花源”,而是可以有效制约不公正等社会负面因素的、富有张力和弹性的王国。因此,“健康”是有“杂质”但又不至于使“杂质”造成公害的“健康”,从此以后不再是消灭“不公正”“犯罪”“腐败”和“私欲”,而是能有效制约这种负面因素而“健康”。但制约的前提是承认其合理性,而不是用打扫卫生的方式又使这些负面因素逆反式的“膨胀”。在此意义上,所以我说“重利轻义”是由“重义轻利”导致的。
6、结合第一段,下列对“健康”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健康”是一种不可解释,只能通过“免除疾病”去说明的身体状况。
B. “健康”是相对于“疾病”而言的,只能通过与疾病较量体现自己的身体状况。
C. “健康”是一种既包含疾病又能与之打交道并战胜之的身体状况。
D. “健康”只不过是一种“生老病死”作正常循环的生命运动。
7、结合第二段,下列对“新文明”的解说有误的一项 (   )
A. “新文明”是一种不会企图排除其“负效应”,而是能有效制约之的文明。
B. “新文明”是一种肯定会有能导致公害的新的“负效应”,并能容纳之的文明。
C. “新文明”是可以有效制约不公正等社会负面因素的、富有张力和弹性的文明。D. “新文明”是一种能正视“不公正”“犯罪”“腐败”和“私欲”,并能有效制约
之的文明。
8、对第二段中画线的“打扫卫生的方式”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   )
A.试图建立没有犯罪、争夺的完美的“桃花源”式文明的方式。
B.旨在消灭“不公正”、“犯罪”、“腐败”和“私欲”的方式。
C.承认“负效应”存在合理性,并试图消除之的方式。
D.不承认“负效应”存在合理性,并试图消除之的方式。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健康”的人可能在心理上视疾病为仇敌,一旦生病,就会缺乏战胜疾病的能力。
B.健康的文明不注重吸收中西方传统的“精华”,但具有通过本身的机制战胜社会负面因素的能力。
C.探究人类“健康”的原理对认识现代可实现的健康的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D.一个有“洁癖”的通过练功连“感冒”都不会患的人,不算“健康”;而浑身汗渍、灰尘以及生病的人,才是自然性的“健康”。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
    国渊字子尼,乐安盖人也。师事郑玄。后与邴原、管宁等避乱辽东。既还旧土,太祖辟为司空掾属,每于公朝论议,常直言正色,退无私焉。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渊屡陈损益,相土处民,计民置吏,明功课之法,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太祖征关中,以渊为居府长史,统留事。田银、苏伯反河间,银等既破,后有余党,皆应伏法。渊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太祖从之,赖渊得生者千余人。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及渊上首级,如其实数。太祖问其故,渊曰:“夫征讨外寇,多其斩获之数者,欲以大武功,且示民听也。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太祖大悦,迁魏郡太守。
    时有投书诽谤者,太祖疾之,欲必知其主。渊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其书多引《二京赋》,渊敕功曹曰:“此郡既大,今在都辇,而少学问者。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功曹差三人,临遣引见,训以“所学未及,《二京赋》,博物之书也,世人忽略,少有其师,可求能读者从受之。”又密喻旨。旬日得能读者,遂往受业。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摄案问,具得情理。迁太仆。居列卿位,布衣蔬食,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卒官。 (选自《三国志•魏书•国渊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欲广置屯田,使渊典其事      典:主管
   B.五年中仓廪丰实,百姓竞劝乐业    劝:勉励
   C.其简开解年少,欲遣就师          简:挑选
   D.禄赐散之旧故宗族,以恭俭自守    散:散落
11、下列分别表明国渊直言和自守的一组是(   )
   A.屡陈损益,相土处民 // 五年中仓廪丰实   
   B.渊上首级,如其实数 //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
   C.以为非首恶,请不行刑 // 禄赐散之旧故宗族  
   D.请留其本书,而不宣露  // 布衣蔬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渊为官时在太祖府上经常直言正色地议论政事,直到退休办事都毫无私心,一辈子保持着谦恭节俭的品德。    
   B.国渊办事踏实有才干,为太祖屯田,措施合理,办法明确,各有所依,五年之中就使粮仓丰实,百姓乐业。
   C.国渊不仅免除了叛乱者余党的死罪,而且还在破贼文书上如实地报送杀敌数量,因所立战功是在境内平叛,国渊还为此感到耻辱。
   D.国渊仅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就在都城里找到了引用《二京赋》的内容写匿名信诽谤朝政的人,弄清了全部的事实真相。

第II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理解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相土处民,计民置吏。(3分)
译文:                                            
    (2)可求能读者从受之。(3分)
译文:                                            
    (3)吏因请使作笺,比方其书,与投书人同手。(4分)
译文:                                                          
14、阅读下面一首七言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舟泊汉江望黄鹤楼
张居正
枫林霜叶净江烟,锦石游鱼清可怜。
贾客帆樯云里见,仙人楼阁镜中悬。
九秋查①影横清汉,一笛梅花落远天。
无限沧洲渔父意,夜深高咏独鸣舷。
[注]①查:木筏。
(1)请从写景抒情的角度品析首联中的“净”和“清”字。(4分)
                                                                      
                                                                      
                                                                      
(2)颈联构思有奇趣:虚实相生,意境清远。请扼要解说。(4分)
                                                                      
                                                                      
                                                                      
15、回忆有关背诵篇目和文学常识,根据提示填空。(6分)
(1)对于人生,不同的作家有着不同的见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到“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则写到“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              ”。
(2)     (写作者)《赤壁赋》中有写月光的句子。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写月光的句子有:“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风移影动,         。”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6-19题。
光与影 (有删改)
迟子建
    光肯定不单单是为了黑暗而存在的,因为光也生长在光明的时刻。比如白昼时大地上飞舞的阳光,它就是光明中的光明。当然,大多的光是因了黑暗的存在而存在的。月亮和星星无疑就是生长在黑暗中的光明,但它们可能是无意识地生长的,所以对待黑暗的态度也相对宽容些。月亮有圆有缺,即使它满月时,也可能一头扎进乌云的大厚被子中蒙头大睡,全不管有多少夜行人等待它的光明。星星呢,它们的光暗淡的时候多于明亮时,所以人类想借助它们的光明,是不大容易的。
    我记忆最深的光,是烛光。上小学的时候,山村还没有通电,就得用烛光撕裂长夜了。那时供销社里卖的最多是蜡烛。多是五支一包,用黄纸裹着。白色的居多,但也有红色的。人们喜欢买上几包红蜡烛,留到节日去点,也可以作为礼品送人。懂得节省的人家,一支蜡烛能使上四、五天,只要月亮的光能借上,他们就会敞开门窗,让月光奔涌而入,刷碗扫地,洗衣铺炕。我最爱做的,就是剪烛花。我剪烛花,不像别人似的用剪刀,我用的是自己的手,将大拇指和二拇指并到一起,屏住气息探进烛苗,尖锐的指甲盖比剪刀还要锋利,一截棉芯被飞快地掐折了,蜡烛的光焰又变得斯文了。我这样做,从未把手烧着,不是我肉皮厚,而是眼疾手快。烧剩的蜡烛也不会被扔掉。女孩子们喜欢把它们攒到一起,用一个铁皮盒盛了,傍到火炉边,溶化了它们,采来几枝干树枝,用手指蘸着滚烫的烛油捏蜡花。蜡花如梅花,看上去晶莹璀璨。有喜欢粉色的,就在蜡烛中添上一截红烛,溶化后捏出的蜡花就是粉红色的了。在那个年代,谁家的柜子和窗棂里没有插着几枝蜡花呢!看来光的结束也不总是黑暗,通过另一种渠道,它们又会获得明媚的新生。
    光中最不令我喜欢的就是阳光了。往往我还没有睡足呢,它就把窗户照得雪亮了。夏天的时候,它会晃得你睁不开眼睛,让人在强烈的光明中反倒有失明的感觉。不过我不讨厌黄昏时的阳光,它们简直就是从天堂播撒下来的一道道金线,让大地透出辉煌。比较而言,月光是最不令人厌烦的了。它的光总是柔柔的,带着股如烟似雾的飘渺气息,给人带来无边的遐想和温存的心境。好的月光质感强烈,你觉得落到手上的仿佛不是光,而是绸带,顺手可以用来束头发的。月光使山变得清幽,让水变得柔情,流水裹挟着月光向前,让人觉得河面像根巨大的琴弦一样灿烂,清风轻轻抚过,它就会发出悠扬的乐声。
    马灯和油灯,因为有了玻璃灯罩,其性质有点像后来的电灯了。很奇怪,我印象中使马灯的都是些老气横秋的更倌和马夫,他们提着它,要么去给牲口喂夜草,要么去检查门闩是否闩上了。而掌着油灯的人呢,又多数是年老的妇人,她们守着油灯纳鞋底或者是补衣裳。油灯那如豆的火苗一耸一耸的,映着她们花白的头发和衰老平和的面庞。所以我觉得马灯和油灯与棺材前的长明灯密切相关,因为使着这两种灯的人,离点长明灯的日子是不远的了。
    有了光,又有了形形色色的事物,就有了影子。树、房屋、牲畜、篱笆、人、花朵与飞鸟,都会产生影子。有些影子是好看的,如月光下被清风摇曳的树影,烛光中小花猫蹑手蹑脚偷食儿的影子。我印象最深的影子,是烛光反射到墙面的影子,它们有桌子的影子,有花瓶的影子,有插在柜角的鸡毛掸子的影子,也有人影。这些上了墙的影子随着光的变幻而变幻着,忽而胖了,忽而又瘦了;忽而长了,忽而又短了,让人觉得影子毕竟是影子,一从实物中脱离出来,它就走了样了。
    老人们爱说,一个人有影子是好事情,要是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影子消失了,说明你离做鬼的日子不远了。所以我从小特别恐惧看自己的影子。它在,你可以气定神凝;一旦寻不着它,真的会急出一身冷汗,以为身后已经跟着一群小鬼了。
    在光与影的回忆中,有一把小提琴的影子会浮现出来。我家的墙壁上挂着一把小提琴,只有父亲能让它歌唱。它的旋律响起来的时候,即使在阴郁的天气中,你仍能感受到光明。文革中,那把小提琴被砸烂了,因为那是属于小资产阶级的东西。琴声能流淌出光明,这样的光明能照亮人荒芜的心,可是这种光明是看不到影子的,如果用老人们的说法去推理它,音乐与鬼魅就是难解难分的了。难怪最忧伤最动人的旋律在给人带来心灵光明的时候,也会在一个特殊年代带来生活上的灾难,因为音乐带着鬼啊。
生活的富足,使马灯、油灯渐次别我们而去了,烛台也只成了一种时髦的展览了。当我们踏着繁华街市中越来越绚丽的霓虹灯的灯影归家,为再也找不见旧时灯影的痕迹而发出一声叹息的时候,那些灯影斑驳的往事,注定会在午夜梦回时幽幽地呈现。
16、(4分)针对文中句子理解,简要回答两个问题:
(1)、第一段中,作者说月亮和星星“对待黑暗的态度也相对宽容些”,“宽容”何以体现?
                                                              
                                                              
(2)、倒数第二段,“音乐带着鬼”中的“鬼”指什么?
                                                              
17、(6分)作者主要回忆了哪几种光?这些光分别融进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18、(4分)作者在描绘光与影时,用到了哪些表达技巧,试举二例说明其表达效果。
                                                              
                                                              
                                                              
19、(4分)为什么说“哪些灯影斑驳的往事,注定会在午夜梦回时幽幽地呈现”?
                                                              
                                                              
                                                              
六、(12分)
20、(4分)有人说唐淑婷的微型诗《乳名》,初读是甜的,细嚼有苦涩。请认真品读原诗,然后填空。
这颗奶糖 / 在母亲嘴里含了几十年 / 舍不得 / 融化
甜的是:                                                    
苦的是:                                                    
其实这首诗可谓甜中有苦,苦中有甜,苦也能化为甜。
21、(4分)在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的日子里,有几句话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其一,一女孩站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外,双手执白布,上面工整端庄地书写着:“像孩子一样记住,像老人一样读史。”
其二,一大致呈正方形的白布正中是一红色的圆,黑色的对叉如同正方形的对角线,上端书写:“国耻不能忘!”下端书写着:“小日本去死!”
假如你是某电视台的新闻主播,你想用怎样的一段话将两项内容衔接起来?
要求既揭示文字的内涵,又能表明你的观点态度。不超过80字。
                                                                      
                                                                      
22、(4分)汉语中有许多表示颜色的词,下面两组词分别使你想起什么颜色和背景?请根据你对相关颜色和背景的联想,分别写几句话,表达一种哲理。每段话不超过25字。
“殷”和“彤”:                                              
“缁”和“皂”:                                              
七、(60分)
23、写作(60分)
请你主要就“在属于内心和外界的两种经验之间搭建桥梁”所蕴含的现实意义,谈谈你的体验、感悟和见解。
注意:①“经验”可以理解为“体验”、“方法”、“观点”、“道理”、“规律”、“启示”等。②“桥梁”其实就是交流、沟通、融合的某种方式。
题目自拟,立意自定,除诗歌之外的文体可以任选一种,不少于800字。 (218.89.132.8)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人教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四川泸县六中高2009届语文模拟题一』  下一个『四川泸县六中高2009届语文模拟题三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