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侨中高三模拟试卷(四)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仙游侨中高三模拟试卷(四)
(高三选择性必修 人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仙游侨中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四)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6分)1.补写出在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个空格1分)(1).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荀子•劝学》(2).,隔离天日,,直走咸阳。杜牧《阿房宫赋》(3).桑之未落,。于嗟鸠兮,!《诗经•氓》(4).大弦嘈嘈如
试题预览
仙游侨中2009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四)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6分)
1.补写出在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个空格1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 ;吾尝跂而望矣, 。《荀子•劝学》
(2). ,隔离天日, ,直走咸阳。杜牧《阿房宫赋》
(3).桑之未落, 。于嗟鸠兮, !《诗经•氓》
(4). 大弦嘈嘈如急雨, 。嘈嘈切切错杂弹, 。(5). ,一弦一柱思华年。 ,望帝春心托杜鹃。
(6).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王珪,字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高祖入关,李纲荐署世子府谘议参军事。建成为皇太子,授中舍人,迁中允,礼遇良厚。太子与秦王有隙,帝责珪不能辅导,流巂州。太子已诛,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正主御邪臣,不可以致治;正臣事邪主,亦不可以致治。唯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帝可,乃诏谏官随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入阁。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明日,语房玄龄曰:“昔武王不用夷、齐,宣王杀杜伯,自古帝王纳谏固难矣。朕夙夜庶几于前圣,昨责珪等,痛自悔,公等勿惩是不进谏也!”
进封郡公。坐漏禁近语,左除同州刺史。帝念名臣,俄召拜礼部尚书兼魏王泰师。王见之,为先拜,珪亦以师自居。王问珪何以为忠孝,珪曰:“陛下,王之君,事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王曰:“忠孝既闻命矣,愿闻所习。”珪曰:“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乐’,愿王志之。”帝闻,喜曰:“儿可以无过矣!”
十三年,病。帝遣公主就第省视,复遣民部尚书唐俭增损药膳。卒,年六十九。
(节选自《新唐书•王珪传》)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子与秦王有隙 隙:隔阂
B、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 争:同“诤”,规劝
C、自古帝王纳谏固难矣 固:本来
D、坐漏禁近语,左除同州刺史 坐:因为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珪“为人雅正”的一组是(3分) ( )①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 ②推诚纳善,每存规益 ③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
④彦博惧,谢罪,珪不谢 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⑥伎不进,数被让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②③⑥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2)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3)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三)古诗鉴赏(6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6.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 )
A.弗罗洛得知弗比斯将要与爱斯梅拉达幽会,就身穿黑衣,跟踪这对年轻人,直到他们幽会的小旅店。他先是藏在阁楼里,然后手握着一把匕首破门而入,杀死了弗比斯。(《巴黎圣母院》)
B.堂吉诃德把风车当作巨人,把风车的翅翼看成是巨人的胳膊,要向前厮杀。当他向第一架风车扑去时,刚好一阵风吹来,把他从风车上摔了出去。亏得桑丘上来搀扶,他才爬起来。当天,他们在林子里度过倒霉的一夜。(《堂•吉诃德》)
C.姑苏城乡宦甄士隐可怜寄居庙内穷儒贾雨村,赠银让他赶考。因葫芦庙失火,甄家被烧毁。不久以后的元宵之夜,女儿英莲被拐走。一日,他听到了道人的《好了歌》,顿悟人生,遂与道人一起飘然而去。(《红楼梦》)
D.赵伯韬是美帝国主义在华的银团垄断组织的代理人,他帮助帝国主义摧残和吞并中国民族工业。在商场上,他骄横奸诈、凶狠残酷。为了实现金融资本支配民族工业的阴谋,他处处和吴荪甫斗法,常常施展计谋,使吴荪甫陷入困境。(《子夜》)
E.“好,你的“无抵抗主义”又来了。我想你不如规规矩矩地去做一个基督徒。人家打你左脸,就马上把右脸也送上去。……”
这段文字是觉慧怒责大哥觉新的话。因为和鸣凤在梅园互诉衷肠,觉慧遭爷爷斥责,又见大哥唯唯诺诺,劝他听爷爷的话,不禁愤愤地骂起来,好像要把他在祖父那里受到的气向觉新发泄。(《家》)
7.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 )。(5分)
(1)简述卡秋莎(玛丝洛娃)在火车旁追聂赫留道夫(聂赫留多夫)的情节。
(2)下列文字选自《三国演义》第五十回:
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曰:“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周郎的“妙计”是什么?又为何“赔了夫人又折兵”?请简要叙述。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6分)
颜渊死,颜路(1)请子之车以为之椁(2)。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3)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4),不可徒行也。”
【注释】 (1)颜路:“颜无繇(yóu),字路,颜渊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45年。
(2)椁:音guǒ,古人所用棺材,内为棺,外为椁。 (3)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鲁,死时50岁,孔子70岁。 (4)从大夫之后:跟随在大夫们的后面,意即当过大夫。孔子在鲁国曾任司寇,是大夫一级的官员。
(1)下面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不同意卖掉自己的车子给颜渊买椁
B孔子认为颜渊的葬礼不能超过自己的儿子。
C.孔子认为自己是一个大夫,不能没有车。
D.孔子并不是因为节俭而舍不得卖掉车子给颜渊买椁。
(2)结合上面的语段,分析下面选段中,孔子对待颜渊的葬礼上是什么态度。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
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论语•先进第十一》)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审美特征是文学区别于非文学的根本特征,它主要体现在作品抒情言志的内在意蕴、文体风格和语言风采中。中国文论往往近取诸身,以人喻诗文。情、貌、言既作为评人的三个方面,又被作为对文学作品评价的重要方面,也是文学审美尺度的三个重要方面。其中所谓情,是指作品中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意蕴;所谓貌,是指作品中外在的感性风采;而所谓言,则指作为作品肌肤和载体的语言表现形态,在形和声两方面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审美愉悦。
中国文学是以抒情性为主的文学,表情达意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特点。历代的文学作品都是文学前辈们受自然、社会感动过的情感的记录,是他们人生情感历程的表现。《诗经》中的怀春之思、黍离之悲等,莫不是情感的表现。中国文学的抒情性不仅表现在诗、词、曲中,而且贯穿在散文、戏曲和小说中。闻一多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甚至认为:“诗——抒情诗,始终是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而小说和戏剧又往往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夹杂此诗。”把抒情性看成是中国文学的基本特征。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情感尺度始终是人们创作和批评的重要标准。《诗•大序》以“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吟咏情性”等对《诗经》作评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貌”,主要指作品中由描写和结构等所创构的意象,表现在体裁和风格等方面的独特风采,它们最终体现出作品的内在神采。文学不只是语言的堆砌,体裁和风格在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具体表现为作品的独特体貌。宋人倪思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体裁蕴涵着作品的审美特质,不同的体裁的作品正体现了各自独特的风貌。作品的风格是作品感性风采和审美情调的具体表现,其中有时代的差异,也有地域的差异,有个人先天气质的差异,也有后天阅历形成的趣味差异。文学作品的体貌特征是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作家的群体与个体的精神风貌,都体现在作品的感性风貌上,它同时也是审美尺度发展历程的重要标识。
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最终通过作为作品肌肤的语言来实现。优秀的作家往往会通过语言的象征性、多义性和寓意性,以及那或典雅流丽、或音韵铿锵的语言声色,准确地传达出作品的情韵与风采。如《文心雕龙•丽辞》说:“造物赋形,支体必双。”把对句看成自然规律的体现,并举出《尚书》“满招损,谦受益”等为例,这些对称带来了视觉之美。中国文学作品的语言不仅在于视觉的辞采之美,更在于听觉的音色之美。从魏晋开始,文论家们就有了对音色之美的自觉意识与评价。在后世的文学评价中,对音节、平仄、双声、叠韵乃至压韵的重视,都是对音色之美的自觉追求。
(节选自2007年5期《文学评论》,作者朱志荣。有删改。)
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5分)
A.文学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作品抒情言志的内在意蕴、文体风格和语言风采中。
B.文中所说的“貌”,指由描写、结构等所创构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在体裁风格等方面的内在神采。
C.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最终要通过其情感内涵来实现,优秀作品的情韵风采往往通过语言的象征性、多义性以及语言声色来传达。
D.《文心雕龙•丽辞》认为对句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并举出《尚书》“满招损,谦受益”等为例,认为这些对称带来了声色之美。
E.中国文学作品的语言注重视觉与听觉双重审美效应,中国文学评价中对平仄、压韵等的重视,体现了作家对音色之美的追求。
10.文章第二段所引用的闻一多的话语有什么作用?(3分)
11.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你认为《史记》是文学作品吗?请你根据作者的观点,结合对《史记》的了解,选其中一个方面简述理由。(4分)
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能全选。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水•凤凰•沈从文
沈从文曾说过:“我情感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受业的学校,可以说永远设在水边。我学会思索,认识美,理解人生,水对于我有极大关系。”
的确如此。且不说14岁以前的沈从文是在故乡凤凰小城的一条沱江里泡大的,即便14岁以后到20岁离开湘西去北京“碰运气”以前,他也一直流浪于沅水上下游的各个大小码头。他最流连忘返的是那里的一条条湿漉漉的河街,最看不厌的是那些水上人的作息,最不能忘情的是那些水上人相吵相骂相爱相谑的言行。
对沈从文性格塑造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故乡——凤凰的那条清丽秀美的沱江。他在这里的日光下,认识了大千世界稀奇的色,微妙的光,以及万汇百物的动与静。他在这里尤其学会了思索与想象。为了能同这里的自然亲近,他学会了逃学,学会了游泳,甚至学会了撒谎。逃学.撒谎被学校或家庭任何一方发现后,少不了都是一顿体罚,但他却从不因此而懊悔。因为体罚虽限制了他“乱跑”的自由,想象却生出了翅膀,使他凭经验想到了河中鳜鱼被钓起后泼剌的情形,想到了满天放飞的风筝,想到了山里歌唱的黄鹂,想到了树上累累的果实……他认为他的一生,之所以“不安于当前事物,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都应当溯源于这份因为要亲近自然而养成的逃学习惯,以及在逃学的处罚中练就的爱思索爱幻想的品性。
15年前,我第一次来到凤凰,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便是那一川藏着梦幻般美丽的沱江水。15年后的今天,为寻梦我又来到了凤凰城东门沱江转弯处的沙湾水面旁,沿着被堆翠凝蓝的崖岸染绿的河水,我走进沈从文故居的仓屋,我仿佛看到被雨水浇得如落汤鸡似的小从文,正被罚跪在这房中的一个角落。可他竞能从檐溜的滴沥声中做着横海扬帆的美梦,口中还喃喃自语:“孤独一点寂寞一点算什么,在你缺少一切的时节,你才会发现,原来还有一个你自己。”或许正是拥有了这份倔强,这份自主与从容,这个生长于偏僻小城里的野精灵,20多年后,才奇迹般地震动了大中国的文坛,成了“京派文人的重镇”。
走完了86年艰难坎坷的人生旅途,沈从文又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凤凰故里。他的骨灰一半抛到了沱江的沙湾,一半撒在了沙湾下游不远处的高崖边。这里没有墓圈,没有坟丘,只有一块从山崖上掉落下来的五彩石,周围生长着杂树绿竹和虎耳草,地面上是一片散落的鹅卵石。就着五彩石两侧不大的光面,一面刻着根据沈从文手迹略略放大的四句偈语:“照我思索,可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另一面刻着沈从文的妻妹张允和女士撰写的一首诔辞:“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首诔辞其实是一首“藏尾诗”,把句尾的四字连起来,就是“从文让人”。是的,沈从文从来都是“让人”的,从来都是默默地承受着加于他头上的一切不幸的。但沈从文又是极为坚定.极为自信的,他生前手书的四句偈语,分明明确地警示着世人:谁如果不按照他的思索,去思索他和他笔下所描绘的人,谁就别想真正地理解他和认识他所塑造的“人”!伫立于这块最不像坟墓的坟墓前,我的耳畔似乎响起了沈从文如下的话语:人生是一本永远翻看不完的大书,我只是翻看得太快,看到了许多不该看到的内容,我得好好地休息一会儿了。于是这位一生都在歌颂自然生命的自然之子,又回到了自然的怀抱,永远与高崖为伴,聆听着沱江那美妙动人的水声。
水造就了沈从文,水赋予沈从文水的性格。水似乎最柔弱,其实最刚强。它既能随方就圆又能决堤溃防;既兼容并包又泾渭分明。它在温柔平静中隐伏着澎湃的热情。它能黏合住最卑微的人生,又能幻化出多彩的云霞。水就是沈从文。
[注]诔辞,列述死者德行功过的文字。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 )(5分)
A.文章开篇引用沈从文曾说过的话,一方面揭示出对于沈从文“有极大关系”,开宗明义,引出话题;另一方面也点出了全篇行文的线索。
B.本文讲述了沈从文人生的三个阶段:14岁前在沱江里泡大,14岁到20岁浪迹于沅水上下游,20岁后离开湘西闯荡文坛。强调了凤凰的那条沱江对他的性格的影响。
C.本文兼取引用和叙述的写法,时而让沈从文站出来评说,讲述自己的人生感悟;时而从作者角度陈述沈从文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述”中有评论,“述”中有观点。
D.“最流连忘返”“最看不厌”“最不能忘情”,作者连用三个“最”字,既写出了沈从文对故乡之水和水上之人的挚爱,同时,也概括了沈从文一生文学创作的内容。
E.作者想象沈从文的少年生活,深情地描写他的墓地,讴歌他如水的个性,既展示了“水”“凤凰”“沈从文”之间的相契相容,也抒发了作者对沈从文由衷的敬仰之情。
13.请概括回答清丽秀美的沱江成就了少年沈从文怎样的品性。(4分)
答:
14.从全文看,你怎样理解沈从文是“自然之子”?(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14题(15分)
大梦敦煌六十年
段文杰,1917年生于四川绵阳。1940年考入国立艺专国画系。1944年,国画大师张大千在重庆举办的敦煌壁画临摹展在他心里埋下了敦煌艺术的种子。而早在百年前,敦煌珍宝多次被劫掠后,世界各国就出现了敦煌研究热潮。“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外国”的断言一直深深刺痛着段文杰的心。毕业后几经波折辗转到达敦煌,从此,他把毕生的心血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敦煌艺术保护研究事业,做出了突出成就。
从1946年开始,段文杰共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340多幅,面积达140多平方米,创下了敦煌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的第一。段文杰的临摹方法与张大千不同。张大千的临本,随意性较大,带有个人创作的成分;段文杰主张,临摹一要客观忠实地再现原作面貌;二要在精细的基础上突出原作总体神韵;三是绘画技巧不能低于原作水平,这至今仍然是敦煌壁画临摹的指导原则。他的代表作之一《都督夫人礼佛图》,原画中人物表情及衣饰都模糊难辨,临摹难度极大。段文杰反复观察考证洞窟中的供养人图像,查阅了大量相关历史资料,并进行了多次实验练习,经过四个月才完成了这幅巨型壁画的临摹。历时三年的莫高窟第285窟临摹,是段文杰主持的敦煌壁画临摹史上第一座整窟原大壁画现状临摹。另外《尸毗王本生》、《各国王子举哀图》等复原临摹巨图,都是公认的精品。
1947年和1948年,段文杰他们将石窟保护和壁画临摹结合在一起,对莫高窟洞窟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编号、测量和内容调查,“洞窟编号法”被认为是最完整和科学的,至今仍在沿用。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段文杰在临摹壁画时,为复原一幅唐代壁画,查阅了百余种有关古代服饰的文献资料,通读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摘录了两千多张卡片,为以后进行敦煌服饰研究打下了基础。后来,他写出了《敦煌服饰》这一重要学术专著,丰富了我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内容。其间,他还写生创作了上百幅人物山水画。
对敦煌艺术的起源历来有“西来说”和“东来说”两种观点。段文杰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敦煌艺术是在深厚的汉晋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吸收外来艺术的营养而成长起来的中国式的佛教艺术。这一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重视和肯定,为后继者打开敦煌石窟艺术的奥秘提供了一把钥匙。
在全国敦煌学者共同努力下,中国的敦煌学研究走到了世界前列,但段文杰仍谦虚地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12.下列有关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段文杰的敦煌壁画临摹时间跨度长,量大面积广,成为个人临摹史上的第一人。
B.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敦煌壁画临摹展,激发了青年段文杰献身敦煌艺术的志趣。
C.敦煌学发展一个世纪以后,终于打破了“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外国”的断言。
D.《敦煌服饰》一书继承了《舆服志》的研究成果,丰富了古代服饰研究的成果。
E.段文杰长期的壁画摹品中除了340多幅壁画外,还包括上百幅的人物山水画。
13.从文中看,段文杰为敦煌艺术的保护及研究事业做出了哪些突出成就?(4分)
14.根据文章内容,请概括段文杰取得多方面研究成果的原因。(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5. 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下列笑话中的人生哲理概括出来。(3分)
在故宫博物院中,一位太太不耐烦地对她先生说:“我说你为什么走得这么慢,原来你老是停下来看这些东西!”
答: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
元旦刚过,春节临近,不少市民会在有意无意中察觉到,福州街头行人增多,乞丐也全面“上岗”。连日来,记者在调查时注意到在东街口、台江步行街、山姆购物广场、大利嘉城广场附近等,凡是“脸面”的地方几乎都有乞丐的身影,他们正趁着节前这段时间,使出了浑身解数,以博取更多的同情与施舍。 记者调查时还注意到在乞丐这一特殊群体中,残疾人与未成年人是乞讨者的主力军。在五一广场8路车停靠站,便有两位乞讨者,前行不足15米,两个小孩在一妇女的遥控下坐在人行天桥下行乞,刚上天桥台阶,便是一位残疾的老乞丐,走下天桥,又见两个乞讨者,待记者绕了一个圈子,碰到乞讨者居然达到14个。据记者深入调查时得知,乞丐当中,一类是真乞丐,为生活所迫,走投无路,只好出此下策;一类是假乞丐(职业乞丐),不劳而获,以此为生。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3分)
(2)面对向你伸手的乞丐,你是否会给予一定的帮助?请你就其中一类乞丐简要地淡谈你的看法及态度。(4分)
六、写作(70分)
17.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昨天离我们并不遥远,但它已经属于过去。昨天是历史的进程,是今天的基石。昨天或许是失败的记录,或许是是辉煌的写照;昨天的道路或许是曲折的,或许是平坦的。昨天已经与你告别,成了时间的定格。昨天留下苦涩.甜美.深刻.平凡……
请你以“收藏昨天”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自选角度。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语文模拟试卷(四)
参考答案
1、(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2).覆压三百余里,骊山北构而西折
(3).其叶沃若,无食桑葚
(4).小弦切切如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
(5).锦瑟无端五十弦,庄生晓梦迷蝴蝶
(6).英雄无觅孙仲谋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D(坐:犯……罪)
3、B(①是王珪向皇上表示诚意与忠心的。⑤是说太宗不计前嫌,委以重任。这是王珪向皇上表明自己忠心劝谏的理由。⑥是交代太常少卿祖孝孙事。故①⑤⑥都不是表现王珪“雅正”的。)
4、(1)我虽然不英明,幸亏诸公屡次规劝指正我,希望达到天下太平。(明:英明、高明;相:指代第一人称,我;庶:希望。各1分,共3分)
(2)王珪推广诚心采纳善言,常常思念规劝皇上使他受益,皇帝更加信任他。(推:推广;每:常常;益:更加。各1分,共3分)
(3)陛下可怜我的性命,任用安置我在中枢机密的地方(或枢密院),用忠诚效力来要求我。(矜:可怜;置:安置、安排;责:要求,该句翻译时要把后置的状语移至动词前,否则不得分。各1分,共3分)
考译文 王珪,字叔玠。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高祖入关时,李纲推荐他暂任世子府谘议参军事。建成为皇太子,授予王珪中舍人的官职,不久升迁任中允,礼遇很优厚。太子与秦王有隔阂,皇帝责备王珪不能辅助教导,把他流放巂州。李建成被杀后,太宗召见他让他担任谏议大夫。李世民曾经说:“正直的君主驾御奸邪的臣子,不可以达到天下大治;正直的臣子侍奉奸邪的君主,也不可以达到天下大治。只有君臣同德,那么海内才能安定。我虽然不英明,幸亏诸公屡次规劝纠正我,希望达到天下太平。”王珪进言说:“古时候,天子有谏诤的大臣七人,他们的谏言不被采用,就一个接一个地自杀。现在陛下开张圣德,收集采纳草野之人的言论,我愿意竭尽愚妄无知,辅佐皇上万分之一。”皇帝认可他的话,于是命令谏官跟随中书、门下及三品官一起进入内阁。王珪推广诚心采纳善言,常常思念规劝皇上使他受益,皇帝更加信任他。
皇帝让太常少卿祖孝孙把乐律传授给宫中音家,乐伎不进献,祖孝孙多次被皇上责备。王珪和温彦博同时进谏说:“孝孙是高尚严谨的士人,陛下让他教学女乐,又责备他,天下的人恐怕要认为皇上轻视士人!”皇帝大怒说:“你们都是我的心腹,竟然依附下人欺骗皇上,替人游说?”温彦博很害怕,就认错道歉,王珪不认错,说:“我本来侍奉前太子,按罪应当处死,陛下可怜我的性命,任用安置我在中枢机密的地方(或枢密院),用忠诚效力来要求我。现在怀疑我因为私心而游说,这是陛下背弃我,我没有背弃陛下。”皇帝默然惭愧,这件事就作罢了。第二天,皇帝告诉房玄龄说:“过去武王不任用伯夷、叔齐,宣王杀杜伯,自古帝王纳谏本来就很难。我夙兴夜寐希望同前代的圣人差不多,昨天责备王珪等人,痛心自悔,你们不要警戒这个而不进谏言了!”
后来王珪进封郡公。犯泄漏宫中机密话语的罪,降职担任同州刺史。皇帝思念名臣,不久就召见他,请他担任礼部尚书兼任魏王李泰的老师。魏王见到他,向他先行礼,王珪也以老师自居。魏王问王珪用什么成就忠孝,王珪说:“陛下是您的君主,侍奉时要考虑尽忠;陛下又是您的父亲,侍奉时要考虑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魏王说:“忠孝的道理已经听到您的教导了,希望听到实现忠孝的途径。”王珪说:“汉代东平王刘苍说‘做善事最快乐’,希望大王记住这句话。”皇帝听到了,高兴地说:“这个孩子可以没有过错了!”
十三年,王珪生病。皇帝派遣公主到王珪府上探望,又派遣民部尚书唐俭增减药膳。死时享年六十九。
5.⑴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⑵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6.答案:CD(C.应是英莲被拐走后甑家被烧毁 E.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人教版
高三
选择性必修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
仙游侨中高三模拟试卷(三)
』  下一个『
仙游侨中高三模拟试卷(五).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