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东中学高三级第三次阶段考试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揭东中学高三级第三次阶段考试试卷(高三下册 粤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揭东中学高三级第三次阶段考试试卷语文创作者:揭东中学林林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称孤道寡/拍手称快重创/创造当选/当场B.失魂落魄/落笔生花鲜活/新鲜投奔/私奔C.一哄而起/闹事起哄处方/处置混蛋/混乱D.敷衍塞责/堵塞漏洞征辟/复辟泄
试题预览
揭东中学高三级第三次阶段考试试卷
语 文
创作者:揭东中学 林林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称孤道寡/拍手称快    重创/创造    当选/当场
   B.失魂落魄/落笔生花    鲜活/新鲜    投奔/私奔
   C.一哄而起/闹事起哄    处方/处置    混蛋/混乱
   D.敷衍塞责/堵塞漏洞    征辟/复辟    泄露/露面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①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人们        感情的方式越来越方便,但传播内容的雷同也会给传播双方带来厌倦感。
  ②美国态度比较强硬地反对解除对华武器禁售令,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     大陆与台湾统一。
  ③我们要处理好放开收购市场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      保护好耕地,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A.传达  阻止  切实              B.传递  阻止  确实
  C.传递  阻挠  切实              D.传达  阻挠  确实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感同身受”这个成语原用来代替别人表示感谢,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多用来指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词典改版时,编辑者随波逐流,给它增添了新的语意。
   B.在北京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埃蒙斯最后一枪戏剧性地打出了4.4环,中国选手邱健功败垂成,为中国代表团再添一枚金牌。
   C.在繁忙而紧张的高三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D.不到一年的时间,来自自民党的“一老一少”两位首相都无奈地选择了“突然”辞职,日本政坛可谓陷入了多事之秋。
4.下列各项巾,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美朝历经50多年的对抗、仇视,虽然经过中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从中反复调解、斡旋,但旨在解决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要想取得实质性成果还是非常困难的。
  B.几乎每个网络使用者都遭遇过美国专家所说的网络“黑洞”,网页毫无原因地无法打开,电子邮件莫名其妙地丢失,原因都可能是由于网络“黑洞”所致。
  C.两会代表们期盼卫生部尽快制定措施,尽量减少药品流通环节和药品价格,让老百姓能“看得起病”。
  D.经过江苏代表团一天的热烈讨论,一套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执法为民理念的议案终于产生,表达了广大人民的心声。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粤西游记   
徐霞客
    令顾仆促拓工,而余同静闻再为七星、栖霞之游。由七星观左入岩洞“争奇门”,乃曹能始所书者,即登级为碧虚阁。是阁在摘星亭之左,与七星洞前“一片云”同向。“一片云”三字乃巡抚都御史许如兰所书,字甚古拙。
    余昔游时急于七星,以为此轩阁不必烦屐齿,后屡经其下,见上有岩石倒垂,心艳之,至是先入焉。则其额为歙人吴国仕所题“碧虚”之名,昔在栖霞,而今此复踵之。岂彼以亭,而此以阁耶?余啜茗其间,仰视阁为瓦掩,不见岩顶;既而转入玄武座后,以为石窟止此,而不意亦豁然透空,顶上仅高跨如梁。若去其中轩阁,则前后通映,亦穿山月岩之类,而铺瓦叠户,令人坐其内不及知。
    阁后透明之下,复垒石为垣,高与阁齐,以断出入。余讯其僧:“岩中何必叠瓦?”日:“恐风雨斜侵,石髓下滴。”“阁后何必堵墙?”日:“恐外多山岐,内难幽栖。”又讯:“何不移阁于岩后,前虚岩为门,以通出入;后倚阁为垣,以便居守,岂不名山面目,去室襟喉,两为得之!”曰:“无钱粮。”然则岩中之结构,岩后之窒塞,又枵腹①画空而就者耶?又讯:“垣外后山,从何取道?”曰:“须南自大岩庵。”此庵即花桥北第一庵,庵僧自称为七星老庵,余向所入,见后有李丽弼碑者。余颔之,遂出,仍登摘星,由一片云入七星前洞。
    由阁后东上数十级,得小坪,石盘其中。遂北出后洞。洞右壁外崖之上,裂窍悬葩,云楞历乱。余急解衣攀缘而上,连上重龛二层,俱有列户疏楞、莲垂幄飓之势,其北下则栖霞洞穹然西向盘空矣。盖此处岩洞骈峙者三栖霞在北而下透山之东西七星在中而曲透山之西北南岩在南而上透山之东西故栖霞最远而幽暗七星内转而不彻南岩飞架而虚明。三窍同悬,六门各异,可谓异曲同工,其奈南岩之碧虚阁,反以人掩何!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改动)
【注】①枵(xiāo)腹:饿着肚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见上有岩石倒垂,心艳之    艳羡            B.而不意亦豁然透空    料想
  C.而今此复踵之    跟从                      D.余颔之,遂出    点头称是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岂彼以亭,而此以阁耶    ②复垒石为垣,高与阁齐,以断出入
  B.①然则岩中之结构,岩后之窒塞    ②而余同静闻再为七星、栖霞之游
  C.①又枵腹画空而就者耶    ②而不意亦豁然透空
  D.①岩中何必叠瓦    ②垣外后山,从何取道
7.能够反映碧虚阁命名的原因的一项是(    )(3分)
  ①昔在栖霞,而今此复踵之    ②仰视阁为瓦掩,不见岩顶
  ③而不意亦豁然透空,顶上仅高跨如梁    ④阁后透明之下,复垒石为垣
  ⑤前虚岩为门,以通出入    ⑥南岩飞架而虚明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④⑤⑥    D.②③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以碧虚阁为中心,先后游历了七星观,“争奇门”,碧虚阁,摘星亭,最后完整地游历七星洞。
  B.作者在描述碧虚阁时,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先实写自己阁中品茗,细观阁之俯仰格局,然后通过与僧人问答的方式虚写阁构建的初衷和经过,别有情趣。
  C.作者认为碧虚阁设计结构的美中不足在于既影响了游人对山的本色的欣赏,又造成了人们出阁入阁的不便。
  D.碧虚阁位于南岩洞之人口,由于周围岩石形态奇特,设计者依山趣而筑,造就了南岩洞的独特的景观。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盖此处岩洞骈峙者三栖霞在北而下透山之东西七星在中而曲透山之西北南岩在南而上透山之东西故栖霞最远而幽暗七星内转而不彻南岩飞架而虚明。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后倚阁为垣,以便居守,岂不名山面目,去室襟喉,两为得之!(3分)
译:                                                                             
②由阁后东上数十级,得小坪,石盘其中。(3分)
译:                                                                           
(二)古代诗歌鉴赏(7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0题。
忆王孙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高楼空断魂。 
        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  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10.(1)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什么样的氛围?(3分)
答:                                                                            
(2)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李重元的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但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生乎吾前,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杜甫《登高》)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陆游《游山西村》)
(4)鹏之背                        ;怒而飞,                     。(庄子《逍遥游》)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一15题。
“次按贷款”带来的灾难是技术上的必然
陈彩虹
    2007年夏季,美国爆发“次按贷款”危机,至今还在向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演进。经济学界大多用“还未见底”来描述这次可能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灾难,同时,其隐含的对全球经济走向大衰退的忧虑十分强烈,毕竟美国的危机牵涉上了太多的外部经济体。可以说“次按贷款”游戏带来的灾难是技术上的必然。
    金融机构提供贷款以借款人还本付息的能力为前提。这是基本的经济常识。但“次按贷款”是违背这样常识的制度安排,即贷款给了实际上并没有还本付息能力的借款人。那些信用评分很低,低到本来不被金融机构注意的借款人,从金融机构借到了大量的货币资金去购买住房。在“次按贷款”设计者和操作者的眼中,借款人本身虽然没有还本付息的能力,但住房作为抵押品,有益于美国经济的增长和住房价格的上涨,贷款连同高额利息的回收完全没有问题。在这里,重要的不是借款人的信用等级,而是住房价格的增长速度。例如,借款人从金融机构借到10万美元的住房贷款,若住房价格增长10%,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只要不高于10%,本息回归就全然无忧。
    美国的住房价格持续不断地攀升,能确保美国的金融机构将贷款的本息收回吗?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生活中看,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从市场的角度讲,住房不过是众多商品中的一种。依照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商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虽然商品的价格会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起伏不定,但它终究会围绕商品价值而变化。这个曾经被称之为“价值规律”的经济学理论总结,将“价值”和“价格”进行了认真的区分,其通俗说法就是:商品供大于求时,价格就下降;商品求大于供时,价格就上升;但价格的变化只可能以商品的内在价值为中心出现上下变化,而不可能持续地上升或是下降。这个规律表明,商品的价格若是出现较长时间远离“价值”的上升或下降,它一定会有回归内在价值的力量,带来价格相反的变化。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商品价格的起伏变化的确是一种常态。这是我们每天都可以观察到的。尽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量的供应是由一个称之为“中央银行”的机构人为决定,从表面上看,它使得某些商品的价格在一个较长时间里有着上升的趋势,其实,这是货币供应量过多带来的单位货币降值造成的,也就是百姓日常认定的“钱毛了”。过去买一个茶杯只要l元钱,如今买一个同样的茶杯需要10元钱,这与其说是供求关系造成了价格变化,不如说是如今单位货币代表的内在价值(即学界称的购买力)降低了。如果我们舍弃现代货币供应量逐年大大增加的因素,商品价格时升时降的变化,就是一个平常得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和真实的事实。
         (选自《读书》,2008年第12期,有改动,标题为命题者所加)
12.根据文义,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在美国,信用评分很低的借款人也可以从金融机构那里借到大量的货币资金去进行投资。
    B.住房作为抵押品,有益于美国经济的增长和住房价格的上涨,这和借款人本身是否能还    本付息无关。
C.根据“价值规律”的经济学理论,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其内在价值相关,是不可能持续地上升或是下降的。
D.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量的供应是由称之为“中央银行”的机构人为决定的,它对商品的价格有一定的影响。
E.一个茶杯的价格由一元钱涨到十元钱,这就是“钱毛了”,茶杯的价格变化是供求关系变    化造成的。
13.对“次按贷款危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次按贷款”危机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层次越来越深,目前无法预料这一危机将何时结束。
  B.经济学家大多认为,“次按贷款”危机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灾难。
  C.由于危机牵涉上了太多的外部经济体,经济学家忧虑全球经济会走向大衰退。
  D.许多讨论分析“次按贷款”危机的文章表明,“次按贷款”危机的发生是必然的。
14.“次按贷款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答:                                                                                 
15.“次按贷款”设计者认为,住房贷款连同高额利息的回收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作者却说    “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生活中看,这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为什么?(4分)
答:                                                                                 
四、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跨大题选小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5分)
云中谁寄锦书来
左建明
    从前的情形,隔上几日到办公室去,总有那么一摞信件候在那里,信里自然鼓胀着许多的惊讶、欢喜,或许还有失望与牵挂——不管怎样,都足够一天的心潮起伏了。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那桌面上竞渐渐地荒凉起来,即使半月二十天去一趟,也鲜有书信出现,唯有一些硬邦邦的印刷品。仿如戈壁滩上的石块,摸也懒得去摸。于是,生活中平添了许多寂寥。
有次出差,妻子跟我说,你给我写封信吧。我说,电话这么方便,兜里揣了手机,拿出来就讲,用得着再写信吗?
妻子的深意被我忽略了。
    孩子出国读书已经两三年了,竞没收到过一封亲笔信。自然是因有电话,后来上了网,有了电子邮件。现在更是方便.用上了电子语音通话,不花钱,每天晚上对着麦克风尽管聊,直聊得搜肠刮肚没话找话,几乎成了天气报告和烹饪交流了。
    现代信息技术把时空为人制造的期待消解了。
    也因此.我们再也体会不到“望穿秋水”“目尽飞雁”的诗意。遥想青春初恋时,正值朔风吹雪,戎马辽东。“系书春雁足,早晚到云中。”对于书信的期盼,大约没有谁能比过当兵的人。盼信——读信——复信,这循环往复经年不衰的美妙激情,正是人生的菁华。至今想起那包被妻子珍藏起来的两地书,耳边即刻传来列车“咔嚓——咔嚓”的车轮声,那就好像我们的专列,专为我们传书送信。
    书信实在是有不可替代的品质。
    你可以反复地阅读,阅读中又可以发出无穷的想象。那信纸的质地,那熟悉的字迹,那字句的删改涂抹,都令人亲切感动遐思绵绵。你甚至偶然可见信纸上轻微的汗渍,湿湿的泪痕。于是写信人的气息、心境、情感扑面而来。这时.你充分地调动起自己的记忆与想象,进而收获了一次色彩斑斓的艺术体验。对于书信,定要收藏。这比那些古玩字画等物质性收藏更为珍贵。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与精神的收藏。书信重读,你会发现生命从来就没有被时光的水流冲走。过去的欢乐也罢,痛苦也罢,它们全被酿成了幸福。你被幸福包围着,充实而又富足。
    作为语言符号,一旦将文字落在书面上,它的表达便显得更为郑重。书信的基本品质是真实。(除非将它用于阴谋.群英会蒋干中计,也正是基于对书信真实品质的信任)书信最能切近情感、事件的本质,因而具有非同寻常的认识价值。有关“我们从哪里来”这样永恒苍凉的生命叩问.也许能从书信中获得最温暖的回应。书信既是个人清洁的经验史,又是宽广悠远的血亲网。假如你不仅仅收藏着自己的所有信件,而且还继承了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的书信,那真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家谱。如果我们将此类“家谱”伸展到秦汉之前,那真正是一部伟大壮丽的画卷!有这样的参照与镜鉴,文明的脚步该是多么强健。
书信还是艺术的。它至少具备了语言和书写的艺术。为了将情感表达得强烈或含蓄,为了将事件叙述得准确且生动。为了将理性阐述得缜密与通透,等等,你必得尽其所能选择最美的语言,最美地书写。于是,许多经典的艺术从书信中诞生。《两地书》《傅雷家书》《曾国藩家书》等,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二王、欧、褚、柳、米等大书法家的信札则成为后人临池的范本。                     
这一切,是电话和伊妹儿所能替代得了的吗?
    而今,城市里的电信大楼是越来越气派堂皇了,端的是人如水流车如龙。零落一隅的邮政所却日渐寒碜——但是.它门前的邮筒依然恭候着您,虽然目光已有些酸楚;那小屋里依然散发着邮票、蘸水笔和糨糊的温馨,虽然有点儿清寂。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时候,一位退休的老邮差正乘着月色蹒跚前行。他老伴正处弥留之际,他记起了从前老伴的抱怨,因为他当了一辈子邮差,却从来没给她写过一封信。现在,他终于写好了.他要到远一点的地方去发信。
16.解释下面两句话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我们再也体会不到“望穿秋水”“目尽飞雁”的诗意。
答:                                                                                 
(2)书信既是个人清洁的经验史。
答:                                                                                   
17.文中画线句“这一切,是电话和伊妹儿所能替代得了的吗?”中,“这一切”包含哪些内容?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5分)
答:                                                                                 
18.文章的最后一段看似多余,实则不然。请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15分)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梁  衡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
    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怎么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被朝廷早点召回。特别不能再惹是非,自加其罪。一般还要想方设法讨好皇帝,贿赂官员。这时内地林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两,准备按清朝的法律为他赎罪。林则徐却断然拒绝,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其咎,何以面对历史?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衰,为国尽力。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20万亩荒地。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习惯与经验,他带头示范,捐出自己的私银,承修了一段河渠。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植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并大力推广。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用寂寞和孤闷郁杀他,他却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林则徐在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派他到南疆去勘察荒地。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1845年1月17日,林则徐在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箱簸似箕中粟”的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拔”“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即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别人十分不理解,他是一戍边的罪臣啊,何必这样认真,又哪来的这种精神?说来可怜,这次受旨勘地,是皇帝给的苦役,活得干,名分全无。他的一切功劳只能记在当地官员的名下,甚至连向皇帝写奏折、汇报工作、反映问题的权利也没有,只能拟好文稿,以别人的名义上奏。这是何等的难堪,又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但是他忍了,他不计较,只要能为国出力就行。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69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真是干了一桩“非分”之事,他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非分”的事,就是大胆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当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土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己有,数十年间竞无人敢管。林则徐接状后勃然大怒.立判将土王所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民人与维吾尔人均在圣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各族人民奔走相告,生计无忧,且民族和睦,边防巩固。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
19.在伊犁期间,林则徐“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惊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4分)
答:                                                                                 
20.文章第四段为什么要详细描写环境的恶劣和林则徐的艰苦行程?(5分)
答:                                                                                  
21.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选材组材的?在写作上有何突出特色?(6分)
答:                                                                                 
五、语言文字运用(12分)
22.仿照下面的句式和修辞,从“春”、“夏”、“秋”中任选一个季节,各写一段话。(6分)
冬天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虽默默无语,却思想深邃,在冷峻的思考中,静静地回顾自己的生命历程。
答:                                                                                 
23.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据俄新社报道,塔吉克斯坦3月10日推出了一个措施:所有中小学师生今后在学校禁用手机,目的在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材料二:一位中学教师在他的博客中写道:我在上课时总是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不接电话也不打电话,没课时还真离不开手机,家长为学生配手机,是为了方便联系。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答:                                                                               
(2)你对上述材料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4分)
答:                                                                                 
六、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60分)
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城里有这样两位鞋匠。
    一位鞋匠为别人做鞋子时,讲求鞋子是否合脚。
    另一位鞋匠则不是这样。他不管人家脚大脚小,死守着自己鞋楦的样子做鞋。
    有人说:“你这样做鞋怎么行呢?”
    他说:“手艺的目的,不在于鞋子是不是适合别人穿,而是要守住先人留下的样子。”
请你根据对这段文字的感悟,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世界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这句话揭示了科学的伟大。物质世界是这样,精神世界何尝不是这样。给予精神支点,人才能够充分地伟大,才能够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敢设想:没有精神,精神没有支点,人类会是怎样?
     请以“精神支点”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揭东县蓝田中学高三级第三次阶段考试答题卡
语  文
创作者:揭东中学 林林
第一部分(3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12 13 分数
答案

第二部分(118分)
     
题号 二 三 四 五 六 全卷
分数
   二、古诗文阅读
  9.将第(1)题的句子用“/”断句,翻译第(2)(3)题的句子。(10分)
(1)盖此处岩洞骈峙者三栖霞在北而下透山之东西七星在中而曲透山之西北南岩在南而上透山之东西故栖霞最远而幽暗七星内转而不彻南岩飞架而虚明。(4分)
(2)译文:                                                              (3分)    
(3)译文:                                                                  
                                                                        (3分)
  10.(7分)(1)                                                                  
                                                                             
                                                                      (3分)
(2)                                                                       
                                                                            
                                                                       (4分)
11(6分)(任选三小题,多选则按前3题给分)
①                                   ,                                   ,
②                                   ,                                   。
③                                    ,                                  。
④                                 ;                            。
三、必考题(8分)
1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粤教版 高三 下册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栾城县2008—200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下一个『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期中测试卷(附答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