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复习学案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日常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文言文翻译复习学案
(高三下册 苏教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文言文翻译复习学案命题人:冀常海2009年3月9日复习目标:1、重视文言文翻译,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义为辅。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几种方法:增、删、补、环、调等。3、巩固课内文言语句的翻译,强化翻译基本功。复习策略:以课内文言语句为例,介绍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同时兼顾复习文言文。复习课时:一课时复习过
试题预览
文言文翻译复习学案
命题人:冀常海 2009年3月9日
复习目标:
1、重视文言文翻译,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几种方法:增、删、补、环、调等。
3、巩固课内文言语句的翻译,强化翻译基本功。
复习策略:
以课内文言语句为例,介绍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同时兼顾复习文言文。
复习课时:一课时
复习过程:
学古文,老师常常让同学作翻译练习,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通过翻译,既能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能提高书面表达。
热身训练:翻译下列课内文言语句。
1、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为足与议也。——《训俭示康》
译:
2、《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
译:
(《水经》我国第一部技术河道水系的地理书。北魏郦道元为它作注,称《水经注》。彭蠡,即江西鄱阳湖)
3、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译文: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译文: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译文: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留、换、删、补、调等。
1.保留法
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例: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译文:
例: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公输》
译文:
2.变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注意词语的语法特点:包括古今意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情况。
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译:
例: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
译:
例: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为足与议也。——《训俭示康》
译:
例:均之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例:舍相如广成传舍。译文:
例: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译文:
3.删削法
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削。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译文:
4.增补法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包括:
①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捕蛇者说》
译文:
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
例: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译文:
③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例:闻有佳种,必购之,千里不惮。——《黄英》
例: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译文:
例: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左忠毅公逸事》
译文:
④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
例: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译文:
⑤补出判断句中的判断词“是”。
例: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译为: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
5.调整法
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译文:
例:“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译文:
6.意译,既是一种翻译的方式,也是一种翻译的方法。意译的情况:
①使用比喻、借代、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例:树阴交乎藻荇,花影斗乎龙蛇。——《山庄玩月记》
译文: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译: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
7.补充要点
掌握并使用这些方法,不一定就能达到“信达雅”的标准,还要贯彻“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阅读精神,联系大小语境进行考察,使句意与文意贴切。
四、文言翻译歌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
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五、文言中常见词语举例:
1、常见的职官变动词语有这样一些:
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 授:给予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担任;权:暂代官职。
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
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例如: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96年)行:迁左丞,行徐州事(2000年)主:掌管。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兵。”(勃:人名。)
2、常见词语:
数奇(命运坎坷曲折),驵侩(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后泛指经纪人),县官(指朝廷),坟策(泛指古书典籍),自居(自以为有某种身份),非礼(不合礼节),卑鄙(指地位低下,见识短浅),秩满(指官员任期期满),服阕(为父母服丧三年期满),委输(输送积聚的货物;转运),委吏(管理粮食的小官吏),自许(期望自己干什么),黔首(指百姓),耄耋(指八九十岁的老人,泛指老年人),按部(指在自己的辖区内巡视),藉田(古时帝王在春耕前亲自耕作农田以鼓励百姓的活动),下车(指官员上任),视事(官员在任内处理政事),望门投止(投靠有名望的家族),畋渔(打猎捕鱼),墨者(有贪赃行为的人),锐意(决心),属辞(撰写文辞),累官(屡次升迁),左迁(贬官),通货(通商),女弟(妹妹),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往来),突出(奔突而出),具体(形体具备),三尺(指剑;法律条文),烈士(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舅姑(公公与婆婆),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无赖(无所依靠;无聊),影响(影子和声音),身体(亲自实行),处分(处置安排),结束(整装,装束),放心(丧失了意志),闾左(平民),豪右(权贵),苍头(奴仆)等第。熟练掌握这些习惯用语,就会扫除文言文阅读中的许多障碍,提高阅读效率。
六、练习巩固
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吊,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注〕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
(1)王侍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译文:
(2)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
译文: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己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①乌在其为明也?
译文:
②泰然谓美莫己若。
译文:
为帮助考生有效地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特作以下几点提示:
(一)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减文意,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够虽然忠实原文,却译得句子拗口,令人难读或难懂。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能忠实于原文,还能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
(二)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
文言文翻译要能做到信、达、雅,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
1.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2.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3.增,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4.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5.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三)处理好直译和意译的关系。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的目的出发,古文的翻译总是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要译出原文用字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同原文保持一致。例如:2002年全国语文高考试卷第16题(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必须翻译成:“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译文中括号内的文字是根据文意增补的。而原文中“及”“尽”两字,应正确理解为“到……时”、“竭尽”才算落到实处。所谓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来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从高考的特点来看,固然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宏观上的掌握,但更要求考生能够从微观上了解并熟悉古代汉语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因此,命题者一般来说总是立足于要求考生采用直译的方式,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为辅助手段,如上文所举“波澜不惊”的例子。
(四)处理好一些特殊用词和修辞手法。
1.注意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处理。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借代精锐的部队;“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借代曹操战船,这里借代曹操水军;“金城千里”,“金城”在文中比喻坚固的城墙,而不能译成“金属筑成的城墙”。
2.注意古人行文中一些委婉的说法。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会猎”是决战的委婉说法;再如“权起更衣”,“更衣”即上厕所。
3.注意准确翻译“互文”现象。如“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实际应是“不以物喜,也不以物悲;不以已悲,也不以己喜”;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隘”。
(五)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这是确切理解并翻译古文不可缺少的条件。古代文化常识涉及面非常广泛,而教材中又缺乏较为系统的阐述,许多内容是分散在各篇课文的注释之中,往往不被重视。再加上,近几年的高考明确了古代文化常识不作考试内容,这就更加让人觉得识记古代文化常识是偏离了高考复习的方向,这实在是一大误区。因为,考生如果对古代文化常识一无所知,势必直接影响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当然也不能作出准确的翻译。就拿古代称谓来讲,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居官地、住处、书斋名都可以用来称代人,并且都有一定的含义或相互间有某种联系,在翻译时都应注意。
对高中学生来说,只要能掌握好课文中接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的有关部分,也就够了。
(六)专门训练从课文抓起。
要能在高考的文言文翻译题上少失分,不做一些专门训练显然是不行的。训练的题目不在数量多而在质量高,训练题就从课文中选取。原因是,课文经过反复诵读,文意几经揣摩,已经读通读懂,谙熟于心了,关键就是语言转化工作了,也就是用现代汉语把心中的感悟忠实地传达出来。这样的训练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样做,比随便拿出一段文本让学生翻译要强得多。其中道理很简单:因为心里明白的尚且不一定译得出来;那么心里不明白的就一定译不出。先从熟悉的语段、句子着手翻译,做到信、讲究达、追求雅。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自然能摸索到一些翻译的诀窍。凭借这些诀窍再去翻译生疏一些的文句,恐怕也可驾轻就熟了。 (119.176.32.144)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苏教版
高三
下册
日常专题训练
上一个『
青州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热身训练
』  下一个『
高一上学期必修2第二次月考试题(附答案)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